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Kupffer cell封闭剂对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 切除大鼠左肝叶建立肝脏切除模型60只健康SPF雄性级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A),缺血再灌注组(B),缺血再灌注+肝叶切除+生理盐水组(C)和缺血再灌注+肝叶切除+三氯化钆组(D).术前1d和2d,向D组注射氯化钆(浓度为0.25%,10 ml/kg),C组注射同等浓度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1天处死.检测血中丙胺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病理学检查各组术后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提取肝组织中RNA,应用RT-PCR法检测ET-1,eNOs,iNOs及HO-1mRNA的表达.结果 A组肝细胞无明显异常,C组肝细胞炎症和坏死的程度明显高于B组和D组.B,C,D组大鼠血清中ALT,AST.ET-1的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NO的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肝组织中织ET-1、eNOS、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5);C组大鼠血清中ALT,AST.ET-1的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 *P<0.05,Δ*P<0.05),NO的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0.05,Δ*P<0.05)且肝组织中织ET-1、eNOS、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其B组显著升高(* *P<0.05),其中iNOS及HO-1 mRNA表达水平较D组显著升高(Δ*P<0.05).结论 术前注射氯化钆能够显著改善肝叶切除术后微循环障碍,减轻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中供体热缺血时间对移植肝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C)和移植组,移植组根据供肝获取前经历供体心脏停搏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热缺血0 min(W0)、热缺血15 min(W15)和热缺血30 min(W30),其后建立近交系大鼠动脉化原位肝移植模型,每组均为3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7、14和30 d处死,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测定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的变化.此外,移植组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观察长期生存率(>100 d).结果 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恢复过程延长.移植组和对照组术后3、7、14和30 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4 d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术后3、7、14和30 d ALP与供肝热缺血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术后热缺血0、15、30 min长期生存率组分别为100.0%(6/6)、83.3%(5/6)、66.7%(4/6),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5).结论 肝移植过程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并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细胞损伤加重,肝细胞功能恢复早于其形态学恢复.肝移植术后早期存在胆汁淤积,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明显加重胆汁淤积的程度,胆汁淤积的恢复明显晚于肝细胞损伤指标的恢复.在热缺血30 min内来自于心脏停搏的供肝肝移植术后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技巧并总结经验。方法将120只大鼠按热缺血时间分为3组:A组(热缺血0 min)、B组(热缺血10 min)、C组(热缺血20 min),每组各40对。通过改良"二袖套"法,对3组大鼠行原位肝移植术,记录3组大鼠手术各阶段所用时间。记录3组大鼠手术结束时,术后24 h、72 h、7 d的存活率,如出现死亡及时解剖分析死亡原因。结果 3组大鼠的供肝冷缺血时间、无肝期及受体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手术结束时,A组、B组、C组大鼠的存活率分别为97%、97%、100%;术后24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2%、90%、92%;术后72 h,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90%、80%、77%;术后7 d,3组相应存活率分别为85%、70%、57%。3组大鼠手术结束、术后24 h和术后72 h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 d C组大鼠的存活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24 h内死亡原因多为手术操作导致,术后72 h死亡原因多为胆漏和缺血性肝衰竭,术后7 d死亡原因多为胆道并发症,且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只数增多。结论大鼠DCD供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稳定建立关键在于保护肝脏和胆道功能,难点在于肝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和缩短无肝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常肝脏状态下和梗阻性黄疸状态下,肝固有动脉结扎对大鼠肝细胞凋亡和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设计动物实验。80只Wistar雄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大鼠20只,即: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后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动脉结扎+胆肠内引流组(A组);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后3 d施行70%肝切除+胆肠内引流(B组);假手术后3 d施行70%肝切除+肝固有动脉结扎(C组)和假手术后3 d施行70%肝切除(D组)。各组分别在肝大部切除模型建立后1、2、3和6 d共4个时间点观察动物生理状态并采集血液及残肝组织标本。记录各组术后大鼠的生理状态及死亡情况;检测血清肝功能指标:胆红素(T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白蛋白(ALB);采用TUNEL法检测残肝组织肝细胞的凋亡;采用Brdu检测残肝再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B 2组大鼠间及C、D 2组大鼠间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大鼠的术后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的白蛋白合成A组要弱于B组(术后3 d,P0.05);C组和D组术后肝功能指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早期C组的白蛋白合成要弱于D组(术后1 d和3 d均P0.05)。A、B、C 3个组术后1 d残肝凋亡指数达到最大,而后逐渐下降;而D组残肝凋亡指数在4个时间点上均为最低。