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60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按喂养方式分为A组(30例,给予普通配方奶粉)和B组(30例,给予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粉)。观察并比较各组婴儿出院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体重、身长、头围、Kaup指数、血红蛋白(Hb)水平、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前白蛋白(PA)水平、血钙和磷水平。结果两组婴儿2周时体重、身长、头围、Kaup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婴儿体重从1个月起显著高于A组婴儿(P0.05);B组婴儿身长从2个月,头围从3个月起显著高于A组婴儿(P0.05);B组婴儿6个月Kaup指数显著高于A组婴儿(P0.05)。两组婴儿生后2个月内Hb、MCV和MCH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婴儿Hb和MCHC从3个月显著高于A组婴儿(P0.05);B组婴儿6月MCV显著高于A组婴儿(P0.05)。B组婴儿6个月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增幅也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婴儿出生及生后6个月血钙、磷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粉更有利于满足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追赶性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市社区儿保门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不同喂养方式对其生后1~4个月阶段的体重、身长和头围等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门诊系统体检的96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孕周37周且出生体重2 500 g)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后喂养方式不同分为4组。试验组:强化母乳喂养组(20例);对照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组(23例)、普通配方奶(TF)组(16例)和纯母乳喂养(BM)组(37例)。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喂养组在出生后1月、2月和4月龄时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在1月、2月和4个月时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大于对照组中纯母乳喂养组和普通配方奶组(P0.05)。对照组中,PDF组在1月、2月和4月时的体重、身长及头围增长值大于普通配方奶组和纯母乳喂养组(P0.05),试验组和PDF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母乳喂养和早产儿奶粉喂养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比较理想的喂养方式,对早产儿早期体格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帮助其实现追赶性生长,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的影响。方法 将215名小于胎龄儿按照喂养方式分为5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喂养组、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母乳+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比较各组在出生、生后1、3、6、12、18月及24月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发育指标。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对小于胎龄儿体重、身长、头围发育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及其与母乳混合喂养组儿童发育指标优于纯母乳喂养及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于胎龄儿出院后应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或与母乳混合喂养能够促进体重、身长、头围发展, 实现小于胎龄儿的追赶生长, 避免发生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于早产儿在院外体格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6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从我院NICU出院后随机分为三组: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组(PDF组)、足月儿配方奶组(TF组)、纯母乳喂养组(BM组),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院后追赶性生长进行随访观察并对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DF组早产儿身体发育指标(身高、体重、头围)明显高于TF组和BM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专用配方奶粉喂养是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的最佳选择,可促进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增长,有利于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的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出院后早产儿短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为进一步制定喂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成组设计对照研究方法, 抽取湖南省不同地域4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97例早产儿做为研究对象, 将研究对象按出院后喂养方式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 简称PDF组;对照组:采用足月儿配方奶喂养, 简称TF组。收集校正月龄1月、2月、3月时的身高、体重、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t、χ2检验)分析。结果 试验组早产儿103例, 平均出生胎龄(32.31±2.0)周, 平均出生体重(1 797.94±426.77)g, 平均出生身长(39.17±3.30)cm, 平均出生头围(28.40±2.25)cm;对照组早产儿94例, 平均胎龄(32.31±2.02)周, 平均出生体重(1 807.32±432.15)g, 平均出生身长(39.20±3.36)cm, 平均出生头围(28.39±2.25)cm。两组间的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的身高、体重、头围在校正月龄1月、2月和3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体格发育优于足月儿配方奶喂养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与生长发育监测研究,探讨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4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照出院后个体化营养强化方式(半量强化母乳、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分为两组,监测纠正周龄40周、52周时身长、体质量、头围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143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纠正周龄40周时体质量、身长、头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率分别为35.25%、32.43%、14.41%;纠正周龄52周时分别为9.52%、10.81%、2.7%;半量强化母乳组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组生长发育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纠正周龄40周、52周、56周时,分别有18.67%、56.0%和68.75%的病例停用强化营养,改为普通配方奶或纯母乳喂养。