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峰  汪清  倪泽称  张宇  王胜军  马力克  胡岚亭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827-1829,183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肾癌原发灶及转移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诊断为肾癌患者的全身18F-FDG PET-CT及病理结果,比较PET-CT与增强CT两者对肾癌及转移病灶的诊断价值.[结果]35例中,经原发灶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30例.其余5例因18F-FDG PET-CT显像发现远处转移未行原发灶手术治疗,仅取转移部位病检确诊,分别行DSA肿瘤栓塞术、免疫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18F-FDG PET-CT检查阳性29例,敏感度82.9% ,CT平扫加增强检查阳性33例,敏感度94.3%,转移病灶共16处,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3处,肺转移3处,肾静脉癌栓形成1处,骨转移2处,肝转移1处,肾上腺、右侧锁骨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双肺门淋巴结转移1处,右侧胸壁转移1处,软组织转移1处,而CT平扫加增强仅发现1处下腔静脉癌栓形成,1处肝转移.[结论]18F-FDG PET-CT对诊断原发性肾癌的敏感性不如CT,但对远处转移的诊断优于CT,对肾癌的分期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背景抑制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全身肿瘤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显示、疗效评估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美国GEOptimal360型1.5T光纤MR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采用反转恢复同波平面扩散序列(STIR—DWI—EPI),对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临床确诊为恶性肿瘤或临床疑似肿瘤患者行WB—DWI检查,同时采集全身轴面DWI和与其同层对应的ADC图,应用AW4.5FunctoolDWI后处理软件,经j维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及黑白反转后形成全身“类.PET-MRI”图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7名健康志愿者及70例患者均获得高质量的WB—DWI图像,原发灶及转移灶在DWI图像上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健康志愿者均未发现恶性病变。70例患者中,30例为新辅助治疗前或术前行WB.DWI检查明确原发灶或评价远处转移情况,其中12例检出转移灶;11例为评价新辅助治疗后局部病灶及远处转移灶疗效情况,病灶或转移灶较前缩小、增大、无明显变化例数分别为6例、3例、2例,1例甚至达到临床缓解,即在常规MRI检查及WB—DWI影像上未见异常强化灶及异常高信号影;28例为手术综合治疗后随访,其中16例未见局部复发及其他脏器转移,5例肿瘤局部复发,7例检出远处其他脏器转移;1例大量腹水查因患者经检查后发现右侧大腿肌群间异常高信号,病理证实为血管瘤。结论类.PET-MRI技术对发现全身恶性肿瘤患者的原发灶及远处转移灶非常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对肿瘤的诊断、分期、预后和综合疗效评估提供指导意义。与PET-CT相比,类.PET-MRI技术无辐射、无需注射对比剂、检查方便快捷、经济,更适合于肿瘤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估和随访,同时也适合健康人群肿瘤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受侵区域PET-CT扫描对淋巴瘤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2012年5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98例初诊淋巴瘤患者采用R-CHOP方案化疗,在化疗6个周期后行全身和受侵区域的PET-CT扫描。按照化疗前PET-CT扫描结果确定受侵区域,比较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在临床分期、疗效评价、辐射剂量、扫描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全身与受侵区域PET-CT临床分期结果完全一致,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临床分期与Ann Arbor临床分期符合率为95.9%(94/98)。全身PET-CT扫描显示CR 68例,PR 26例,SD 1例,YD 3例,受侵犯区域PET-CT扫描显示CR 68例,PR 24例SD 2例,PD 4例,全身和受侵区域PET-CT扫描对CR的评价一致。在68例CR患者中受侵区域PET-CT扫描CT、PET、PET-CT辐射剂量显著低于全身PET-CT扫描,扫描时间均显著少于全身PET-CT(P0.05)。结论:化疗后临床疗效为CR患者受侵区域PET-CT扫描结果与全身PET-CT扫描一致,并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对于疗效为PR、SD、YD患者,则应行全身PET-CT扫描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 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性淋巴瘤(IPL)的MRI及PET-CT表现,提高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病灶的MRI表现,包括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各序列上的信号特点及强化特点、瘤周水肿、瘤内坏死情况及FDG代谢情况.