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相关性疾病的过敏原情况,为临床在儿童过敏相关性疾病的诊治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体外自动蛋白免疫印迹仪XD236的过敏原检测系统,对过敏性鼻炎组、过敏性胃肠炎组、过敏性鼻炎组、哮喘组、肺炎组进行过敏原的分析。结果 758例患儿过敏原阳性总检出率为63. 9%,过敏性鼻炎组过敏原阳性率为最高,达92. 6%,过敏性皮炎组过敏原阳性率为60. 3%,哮喘组过敏原阳性率为66. 8%,肺炎组过敏原阳性率为62. 0%。阳性率最高的吸入过敏原是户尘螨/粉尘螨组合(19. 5%),阳性率最高的前2位食物过敏原是牛奶(50. 9%)和牛肉/羊肉组合(44. 6%),食物过敏原过敏阳性率比吸入过敏原阳性率要高,婴幼儿以食物过敏原为主,而7岁以上儿童以吸入过敏原为主。5组疾病组的过敏原种类和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过敏相关性疾病患儿的年龄分布和过敏原种类不同,因此对过敏相关性疾病要分类诊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过敏风险评估情况及早期喂养干预的预防效果。方法依据自愿原则,采用随机数字法将300例婴幼儿分为观察组(早期喂养干预)和对照组(正常喂养),每组均行婴幼儿过敏风险评估表调查,据此又分为高风险、中低风险两组,干预4个月,比较各组过敏性症状发生率及生长发育指标,同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婴幼儿过敏性症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婴幼儿过敏风险评估表显示高风险147例,中低风险153例,其中发生过敏性症状139例(46.33%),皮肤症状居首位(92例);观察1组婴幼儿6个月龄过敏性症状总发生率高于观察2组(P0.05),低于对照1组(P0.05),且观察2组过敏性症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四组6个月龄身长、体质量、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族过敏史、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时间、接触宠物为婴幼儿过敏性症状发生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过敏风险评估及早期喂养干预对降低婴幼儿过敏性症状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需加强婴幼儿家长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早期进行过敏一级预防后对婴儿过敏性疾病(湿疹)发生的预防作用,降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方法以夫妻双方自愿及知情为原则,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中山市博爱医院建档、年龄25~34岁、孕8~12周的孕妇384例,根据孕早期(≤14周)是否接受过敏性疾病一级预防健康教育及指导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孕早期一级预防健康教育的172例孕妇为试验组,孕早期未接受预防健康教育的212例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均采用集中现场调查、分散家访和电话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进行随访。结果试验组纯母乳喂养4~6个月、4~6个月添加辅食和出生后补充钙剂的婴儿明显多于对照组婴儿,孕期添加益生菌孕妇明显多于对照组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婴儿湿疹发生率16.3%明显低于对照组婴儿湿疹发生率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过敏性疾病一级预防健康教育有助于减少婴儿过敏性疾病(湿疹)的发生,纯母乳喂养4~6个月的婴儿其过敏性疾病(湿疹)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喂养方式的婴儿,孕期添加益生菌能降低婴儿过敏性疾病(湿疹)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0~3个月纯母乳喂养婴儿的蛋白过敏临床表现特点,早期进行喂养指导,降低过敏性疾病的进展。方法选取118例均为2015年1~10月在内蒙古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门诊就诊的0~3个月纯母乳喂养发生蛋白过敏婴儿。其中男58例、女60例,平均年龄为40天。蛋白过敏的早期主要症状为:腹胀、呕吐、呛奶、腹泻、便秘、便血、湿疹、生长发育迟缓、脐疝、过敏性结膜炎、鼻塞、烦躁哭闹、睡觉不安稳、经常全身用劲儿等。结果本研究中纯母乳喂养婴儿过敏发生率为48.7%,主要致过敏食物为羊肉,鸡蛋,牛奶,鱼虾类,花生等。早期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其中以消化系统症状为多见。正确的喂养指导后以上症状会相继缓解。结论在呼和浩特地区0~3个月纯母乳喂养婴儿过敏发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通过进行正确的喂养指导,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显著降低过敏性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牛奶过敏(cow’s milk allergy)是小儿最常见的食物过敏之一,在欧美发达国家,婴儿牛奶过敏发生率约2%~7.5%。牛奶过敏的婴儿还可能对其它食物过敏,如蛋类、豆类、花生仁等,50%牛奶过敏婴儿以后可能出现对吸入性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过敏,同时,牛奶过敏婴儿还存在着发生哮喘、湿疹、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疾病的风险。现将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资料完整的162例牛奶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过敏原检测在儿童过敏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对164例过敏性疾病儿童的血清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4例患过敏性疾病患儿中147例血清总IgE阳性,阳性率为89.6%。吸入组阳性率70.7%,食物组阳性率18.9%,混合阳性率18.9%。