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肝动脉灌注化疗(TAI)或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肝转移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2002年8月至2009年9月接受介入治疗的48例NET肝转移患者,其中对30例病灶为富血供或中等血供者行TACE治疗,对18例病灶为乏血供者进行TAI治疗。介入治疗后1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4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TACE组平均完成4.5次(2~9次),TAI组平均完成4.1次(1~10次)。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获CR 5例、PR 27例、SD 10例和PD 6例,有效率为66.6%。48例NET肝转移患者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10.0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28.0个月。TACE组的中位TTP为9.5个月,中位OS为27.0个月;TAI组的中位TTP为8.5个月,中位OS为24.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疼痛、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等,以1~2级为主。结论 对于不能手术的NET肝转移患者,依其不同血供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不同类型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 10 6例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 ,介入治疗方案选择和效果评价。结果  10 6例中 ,单结节和少结节转移灶 (病灶≤ 3个 ) 3 0例 ,占 2 8.3 % ;DSA造影表现以富血供为主 ,多发转移瘤 76例 ,占 71.7% ;DSA造影表现以乏血供为主单发富血供转移瘤行化疗栓塞 ,余经动脉药盒 (PCS)行规律化疗灌注 ,前者生存期较后者明显延长。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瘤以多发、乏血供的转移为主 ,介入治疗为肠癌肝转移瘤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不同类型肝转移瘤DSA表现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大肠癌肝转移瘤DSA表现,介入治疗方案选择和效果评价。结果 106例中,单结节和少结节转移灶(病灶≤3个)30例,占28.3%;DSA造影表现以富血供为主,多发转移瘤76例,占71.7%;DSA造影表现以乏血供为主单发富血供转移瘤行化疗栓塞,余经动脉药盒(PCS)行规律化疗灌注,前者生存期较后者明显延长。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瘤以多发、乏血供的转移为主,介入治疗为肠癌肝转移瘤提供了一条较好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疗效。方法观察TACE治疗34例转移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转移后生存率。结果转移性肝癌以乏血供为主,富血供组有效率为66.7%(8/12),乏血供组为31.8%(7/2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供组6、12月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100%、75.0%,转移后中位生存期21.6月;乏血供组6、12月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81.8%、40.9%,转移后中位生存期13.5月,两组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供的转移性肝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乏血供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对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TACE组和TACE联合3DCRT组,按照WHO肿瘤评定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以3年内生存率为指标评价远期疗效。结果 TACE组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总有效率(CR+PR)为54.17%。TACE联合3DCRT组24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6例,总有效率(CR+PR)为70.83%。TACE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8.33%、33.33%和16.67%;TACE联合3DCRT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17%、54.17%和25.00%。结论 TACE联合3DCRT组疗效优于TACE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D3AK细胞肝瘤内局部注射结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近期观察疗效。方法:对2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外周血行CD3AK细胞培养后肝瘤内局部注射并结合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并与同期24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单纯行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相对照。结果: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15例,有效率RR(CR+PR)80.0%,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P<0.01)。结论:CD3AK细胞局部注射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增加(P<0.05),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蓓  林钧华 《肿瘤学杂志》2003,9(3):150-152
