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参加2018年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沙门菌检测的能力验证,正确的完成此次考核。方法对3株来自4份模拟粪便样本的可疑沙门菌在系统生化鉴定的基础上,应用PCR方法进行分子检测、飞行质谱法确证、血清凝集及药敏试验。结果 VETEK系统生化鉴定2株为肠炎沙门氏菌,另外1株为双相亚利桑那亚种肠道沙门菌。26种抗生素的MIC药敏试验显示肠炎沙门氏菌对26种抗生素均为敏感。双相亚利桑那亚种沙门菌除对链霉素耐药外,其余均为敏感。结论 4份考核样本中3份为沙门菌阳性,分离鉴定出的一株菌为双相亚利桑那亚种沙门菌,此菌不常见,易漏检,证明沙门菌的检测能力能满足食源性疾病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尤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2009年6月19日中午阆中市民举办婚宴,就餐后陆续有38人出现发热、恶心、呕吐、乏力、腹泻等症状.首例患者发病时间为19日18时30分,末例发病时间为20日17时,发病高峰时间为19日晚20时.38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6岁.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凉菜,未食用凉菜者不发病.38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头晕、乏力、寒战、腹泻症状.患者均到阆中市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经抗菌治疗,7 d内全部出院,无死亡病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病原学诊断,确诊为一起由鼠伤寒沙门菌感染所致的食物中毒,现将实验室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眼镜蛇(眼镜蛇,舟山眼镜蛇)的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沙门菌S9948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生化试验、噬菌体裂解试验和抗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抗原式为17:z52:e,n,x,z15。结论:该菌株为肠道沙门菌双相亚利桑那亚种的一个新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从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确定食物中毒的病原。方法:参照GB4789.4-2010的方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表型的鉴定;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纸片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运用PFGE方法对检出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从5份粪便样品中检出5株库克沙门菌,从3份剩余食物中检出1株库克沙门菌,共计6株菌。血清抗原式均符合[1,3,19:g,m:-];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带型完全一致。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库克沙门菌污染引起;PFGE技术适用于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和传染源的追踪。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私立幼儿园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学检验,快速准确查明原因,为食物中毒处理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参照GB4789-2010等标准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对检出菌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在3名患儿的粪便、2份留样食品(黄金蛋炒饭和凉拌洋白菜)及鲜鸡蛋外壳中检出肠炎沙门菌。结论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原学检测结果证实这是一起由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加强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控制食物污染源,全面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一起幼儿园发生食物中毒的病原学分析,为今后防控细菌性食物中毒提供参考。方法对16例患儿进行流行病调查,并采集患儿及密切接触者共17份粪便样本,经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培养,采用标准诊断血清进行细菌血清分型。结果患儿中发热及腹痛症状占100.00%,腹泻占93.75%。实验室检测显示,17份样本中14份检出血清学型别相同的肠炎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82.35%。结论该起群体性发热、腹泻事件为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管,强化食品安全意识管理,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建立健全因症因病报告制度是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开封市首次检出的2株亚利桑那沙门菌进行鉴定与研究。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方法对该菌进行系统生化及血清学鉴定。结果经手工及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为亚利桑那沙门菌。结论本次研究中分离出的沙门菌为罕见报道的亚利桑那沙门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查明新邵县一起食物中毒病因,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表型检验和毒力基因的鉴定、耐药性检测,利用分子分型技术探讨其多态性,为今后预防和控制类似事件提供借鉴。方法依照WS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和文献报道的方法对检出的沙门菌进行生化试验、血清分型、耐药性检测;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检测,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份病人血培养为阴性,3份病人肛拭检出生物学性状和药敏试验一致、均带有侵袭性invA基因的莫斯科沙门菌,PFGE图谱显示为同一克隆。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病原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分析,确定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莫斯科沙门菌污染食物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弧菌属中已明确11种弧菌对人有致病作用。2002年7~9月,广州市白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从3名急性腹泻病人的粪便中均分离到拟态弧菌.并对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血清分型及药敏试验等进行了系统分析鉴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腹泻患者非伤寒沙门菌感染情况,分析非伤寒沙门菌的血清分型、耐药性和分子特征。方法对2009年9月-2011年6月腹泻病患者送检的767份粪便标本进行非伤寒沙门菌检测,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从767份腹泻粪便标本中分离到36株非伤寒沙门菌,阳性检出率为4.56%;以儿童为主,占65.71%;共分为10种血清型,主要以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主,分别占37.14%和28.57%;10个血清型非伤寒沙门菌对头孢类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84.00%,除斯坦利沙门菌和山夫登宝沙门菌外,其他血清型均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或交叉耐药;将13株鼠伤寒沙门菌和10株肠炎沙门菌共分离出19个PFGE分型,其中2株肠炎沙门菌PFGE同型,3株鼠伤寒沙门菌PFGE同型,存在不同耐药谱。结论综合医院引起感染性腹泻的非伤寒沙门菌主要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儿童多见;非伤寒沙门菌多药耐药严重,临床在应用氟喹诺酮类治疗非肠外沙门菌属感染时,应根据药敏结果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一起由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食物中毒病原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韦太夫雷登沙门菌 (S .weltevered -en)引起食物中毒 ,在国内很少有报道 ,在我市尚未见过报道。