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9例行PET-CT检查.结果 21例患者中,男14例,女7例,年龄28~84岁,其中50岁以上者15例(约71%).共发现70个病灶,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5例;大部分病灶位于中线区域(胼胝体、基底节、丘脑、侧脑室旁);62.9%病灶形态不规则,沿血管间隙、脑回、白质束、脑膜浸润,呈现多种形态.88.5%病灶T1WI上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或等信号(97.1%);增强后明显强化(75.7%).18FDG PET-CT上8例表现为均匀高代谢.结论 大多数颅内原发性淋巴瘤常规MRI平扫及增强及18FDG-PET-CT上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P PET-CT对结直肠癌术前TNM分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术前行PET-CT的30例(33例次)结直肠癌患者,将PET-CT结果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对比分析。结果检测直肠癌原发灶灵敏度为96.97%;SUVmax为12.26±5.85(5.31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28.32)。N分期的灵敏度为88.23%;特异度为69.23%,共提示转移性淋巴结69枚,SUVmax为2.526±2.074(0.27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1.70),淋巴结总检出率为75%,一致率为80%。PET-CT诊断远处转移灶的灵敏度100%、特异度100%、准确性为100%,SUVmax值6.15±3.63(1.8315.84)。结论 18F-FDP PET-CT与术后病理比较对结直肠癌进行T分期较为困难,但对于N、M分期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 选择134例证实的脊柱转移瘤,分别观察椎体、附件、椎间盘的破坏、局部肿块、淋巴结肿大及其他转移征像,椎管狭窄及其原因。结果 单个椎体破坏41例(30.6%),多个椎体破坏93例(69.4%)为相邻、跳跃及混合型椎体破坏。T1WI均为信号减低,T2WI信号改变可以多种多样,附件破坏64例(47.8%),局部肿块29例(21.6%),伴淋巴结肿大45(33.6%)及其他转移征象50例(37.3%),椎间盘均无破坏。结论 脊柱转移瘤有特征性的表现,注意观察椎体破坏的方式、信号、高度及椎体外其他原发灶及转移灶征象是诊断的关键。横断位扫描有利于原发灶及其它的转移灶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卢红  宿向东  陈卉  郭鹏 《华西医学》2007,22(3):525-526
目的:探讨PET-CT融合显像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对比研究23例恶性肿瘤伴淋巴结肿大患者的PET-CT、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PET-CT对肿瘤淋巴结诊断敏感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3.7%和86.9%,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度分别为62.5%和69.6%。结论:PET-CT融合显像对肿瘤伴淋巴结肿大是否为癌转移有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MRI,可作为手术或放疗的重要依据,也是肿瘤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PET/CT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及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结果 5例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均异常摄取FDG, SUV 3.52~14.76,其中2例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确诊.3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经18F-FDG PET/CT检出原发灶,原发灶检出率18.75%,其中2例示远处多发转移;另2例患者临床体检发现原发灶,18F-FDG PET/CT未见原发征象.40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患者中,18F-FDG PET/CT诊断原发灶残留8例,经病理确诊5例,准确率62.50%;18F-FDG PET/CT示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确诊5例,阳性预测价值 71.43%;18F-FDG PET/CT 示远处多发转移14例,远处转移率35.00%(14/40);40例患者中,2例因PET/CT显像降低临床分期,11例提高分期,18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结论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准确分期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但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r tomography,CT)对老年人胃肠道原发肿瘤和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同时予PET-CT和CT检查的23例原发胃肠道恶性肿瘤及55例胃肠道肿瘤术后老年患者,肿瘤原发灶及复发转移病灶均经病理证实,对比PET-CT及CT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原发灶、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结果。结果 PET-CT对老年人胃肠道肿瘤原发灶诊断准确率为95.7%,CT为77.5%。