过敏原检测阳性率最高者为荨麻疹,其次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及湿疹。检出的阳性过敏原中,吸入组最常见为户尘螨(116例,占70.7%),食物组最常见为虾蟹(31例,占18.9%)。结论:吸入性过敏原和食物过敏原均是引起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原因。血清过敏原测定有利于了解患者的过敏状态,协助过敏性疾病的诊断,为过敏性疾病制定环境干预措施和免疫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早期应用合生素对婴儿过敏性疾病早期干预的临床意义及对外周血TH9细胞比例及IL-9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具有家庭遗传高敏风险背景新生儿,随机分为合生素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生后6个月内两组过敏性疾患发生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两组TH9细胞比例和ELISA方法检测婴儿血清中IL-9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合生素干预组的过敏症状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合生素干预组TH9细胞比例下降(P 0. 05),IL-9表达水平更低(P 0. 05)。结论早期添加合生素可在某种程度上预防或减轻高敏风险患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期干预方法,其中机制与TH9细胞功能及IL-9分泌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止嗽散合过敏煎加减治疗过敏性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近两年我院收治的90例过敏性咳嗽患者根据平行对照法分为观察组(止嗽散合过敏煎加减治疗)与参考组(头孢他啶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各为45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症状积分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止嗽散合过敏煎加减治疗过敏性咳嗽能够快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乳胶过敏的发病机制,探讨其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意义。方法统计分析上海仁济医院过敏性疾病防治中心651例门诊患者常见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再按门诊号随机选择64例乳胶SPT阳性患者,并以30例无过敏性疾病及其家族史的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纸片法ELISA和Western-blot测定血清中乳胶特异性IgE(sIgE)。结果门诊过敏性疾病患者乳胶SPT的阳性率(37.5%)较高;乳胶过敏高危人群乳胶sIgE的阳性率(39%)高于非高危人群(16%)和正常对照(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过敏患者血清可与乳胶手套浸出液中的多种成分反应。结论乳胶是过敏性疾病患者常见致敏原之一,IgE介导的速发反应是乳胶过敏的常见形式之一,高危人群应进行乳胶过敏检查,以便适当进行职业防护和日常保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圳市罗湖区≤12个月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6月深圳市罗湖区116例≤12个月龄婴儿中疑似婴儿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病历资料,将55例确诊的婴儿牛奶过敏婴儿列为过敏组,其余61例为对照组,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牛奶蛋白过敏婴儿的临床表现中主要有胃食管反流、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荨麻疹等皮肤症状。过敏组胃食管反流、腹泻、血便、呕吐、便秘、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荨麻疹、不当添加辅食、曾喂配方奶、喂养不耐受、父亲/母亲过敏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曾喂配方奶是婴儿牛奶过敏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4,P=0.001)。结论深圳市罗湖区≤12个月龄婴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胃食管反流、腹泻、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等皮肤症状,临床易误诊,重要的触发因素是婴儿期接触牛奶配方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为寻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病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对278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和278例正常儿童进行哮喘及过敏性疾病的调查。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χ2检验,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儿童哮喘、湿疹患病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与1.1%和4.3%与1.8%, P>0.05);病例组有持续6个月发痒/疹子、曾经诊断鼻炎、近一年有哮喘症状的、及经常有流涕、眼痒、鼻塞等过敏现象的发生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过敏性鼻炎(P=0.029, OR=2.021, 95%CI:1.074~3.803)及经常有流涕、眼痒、鼻塞(P=0.012, OR=1.863, 95%CI:1.147~3.024)是ADHD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过敏性鼻炎及经常有流涕、眼痒、鼻塞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而与哮喘及湿疹发生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2.