现将 1999年 4月 17日发生的一起韦太夫雷登沙门菌引起 48例食物中毒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中毒经过与现场调查本市某厂职工王某 ,于 1999年 4月 17日晚为其女儿举办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肠道中沙门菌的年龄分布情况、迁移率及耐药性,为临床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2021年518株沙门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药敏试验采用K-B法和MIC法,判别依据CLSI的规定。结果 518株沙门菌中,儿童组分离到396株沙门菌,占76.5%;成人组分离到68株沙门菌,占13.1%;老年组分离到54株沙门菌,占10.4%;血清型均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其次为肠炎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伦敦沙门菌等;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76.4%)、复方新诺明(42.1%)、氯霉素(39.2%),耐药率较低的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0.8%)、头孢吡肟(5.0%)、头孢他啶(7.9%)、环丙沙星(7.1%)、头孢噻肟(17.6%);未检出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结论 沙门菌感染在过去几年中存在增加趋势,增加的群体主要是0岁~14岁的儿童,主要的血清型是鼠伤寒沙门菌血清型,抗菌药物以三代头孢菌素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某高校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检索和溯源,探讨其中毒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方法 对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调查,同时对腹泻病原进行检索,对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征研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技术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溯源。结果 有流行病学相关病例15例,共分离出9株罗米他沙门氏菌(Salmonella romita,6,7:e,h:1,5),其中4株来自病例,1株来自从业人员,4株来自可疑食品西红柿汤汁。9株菌的生化表型、血清型及药敏试验结果一致,PFGE 条带聚类分析显示菌株属于同一克隆。结论 本起食物中毒由罗米他沙门菌引起,PFGE分型技术实现了对不同样品来源的罗米他沙门菌溯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苏州地区腹泻儿童非伤寒沙门菌(NTS)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变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265例NTS感染相关腹泻患儿的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得到1265株NTS,平均检出率为11.79%,主要以5岁以下低龄儿童为主,夏季为高发流行季节(20.00%),优势血清群为B群(63.95%)和D群(17.00%),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54.47%)和肠炎沙门菌(15.18%)为主;药敏结果显示,苏州地区腹泻患儿分离得到的NTS对广谱合成类青霉素敏感性较低(耐药率均>70%),而对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复合制剂较为敏感(耐药率均<10%),对三代头孢菌素及其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也较好;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性也存在差异,D群沙门菌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总体耐药率均低于其他血清群(χ2值分别为20.71、147.24,P<0.05);2020—2021年分离的NTS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较往年明显下降(χ2值分别为29.02、11.55,P<0.05)。结论NTS是导致苏州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医生应认识到NTS的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改变,帮助早期诊断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分析北京市密云县腹泻患者沙门菌感染的病原学及耐药特征。方法以密云县医院和密云县中医院为哨点医院,采集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血清型鉴定,利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检测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判定菌株的耐药情况。结果共监测腹泻患者605例,分离沙门菌35株,分离阳性率为5.8%;沙门菌流行呈规律的季节性于5月达到高峰;阳性患者主要分布在16岁~25岁和26岁~54岁年龄组。沙门菌对萘啶酸、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对头孢西丁和头孢噻肟耐药率较低。34.3%的沙门菌对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比其他型别菌株高。结论沙门菌是密云县常见的主要致病菌,存在多重耐药菌株,应警惕耐药沙门菌形成的潜在暴发。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对控制食源性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陕西省腹泻监测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别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型别特点。方法 对2018年陕西省14家哨点医院的临床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析,并用Xba I 酶切进行PFGE电泳分析其分子型别特征。结果 2294份病例标本中检出沙门菌101株,检出率4.4%。沙门菌腹泻病例的高发时间为8月和9月,感染人群以≤3 岁婴幼儿为主,101株沙门菌有9株血清型未定,其余92株可分为8 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检出最高,其次为肠炎沙门氏菌。101株沙门菌经XbaI 酶切,可分为71种PFGE 带型,每种带型包含1~10 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共产生42 种带型,肠炎沙门氏菌共产生6种带型。结论 陕西省临床腹泻患者沙门菌血清型和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陕西地区的优势菌。本研究建立了陕西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库,积累了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为沙门菌引发疾病的处置和溯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2019年郑州市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分离沙门菌的基本流行特征及主要血清型分布情况,为今后该地区科学防控沙门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2019年郑州市21家医院上送的206株沙门菌进行复核鉴定、基本流行病学分析与血清学分型。 结果 206株菌株分别来自126名男性和80名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均有沙门菌感染病例。可以分为10个群和29种血清型,其中最常见为肠炎沙门菌(40.78%),其次为鼠伤寒沙门菌(28.16%)。沙门菌引起的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一共包含124株沙门菌,可以分为8个血清群和21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菌(37.10%),其次为肠炎沙门菌(29.03%)。 结论 郑州市沙门菌感染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患者年龄集中在低年龄段,血清型分布呈多样性,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但在不同年龄段中两种血清型占比优势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区从业人员沙门菌属的带菌情况及流行趋势,以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方法对张家港市2005-2009年121 370名进行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肛拭样品沙门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沙门菌菌株373株,总检出率为0.31%,2005-2009年沙门菌检出率分别为0.52%、0.37%、0.24%、0.22%和0.23%,夏秋季沙门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冬春季(χ2=140.503,P〈0.01),从检出的373株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看,该地区主要以B、C、E群为多见,血清型以德尔卑占优势,其次为山夫登堡、罗米他。结论 2005-2009年张家港市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有明显季节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