PET-CT对老年人胃肠道原发肿瘤分期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7%,90.0%,91.7%,81.8%,而CT为58.3%,72.7%,70.0%,61.5%。PET-CT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肿瘤复发转移病灶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83.3%,92.1%,88.2%,CT为43.2%,61.1%,69.6%,34.4%。结论 PET-CT对老年人胃肠道原发肿瘤诊断及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诊断价值高于CT,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RI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病变的MRI表现。方法:对68例颈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常规用化学位移饱和法脂肪抑制成像(Fat Sat),分析病灶的形态学表现和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在确诊的2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3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癌、11例恶性淋巴瘤的MRI图像上,圆形淋巴结(长径比横径小于2,即L/T<2)45例(结核性8例,转移癌28例,淋巴瘤9例),长圆形淋巴结(L/T>2)19例(结核性12例,转移癌5例,淋巴瘤2例)。T1WI及T2WI出现中心淋巴结坏死灶和T1WI薄壁的环状强化35例(结核性6例,转移癌27例,淋巴瘤2例)。淋巴结边缘模糊和邻近脂肪组织受侵35例(结核性5例,转移癌28例,淋巴瘤2例)。9例恶性淋巴瘤MRI图像上均为均质表现。结论:MRI对颈部肿大淋巴结性质评估具有相当重要性,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胰腺癌并腹腔淋巴结转移的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例因双下肢结节性红斑6年,加重1个月入院。体型消瘦,行腹部增强CT扫描及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高度可疑胰腺癌并腹腔淋巴结转移,为明确病变性质,进一步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及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为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试验性抗结核治疗,病情好转后带药出院。4.5个月后复查腹部CT示结核灶明显缩小。结论胰腺及胰周淋巴结结核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行EUS-FNA等相关医技检查可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检查和血清CEA检测在结直肠癌术后诊断、随访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均进行了^18F-FDG PET显像,并对其中32例资料完整的患者血清CEA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1)结直肠癌的术后复发转移灶在^18F-FDG PET-CT图像上均表现为局部放射性摄取增高,呈团块状或点状,复发灶常沿肠管走行。(2)61例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PET-CT最终正确诊断58例,其灵敏度为97.2%,特异性为92%,准确性为95.1%。(3)本组病例中,经过^18F-FDG PET-CT检查,对52.5%的患者修正了肿瘤分期或治疗方案。(4)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检测,术后组与术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升高组与术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8F-FDG PET-CT检查在诊断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复发转移、修正分期和治疗方案及监测近期疗效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2)在结直肠癌术后患者中,血清CEA敏感性好,对监测疗效和复发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淋巴结转移癌(LCUP)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以活检证实淋巴结转移为首发症状的34例LCUP患者资料,常规检查均未找到原发灶。对全部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与临床随访及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例淋巴瘤患者被排除,18F-FDG PET/CT检出可疑原发灶25例,正确检测出原发灶13例,检出率为41.94%(13/31);其中8例经病理证实,5例为临床诊断,阳性预测值为52.00%(13/25)。未找到原发灶的6例患者中,3例经随访尚未明确诊断。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在寻找LCUP的原发灶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60例胃癌患者螺旋CT扫描临床资料与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螺旋CT扫描特征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螺旋CT扫描均诊断为胃癌,图像显示胃壁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厚或腔内隆起,胃壁厚度>1cm,肿块形态不同,腔面明显凸凹;CT扫描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原发病周围临近组织侵犯,其中37例累及浆膜层,10例突破浆膜层,13例向外侵犯或转移;12例发生淋巴结远处转移;分期准确率为93.33%。