王倩  朱穗  胡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0,28(12):1322-1327
目的 研究母亲孕期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子代患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为婴儿过敏性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并进行儿童保健的806对母子,采用食物频率问卷、儿童过敏性疾病问卷等获取母亲孕期和哺乳期饮食模式、DHA补充情况,及筛选过敏性疾病可疑患儿。对可疑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进行确诊。结果 在806名儿童中,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为26.2%(211/806),其中湿疹的发病率为23.0%(185/806),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8.7%(70/806)。母亲孕期DHA补充剂量≥250 mg/d时,儿童患过敏性疾病(OR=0.10,95%CI:0.01~0.79)、湿疹(OR=0.02,95%CI:0.01~0.20)的风险随着补充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母亲有过敏史,增加其子代过敏性疾病、湿疹、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OR分别为4.09、23.75、14.71,P<0.05)。结论 母亲孕期DHA补充剂量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是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保护因素,而DHA补充与食物过敏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倩  朱穗  胡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28(12):1322-1327
目的 研究母亲孕期补充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与子代患过敏性疾病的关系,为婴儿过敏性疾病防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1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娩并进行儿童保健的806对母子,采用食物频率问卷、儿童过敏性疾病问卷等获取母亲孕期和哺乳期饮食模式、DHA补充情况,及筛选过敏性疾病可疑患儿。对可疑过敏性疾病患儿进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进行确诊。结果 在806名儿童中,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为26.2%(211/806),其中湿疹的发病率为23.0%(185/806),食物过敏的发病率为8.7%(70/806)。母亲孕期DHA补充剂量≥250 mg/d时,儿童患过敏性疾病(OR=0.10,95%CI:0.01~0.79)、湿疹(OR=0.02,95%CI:0.01~0.20)的风险随着补充剂量的增加而降低。母亲有过敏史,增加其子代过敏性疾病、湿疹、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OR分别为4.09、23.75、14.71,P<0.05)。结论 母亲孕期DHA补充剂量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能是儿童患过敏性疾病的保护因素,而DHA补充与食物过敏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婴幼儿反复喘息危险因素及其与潮气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选择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反复喘息≥3次住院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 同时选取同期儿科门诊健康体检儿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危险因素进行研究。 采用CareFusion公司肺功能仪对两组婴幼儿呼吸频率(RR)、 每公斤体重潮气量(TV/ kg)、 吸/呼比(Ti/Te)、达 峰 时 间 比 ( TPTEF / TE) 及 达 峰 容 积 时 间 比( VPEF/VE)进行测定。结果 1)湿疹(OR= 5.86,95%CI:1.72~22.06)、被动吸烟(OR=2.16, 95%CI:1.36~5.29)、父母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OR=7.83, 95%CI:2.56~30.31)、居住地城市(OR=3.12,95%CI:1.17~12.46)、临近马路(OR=2.05,95%CI:1.08~3.03)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2)与对照组比较,喘息急性期、缓解期的RR均显著增快(均P<0.05);与喘息急性期比较,喘息缓解期RR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喘息急性期组、喘息缓解期组TPTEF/TE、VPEF/VE均显著降低(P均<0.01);且经积极治疗后,与喘息急性期比较,喘息缓解期TPTEF/TE、VPEF/VE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 湿疹、被动吸烟、父母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病史、居住地城市、临近马路是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潮气肺功能是婴幼儿哮喘早期监测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危儿早期干预措施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08年12月-2010年06月就诊的253例高危儿随机分为干预组(125例)和未干预组(128例),并设立正常儿对照组( 105例);对干预组高危儿实施早期干预,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及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能发育及运动发育均明显高于未干预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组高危儿的智力发育及运动发育、后遗症的发生率与正常儿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干预对高危儿的智能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方法简单、易行,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维生素A补充对变应性疾病的临床作用。