[目的]观察乳腺癌肝转移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疗效。[方法]对38例经检查证实的乳腺癌肝转移患者TACE治疗。[结果]TACE治疗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9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为36、8%(14/38)。TACE治疗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32%、21%。[结论]TACE治疗乳腺癌肝转移治疗有一定疗效,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的血供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疗效。方法观察TACE治疗34例转移性肝癌的近期疗效和转移后生存率。结果转移性肝癌以乏血供为主,富血供组有效率为66.7%(8/12),乏血供组为31.8%(7/2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富血供组6、12月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100%、75.0%,转移后中位生存期21.6月;乏血供组6、12月转移后生存率分别为81.8%、40.9%,转移后中位生存期13.5月,两组转移后中位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血供的转移性肝癌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乏血供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疗效的因素。方法115例肝转移瘤患者共经肝动脉介入治疗274次,化疗药物依原发肿瘤组织类型确定,肿瘤血供丰富者行栓塞治疗,栓塞剂采用超液化碘油和(或)明胶海绵,对可能影响经肝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因素行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转移瘤单发或多发、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前是否有其他部位转移、肿瘤血供状况、介入治疗后是否行辅助化疗、原发肿瘤的来源与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累积生存率关系非常密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单发、富血供、无其他部位转移、经肝动脉介入治疗后行辅助化疗、原发肿瘤的来源是影响介入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对老年胃癌合并肝转移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对16例老年胃腺癌合并同期单纯肝转移患者,在肝脏TACE治疗同时对胃内肿瘤行动脉灌注奥沙利铂、氟尿嘧啶后,以碘化油+表柔比星混悬液栓塞肿瘤血管。每4周重复1次,连续治疗2-3次后评价疗效。结果16例患者共进行治疗38次,肝内转移瘤未见CR,PR12例,有效率为75.00%(12/16)。胃内原发病灶消失2例,PRll例,有效率为81.25%(13/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明显上升(P均〈0.05)。治疗期间无化疗及介入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TACE治疗老年胃癌合并肝转移对患者临床症状和营养状况改善的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近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雷替曲塞在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或临床诊断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95例,分为试验组(n=37)和对照组(n=58)。试验组:雷替曲塞(3 mg/m2)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对照组:氟脲苷(1.0 g)联合奥沙利铂(100 mg/m2)、吡柔比星(40 mg/m2)行TACE治疗。每4~6周为1个疗程,TACE术后4周根据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RECIST)评价疗效,直至疗效评价完全缓解或出现肝功能Child-pugh C级及不可耐受的并发症。评价两组介入治疗的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甲胎蛋白(AFP)下降率、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RR分别为35.1%、32.7%(P>0.05),AFP下降率分别为40.5%、31.0%(P>0.05),中位PFS分别为7个月和5个月(P>0.05);DCR分别为86.5%、67.2%(P=0.035)。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热及转氨酶升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替曲塞替代氟脲苷在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近期疗效相当,毒副反应可耐受,但尚有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循环肿瘤细胞(CTC)数量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至2013年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在TACE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30天CTC数量和VEGF浓度的变化。结果 TACE术前1天和术后1天、3天、30天的CTC阳性率分别为84.0%和66.0%、58.0%、78.0%,CTC检测数量分别为(2.38±1.65)个、(1.24±1.06)个、(0.86±0.83)个、(2.10±1.63)个,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及术后1天、3天、30天的VEGF浓度分别为(304.98±33.94) pg/ml、(262.93±28.22) pg/ml、(258.40±27.55) pg/ml、(283.08±37.19) pg/ml,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CTC数量及VEGF浓度在术后30天与术后3天两时段的差值进行相关分析,两者呈线性正相关(r=0.710,P<0.05)。结论 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术后1~3天内可以有效减少血液VEGF浓度并阻止肿瘤细胞进入外周血循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依托泊苷联合洛铂化疗方案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近期疗效、远期生存及毒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未经抗肿瘤治疗的广泛期SCLC患者85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即依托泊苷+洛铂(EL)组42例和依托泊苷+顺铂(EP)组43例。EL组给予依托泊苷80 mg/m2,d1~d5,洛铂30 mg/m2,d1;EP组给予依托泊苷80 mg/m2,d1~d5,顺铂25 mg/m2,d1~d3,21天为1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化疗以后评估疗效和毒副反应。 结果 EL组和EP组的有效率(RR)分别为59.5%和53.5%(P>0.05),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0.9%和76.7%(P>0.05),但EL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6.5个月,高于EP组的4.5个月(P<0.05)。EL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高于EP组,恶心呕吐及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低于EP组(P<0.05)。结论 同EP方案相比,EL方案可延长中位PFS,且消化道不良反应较轻,基本无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4.