螺旋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病变部位、大小、胃壁增厚、累及范围及胃癌转移情况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详细、准确的依据,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PET-CT定位运用于肺癌患者靶区勾画的作用.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于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共计20例.在所有患者的显像和模拟定位中均选择DiscoeryST40PET-CE完成,在此过程中,为了实现图像融合,需要在计划系统中输入扫描的相关数据.同时收集CT图像、PET图像和PET-CT图像,并由放疗科医师对三者的图像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分析结果对靶区进行勾画.结果:在临床分期和PET-CT的对比中发现,有15例患者的PET-CT检查与临床分期一致,其中有4例患者临床分期提高,在1.0cm>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示无放射性摄取的患者共计4例,显示高放射性摄取且1.0cm≤直径的患者共计16例,另外显示高放射摄取并合并1.0cm>淋巴结的患者有5例.结论:在肺癌患者定位靶区勾画的过程中,使用PET-CT定位,并与功能影响、解剖影响结合,能够明确放疗靶区,有利于靶区勾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骨骼肌转移瘤(SMM)PET-CT影像特点及临床表现的分析,探讨18 F-FDG PET-CT对于恶性肿瘤骨骼肌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肌肉病变患者,病理及临床确诊为SMM患者53例。对CT及PET-CT影像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获得相应的病灶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和诊断符合率。另外收集SMM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表现,病灶数目、位置、大小、影像学分类、CT值和SUV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共发现SMM病灶101个,可以来自多种原发恶性肿瘤,其中肺癌最常出现,占32.1%。5例患者诊断为多中心肿瘤。SMM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仅有56.6%的患者会伴随明显症状,因此很多病灶并不容易发现。SMM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的肌肉内,最易出现在臀部,比例为24.8%,以肿块的形式存在的病灶最多见,密度可以低于或等于正常肌肉组织。SMM对于18 F-FDG均有不同程度的代谢。PET-CT对于肌肉病灶检出率为100%,高于CT检出率50.6%;PET-CT对SMM的灵敏度可达100%,明显高于CT灵敏度58.4%;诊断符合率PET-CT与CT比较具有较大优势,PET-CT符合率为84.4%,CT为72.5%。结论通过对肌肉内转移性病灶的诊断及定位,18 F-FDG PET-CT对于患者分期、再分期、治疗方案的提高及病理取材的精确性均有明显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maga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MRIDWI)对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淋巴结病变患者21例,其中肿瘤性病变12例(淋巴瘤5例,肺癌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WBMRIDWI检查,原始图像经后处理获得3DMIP图像并翻转显示。分别计数淋巴结病变个数,测量ADC值。结果 WBMRIDWI清楚显示淋巴结病变,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均呈高信号。淋巴瘤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MRIDWI对淋巴结的显示较敏感,可作为探测全身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一种快速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61例乳腺癌的CT表现。结果:(1)61例中,乳腺癌表现为肿块型56例,浸润型5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2)41例肿块边缘有毛刺征,可见毛刺伸入周围脂肪间隙;9例有蟹足征;(3)11例见钙化,9例呈沙粒状钙化,其中6例钙化位于癌灶内和边缘;(4)15例癌灶邻近皮肤增厚,5例乳头内陷;(5)7例乳后间隙消失,手术证实胸大肌受侵4例;(6)38例腋窝淋巴结肿大,3例胸肌间淋巴结肿大,1例内乳淋巴结肿大;肺内转移2例,胸膜转移1例,肋骨转移1例。结论:CT检查可鉴别肿块的良、恶性,发现隐蔽的癌灶,明确癌灶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胸大肌和皮肤,有无淋巴结或胸部转移,为临床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食管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病理已明确证实为食管癌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利用18F-FDG在肿瘤病灶及转移灶中的高代谢原理,分析全身各系统病灶放射性摄取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分析。结果 PET/CT的分期准确率(88.4%)以及区域淋巴结转移检查的敏感性(63.3%)、特异性(83.8%)均较单纯CT高。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对食道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