结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营养强化管理能更快实现追赶生长,半量强化母乳与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体格发育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追赶性生长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的67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作为研究对象,出院后跟踪随访至生后12个月,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组26例,混合喂养组22例,母乳喂养组19例,比较三组出院后追赶性生长情况。结果生后3个月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的体重、身长高于其他两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12个月时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的体重、身长均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早产儿配方奶粉喂养有利于其追赶性生长,母乳喂养者需加用母乳强化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住院期间开奶时间及出院后喂养方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张掖市人民医院102例早产儿,其中7天内禁食者45例,生后72 h经母乳喂养或早期微量喂养者67例,出院后纯母乳喂养者64例,早产配方奶喂养3月者13例,生后即足月配方奶喂养25例。所有早产儿出院后3月、1岁、3岁分别测量体重、身高、头围3项生长指标,按7日内开始喂养、7日后开始喂养和母乳喂养、早产配方奶喂养、足月配方奶喂养分类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开始喂养时间和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结果:住院期间7日内开始喂养的早产儿出院后3月时的体重、身高和头围明显高于住院期间7日后开始喂养的早产儿(P<0.05);出院后采用早产儿配方奶、母乳喂养和足月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其3月及1岁时的体重、身高和头围依次降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检验进一步显示,早产儿配方奶、母乳喂养和足月配方奶喂养者体重、身高、头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3组3岁时体格生长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住院的早产儿,开始喂养时间早,可以促进3月内的婴儿的体格生长,出院后的用早产儿配方奶能促进1岁内的体格生长,优于母乳喂养,而母乳喂养优于足月配方奶喂养,出院后首选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探讨早产儿出院后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对其体重、身长的影响,分析相关不良反应。方法将出院早产儿分为PDF组(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粉组)和对照组(母乳喂养和足月儿配方奶粉混合喂养组),比较两组喂养方式对早产儿体重、身长的影响。结果出院后3个月,PDF组早产儿体重(4.15±0.82 kg)及身长(52.8±1.47 cm)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体重(3.55±0.66 kg)及身长(51.4±1.3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5.42,P0.01);两组在喂养不耐受、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方奶是早产儿出院后营养支持的首选,可促进早产儿体重、身高等的增长,促进追赶性生长,因此,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远期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其早期体格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在该院出生并在儿童保健科随访的15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出院后一日主要喂养乳品量(75%)分为母乳组(BM组,50例)、普通婴儿配方奶组(TF组,50例)、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组(PDF组,50例)。观察各组在矫正胎龄40周时的体重、身长、头围等生长指标值。根据Fenton新生儿体格值曲线评价早产儿生长情况,并按出生体重分为极低出生体重(VLBW)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LBW)早产儿,分析生长的情况。结果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通过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矫正胎龄40周评估时,PDF组体重、身长、头围均大于BM组和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M组与TF组体重、身长、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80.07%(121/150)的早产儿体重在第10百分位(P10)以上,VLBW早产儿中BM组体重P10的比例(71.4%)大于PDF组(25.0%)(χ~2=4.407,P=0.036,OR=7.5,95%CI为1.023~54.998);LBW早产儿中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VS 8.6%,χ~2=0.157,P=0.692,OR=1.453,95%CI为0.227~9.298)。结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能较好地促进早产儿生长,VLBW早产儿更需要强化营养,建议无高危因素且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首选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发育迟缓儿童早期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方法 到本中心体检发育迟缓的3月龄婴儿,根据家长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干预组:共71例,其中早产婴儿36例为干预Ⅰ组,足月产35例为干预Ⅱ组,早期综合应用视、听刺激,婴儿操、抚触、游泳、运动干预训练、喂养指导,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5个月运用Gesell量表进行评估。未接受干预训练仅常规保健的作为对照组:共62例,其中早产婴儿30例为对照Ⅰ组,足月产32例为对照Ⅱ组。结果 在干预后1、3、5个月评估时,干预Ⅰ组与对照Ⅰ组相比,身高分别增长0.6、0.9和1.3 cm(P<0.05);体重分别增长0.62、0.70、0.76 kg(P<0.05),DQ平均增长5、9和12(P<0.05)。干预Ⅱ组与对照Ⅱ组相比,身高分别增长0.5、0.9、1.5 cm(P<0.05),体重分别增长0.59、0.74、0.80 kg(P<0.05);DQ平均增长4、7、10(P<0.05)。 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发育迟缓儿童体格、运动、行为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矫正年龄1岁前生长发育、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情况及潮气肺功能动态变化,为识别BPD患儿远期不良预后以期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6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BPD早产儿80例为观察组,根据BPD分级分为Ⅰ级BPD组和Ⅱ、Ⅲ级BPD组分别为45例、35例,并选取同期住院且胎龄、体重相当的非BPD患儿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患儿矫正年龄1岁前生长发育情况及住院次数、喘息、下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发生情况,并比较三组患儿矫正年龄1岁前肺功能参数的不同。 结果 矫正1月龄、6月龄时,三组患儿体重、身高、头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矫正1月龄:F=7.616、10.942、24.381;矫正6月龄:F=3.795、9.569、4.481,P<0.05)。