Wang MQ  Shao RH  Ye HY  Wang ZQ  Wang ZP  Liu FY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0):609-612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1240例患者行TACE2680次,18例于TACE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18例TACE前后均行CT和超声波检查,14例行MRI,15例行血管造影。对18例不同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像学表现及导致胆管损伤的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转移性肿瘤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8.8%(13/148),肝细胞性肝癌(HCC)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0.5%(5/1092)。影像学表现为局灶性胆管扩张4例,多灶性肝段-亚段胆管扩张8例,巨大囊性病灶或胆汁瘤6例。胆管损伤区肝叶-段呈进行性萎缩6例。分析结果显示,TACE术后胆管损伤多发生于无肝硬变者的肝转移瘤患者(P〈0.01);同时,使用铂类制剂与碘油乳化行TACE以及肿瘤为少血供型(P均〈0.01),也是高危因素。结论TACE后可出现局灶性、多灶性胆管扩张和胆汁瘤等胆管损伤表现;无肝硬变者是TACE后造成胆管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42例,其中18例初治患者,24例复发难治患者。阿帕替尼口服剂量为250~850 mg,同时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剂量调整;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替吉奥、XELOX、SOX方案和经导管肝动脉及胃动脉化疗栓塞(TACE),采用 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NCI CTCAE 4.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分析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预后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个(2~6个),中位TACE次数为3次(1~3次);其中PR 3例、SD 22例和PD 17例,有效率(RR)为7.14%,疾病控制率(DCR)为59.52%;中位生存期(OS)为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0个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是否行胃切除术、TACE、联合化疗和阿帕替尼不同初始剂量均与RR和DCR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PF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较联合化疗组的OS差(HR=9.376,95%CI:2.178~40.361,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乏力及腹泻,多为1~2级,发生率低,可耐受。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延长该部分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与霍奇金淋巴瘤(HL)患者近期疗效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在解放军307医院确诊初治的103例H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前ALB和PA水平进行分组,分析其对HL近期疗效的影响。 结果2~6个周期化疗后,103例HL患者中达完全缓解(CR)60 例(583%),部分缓解(PR)37 例(359%),总有效率(RR)为942%。ALB<35 g/L组患者中CR 7例(200%),ALB≥35 g/L组患者中CR 53例(779%);PA<200 mg/L组患者中CR 23例(383%),PA≥200 mg/L组患者中CR 37例(860%)。与ALB≥35 g/L组比较,ALB<35 g/L组患者多伴有B症状、分期晚、节外侵犯、IPS评分高及CR率低(P<005); 与PA≥200 mg/L组比较, PA<200 mg/L组患者多伴有B症状、分期晚、节外侵犯、IPS评分高、淋巴结侵犯区域≥3及CR率低(P<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仅ALB是HL治疗获CR的独立因素。 结论治疗前ALB和PA与近期疗效CR相关,对HL的近期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盆腔四野外照射时采用沿子宫中轴平面挡铅法治疗子宫移位宫颈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ⅡB~ⅣA期的中晚期子宫颈癌初治患者108例,行同期放化疗。放疗采用盆腔外照射加192Ir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化疗采用PF方案(顺铂+5-FU)。当外照射盆腔平面中心剂量达34~40 Gy/17~20 f时改行盆腔四野外照射,在模拟机下定位并测量子宫移位程度;将发生子宫移位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沿盆腔中央挡铅法,观察组采用沿子宫中轴平面挡铅法,均追加宫旁剂量15~20 Gy/8~10 f。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4.29%、74.29%,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71%、2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2 年生存率分别为94.29%、82.86%和85.71%、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多为1~2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沿子宫中轴平面挡铅法可以减少剂量学“冷点”,弥补宫旁低剂量区的弊端,提高了因子宫移位治疗时造成的子宫旁低剂量,可明显提高肿瘤的完全缓解率及近期生存率,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对Ⅲ期食管癌患者实施手术的风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40例Ⅲ期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单纯手术组(n=78)和新辅助化疗组(n=62)。单纯手术组仅接受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组于术前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具体方案为:紫杉醇135 mg/m2静滴,d1;顺铂30 mg/m2静滴,d1~d3,21天为1周期,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4周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切除根治率、术后并发症和总生存期(OS)。结果 62例接受新辅助化疗患者中,获CR 4例、PR 34例、SD 21例、PD 3例,有效率为61.3%。化疗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伤、消化道反应和脱发,均为1~2级。新辅助化疗组的根治性切除率为91.9%(57/62),高于单纯手术组的69.2%(5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围手术期均无1例死亡,新辅助化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6%,单纯手术组为2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2)。新辅助化疗组的中位OS为17.8个月(95%CI:14.5~21.1个月),单纯手术组为14.2个月(95%CI:11.6~16.8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针对Ⅲ期食管癌患者,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OS,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h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m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