方法 检索万方、维普、中国知网、Medline、PubMed、EBSCO等数据库,查找维生素A补充与哮喘、喘息、过敏、湿疹、肺功能等变应性疾病相关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9月30日。2位评价者按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维生素A补充可增加女童过敏反应发病率(P<0.05)及成人迟发型过敏反应阳性率(P<0.05),维生素A补充与儿童喘息、湿疹发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维生素A补充可能增加过敏风险,但对儿童喘息、湿疹的影响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牛奶蛋白过敏(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气质维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为CMPA婴儿早期家庭养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正常体检的婴儿102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在过敏专科门诊就诊的4~8月龄CMPA 102例婴儿作为病例组,对婴儿进行婴儿气质量表(CITS)、牛奶相关症状评分(CoMiSS)评估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同时对母亲进行焦虑症自评量表(SAS)评估。结果 气质类型方面,两组婴儿的气质类型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66,P<0.05),在气质维度水平除持久性和注意分散外,牛奶蛋白过敏组婴儿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活动强度、心境和反应阈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5.713、4.154、4.844、5.052、5.067、4.138、4.787,P<0.05);CMPA组婴儿中CoMiSS评分、母亲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49.433、16.562,P<0.05);CMPA组婴儿维生素D水平低于对照组(t=-16.981,P<0.05)。Spearman分析显示, CMPA组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CoMiSS评分与婴儿的气质类型显著相关(r=0.191、0.228,P<0.05),同时母亲的焦虑情绪水平与CoMiSS评分呈正相关、与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r=0.762-0.520,P<0.05)。结论 CMPA婴儿的气质类型存在难养型增加,易养型减少,应针对此类婴儿气质类型指导家庭养育,关注此类婴儿母亲的焦虑情绪对婴儿气质和家庭养育的影响,通过健康教育和规范诊疗,缓解婴儿过敏症状并改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CMPA婴儿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对0~6月龄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和日常活动能力(ADL)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在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儿保科门诊随访的脑瘫高危儿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初诊时评估的情况进行视觉、听觉、触觉干预以及家庭姿势管理等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指导。在初诊、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GMFM评分和ADL评分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初诊时年龄、性别、GMFM评分和ADL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的CMFM评分(t=5.594,P<0.001)和ADL评分(t=9.793,P<0.001)均较对照组高;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的GMFM评分(t=8.829,P<0.001)和ADL评分(t=11.469,P<0.001)均较对照组高。两组患者在干预3个月后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4% vs.80.6%,P<0.05)。结论 早期丰富环境家庭康复有利于促进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潍坊地区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主要过敏原,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34例患儿(71例过敏性鼻炎、84例支气管哮喘、46例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34例被检测患儿中阳性201例(85.90%)。最常见的两种过敏原为屋尘螨和粉尘螨,分别占总阳性例数的79.10%、77.11%;其余依次为带鱼(17.91%)、狗上皮(17.41%)、海虾(16.92%)、牛奶(13.43%)、青霉菌(12.44%)等;吸入性过敏原组SPT阳性率显著高于食物类过敏原组(P<0.001);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三组,SPT阳性率分别为88.75%、86.60%、80.70%,且三组间SPT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屋尘螨、粉尘螨是潍坊地区最常见的过敏原;随年龄的增长吸入性过敏原皮肤点刺的阳性率有增高趋势,食物类过敏原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吸入性过敏原是儿童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最常见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