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江汉区5所幼儿园共1 120名儿童,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其身高、体重,并以WHO儿童BMI标准作为超重和肥胖评价标准;采用自拟问卷对儿童及其家庭基本情况、饮食和运动习惯进行调查。结果:1 120名儿童中,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2%和11.9%,男童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女童(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为巨大儿(OR=1.662,95%CI:1.066~2.590)、进食量多(OR=4.640,95%CI:3.319~6.486)、进食速度快(OR=2.121,95%CI:1.452~3.098)、喜欢吃洋快餐(OR=1.907,95%CI:1.363~2.668)、喜欢吃蛋类(OR=1.518,95%CI:1.115~2.086)等5个因素是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危险因素;经常吃蔬菜、水果(OR=0.659,95%CI:0.477~0.911)、周末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35,95%CI:0.469~0.858)则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流行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改善不良饮食和运动习惯可有效地预防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况了解的基础上,分析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程度。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潍坊市城区抽取两所幼儿园共6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结果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13.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OR=0.731,95%CI:0.549~0.973,P=0.029)、认为孩子进食量偏少(OR=0.375,95%CI:0.258~0.544,P0.01)的学龄前儿童不容易肥胖;认为孩子体型超重/肥胖者(OR=3.336,95%CI:2.040~5.555,P0.01)的学龄前儿童趋向于肥胖。结论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父母应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研究探讨母亲养育实践与婴幼儿饮食行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徐州市2所医院及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 ~ 24月龄婴幼儿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母亲完成婴幼儿喂养类型和饮食行为问卷。根据儿童身长和体重,计算年龄别体质指数Z值(body mass index - for age z - score,BMIZ),BMIZ + 2为儿童超重肥胖。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养育实践与婴幼儿饮食行为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共回收882份有效问卷,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15.6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敏感型养育(OR = 0.234,95%CI:0.159 ~ 0.344),饱腹反应(OR = 0.467,95%CI:0.336 ~ 0.649)和进食缓慢的饮食行为(OR = 0.737,95%CI:0.552 ~ 0.984)是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食物反应的饮食行为(OR = 2.369,95%CI:1.797 ~ 3.122),限制(OR = 2.359,95%CI:1.530 ~ 3.640)和纵容型养育(OR = 1.743,95%CI:1.250 ~ 2.431)是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结论 敏感型养育,饱腹反应和进食缓慢的饮食行为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食物反应的饮食行为,限制和纵容型养育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4所幼儿园109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病例组,在同样的幼儿园内选择体重正常的117名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年龄和性别频数匹配。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人口学、身体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饮食等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在调整协变量的情况下分析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和视屏时间与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  在调整年龄、性别、平均每日睡眠时间、儿童睡眠习惯问卷(CSHQ)总评分、中国学龄前儿童平衡膳食指数(DBI-C)正端分等因素后,每日身体活动时间 < 3 h的儿童与身体活动时间≥3 h的儿童相比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55倍(OR=2.55,95%CI=1.16~5.64,P=0.02),儿童每日视屏时间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超重肥胖风险增加1.44倍(OR=2.44,95%CI=1.69~3.52,P < 0.01)。  结论  学龄前儿童身体活动时间不足和视屏时间较长都与超重肥胖相关。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有效增加身体活动时间并且减少儿童的视屏行为,降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健康状况因素,为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小学和九年制学校各3所,对其中所有一、二年级学生1 511人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较高出生体质量、患哮喘、过敏体质、慢性病疾病史、食欲较好和较大年龄被告知超重或肥胖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OR=2.699,95%CI为1.097~6.644)、过敏体质(OR=1.498,95%CI为1.044~2.149)、有慢性病患病史(OR=2.486,95%CI为1.327~4.659)和食欲(OR=22.011,95%CI为8.861~54.673)是影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需关注有较大出生体质量、过敏体质和慢性疾病史儿童的体质量控制问题,早期科学、合理喂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有助于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德清农村居民糖尿病和高血压共患病情况并探究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德清县随机整群抽取8个乡镇作为研究现场,共调查29 306名成人居民。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信息、社会经济学特征、行为和生活方式、慢性病家族史,进行血压、血糖的测量。  结果  在研究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为3.34%,高血压患病率为28.72%,其中2.01%人群共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共患率在70~79岁均达到较高水平。