矫正年龄1岁内,三组患儿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喘息次数、住院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50、19.212、7.384,P<0.05)。三组患儿肺功能比较,在呼吸频率(RR)、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F%tE)和达峰容积比(VPF%VE)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矫正1月龄:F=7.861、9.909、7.021、6.825;矫正6月龄:F=9.399、6.545、7.287、5.538;矫正1岁:F=6.962、8.099、4.752、8.549,P<0.05),其中,矫正1月龄时,Ⅰ级与Ⅱ级、Ⅲ级BPD组tPF%tE和VPF%VE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6月龄、1岁时,仅Ⅱ、Ⅲ级BPD组tPF%tE和VPF%VE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PD患儿更易发生生长发育迟缓,呼吸系统患病率高,潮气肺功能阻塞程度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喂养方法的婴儿免疫功能状况,指导婴儿合适的喂养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产科分娩出生的健康足月儿69例为研究对象,按喂养方法的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Ⅰ组)、部分母乳喂养组(Ⅱ组)及人工喂养组(Ⅲ组),分别于1、3、6、12月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质-6(IL-6)、血IgG、IgM、IgA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Ⅰ组12月龄内反复呼吸道感染人次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3,P=0.019);血IgG 在6月龄时Ⅰ组(7.189±1.525)高于Ⅱ组(6.136±1.105)及Ⅲ组(5.240±1.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gM在6月龄时Ⅰ组(0.784±0.268)高于Ⅱ组(0.675±0.189)及Ⅲ组(0.527±0.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时Ⅰ组(1.485±0.427)和Ⅱ组(1.392±0.45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Ⅲ组(0.858±0.39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gA在1、3、6、12月龄组间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IL-6在 6月龄时Ⅰ组(14.782±2.487)、Ⅱ组(12.520±2.014)与Ⅲ组(11.051±1.904)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时,Ⅰ组(16.285±3.112)和Ⅱ组(15.854±3.2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与Ⅲ组(12.058±2.84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喂养方法对婴儿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母乳喂养可增强婴儿免疫力,降低婴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病率。母乳量不足,及时添加配方奶喂养,可防止婴儿免疫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喷催产素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以寻求儿童ASD的治疗新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之间,来就诊的ASD儿童25名,随机分为治疗组(n=12)和对照组(n=13)。对治疗组儿童鼻喷催产素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儿童不接受鼻喷催产素治疗。结果 1)催产素水平: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儿童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P>0.05);治疗第4周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5)。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血清催产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 P<0.05)。2)行为数据:入组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社交回应量表(SRS)上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P>0.05);治疗第4周,两组儿童SRS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P<0.05)。入组时、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两组儿童在《心理教育概况中文版(第三版)》(CPEP3)和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得分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SD儿童进行鼻喷催产素治疗,能提高其血液中催产素水平,而且能降低其在社交回应量表上的分数。鼻喷催产素疗法在ASD儿童的康复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肥胖主效基因SH2B1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认知和社交功能的关联,为ASD病因学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应用动物行为学实验和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BTBR小鼠(n=6)与对照小鼠(n=6)认知、社交水平差异及SH2B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构建SH2B1基因敲除小鼠(SH2B1-/-小鼠)(n=6),比较其与对照小鼠之间认知水平及社交功能的差异,并使用Western-Blot实验探究SH2B1-/-小鼠海马组织中认知相关蛋白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 BTBR小鼠较对照小鼠认知水平显著降低(P<0.05),社交能力显著下降(P<0.05),SH2B1基因表达水平下调(P<0.05)。SH2B1-/-小鼠较对照小鼠表现出认知水平降低(P<0.05)以及社交功能损害(P<0.05)。SH2B1-/-小鼠认知相关蛋白CREB和CaMKⅡ磷酸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3.62,P<0.05)。结论 SH2B1基因可能与ASD认知和社交功能损伤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营养状况,为合理的营养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五科收治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予以营养干预后,对其血生化指标进行观测,并记录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结果 