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5~6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的智力结构特征,旨在为学龄前ADHD共患DCD儿童的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7月—2022年4月对就诊于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为ADHD的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DCDQ)筛查,结果为可疑和异常的儿童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为诊断标准,确诊DCD者共70例,另单纯ADHD患儿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测试,对比两组儿童智力结构特征。结果 ADHD共患DCD组儿童的总智商(t=2.884)、言语理解(t=3.059)、视觉空间(t=2.198)、工作记忆(t=2.345)、加工速度指数(t=3.314)均显著低于单纯ADHD组(P<0.05);两组流体推理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7,P>0.05)。比较10个核心分测验的得分,共患DCD组均较单纯ADHD组低,其中常识(Z=2.285)、类同(t=2.645)、拼图(t=2.225)、动物家园(Z=3.307)、找虫(t=3.033)和划消分测验(t=2.299)的... 相似文献
2.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6):838-842
为了解浙江省幼儿园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情况, 于2019年6至12月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200个普通幼儿园, 并在其各年级中分层整群抽取1 000个班级, 共38 900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中文版小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及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DCD筛查, 回收有效问卷36 807份, 6.50%(2 391/36 807)儿童DCD筛查呈阳性。分析结果显示, 儿童方面:男性、年龄≤5岁、超重或肥胖、左利手、共患运动或发育障碍性疾病、早产儿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父母家庭方面:母亲孕龄<20岁、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父母中低文化水平、直系家庭、家庭收入低是儿童DCD的危险因素, 建议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及早开展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3.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患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早期对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进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的运动表现。迄今为止,DCD的干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即以缺陷为导向的方法和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这些方法片面强调了儿童本身运动技能的恢复,对促使DCD发生发展的环境因素未进行干预。而最近提出的,以运动学“动力系统”理论基础的DCD生态干预法不仅强调了个体现阶段本身运动机能的恢复,更强调对个体环境中不断对DCD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矫正。本文就DCD目前的干预方法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DCD干预在我国的研究和推广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一种发育性功能障碍,DCD儿童虽然存在动作技能协调性障碍,但智力发育可在正常水平。然而儿童运动能力的障碍往往较注意力和学习能力等更容易被家长忽视,其亦可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认知,社会危害较大。既往研究显示DCD儿童如果不进行及时干预治疗,会并发诸多继发性障碍。遗憾的是,目前国内DCD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目前DCD筛查常用的五种评估工具在适用范围、信效度、优缺点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以期为DCD的早期筛查、临床诊断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无锡市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CD)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无锡市省属、市属和民办幼儿园各2所,对抽中幼儿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家庭情况、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问卷(DCDQ)2部分,采用描述流行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对无锡市省属、市属、民办幼儿园共6所的999名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男童518人,占51.9%,女童481人,占48.1%;年龄以4岁为主,占45.6%;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73.9%;家庭年收入以10万元为主,占45.7%;儿童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以初中、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56.1%、59.8%;出生方式主要以剖宫产为主,占55.4%。DCD阳性儿童108例,阳性率为10.8%,男、女童阳性率分别为11.4%、10.2%。年龄、幼儿园类型、家庭年收入、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的儿童DCD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家庭年收入10万元(OR=0.672)、幼儿园类型为省级园(OR=0.724)的儿童DCD阳性可能性均较小。结论无锡市儿童DCD阳性率较高,建议根据不同幼儿园类型和家庭收入情况制定适宜的筛查儿童DCD的措施以便及早对阳性儿童做出干预,降低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现状,为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2年4-5月在淮安城区6所幼儿园选择1 727名4~6岁学龄前儿童,应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ABC)”对儿童进行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筛查,根据《美国精神病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明确诊断。结果 1)本组资料中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为8.5%,其中男童为9.7%,女童为6.9%,男童D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童(χ2=4.455,P=0.035);4岁、5岁和6岁组儿童DCD检出率分别为10.2%、8.3%和6.6%,随着年龄的增加DCD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但三组儿童DCD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96,P=0.111)。2)DCD女童在手灵巧度方面明显优于男童(t=-2.730,P=0.007),而DCD男童在球类运动技巧方面显著优于女童(t=2.829,P=0.006),两组在平衡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DCD儿童在手灵巧度、球类运动技巧、平衡能力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儿童DCD检出率较高,尤以男童为显,应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儿童及其与正常儿童智力结构特征的差异。 