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晓叶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698-2698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在2011年01月到2013年03月收治的88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三联疗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6.4%,对照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1.8%,两组治疗方法在临床疗效上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在不良反应率上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疗效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溃疡(GU)患者抗幽门螺杆菌(HP)过程中使用微生态制剂对肠道微环境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法库县卫生健康服务中心收治的G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四联抗H P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菌落数量、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和微生态制剂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就诊于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消化科门诊或病房确诊为Hp阳性的患者共1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1组、C2组.A组:含铋剂四联疗法2周.B组:含铋剂联疗法2周+综合干预4周.C1组:含铋剂四联疗法2周+微生态制剂2周.C2组:含铋剂四联疗法2周+微生态制剂4周.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上消化道症状变化情况,根据症状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估,计算各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记录各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所有患者停药1个月后,复查13C–UBT的结果.[结果]①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A组(82.75%),B组(93.10%),C组(94.82%),C1组(93.10%),C2组(96.5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8.91%),B组(13.79%),C组(5.17%),C1组(6.89%),C2组(3.44%).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Hp根除率:A组(84.48%),B组(89.66%),C组(96.55%),C1组(96.55%),C2(96.55%).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实施综合干预并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显著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常称HP,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首先报告,在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病人的胃粘膜中检测到一种弯曲样微生物,当时经48小时培养,均未见生长,直到第37块胃粘膜标本培养,获得成功。这一成就引起世人瞩目,为慢性胃部疾病的诊治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我国在1985年HP培养成功,十几年来,胃部HP感染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幽门螺杆菌胃炎、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癌等。因此,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率国家,2023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发布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指出,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近50%,不同人群感染率在35.4%~66.4%。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肠道微生态干预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相关慢性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10月本院收治的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取标准四联方案,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联合肠道微生态干预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食欲差、恶心呕吐、胃灼热感以及上腹部不适等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Hp根治率比对照组高(P<0.05);同时,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肠道微生态干预制剂对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提高Hp根除率,调节细胞免疫状态,减轻症状,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的胃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数据显示,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比例超过75%。反复发作的胃病不仅会导致胃胀、胃疼等症状,还会让人产生抑郁、焦虑情绪,胃癌更是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同时,幽门螺杆菌还能引起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重视幽门螺杆菌检测,积极进行根治性治疗,有助于降低胃癌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简称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统称为“胃病”,都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等症状,往往长期反复发作,重者影响工作、学习,并可能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幽门梗阻、胃穿孔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10.
杨玉英 《长寿》2008,(5):24
宋阿姨一直上腹部不适,隐隐地疼痛,饱胀感,嗳气,口中常有异味。她以为只不过是自己多年的教师生活、备课劳累、饮食不规律造成的,就一直自己吃些胃药来调节,退休后生活规律了,疾病却没有减轻。她终于决定去医院做检查。医生告诉她:慢性活动性胃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人群感染率估计在50%左右。Hp感染相关胃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腺癌和胃黏膜伴有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关系密切。根除HP已成为当前治疗一些常见HP相关性疾病的重要措施。根除HP失败的常见原因是患者对抗生素的耐药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差或治疗方案的药物组成、剂量、疗程等存在问题。近年有许多报道表明,家庭成员感染HP而引起患者再感染和复发。本文对患者及配偶HP感染者进行共同治疗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对常规治疗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19例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419例胃病患者中Hp感染172例,感染率为41.1%;Hp感染以胃溃疡患者最高为54.8%、其次为十二指肠球炎为53.1%、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为42.7%、慢性浅表性胃炎为35.4%、复合性溃疡为33.3%和胃癌为25.0%;Hp对甲硝唑、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6.6%、31.4%、12.2%、5.8%、1.2%、0和0。结论胃病患者Hp感染率较高,Hp对呋喃唑酮和四环素未检出耐药菌株,可作为首选药物;Hp对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有较弱的耐药性,可作为备用药物;Hp对甲硝唑具有较高耐药性,临床应避免选用。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据研究,在某些发展中国家,5岁儿童的感染率达50%,成人感染率可达90%。在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70%的胃溃疡患者、80%的慢性胃窦炎患者、90—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均可在胃窦的活检标本中培养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125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9例,选用常规蓝光照射;实验组66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新生儿黄疸有效率(93.94%)明显高于对照组(86.44%),实验组黄疸减退时间平均为(38.13±3.91)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3.97±4.56)h,实验组治疗72 h后经皮胆红素较治疗前下降,平均为(138.26±30.15)μ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虽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蓝光照射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效果显著,黄疸减退速度快,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积极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胃疾病治疗效果及原因分析,提高HP相关性胃疾病的治愈率,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及保健意识。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消化内科复查的150名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用药方案及依从性、性别、年龄等因素,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HP根治率为86%,治疗失败的原因与治疗方案、自身依从性、性别、年龄等因素有关。结论:治疗方案、自身依从性、年龄、性别等因素对HP的根治率有影响,应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7.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 JR和Marshall BJ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粘膜活性组织中成功地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并指出其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近十多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达成共识:幽门螺杆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有“无幽门螺杆菌,无溃疡”之说。而且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亦有纠葛,与乙肝病毒致肝癌一样,被列为第一级致癌物质。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细菌,呈螺旋状,仅  相似文献   

18.
我以往的名字叫“幽门弯曲菌”,不够响亮,大多数人不晓得。自从国际微生物学会为我改名叫“幽门螺杆菌”之后,似乎名气大了一些。但真正了解我底细的人仍为数不多。其实我就是寄生在人的胃内的一种肉眼看不到的细  相似文献   

19.
自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Barry Mashall和Robin-Warren在胃内活检标本分离出幽门螺杆菌(简称HP)以来,人们在这一领域作了大量工作。研究表明HP感染呈全球性分布,其传播主要为口—口和粪——口途径,人群感染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还可能与胃癌、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胃体型,也称A型胃炎,炎症主要位于胃体和胃底部,严重时也有胃窦炎,可见腺体减少或消失,通常伴有低胃酸缺乏。②胃窦型,也称B型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一型,炎症在胃窦部呈弥散性分布,通常累及胃体部但程度较轻。③全胃炎型和④多灶状萎缩性胃炎。其中B型胃炎也被称之为HP相关性胃炎。HP相关性胃炎  相似文献   

20.
大量资料表明 ,HP是活动性慢性胃炎 (CG)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1] 。一些研究认为HP感染是发生消化性溃疡 (PU)的重要原因 ,PU患者中HP检出率极高 ,胃溃疡 (GU)检出率 50 %~ 95% ,十二指肠溃疡(DU)检出率 63%~ 10 0 % [2 ] 。然而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相当普遍的活动性CG和PU患者HP检查为阴性 ,与文献报道不符合。到底HP与慢性胃病 (CGD)有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对 12 4 5例CGD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取 1999年 5月至 1997年 5月经胃镜、胃粘膜 (胃窦、角、体、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