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二甲双胍做为糖尿病治疗的一线用药,不仅可以降低血糖,还能促使乳腺癌细胞凋亡。体内外实验证实了二甲双胍对各型乳腺癌的抑制作用,而且二甲双胍还能在新辅助化疗以及放疗中协同治疗乳腺癌。本文将对二甲双胍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 并影响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二甲双胍作为一种降糖药除了能降低血糖外, 尚有抑制多种癌症的作用, 并对乳腺癌有独特的作用, 体内和体外实验均被证实能抑制乳腺癌细胞, 甚至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且曲妥株单抗耐药的乳腺癌细胞、乳腺癌干细胞、三阴性乳腺癌细胞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二甲双胍尚能减低糖尿病患者的乳腺癌发病风险、降低乳腺癌组织学级别、增加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 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阐明二甲双胍对乳腺癌的抑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二甲双胍不仅是最广泛使用的口服降糖药之一, 还表现出降血糖作用外的多种疗效, 如保护心脏作用、改善血脂作用及可能的抗癌作用。流行病学数据也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降低。随着研究的开展,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潜在辅助抗癌药物引起了广泛关注。围绕二甲双胍作用机制及疗效的临床试验在不同癌种中陆续开展, 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结果公布, 二甲双胍与化疗、放疗、分子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治疗前后某些代谢分子的表达影响均获得验证, 为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癌症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证据, 有助于促进二甲双胍作为辅助抗癌剂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的延长,肿瘤耐药性成为治疗过程的严峻挑战之一,临床通常将细胞死亡标志物的增加作为预测乳腺肿瘤患者生存率提高的标准。通过刺激肿瘤细胞死亡途径来提高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效果,使用某些佐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研究表明,二甲双胍(Met)是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同时具有抗肿瘤特性,其能增强细胞死亡机制,尤其是促进肿瘤细胞自噬、凋亡和铁死亡。同时证明,Met对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在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方面发挥作用,其诱导不同细胞死亡机制在增敏抗肿瘤药物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论述了Met对乳腺癌肿瘤微环境(TME)的调控作用机制及其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的增敏作用,对Met在临床前和临床免疫治疗中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二甲双胍联合多西他赛观察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和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为4组: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组、单用多西他赛组、单用二甲双胍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对MDA-MB-23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MTT实验检测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对MDA-MB-231细胞克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对MDA-MB-231细胞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平板克隆实验、MTT实验和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实验结果分别显示: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中细胞的克隆率、增殖能力下降高于单用多西他赛组、单用二甲双胍组以及空白对照组(P<0.05),而凋亡率多西他赛联合二甲双胍组亦高于其它各对照组(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多西他赛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克隆和增殖能力,同时增加MDA-MB-231的凋亡能力,两者的联合具有协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以0、5、10、20mmol/L四种浓度的二甲双胍分别对人胶质细胞瘤细胞系U251和T98G进行体外干预,MTT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其对细胞侵袭性的影响;Annexin V/双染法检测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AMP活化蛋白(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的凋亡,而对细胞的侵袭影响不大;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甲双胍可增强细胞内AMPK、p38 MAPK的磷酸化蛋白表达水平,同时特异性的p38 MAPK通路阻断剂可抑制二甲双胍的促细胞凋亡作用。结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激活神经胶质瘤细胞内的AMPK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以期对临床预防及治疗神经胶质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口腔癌患者应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其对KB细胞的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收集生化药理研究室的人口腔癌KB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人口腔癌KB细胞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进行处理,并观察24 h、48 h、72 h细胞增殖的情况,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进行检测KB细胞的凋亡情况,采取Western blot方法分别处理不同的时间进行检测GRP78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经过浓度为5 mol的二甲双胍进行处理的KB细胞24 h、48 h、72 h细胞存活率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浓度分别为2.5 mol与5 mol的二甲双胍处理,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2.13%、25.1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浓度为5 mol的二甲双胍处理不同的时间,可观察到GRP78的表达被诱导且Caspase-3蛋白被激活.结论 二甲双胍作为新型的抗癌症辅助药物,具有良好的抑制人口腔癌KB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的作用,为临床治疗口腔癌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二甲双胍是目前Ⅱ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糖异生和胰岛素抵抗发挥降血糖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深入,二甲双胍用于抗肿瘤治疗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能单独抑制肿瘤生长,能显著提升肿瘤放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疗效。但目前关于二甲双胍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具体机制尚未达成共识。本文就近几年来二甲双胍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从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的凋亡、自噬、上皮间质转化、肿瘤细胞代谢、联合用药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未来能够更深入和全面地理解二甲双胍的抗癌机制与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10.
