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康复新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手术治疗后具备放疗指征的直肠癌患者58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放疗期间行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康复新保留灌肠);对照组28例(放疗期间行康复新保留灌肠).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康复新保留灌肠对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以0、1级急性直肠炎为主,且多出现在放疗疗程后期,未出现3级直肠炎;而对照组出现3级直肠炎2例.实验组0、1级反应发生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康复新保留灌肠能显著减轻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保证放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观察三乙醇胺保留灌肠预防放射性直肠炎疗效。方法:盆腔放疗的患者30例采用三乙醇胺保留灌肠为治疗组,25例采用康复新液保留灌肠为对照组。结果:三乙醇胺保留灌肠对于盆腔放疗患者预防放射性直肠反应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ARP)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ARP患者,其中Ⅰ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例,给予康复新液50ml+思密达3g+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混合后保留灌肠,每晚1次,疗程14d,治疗结束1周后评定灌肠疗效。结果 30例ARP患者,经积极1个周期(14d)治疗性保留灌肠后,显效11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86.7%。结论康复新液联合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所致ARP,疗效满意,副作用小,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保留灌肠防治盆腔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后并发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3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放疗同时配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10ml,1次/日,5次/周,保留灌肠。结果30例患者总有效率10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显著改善盆腔肿瘤患者的急性放射性肠炎。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保留灌肠是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四种药物混合保留灌肠预防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2年9月接受3DCRT技术照射的6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行单纯放疗;处理组为放疗+预防性药物保留灌肠,灌肠剂为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2-3次/周,直至放疗结束.结果:处理组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时间上,处理组也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5).结论:龙血竭胶囊+锡类散+甲硝唑+地塞米松混合灌肠液能够预防放疗期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董晶  赵西侠  舒瑾 《现代肿瘤医学》2012,20(7):1421-1423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预防宫颈癌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将86例宫颈癌放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放疗,对照组单纯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中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18.6%,观察组出现放射性直肠炎3例(7.5%),对照组发生放射性直肠炎13例(28.2%),观察组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能明显降低宫颈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联合三乙醇胺乳膏保留灌肠防治直肠癌术后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及对患者放疗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直肠癌Dixon术后患者6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35)和对照组(n=34)。两组均接受卡培他滨(1250 mg/m2口服,2次/天,d1~d14,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同期放疗(DT 50 Gy/25 f,5周完成)。试验组接受沙利度胺口服(初始剂量为100 mg/天)联合三乙醇胺乳膏保留灌肠(三乙醇胺乳膏15 g+100 ml加温生理盐水保留灌肠,1次/天,直至放疗结束)。观察两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情况、同期放化疗耐受性及KPS评分、睡眠、饮食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为77.1%(27/35),低于对照组100.0%(34/34),且试验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级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首次发生时受照射剂量为(36.4±5.6)Gy,高于对照组的(13.6±3.7)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KPS评分改善率为71.4%(25/35)、睡眠改善率为94.3%(33/35)、饮食改善率为62.9%(21/35)、体重改善率为51.4%(18/35),均优于对照组的2.9%(1/34)、0(0/34)、2.9%(1/34)和5.9%(2/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放疗中断率、放疗总疗程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化疗完成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试验组出现嗜睡2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沙利度胺联合三乙醇胺乳膏保留灌肠防治直肠癌术后放疗致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安全、有效,并且可以改善患者放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对盆腔肿瘤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78例盆腔肿瘤放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放疗时不预防使用保护肠道黏膜药物;治疗组42例,放疗时使用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口服药物保护肠道黏膜治疗。比较两组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时的放疗剂量及放射性肠炎严重程度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在盆腔接受>10-20Gy照射时大多数患者(33.33%)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而治疗组57.14%患者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时已接受>20-30Gy放疗,治疗组推迟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时间。同时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分级分析,对照组0级0人、1级7人(19.44%)、2级13人(36.11%)、3级15人(41.67%)、4级1人(2.78%);治疗组0级0人、1级16人(38.10%)、2级17人(40.48%)、3级9人(21.43%)、4级0人,治疗组出现3级直肠炎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提示治疗组减轻了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程度。结论: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胶囊可减轻盆腔放疗引起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同时可推迟直肠炎发生的时间,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术后放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组(n=34),均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联合卡培他滨同步化疗。放疗总量为50Gy,2Gy/次,5次/周。卡培他滨1600mg/m2分两次口服,间隔12h,d1~d14,3周为1周期,共化疗2个周期。在出现1级急性放射性肠炎后,对照组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症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37℃ 09%氯化钠溶液100ml溶解思密达3g,复方谷氨酰胺颗粒670mg,地塞米松10mg)。观察两组放疗期间及放疗后1个月急性放射性肠炎损伤程度和放疗前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结果 放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发生急性放射性肠炎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第3周、第5周和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急性放射性肠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放疗前及放疗第1周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第3周、第5周及放疗后1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可降低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损伤程度,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思密达-贯新克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珂  朱远 《肿瘤学杂志》2007,13(4):311-312
[目的]探讨思密达—贯新克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直肠癌放疗后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对80例直肠癌放疗后出现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思密达、贯新克、地塞米松、生理盐水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35例给予口服思密达治疗,对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45例患者治愈12例(27%),有效31例(69%),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35例患者治愈3例(8%),有效17例(49%),无效15例(43%),总有效率5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思密达—贯新克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调强放疗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同期对照研究,对30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患者(试验组)行调强放疗,选择同期行常规放疗的30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3个疗程TP方案治疗.比较两组间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试验组完全缓解(CR) 22例,部分缓解(PR)7例,进展(PD)1例,对照组CR 14例,PR 5例,稳定(SD)7例,PD 4例,试验组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试验组1例1级放射性膀胱炎,1例1级放射性肠炎;对照组3例阴道直肠瘘,1例3级放射性膀胱炎,2例2级放射性膀胱炎,2例1级放射性肠炎.结论 调强放疗治疗早期子宫颈癌术后阴道残端复发近期疗效满意,优于常规放疗,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导致的放射性直肠炎的影响因素及临床处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4月至2006年10月106例在我院经过放射治疗的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接受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发生Ⅰ度放射性直肠炎37例,占34.9%;Ⅱ度11例,占10.4%;Ⅲ度9例,占8.5%,总发生率53.8%(57/106)。结论盆腔接受放射治疗后,放射性直肠炎为重要并发症之一,一般经过对症治疗多能治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支持治疗对宫颈癌患者急性放射反应、治疗耐受性和疗效的影响。 方法将经营养风险筛查 2002(NRS 2002)且评分≥3分的98例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全程营养支持治疗+同步放化疗)46例和对照组(同步放化疗)52例。记录放疗前、后的体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并在放疗结束时对两组患者急性放射反应、治疗耐受性(放疗总疗程、放疗中断率、化疗完成次数)和疗效进行评价。 结果实验组均按计划完成治疗,仅13例曾经出现放疗中断;对照组52例中有45例曾经出现放疗中断,其中9例未能按计划完成放疗。实验组放疗中断率低于对照组(2826% vs. 8654%),实验组化疗完成次数多于对照组(496±021 vs. 431±073),实验组放疗总天数低于对照组(6313±647 vs.8523±19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放疗后ALB 、PA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急性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与发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RR)明显高于对照组(9348% vs. 74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程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降低宫颈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患者急性放射反应,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耐受性和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