根据不同胎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胎龄28~31周),Ⅱ组(胎龄32~36周),Ⅲ组(胎龄37~42周),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比较,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ALB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的TC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B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达到DRIs后的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GLu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Ⅲ组的ALB、TC、TG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A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应对其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根据早期评估结果予以合理的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重指数对中枢性性早熟女童血清性激素、瘦素(leptin)、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精确分析GnRHa激发试验结果并阐述瘦素、APN在肥胖儿童青春发育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2016-2018年完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激发试验的特发性中枢性性早熟女童90例,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n=40)、超重组(n=30)、肥胖组(n=20),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睾酮(T)、瘦素、APN水平,并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BMI与各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超重组和肥胖组LH峰值和APN均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LH峰值和APN也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瘦素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且肥胖组瘦素也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BMI与E2、T、瘦素水平呈正相关(r=0.213,0.250,0.484,P<0.05),与LH峰值、APN水平呈负相关(r=-0.417,-0.525,P<0.05)。结论 在分析中枢性性早熟女童GnRHa激发试验结果及相关激素水平时需充分考虑BMI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评价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预后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10例NRDS患儿为病例组,同期选择本院60例非NRDS新生儿为对照组;并将NRDS患儿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NT-proBNP和cTnⅠ与NRDS患儿死亡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两者预测NRDS发生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浆NT-proBNP和cTn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9、51.075,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出生时体重、氧合指数(PaO2/FiO2)水平较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浆NT-proBNP和cTnⅠ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级NRDS患儿NT-proBNP和cTnⅠ水平高于Ⅰ级~Ⅲ级,Ⅲ级高于Ⅱ级和Ⅰ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提示NT-proBNP和cTnI分别与NRDS严重程度分级呈正相关(r=0.329、0.28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提示NT-proBNP(OR=3.115,95%CI:2.249~7.184)和cTnⅠ(OR=2.376,95%CI:1.582~6.110)是NRDS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和cTnⅠ预测NRDS患儿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9和0.691,两组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两者单独预测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54,P<0.05)。结论 NT-proBNP和cTnⅠ水平与NRDS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能是此类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预后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为确定听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选取符合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进行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时给予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分别用ABC量表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患儿ASD行为及智力水平。结果 训练后1个月,ABC总分及交往、语言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训练后3个月,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IQ得分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6个月,ABC总分、各因子得分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总分及IQ得分在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对于ASD儿童治疗有效,1个月开始起效, 3个月时效果最好,6个月时仍有效果,但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Tau蛋白在早产儿脑损伤(BIPI)及其近期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为BIPI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连续性纳入2020年1—12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的92例早产儿,按照矫正胎龄40周时的头颅B超及MRI诊断结果分为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组(n=24)、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组(n=10)及无脑损伤组(n=58)。比较三组的血清Tau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评分、中国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Tau蛋白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评估价值。结果 出生后1、3、7天,三组间血清Tau蛋白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227、20.273、18.569、16.375、17.283、18.144,P<0.001),且PIVH组与PVL均显著高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14.903、16.284,P<0.001),且PIV组与PVL组均低于无脑损伤组(P<0.05),PIVH组与PVL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au蛋白水平与血清IL-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22,P<0.05),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0.695、-0.647、-0.682,P<0.05)。血清Tau蛋白评估BIPI的最佳阈值为183.39 pg/ml,AUC、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20、76.3%、85.2%,与出生后1周内aEEG评分、矫正胎龄40周时aEEG评分及NBN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Tau蛋白水平能够反映BIPI及其近期预后,当超过183.39 pg/ml时应当警惕BIPI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