术后1 d,C、D 2组肝细胞增殖达到高峰,增殖指数大小为D组C组B组A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 d,A、B组肝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增大,C、D组肝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4个组的肝细胞增殖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结论结扎肝动脉将增加残肝肝细胞凋亡,减弱肝细胞再生。但结扎肝动脉并未增加梗阻性黄疸大鼠术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合理剂量。方法 30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60只,各实验组分别于肝缺血再灌注手术前24 h腹腔注射0.15、0.30、0.60μg/kg帕立骨化醇。每组取20只大鼠于术后3、6、12和24 h取尾静脉血,并观察各组此20只大鼠术后24、48、72 h的生存率。各组另40只大鼠分别于术后3、6、12、24 h每个时间点处死10只大鼠,取肝组织。比较各组大鼠存活率和术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存活率低于假手术组(P0.05),实验各组大鼠存活率高于模型组;除实验1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实验组在术后3、6、12、24 h与模型组相比ALT均有下降(P0.05);而术后3 h起实验1、2、3组AST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术后3、6、12、24 h,各实验组肝组织MDA均低于模型组,实验2组和3组与实验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组与实验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立骨化醇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0.15μg/kg即可以明显改善模型肝功和肝脏MDA水平,但0.30μg/kg以上水平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单纯肝缺血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0h),再灌注6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6h)和再灌注12h组(肝缺血30 min+再灌注12h).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肝组织病理学、凋亡情况及GRP78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大鼠肝缺血后出现明显的肝组织损伤,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表现为血清ALT和AST水平升高,明显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细胞凋亡率增加,各组间计量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鼠肝组织GRP78 mRNA变化趋势与上述指标一致,缺血后表达明显上调,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肝脏组织中GRP78表达上调,但其具体作用还有待于探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潘生丁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改良Kam ada“二袖套法”制作肝移植模型,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A组),同基因大鼠肝移植组(B组)和潘生丁预处理 同基因大鼠肝移植组(C组)。于供肝再灌注2 h后测定各组PAGT、ALT、AST、SOD、MDA含量,比较肝细胞凋亡和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移植肝再灌注2 h后C组较B组肝组织损害轻,SOD、MDA、ALT、AST、PAGT变化及肝细胞凋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潘生丁可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状况,改善缺血肝脏组织的能量代谢,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抑制细胞凋亡和减少肝脏细胞的变性坏死程度而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6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10):肝硬化组(C组)、肝硬化+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芬太尼组(R组).C组、I/R组和R组采用四因素综合法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I/R组和R组在肝硬化模型制备成功后1周制备大鼠70%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R组于缺血前10 min开始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μg·kg-1·min-至再灌注结束.于再灌注4h时取静脉血样和肝组织,测定血清ALT和AST活性、肝细胞Bcl-2和Bax表达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C组比较,I/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升高,肝细胞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组血清ALT和AST的活性降低,肝细胞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5).R组肝组织病理学损伤轻于I/R组.结论 瑞芬太尼可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平衡肝细胞Bcl-2与Bax表达而抑制肝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6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丙泊酚组(P组)、瑞芬太尼组(R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PR组)。M、P、R、PR组制备大鼠肝硬化模型,成功1周后制备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剖腹。P、R、PR组于肝脏缺血前10min经股静脉持续1h分别泵入丙泊酚20mg·kg-1·h-1、瑞芬太尼1μg·kg-1·min-1、丙泊酚20mg·kg-1·h-1和瑞芬太尼1μg·kg-1·min-1,M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再灌注4h采静脉血样,测定血清天冬门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处死大鼠,取肝组织测定肝实质细胞Bcl-2与Bax蛋白的表达,计算肝细胞凋亡指数(AI),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与S组比较,其余各组血清AST、ALT活性增强,肝实质细胞Bcl-2、Bax蛋白表达上调,AI升高(P0.05);与M组比较,P、R、PR组血清AST、ALT活性降低,肝实质细胞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下调,AI降低(P0.05);与P、R组比较,PR组血清AST、ALT活性降低,肝实质细胞Bcl-2蛋白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AI均降低(P0.05)。光镜、电镜结果显示,P、R、PR组的肝细胞病理学损伤程度轻于M组。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可以通过调节Bcl-2、Bax蛋白的表达,减轻肝细胞凋亡,从而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效应较两者单独应用时增强。  相似文献   

10.
