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梅  袁丽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6):3758-3760
目的:了解2~6岁儿童生活习惯、饮食行为的变化。方法:用简易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的睡眠时间普遍减少,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随着年龄的增加,户内活动增加,户外活动减少。饮食方面,1/3的儿童进食过快,1/2以上的儿童有挑食、偏食等现象,并过多进食饮料。结论:生活习惯随年龄变动,及时教导家长可以达到干预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方法收集1~4岁不良饮食行为儿童205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和临床常规处理方法干预12个月。干预过程中共进行6次随访,每次均记录饮食行为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干预后两组儿童饮食行为评分均显著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1岁~组和2岁~组干预效果优于3岁~组和4岁~组。干预组"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不良进食习惯"和"害怕进食"症状改善更明显,"精力充沛胃口差"、"对某种食物特别偏好"和"不良进食习惯"症状改善最快。结论与目前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儿童饮食行为干预工具能更有效改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地区1~7岁儿童饮食行为及其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为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择13692名1~7岁农村儿童,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采用χ2检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饮食行为与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在被调查者中,53.1%偶尔或从不饮牛奶/豆奶,48.1%几乎每天吃零食,22.5%挑食,7.3%偶尔或从不吃早餐,1.9%不能按时就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偶尔或从不吃早餐、偶尔或从不饮牛奶/豆奶、偶尔或从不吃零食与儿童生长迟缓有关;偶尔或从不吃早餐、偶尔或从不吃零食与儿童低体重有关;消瘦和超重/肥胖与饮食行为没有关联。结论农村地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良饮食行为与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状.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对上海市区常住户籍1~6岁儿童的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39.7%的抚养人报告其抚养的儿童有挑食行为,进餐时间长为最常见的症状.为解决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抚养人经常采用各种不当的诱导措施,如看电视、讲故事等. [结论]饮食行为问题在上海1~6岁儿童中的流行率较高,但抚养者采取的措施并不恰当,临床医生应切实做好1岁以后儿童的饮食行为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对性饮食干预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泉州市鲤城区303名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情况,并针对不同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儿童的饮食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前后儿童吃饭固定时间、吃饭固定地点、吃饭固定饭量、边吃饭边看电视或玩玩具、边走或边玩边吃、进食奶制品、吃零食、家长进餐时教育批评儿童、因吃饭对儿童发脾气、对儿童食欲差担心程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而干预前后儿童每顿饭花费时间、吃饭时需大人喂饭、吃饭时含饭、不咀嚼固体食物、食欲差、挑食偏食、喝饮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针对性的饮食干预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纠正儿童不良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6.
何秀贞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9):1588-1589
目的:了解江门市蓬江区2~6岁在园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今后确定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及制定相应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2000年和2004年的低体重、肥胖、贫血、视力不良、蛲虫病的检出率。结果:2000年2~6岁在园儿童低体重、肥胖、贫血、视力不良、蛲虫病的检出率分别为7.97%、1.19%、14.1%、9.75%、6.I%。2004年为7.19%、2.77%、2%、18.24%、3%。结论:应当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肥胖儿及低体重及早进行干预,对视力不良者及早进行矫治,以促进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12月从北京市顺义区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幼儿园,将其管辖的所有1~6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儿童及家庭基本情况、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等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 391例,其中存在至少1种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1 432例(59.9%)。最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为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48.8%),然后依次为进食位置不固定(14.0%)、挑食(13.0%)、进食时间过长(11.2%)、零食过多(9.0%)、汤泡饭(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主要看护人、家长对儿童进食的态度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相关影响因素。母亲文化程度高(OR=0.528,95% CI:0.431~0.647)、家庭年收入高(OR=0.656,95% CI:0.473~0.909)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因素;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OR=1.366,95% CI:1.151~1.622)、靠哄骗/强制引导儿童进食的态度(OR=1.581,95% CI:1.284~1.947)是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应重视对儿童家庭尤其是低年收入、低文化程度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看护家庭的干预指导,以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父母喂养行为与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儿童饮食行为干预问卷(IMFeD)及自编父母喂养和营养行为问卷,调查广东省某市就诊于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营养门诊的70名1~5岁具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饮食行为及喂养行为资料。 【结果】 喂养焦虑情绪(r=0.591)、不良喂养习惯(r=0.665)均与IMFeD总分呈正相关;喂养焦虑情绪(β=0.49)、不良喂养习惯(β=0.32)进入IMFeD总分的最终方程,是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喂养中情感交流(β=0.24)与前述两者一同进入了不良进食习惯得分的最终方程,是避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保护因素。 【结论】 家庭不良喂养习惯、家长喂养焦虑情绪可能引发或增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喂养时家长与儿童的情感交流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避免和缓解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小学一年级新生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40名7岁儿童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进行测量,检测血红蛋白、视力和龋患情况。结果:男生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血红蛋白、BM I、肺活量/体重指数显著大于女生(P<0.01)。7岁儿童乳龋患率为76.28%,乳龋充填率为7.49%,恒龋患率为7.23%,恒龋充填率为29.13%,近视率为19.36%,肥胖率为10.21%。乳龋患及矫治对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无龋对照组和乳龋充填组的发育水平显著高于乳龋未充填组。结论:小学一年级新生口腔保健水平较低,近视率和肥胖率较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孤独症儿童存在的饮食行为问题,为改善孤独症儿童的饮食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病例组选自乌鲁木齐市某医院和某孤独症康复训练机构的2~7岁孤独症儿童113例,对照组为乌鲁木齐市某医院2~7岁常规体检儿童223例,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2组儿童的饮食行为.