【方法】 根据DSM-Ⅳ对厦门市初诊的120例ADHD儿童进行诊断并划分亚型,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对120例ADHD儿童和67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智力测试比较。 【结果】 ADHD儿童的VIQ、PIQ和FIQ得分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得分(t=7.826,5.183,7.688,P均=0.000);三组亚型ADHD儿童的CD、PIQ和FIQ等项目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34,3.899,3.190,P=0.001,0.023,0.045);ADHD儿童智力不平衡率为20.0%,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6,P=0.004);三组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智力平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78,P=0.215)。 【结论】 ADHD 儿童的智力水平低于健康正常儿童,其言语和操作能力发展不平衡, 不同亚型ADHD儿童的智力结构和缺损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从电生理水平分析DCD发病机制,为DCD的病因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为诊断标准,结合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在2所小学中进行筛查,筛选出16名DCD儿童,按1:1配对选择对照;通过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儿童P300的潜伏期与波幅。对受试儿童运动表现与P300潜伏期与波幅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DCD儿童与对照组儿童P300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300波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受试儿童运动技能障碍程度与听觉P300的波幅呈负相关(r=-0.906,P<0.01)。结论智力和年龄是影响P300电位的重要因素,DCD儿童P300波幅异常表明其存在运动控制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孕产期危险因素,为在国内开展DCD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方法】在苏州市区选择一幼儿园339名儿童,采用结构式问卷对其父母进行调查。DCD筛查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DCD的危险因素。【结果】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家庭文化和经济水平以及其他纳入分析的因素后,母亲妊娠时间大于(aOR=6.075,P=0.005)或小于(aOR=3.917,P=0.034)最佳年龄者,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aOR=4.415,P=0.018)和儿童出生体重(aOR=4.562,P=0.014)与DCD相关。【结论】母亲妊娠时年龄、急性胎儿宫内窘迫史和儿童出生体重可能是孕产期DCD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儿童婴幼儿期的动作发育情况,为DCD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 【方法】 采用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M-ABC),在苏州市新区和园区的8所幼儿园中筛查出117例DCD儿童为病例组,随即抽取正常儿童35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及儿童发育家庭环境问卷调查,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模型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控制了儿童性别、年龄后,病例组能独立坐起时间大于8个月(aOR=2.737,95%CI为1.007,7.440),开始独立行走时间大于15个月(aOR=2.632,95%CI为1.153,6.005),均晚于正常儿童,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独立坐起和独立行走时间推迟可能是婴幼儿期DC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早期”(37~38孕周)出生对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影响,为确定重点干预和预防人群提供线索。 方法 2018年4-12月纳入上海、马鞍山、台州、海口、厦门、扬州6个城市670所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共46 073例,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进行运动协调能力的评估。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早期儿总的运动协调能力(67.30±8.90 vs.67.50±8.80)、运动控制能力(22.82±3.08 vs.22.89±3.04)及一般协调性(21.95±3.26 vs.22.03±3.21)等均低于完全足月儿(t=2.174、2.201、2.38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了性别、年龄、BMI、父母亲教育程度等潜在混杂因素后,早期儿组女童DCD发生风险较完全足月儿女童增加15.7%(OR=1.157,95%CI:1.001~1.340,P<0.05)。 结论 早期儿可作为DCD早期评估和干预的重点人群,加强早期儿健康管理是“二孩政策”下提高人口素质,节约医疗成本的关键“切入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吴德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7):714-716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是指一种主要累及儿童运动协调能力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定义以及临床表现变异性大,发生率多报道在5%~6%左右;病因可能与脑组织发育的一系列轻微变异、早产、围生期缺氧和易感性基因有关;发病机制主要与皮层的“自处理缺陷学说”和“运动内部模式的缺陷”有关,前者主要指运动的自处理困难,皮层对运动的自动处理过程缺陷导致。即DCD的发病机制与运动形成有关,皮层形成运动过程的模式出现问题;后者认为DCD主要与运动后期的调节有关,即皮层对运动的修饰、调节障碍导致。同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发病率高,影响儿童学业和成就的儿童期常见病,需要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干预方法对发育性协调障碍(DCD)儿童动作能力的影响,为DCD儿童干预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搜集1995年1月-2015年3月关于针对改善DCD儿童动作能力的中英文干预研究,并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分析、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讨论和结论报告。41篇文献最终被纳入系统评价,本文将纳入文献中提及的干预方式分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和药物治疗3类,并采用PEDro量表和牛津中心证据水平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而对每类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PEDro量表文献质量评价平均得分为6.3,为中等水平;采用牛津中心证据水平对文献质量评价,证据水平均在中等(Ⅱb)及以上。不同类型干预方式对DCD儿童动作能力改善程度为:“以任务为导向”的方法对DCD儿童动作能力的提高最有效,其效果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具有一定的疗效。结论 以“任务为导向”的DCD儿童动作能力发展干预方法优于以“过程为导向”的方法,药物治疗对DCD和ADHD共病儿童有较好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其他疾病的高并发率以及亚型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来明。该文将以运动控制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索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感觉一运动缺陷和运动计划能力障碍等发生机制,为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5.