无序多元Logistics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家族史(OR=4.94,95%CI:3.24~7.54,P < 0.001)、拥有伴侣(OR=2.17,95%CI:1.18~4.00,P=0.013)是仅糖尿病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 24 kg/m2(OR=0.48,95%CI:0.39~0.59,P < 0.001)是糖尿病的可能保护因素;BMI < 24 kg/m2(OR=0.60,95%CI:0.56~0.64,P < 0.001)、完成义务教育(OR=0.54,95%CI:0.49~0.59,P < 0.001)、运动(OR=0.77,95%CI:0.69~0.86,P < 0.001)是高血压患病的保护因素,饮酒(OR=1.18,95%CI:1.08~1.29,P < 0.001)是仅高血压患病的可能危险因素;BMI < 24 kg/m2(OR=0.26,95%CI:0.21~0.31,P < 0.001)、完成义务教育(OR=0.50,95%CI:0.35~0.72,P < 0.001)、饮茶(OR=0.80,95%CI:0.64~0.99,P=0.045)是两病共患的保护因素,农民(OR=1.35,95%CI:1.04~1.76,P=0.024)、糖尿病家族史(OR=4.21,95%CI:2.71~6.57,P < 0.001)、高血压家族史(OR=1.86,95%CI:1.31~2.64,P=0.001)是两病共患的危险因素。  结论  德清地区农村居民糖尿病患病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血压患病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接近,也有一定的共患病水平。女性、年龄>60岁、农民、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人群是可能的高危因素,需要进一步的干预和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儿童保健咨询的3~5岁儿童共3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为35例(11.67%),在校正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母亲孕前低体重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降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602(0.413~0.755)、1.822(1.370~2.424),均P<0.05;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298(1.009~1.669),P<0.05,但是母亲孕期增重不足并不会降低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P>0.05);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增加,母亲孕前低体重且孕期增重不足或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出现超重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1.575(1.031~2.411)、0.556(0.343~0.872)、0.411(0.233~0.719),均P<0.05。结论母亲孕前BMI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是学龄前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并且母亲孕前BMI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怀柔区3~6岁学龄前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96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家长自填问卷调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父母平均体重肥胖组高于正常组(P<0.001)。父亲高体重(OR=1.082)、生后6个月采用人工喂养(OR=5.986)、每餐以肉为主(OR=7.979)、强迫儿童进食某种食物(如高能量食物)(OR=4.801)、家长对儿童体重过高预期(OR=6.191)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家长控制儿童体重的行为(OR=0.059)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生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从控制父母体重、鼓励母乳喂养、平衡膳食等方面早期干预,将有益于早期预防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和临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于2017年9—11月抽取顺义区5所幼儿园共1 238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方式研究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顺义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3.3%、15.2%。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OR=1.333,95%CI:1.032~1.722)、父亲超重/肥胖(OR=1.723,95%CI:1.293~2.295)、母亲超重/肥胖(OR=1.617,95%CI:1.234~2.119)、进食速度快(OR=1.403,95%CI:1.125~1.748)。而平均户外活动时间>2 h(OR=0.649,95%CI:0.549~0.771)是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制定父母参与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健康状况因素,为儿童超重和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上海市小学和九年制学校各3所,对其中所有一、二年级学生1 511人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早期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较高出生体质量、患哮喘、过敏体质、慢性病疾病史、食欲较好和较大年龄被告知超重或肥胖的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较高(P值均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OR=2.699,95%CI为1.097~6.644)、过敏体质(OR=1.498,95%CI为1.044~2.149)、有慢性病患病史(OR=2.486,95%CI为1.327~4.659)和食欲(OR=22.011,95%CI为8.861~54.673)是影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均 < 0.05)。结论需关注有较大出生体质量、过敏体质和慢性疾病史儿童的体质量控制问题,早期科学、合理喂养和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有助于儿童超重、肥胖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是否增加儿童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为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自2014年9月—2015年8月从北京市16个社区入组符合标准的儿童2 275名,从新生儿期随访至3岁。