结果 病例组挑食、食物响应、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和情绪性进食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而外因性进食和主动进食能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饮食行为问题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饮食行为发生率在挑食项、不良进食习惯、过饱响应项、情绪性进食项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主要存在的饮食问题有挑食,不同程度的食物响应、过饱响应、不良的进食行为和情绪性进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影响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语言鼓励、固定餐桌、使用围嘴为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保护性因素(P均=0.00),父亲低学历为危险因素(P=0.05)。 结论 针对儿童饮食行为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加强父母的健康教育,尤以父亲为重点,提高科学的育儿理念,同时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哈尔滨市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哈尔滨市0~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进行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整群抽取哈尔滨市四个行政区0~3岁儿童1 538人,完成《儿童饮食行为调查问卷》,包括儿童一般资料,饮食行为特点,抚养人的喂养行为以及抚养人对饮食行为问题的应对四个方面内容。 【结果】 哈尔滨0~3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46.6%。3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表现出“不良进食习惯”(χ2=13.37,P=0.004),2岁及以上儿童的“胃口差”的问题更严重(χ2=7.97,P=0.047)。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顺位结果表明,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吃饭地点不固定”、“吃饭时做其他事情”、“道具辅助进食”,均属于不良进食习惯。多因素分析显示,父亲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发生饮食行为问题;收入对于儿童饮食问题产生的影响则取决于父亲的文化程度,对于父亲教育水平为高中的儿童,家庭月收入越高,儿童发生饮食行为问题可能性越大。 【结论】 哈尔滨0~3岁儿童中饮食行为问题较为多见,应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喂养态度和喂养方式,在以家庭、社区为中心的环境中进行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使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现况,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社区和4所幼儿园共1 594名儿童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问卷的调查方法,分析包括儿童家庭背景、儿童健康状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就餐环境及喂养交流四个方面的数据。结果 沈阳市1~5岁儿童饮食行为总的检出率为50.6%,检出率从高到低为:不良进食习惯33.3%、胃口差26.9%、食物偏好24.9%、父母过度关心22.0%、害怕进食2.1%、潜在疾病0.8%。 结论 沈阳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多,应该引起儿保医生的高度重视;今后对儿童不良饮食行为的干预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并分析牟平地区4~11岁儿童行为问题,以便有效合理指导。方法 在牟平地区幼儿园及小学随机抽取2 453名4~11岁儿童,通过家长填写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进行调查统计,采用中国常模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 共发放并回收问卷2 453份,其中有效问卷2 310份,有效问卷率94.17%,分析结果发现牟平地区4~11岁儿童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0.7%,其中以心身障碍及学习问题较为突出。 结论 牟平地区4~11岁儿童行为问题以学习问题和心身障碍检出率较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了解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为早期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自拟儿童基本情况调查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1 28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评估。 【结果】 3~6岁儿童困难问题检出率为11.6%。情绪或行为异常检出率为33.9%。SDQ各因子异常检出率分别为情绪问题2.3%,品行问题7.1%,多动注意不能11.5%,同伴交往问题3.9%,亲社会行为18.6%。男童SDQ因子异常检出率,多动注意不能为13.4%、同伴交往问题4.9%及亲社会行为20.9%均显著高于女童8.8%、2.4%及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88~6.288,P<0.05)。儿童不同年龄间SDQ困难总分、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能、亲社会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5~19.206,P<0.001~0.05)。与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影响因素为儿童性别及生活状况、父亲外出务工、母亲文化程度。 【结论】 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应重视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和抚养人行为的调查状况分析。方法 采用专人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苏州市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42%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26% 的儿童“强烈偏爱某种食物”;抚养人不同育儿类型中溺爱型(“允许儿童随意选择食物”38.5%);专制型(“要求必须吃完盘子里所有食物”36.5%);忽视型(“进餐时少有感情交流”6.5%),均对儿童饮食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苏州市7月~4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较高。研究不同育儿类型的抚养人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以期今后在苏州市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开展儿童饮食行为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济南市7~18岁儿童体格发育规律,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济南市7~18岁儿童身高、体重,并与中国华东九省市标准比较;以WHO推荐的NCHS测定值筛选超重、肥胖儿童,计算发生率。 【结果】 济南市7~18岁儿童身高体重高于中国九省市标准,围青春期肥胖发生率高。 【结论】 济南市7~18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良好,围青春期是肥胖高发年龄组,加强此关键期儿童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丽水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2~3岁),对丽水市区856名2~3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2~3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11.10%,男童11.82%,女童10.34%;2岁11.44%,3岁10.79%;睡眠、躯体不适、攻击性、破坏、社交退缩因子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但年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睡眠、攻击性、破坏因子男童检出率均高于女童,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为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2~3岁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全国14个城市24~36个月儿童2692人,应用"儿童社交情绪筛查量表"和"行为问题"调查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现场调查,对幼儿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外化、内化、失调、能力四个维度的发展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行了对照研究并进行了偏相关分析。【结果】外化、内化、失调和能力四个维度为阳性与阴性的儿童中行为问题的发生均有差异;外化或失调维度得分高的儿童易出现攻击行为,不易出现抑郁行为;内化维度得分高的儿童易出现社会退缩;能力维度得分高的儿童不易出现破坏和社会退缩行为。【结论】幼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与行为问题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