11.
背景与目的:近年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部分临床研究也发现二甲双胍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胰腺癌的风险和降低胰腺癌的死亡危险。本研究从细胞水平着手研究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予二甲双胍进行干预作为二甲双胍干预组,无药物组作为对照组。以MTT检测二甲双胍对Bxpc-3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二甲双胍对Bxpc-3细胞周期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AMPKα1、Bax、Bcl-2、Caspase-3、Cyclin D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Bax、Bcl-2、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TT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可以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增殖,并呈时间-浓度依赖性(F=8.99、124和114.61,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细胞所占百分比增加(t=-8.71,P<0.01),S期(t=7.54,P<0.01)及G2/M期(t=7.00,P<0.01)细胞所占百分比减少;流式细胞术(早期凋亡率t=-2.68,晚期凋亡率t=1.29,总凋亡率t=-0.85)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t=-0.46)结果显示,两组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干预组Cyclin D1 mRNA表达明显降低(t=4.96,P<0.01),AMPKα1、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0.56、-1.80、0.67,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干预组Cyclin D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7.02,P<0.01),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0.20,0.11,P>0.05)。结论:二甲双胍能显著抑制人胰腺癌细胞株Bxpc-3的增殖,机制主要与其阻滞细胞周期、下调Cyclin D1表达有关;二甲双胍对Bxpc-3细胞的凋亡无明显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近年来,很多研究发现糖尿病能增加癌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二甲双胍是临床治疗糖尿病的最常用药物之一。大量研究表明二甲双胍除具有降糖作用外,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二甲双胍能激活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途径、阻滞细胞周期、调节胰岛素/IGF-1轴、调节肿瘤细胞的自噬效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激活体内免疫系统、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及杀伤肿瘤干细胞,从而杀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二甲双胍具有安全、低毒的特性,将其应用于肿瘤的辅助治疗,可能会明显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目前,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仍处于实验及流行病学研究阶段,并未进入临床实验阶段,但其抗肿瘤作用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对不同亚型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2000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乳腺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335例),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乳腺癌非糖尿病患者为非糖尿病组(18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并根据糖尿病组是否口服二甲双胍将患者分为二甲双胍组(169例)与非二甲双胍组(166例),应用Kaplan-Meier法比较各组中不同亚型的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al, OS)。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较非糖尿病组确诊年龄更大,绝经后患者比例更高(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Ki67与患者OS和DFS有关,绝经状态为影响DFS的独立因素。生存分析显示非二甲双胍组1年、3年、5年、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1.5%、83.3%、81.1%、64.3%和97%、88.9%、85.1%、72.1%。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 相似文献
15.
临床前研究表明降糖药二甲双胍对乳腺癌有抗肿瘤作用,能降低糖尿病患者乳腺癌发病风险和死亡风险,也能提高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体内外实验表明二甲双胍有效抑制各种乳腺癌细胞和移植瘤,并和化疗药物、HER2靶向药物、新型抗肿瘤药物有良好协同作用。主要分子机制包括全身性下调胰岛素及相关信号通路、肿瘤细胞内激活LKBl/AMPK、抑制下游mTOR通路等。目前各国开展了多个临床试验评估--sp双胍在乳腺癌防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合成及肠道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的目的,主要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还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干扰肿瘤细胞周期并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分化等发挥抗肿瘤作用。它主要通过单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MPK)依赖性和非AMPK依赖性机制,其中二甲双胍激活AMPK的途径又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种。两种机制可单独发挥作用也可交叉发挥作用,通过影响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通路和能量代谢,参与改善乏氧和免疫抑制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机体代谢和免疫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目前已有若干临床试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与二甲双胍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二甲双胍对肿瘤细胞、肿瘤微环境、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抗肿瘤的相关临床试验四个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在2010年9月举行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年会上,有关二甲双胍可以治疗肿瘤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一、二甲双胍抑制肿瘤的可能作用机制1.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相关信号通路: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通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多种因素和多条信号通路的失调而引发,二甲双胍对糖和胰岛素的调控主要是 相似文献
18.
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廉价安全高效的糖尿病药物已应用多年,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对各种肿瘤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糖代谢及蛋白激酶途径有关,也可能与炎症因子介导肿瘤杀伤有关。二甲双胍对不同肿瘤细胞杀伤效果不同,对其他抗肿瘤治疗也有一些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以其逐年增加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成为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二甲双胍(metformin)最初作为肥胖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近年来被用于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思路受到很多基础实验的支持。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及二甲双胍对其细胞影响的基础实验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凋亡、迁徙都具有明显的影响,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