《腹部外科》2021,34(5)
目的探讨百里醌(TQ)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大鼠肝脏IRI模型,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实验大鼠进行百里醌给药预处理。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检测肝脏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酶活性;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脏组织凋亡相关蛋白。实验设3组:假手术组(Sham组,n=10)、缺血再灌注组(IRI组,n=10)、百里醌预处理+肝缺血再灌注组(TQ+IRI组,各亚组n=10)。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大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增高,TQ+IRI组ALT、AST较IRI组明显降低(P0.05)。IRI组与Sham组比较,大鼠肝脏组织中GPX、GSH、SOD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而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TQ+IRI组与IRI组比较,GPX、GSH、SOD含量均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下降(P0.05)。百里醌预处理能下调肝脏IRI的Bax、裂解的胱天蛋白酶(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9表达,阻断肝细胞凋亡。结论百里醌可能通过调控肝细胞氧化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进而在肝脏IRI中发挥肝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葡萄糖-胰岛素-钾(极化液,GIK)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损伤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脂多糖组(LPS组,LPS 8mg/kg),GIK组(LPS 8mg/kg+GIK 4ml·kg~(-1)·h~(-1))。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腹腔注射LPS后3d和5d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ELISA法检测三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并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TUNEL免疫荧光检测肝实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注射后3d比较,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升高,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注射后3dLPS组和GIK组大鼠血清ALT、AST、注射后5dLPS组大鼠血清ALT、AST明显升高(P0.05),注射后3、5dLPS组和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与LPS组比较,注射后3dGIK组大鼠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注射后5dGIK组大鼠血清ALT、AST、肝组织匀浆TNF-α含量、肝损伤等级评分、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腹腔注射LPS可引起大鼠肝损伤,导致肝功能改变及肝细胞破坏;GIK可减轻LPS诱导的大鼠肝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白术多糖(AMP)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HIRI组)、AMP预处理缺血再灌注组(AMP组)。缺血60 min后分别再灌注1、6、24 h后取材,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的显微结构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AMP组及HIRI组ALT、AST水平均高于Sham组;与HIRI组比较,AMP组ALT、AST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Sham组比较,HIRI组及AMP组术后各时段的NO水平均明显降低,ET-1水平明显升高,术后6 h时明显(P<0.05);与HIRI组相比较,AMP组术后各时段NO水平升高,而ET-1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HIRI组大鼠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肝血窦变窄、淤血及炎性细胞浸润等,而AMP组明显好转。电镜下HIRI组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细胞核皱缩变形,染色质粗糙,核仁浓缩甚至裂解,部分膜破裂,线粒体嵴疏松溶解等,而AMP组明显好转。结论:AMP可以提高缺血再灌注大鼠体内NO水平,同时降低ET-1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肝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对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和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45只肝硬化Wistar大鼠行2/3肝部分切除,并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治疗组(B组)、术前3 d治疗组(C组).手术当天起,B组给予腹腔注射异甘草酸镁(60mg·kg-1·d-1),A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C组在手术前3 d即给药(60 mg·kg-1·d-1).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2、7 d处死,检测肝功、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磷脂酶A2(PLA2)、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指数、肝再生率.结果 A组在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分别t=2.831,3.427,均P<0.05),而PLA2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在术后第2天A组BrdU标记指数均低于B、C组(分别t=2.736,3.083,均P<0.05),HGF水平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A2仍高于B、C组(分别t=2.794,2.902,均P<0.05);A组术后第1、2天ALT、AST、TP水平及肝再生率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A组AST高于其他两组(A组与B组比较t=4.508,P<0.05;A组与C组比较t=2.967,P<0.05),TP水平及肝再生率则均低于B、C组(TP:A组与B组比较t=2.838,P<0.05;A组与C组比较t=2.743,P<0.05);肝再生率:(A组与B组比较t=3.316,P<0.05;A组与C组比较t=4.093,P<0.05),而BrdU标记指数、HGF、PLA2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术后第1天BrdU标记指数及HGF均低于C组(t=2.831,P<0.05;t=2.836,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可降低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转氨酶水平,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溪黄草有效成分nodosin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术后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作为供体,SD大鼠作为受体,采用改良的二袖套法建立大鼠部分肝移植模型,将24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nodosin组和对照组。nodosin组于肝移植术后经尾静脉注射nodosin 100μg/ml。在术后3 d和7 d分别处死大鼠取外周血浆及肝脏组织标本。