发育性协调障碍儿童运动控制缺陷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它严重威胁着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由于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其他疾病的高并发率以及亚型分类上的不一致导致其发病机制至今未明。该文将以运动控制学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索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感觉-运动缺陷和运动计划能力障碍等发生机制,为病因学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在我国应用效度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儿童发育协调障碍评估工具(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在我国应用的第一阶段测试的效度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其在中国学龄前儿童中的适用性。【方法】运用内容效度指数、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分别对M-ABC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相关效度进行分析。【结果】 M-ABC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85,各测试项目与总障碍分之间的相关系数(r)在0.457~0.698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提取三个公因子(手灵巧度,目标/抓握能力,平衡能力),载荷在0.518~0.810之间;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标准化回归系数在0.32~0.97之间;相关分析M-ABC各因子之间的r为0.326~0.416,各因子与运动障碍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6~0.718。以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为外在效标,M-ABC与其总障碍分之间的r为0.514。【结论】 M-ABC各项效度指标均达到了运动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作为评价中国学龄前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运动疗法是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CD)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是传统的运动干预措施存在训练形式较为单一,训练环境比较枯燥,患者依从性较弱等问题。而严肃游戏采用电子游戏结合运动疗法的治疗思路,构建了以任务为导向的DCD干预形式,在治疗的灵活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患者的依从性上有着良好表现,并且严肃游戏干预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疗效已经获得了初步的实验证据支持。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严肃游戏干预儿童DCD有着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泉州市乡村3~6岁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CD)的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开展乡村儿童发育性协调障碍的早期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22年6—7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福建省泉州市1448例3~6岁儿童,使用《小龄发育性协调障碍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泉州市乡村3~6岁儿童DCD初筛检出率为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出生体重正常(2.5~4 kg)的3~6岁儿童为参照,低出生体重(<2.5 kg)儿童和高出生体重(>4 kg)儿童的DCD检出率较高,OR值分别为1.674(95%CI:1.028~2.727)和1.802(95%CI:1.091~2.977);挑食的3~6岁儿童DCD检出率高于不挑食儿童,OR值为1.441(95%CI:1.034~2.008);睡眠时间相对充足(≥11 h)的3~6岁儿童DCD检出率低于睡眠不足(<11 h)的儿童,OR值为0.536(95%CI:0.375~0.766)... 相似文献
19.
350例儿童智力发育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影响儿童智力发育的相关因素 ,笔者从2 0 0 0年 1 1月~ 2 0 0 1年 4月对 3 5 0对母子 (女 )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智力测试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调查对象 中美预防神经管畸形合作项目抽样点的嘉兴市秀洲区 3个乡镇。儿童出生年份为 1 994年~ 1 996年 ,排除聋哑、脑损伤、脑瘫、染色体异常、癫痫史和被领养等因素 ,对母亲排除有精神障碍者。1 .2 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组人员经过北医大项目办统一培训、考核 ,取得资格后开展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儿童神经系统检查、绘人测试、儿童和母亲智力测定。所有调查问卷由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DCD)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区6所幼儿园4~6岁的儿童,共750例,由儿童的父母填写儿童DCD问卷和自编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1)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DCD的阳性检出率为24.7%。不同年龄儿童间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9.748,P=0.000),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9,P>0.05)。2)DCD组儿童在年龄、早期发育时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熟练用勺时间、熟练用筷时间、平均每天运动时间、运动项目种类方面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是否爬行笨拙、独立行走时间和平均每天运动时间会对运动协调障碍的发生产生影响。 【结论】 DCD在南京市区学龄前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应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宣教并指导其采取相应的早期干预措施以促进儿童运动协调功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