结果 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的儿童在1、2、3岁时的BMI均高于非暴露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2.01,95%CI:1.40~2.89)、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09,95%CI:1.06~1.13)、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1,95%CI:0.99~1.03)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83,95%CI:0.71~0.98)是儿童1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66,95%CI:1.07~2.58)、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1.02,95%CI:1.00~1.0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1,95%CI:0.49~0.75)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61,95%CI:0.45~0.84)是儿童2岁内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出生时为巨大儿(OR=1.89,95%CI:1.23~2.91)、母亲孕前体重指数较高(OR=1.14,95%CI:1.09~1.18)也是儿童3岁内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家庭人均收入较高(OR=0.66,95%CI:0.54~0.81)和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OR=0.55,95%CI:0.40~0.75)是儿童3岁时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辅食添加时间与3岁内儿童超重肥胖无相关性。结论 为了减少儿童在3岁内发生超重肥胖,应严格控制孕妇孕前和孕期的体重,尽可能地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婴儿期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纯母乳喂养对学龄前期儿童蔬菜和水果摄入的影响,为婴幼儿喂养指导提供更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已经进行的儿童肥胖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数据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儿童婴儿期喂养基本情况和儿童膳食现状,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关联进行验证。结果 在1 189名调查儿童婴儿期,纯母乳喂养持续超过6个月的占17.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占9.6%。纯母乳喂养持续6个月以上的儿童在学龄前期超重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6个月的儿童(2.2% &3.7%,P<0.05)。学龄前儿童摄入每周≥6次的水果和蔬菜的频率比例分别为87.5%及67.7%。婴儿期持续母乳喂养12个月及以上儿童在学龄前期摄入蔬菜频率高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12个月的儿童(OR=1.251; 95%CI1.115~2.563),纯母乳喂养≥6个月的儿童较纯母乳喂养时间<6个月的儿童在学龄前期摄入蔬菜的频率高,两者存在统计学关联(OR=1.015;95%CI1.002~1.105)。母乳喂养模式与学龄前期儿童摄入水果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82;95%CI0.412~1.514) &(OR=0.657;95%CI0.442~1.019)。结论 长期母乳喂养及纯母乳喂养与学龄前期儿童蔬菜摄入量存在正向关联,但与学龄前期儿童水果摄入无任何关联。生命早期科学喂养方式对于儿童生命后期营养习惯的形成乃至对营养发育的影响都十分重要的,因而社会和家庭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和支持也需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5~6岁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影响因素,为儿童低体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低体重儿童进行体格测量和家长自填式问卷调查,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发生主要与家庭行为、儿童饮食行为习惯有关。其中无人陪同吃早饭(OR=2.543,95%CI:1.251~5.169)、爱挑食(OR=1.096,95%CI:1.096~2.800)、边吃边玩(OR=1.257,95%CI:1.257~3.199)为学龄前儿童低体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吃饭咀嚼充分(OR=0.183,95%CI:0.049~0.680)、园外活动类型动静结合(OR=0.800,95%CI:0.649~0.986)为低体重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5~6岁儿童低体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儿童不良进食行为占主要因素,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行为有助于改善学龄前儿童低体重,改善体质,减少营养不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8—2019年石家庄各区县学龄前儿童的体检数据,采用我国2005年九大城市儿童体格发育生长标准作为参考值,评价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情况。结果 1)共收集49 644例学龄前儿童的有效体检数据,其中男童25 885例(52.1%),女童23 759例(47.9%)。2)其中体重过轻(<P3)的儿童有1 212人(2.4%),体重过重(<P97)的5 353人(10.8%);身高过矮(<P3)的儿童有1 497人(3.0%),身高过高(>P97)的儿童有6 876人(13.9%)。3)母儿ABO血型不符(OR=0.671,95%CI:0.481~0.935,P=0.019)、出生体重偏低(OR=0.546,95%CI:0.443~0.674,P<0.001)、出生时身高偏低(OR=0.335,95%CI:0.272~0.414,P<0.001)是学龄前儿童身高过矮的独立相关因素;出生时身高过矮(OR=0.330,95%CI:0.269~0.404,P<0.001)、体重过轻(OR=0.330,95%CI:0.269~0.404,P<0.001)是学龄前儿童体重过轻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与2005年九市的标准相比较,石家庄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高于全国城市学龄前儿童的平均水平;学龄前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发育不良受到出生时身高和体重的影响;应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三级预防及孕产期高危因素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市高行镇学生家长对儿童肥胖知识的知晓率,可针对性地进行儿童肥胖防治的普及教育。方法 2013年5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五所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及慢病筛查,并要求家长填写调查问卷。2 047名数据填写完整及体格指标测量完整的对象纳入研究。结果 家长对儿童肥胖及其相关慢病知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血压,性早熟,血糖异常,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最后为骨关节疼痛;家长对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的知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少,遗传因素,疾病及其它,最后为心理因素。超过一半(n=313/595)的超重肥胖儿家长认为其体型正常。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重儿家长与肥胖儿家长相比,超重儿家长更易评价其子代体重是正常的(OR=5.44;95%CI:3.75~7.90,P<0.001);子代不患慢病的家长与子代患有慢病的家长相比,更易相信子代体重是正常的(OR=2.03;95%CI:1.40~2.97,P<0.001)。父母不患慢病的家长错分子代体型的可能性是父母至少一方患慢病的家长的1.80倍(95%CI:1.20~7.90,P=0.004)。结论 目前家长对儿童肥胖及其慢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容易低估了超重肥胖儿的体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