分光光度法检测外周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血红素加氧酶(HO)-1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分析(Annexin V法)和d 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术后3 d和7 d,与对照组比较,nodosin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较低,ALB含量较高(均为P0.05),同时nodosin能够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肝组织病理损伤。nodosin组的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nodosin组增殖相关蛋白p-AKT、p-m TOR、cyclin D1和HO-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nodosin组发生凋亡的肝细胞数量和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鼠肝移植术后应用nodosin具有减少肝细胞凋亡数量,促进肝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 6组 :( 1)缺血再灌注1 (IR1 )组 ;( 2 )IR2 组 ;( 3 )缺血预处理1 (IP1 )组 ;( 4 )IP2 组 ;( 5 )Caspase抑制剂治疗1 (T1 )组 ;( 6)T2 组。比较各组大鼠 70 %肝脏 60min或 12 0min缺血 ,在再灌注 3h时的肝组织Caspase 3活性 ,肝细胞凋亡率和血清AST和ALT水平 ,及实验动物 7d存活率。结果 在 6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间 ,IP1 组和T1 组的保护作用相同 ,在 12 0min缺血及 3h再灌注时 ,T2 组对Caspase活性和肝细胞凋亡的抑制优于IP2 组 (P <0 .0 1) ,但两者的AST和ALT水平及动物 7d存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预处理和Caspase抑制剂治疗对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都有保护作用 ,两者的保护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更简便、经济、安全 ,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应用缺血、加热等多种手段对大鼠供肝进行移植术前的预处理,比较各种预处理方法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半肝缺血预处理组、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及手术对照组,分别进行肝脏预处理后行模拟原位肝移植术,术后检测胆汁流量,术后24 h检测血清ALT,AST,ALP水平并观察肝脏形态学变化. 结果 半肝缺血预处理组、热休克预处理组移植后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热休克+缺血预处理组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胆汁分泌量及血清AST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脾脏缺血预处理组的胆汁分泌量多于对照组,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肝脏缺血预处理初始阶段保护作用最明显,将缺血及热休克预处理两种方法联合处理大鼠时,其保护作用弱于单独缺血或单独热休克的预处理方法;脾脏缺血预处理也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肝脏缺血再灌注组(IR)、肝脏缺血预处理组(IPC+IR)和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IPC+IR)。观察术后各组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IL-6,TNF-α)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差异;同时观察各组大鼠术后生存率及肝脏酶学水平的差异。结果 LIPC组及IPC组大鼠术后血清AST、ALT均较IR组明显降低,术后第7天存活率较IR组明显提高,术后血清TNF-α、IL-6均较IR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IPC组与IP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LICP及ICP组大鼠术后体内MDA水平均较IR组降低,SOD水平均较IR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减轻肝脏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应用灯盏花素对供肝进行预处理,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作为肝移植供、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4组.A组和C组供肝未经灯盏花素预处理,B组和D组供肝经含20 mg/L灯盏花素的UW液预处理;A组和B组供肝冷缺血时间为30~40 min,C组和D组为12 h.术后检测各组受鼠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清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凋亡蛋白酶-3 (Caspase-3)活性及核因子-kB(NF-kB)相对表达量,观察各组移植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和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术后3d,C组与D组受鼠死亡率分别为40.0%(8/20)和29.4%(5/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组间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与C组比较,术后早期D组肝功能、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细胞凋亡均明显改善(P<0.01),血清TM含量、Caspase-3活性及NF-kB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A组和B组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较轻,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灯盏花素对供肝进行预处理,能够减轻大鼠肝移植术后由冷保存时间较长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肝脏微循环内皮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和硬化肝比正常肝更容易损伤的机制是否与肝细胞凋亡有关?方法 建立原位肝I/R模型,将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缺血时间(I)=20min;B组:I=30min;C组:正常大鼠,I=30min,比较灌注前后各组血清AST、ALT的变化和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结果 肝硬化大鼠肝I/R后,AST、ALT明显升高,以灌注后6h为高峰,灌注24、72h后逐渐下降。灌注6h后,B组的血清转氨酶为3组中最高(P<0.05),说明B组肝损伤最严重。肝细胞凋亡在I/R后明显增多,以灌注后6h为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变化与转氨酶一致。灌注后6h,B、A、C组肝细胞凋亡的百分数分别为20.9%、13.5%和10.7%,B组明显高于A、C两组(P<0.01)。再灌注72h内未见明显肝细胞坏死。结论 肝细胞凋亡是肝硬化大鼠I/R损伤肝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肝细胞凋亡与肝缺血时间密切相关,肝硬化肝细胞比正常肝细胞容易发生凋亡是硬化肝对缺血敏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大鼠门静脉接受不同血供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门静脉动脉化组(A组)、门腔转位组(B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各组大鼠的生存情况,分别在术后6h、12 h、1d、3d及7d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一氧化氮(N0)、血浆内皮素-1(ET-1)以及肝脏病理.结果 B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A、C两组.术后6h、12h、1d及3d,A组大鼠ALT及AST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而在术后1d和术后3d时,B组ALT及AST均高于C组;术后6h、12h及1d,A组大鼠血清NO与血浆ET-1均显著低于B组和C组;在术后6h和术后12h时,B组血清NO与血浆ET-1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鼠门静脉接受动脉化较门腔转位术更有利于促进近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