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2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PCI,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43例穿刺未成功,改为股动脉穿刺,其余252例均顺利手术,其中234例术后桡动脉搏动良好。术中发生血管痉挛2例,术毕即拔除动脉鞘管;术后发生切口出血8例、术侧肢体肿胀7例、静脉炎3例,经积极处理均好转。无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正中神经损伤、无穿刺点血肿、手部缺血及排尿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我院于2010年6月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由股动脉改为桡动脉路径(TRI)。桡动脉穿刺是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要点之一,此方法较股动脉路径具有创伤小、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术后不受体位限制等优点,减轻了患者术后由于卧床排便困难所带来的痛苦,并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易于被患者及家属接受。通过对292例经桡动脉穿刺路径PCI治疗的患者加强术前、术中及手术后护理,使患者康复出院,无1例发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入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成功行急诊PCI的STE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桡动脉组41例和股动脉组37例。对比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心功能指标。结果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与PCI术成功率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P0.05);桡动脉组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股动脉组(P0.05);治疗后,桡动脉组患者肌钙蛋白、肌酸激酶以及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采用桡动脉实施PCI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高患者生化指标水平,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两种路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 随机将160例患者分成经桡动脉途径PCI8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8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3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少,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需沙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患者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于2016年1-6月对我院100例住院择期经桡动脉行PCI的患者进行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收集,运用护理评估标准测评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情况。结果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年龄越大,术后发生穿刺点出血、肿胀、疼痛的概率增加;而诊断冠心病年限越长,病变血管部位愈多,手术持续时间越长,术后越容易出现穿刺点血肿并发症;桡动脉压迫止血方式较传统的敷料止血方式有更好的减轻肿胀与疼痛的效果。结论经桡动脉行PCI术后患者发生上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诊断冠心病年限、病变血管部位、手术持续时间、压迫止血方式有关,护理人员应掌握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差别.方法 将156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手腕部护理154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穿刺途径常规经股动脉,但临床上不断出现并发症。近年来,桡动脉穿刺技术在临床上已逐步被采用,避免了经股动脉穿刺及术后长时间卧床引起的并发症,但如果手腕部护理不当,可引起桡动脉永久性损伤。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0月对154例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取得显著效果,术后手腕部无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症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189例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2例,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穿刺处出血、皮下血肿、桡动脉痉挛或闭塞、迷走神经反射、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明显降低PCI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效果满意,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98例患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PCI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痛苦小,患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途径穿刺在冠状动脉诊疗术后的并发症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787例患者按穿刺方法分为股动脉组221例,肱动脉组101例,桡动脉组465例,对其术后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股动脉途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均高于肱、桡动脉组(p<0.005);肱动脉组穿刺处血肿高于桡动脉组(p<0.005),而在舒适度上,三组患者术后术肢疼痛无明显差别(p>0.05),肱、桡动脉术后术肢肿胀发生率高于股动脉组(p<0.01),腰背疼痛,影响睡眠则低于股动脉组(p<0.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较股、肱动脉途径术后并发症少,患者舒适度高,护理难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回顾我科2010年7月~2012年7月经桡动脉入径行冠心病介入性诊治2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60例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冠脉造影(CAG)或冠脉支架植入术(PCI),5例桡动脉穿刺失败后改由股动脉穿刺,5例造影过程中发生各种异常,后改为经股动脉入径成功行PCI。造影成功者中对148例患者行PCI,成功置入支架329枚。经桡动脉入径行CAG和PCI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血管并发症发生少等特点,术后患者不需卧床,并发症少,易于为患者接受,技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疗效,总结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对并发症及时处理。统计介入治疗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20例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0例经桡动脉穿刺患者介入手术全部成功,发生血肿1例,桡动脉痉挛3例,经及时处理均好转。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经股动脉穿刺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桡动脉穿刺行糖尿病足介入治疗并进行合理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诊经皮穿刺桡动脉或股动脉行PCI术后对AMI患者舒适度的不同影响及护理.方法 45例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24例和股动脉组2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从术肢局部疼痛及麻木、焦虑及入睡困难、局部血肿、动脉瘤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经桡动脉急诊PCI比经股动脉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降低了护理难度.  相似文献   

16.
梁首勤  王茜  银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6):1492-1493
目的观察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不同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手术后24h并发症及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816例经桡动脉穿刺组(A组)和708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B组)行PCI术后24h病人的舒适程度、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在烦躁不安、失眠、无食欲、肢体及腰背疼痛等副反应方面明显较B组出现少;A组患者在局部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及并发症方面明显比B组发生少。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较股动脉穿刺途径患者的舒适程度高、副反应及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经桡动脉路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经桡动脉路径行PCI术的患者208例,通过自制的表格录入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影响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因素。结果:208例患者中,共有41例(19.71%)在PCI术后发生穿刺部位并发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丧偶、离异、糖尿病、病变血管支数、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和PCI术的持续时间是导致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丧偶、离异状态、合并糖尿病、多支病变、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和手术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在经桡动脉路径PCI术后易发生穿刺部位并发症,提示在日常相关的护理工作中,应将重点关注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预防与护理方法。方法:在256例行PCI的患者中,行冠脉造影术(CAG)145例,支架植入术111例;经股动脉途径行PCI 62例,经桡动脉途径194例。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做好围术期的预防、观察、护理。结果:共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射11例(4.3%),其中股动脉穿刺者中发生9例,桡动脉穿刺者中发生2例;术中发生2例,拔鞘后即刻发生7例,拔鞘后30~60 min发生2例。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加强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及早发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早期征象,及时处理,可预防和减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