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研究环境大气颗粒物及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暴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招募45名居住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半径5 km范围内的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5月对研究对象进行两次临床随访。通过肺功能检查测定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即FEV1%预计值),用于评估COPD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收集患者尿样,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法测定尿样中的全身性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hydroxyl-2′-deoxyguanosine, 8-OHdG)水平,同时,通过本课题组于校园内自行建立的空气污染监测站点连续收集研究期间该区域的环境大气污染物浓度以获得人群污染物暴露水平。利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别通过单污染物模型、双污染物模型和分层分析来研究大气污染物对COPD患者尿样中MDA和8-OHdG水平的影响。结果:滞后2 d(lag2)的超细颗粒物(ultrafine particles, UFP)和PAHs浓度与尿样中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UFP和PAHs每升高四分位间距(interquartile range, IQR)浓度,MDA浓度分别升高28%(95%CI: 4%~57%)和36%(95%CI: 4%~77%), 控制黑碳(black carbon, BC)的影响后,UFP和PAHs与MDA的关联强度略有升高。以COPD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析后发现,多数污染物在疾病程度较轻的COPD患者中具有更强的氧化应激效应。在FEV1%预计值≥50%的COPD患者中发现,UFP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MDA浓度升高98%(95%CI: 38%~186%),BC、UFP和PAHs每升高IQR浓度,尿样中8-OHdG浓度分别升高87%(95%CI: 32%~166%)、69%(95%CI: 24%~130%)和156%(95%CI: 66%~294%)。本研究未观察到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与尿样中氧化应激指标的显著关联。结论:大气污染物暴露可加重COPD患者全身性氧化应激水平,其中UFP和PAHs的效应更为显著,并且污染物对于疾病程度较轻的COPD患者氧化应激效应更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乡地区大气细颗粒物2.5(PM2.5)暴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效应的影响。方法 招募新乡医学院11例患高血压病的退休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定组研究方法,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时间间隔4周,随访当日测量患者的血压、身高、体质量和静态心电图,记录心率(HR)值;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白细胞介素(IL)-6、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氧化应激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纤溶功能标志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血浆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ET-1)水平,并检测血小板-单核细胞聚合体(PMAs)数量,计算PMAs占单核细胞的百分比。收集每次体检前1周内患者居住区的每小时空气污染物PM2.5浓度和气温、相对湿度数据。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大气PM2.5浓度与受试者血压、炎症标志物、氧化应激标志物、内皮功能指标及凝血标志物等的关系。 结果 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患者的HR升高26.85 次·min-1[95%置信区间(CI):1.83~51.88],舒张压升高44.90 mm Hg(95%CI:3.18~86.61),血清IL-8、hs-CRP、8-OHdG水平分别升高26.56%(95%CI:0.76%~52.35%)、84.69%(95%CI:18.32%~151.05%)、68.94%(95%CI:35.77%~102.11%),血浆ET-1水平升高29.01%(95%CI: 6.72%~51.30%),PMAs水平升高8.19%(95%CI:2.05%~14.32%),t-PA水平下降408.85%(95%CI:-720.75%~-9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2.5暴露可诱发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异常、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内皮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质量浓度对医院非意外创伤急诊人次的短期效应,探讨大气颗粒物对人群健康的急性危害。方法 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2014~2016年成都市区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非意外创伤急诊人次的短期效应,并在不同年龄组(<65岁组和≥65岁组)中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间成都市区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66.47 μg/m3和109.35 μg/m3。在非意外创伤急诊全人群中,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在滞后1 d时最大,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每增加10 μg/m3,急诊人次数分别增加0.634%(95%CI: 0.273%~0.997%)和0.413%(95%CI: 0.166%~0.660%)。在≥65岁组中,调整全部气态污染物(SO2+NO2+CO+O3)的影响后, PM2.5和PM10的日均质量浓度每增加10 μg/m3,滞后1 d的急诊人次数分别增加1.439%(95%CI:0.599%~2.287%)和 1.150%(95%CI:0.566%~1.738%)。结论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升高与非意外创伤急诊人次数呈正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健康的急性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垂直湿度校正法校正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并探索校正AOD作为衡量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与人群健康结局建立暴露反应关系的可行性。方法:先采用空间插值方法对AOD、地面PM2.5、相对湿度和边界层高度进行插值以获得不同地理位置的各项数据,按照地理位置与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据进行匹配。利用大气边界层高度及由相对湿度计算得到的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分别对AOD进行垂直校正与湿度校正。为进行对比,将校正AOD和PM2.5采用标准化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用广义相加混合模型,控制时间趋势、温湿度效应、星期几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等,得到无量纲化后的校正AOD与PM2.5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死亡的急性效应。结果:经过垂直湿度校正后的AOD与PM2.5相关系数达到0.72。累积滞后0~3 d(lag 0~3)的标准化校正AOD对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数及COPD死亡数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每升高1个单位,超额危险度分别为3.64%(95%CI为0.58%~6.78%)和 4.92%(95%CI为1.81%~8.14%)。累积滞后0~1 d(lag 0~1)的标准化PM2.5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最强,每升高1个单位(约155 μg/m3),超额危险度分别为3.96%(95%CI为0.82%~7.19%)及6.12%(95%CI为1.44%~11.02%)。与地面PM2.5的效应相比,校正AOD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效应的置信区间较窄,对于捕捉颗粒物对居民每日死亡的滞后效应更为敏感;且不同累积滞后天数的校正AOD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及COPD死亡的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捕捉颗粒物对于居民死亡的累积滞后效应更为敏感。结论:校正AOD可以反映地面颗粒物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在缺乏地面监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校正AOD作为衡量大气污染物的指标与人群健康结局建立暴露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颗粒物污染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影响,并分析颗粒物污染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方法: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获取北京市2014年至2015年三甲医院AECOPD患者的住院资料,从中国空气质量监测平台获取同期大气污染资料,从中国气象局获取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周效应、节假日效应、气象条件等混杂因素后,评估PM2.5、PM10对AECOPD住院人次的影响。根据患者不同特征(性别、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确定颗粒物污染的高危人群。结果:纳入15家医院,共7 884例住院患者,男女比例2.3 ∶1,65~79岁患者最多(45.5%)、≥80岁(37.1%)次之、<65岁(17.4%)最少。PM2.5、PM10日均浓度分别为(77.1±66.6) μg/m3、(111.9±75.8) μg/m3,两者均在移动平均滞后4 d时对AECOPD的影响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1%~1.06%,P=0.0478), 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AECOPD住院人次增加0.53%(95%CI:0.07%~1.00%,P=0.025 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 μg/m3,女性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13%(95%CI:0.19%~2.07%,P=0.018 3)、1.06%(95%CI:0.22%~1.91%,P=0.013 6);≥80岁患者住院人次分别增加1.25%(95%CI:0.40%~2.11%,P=0.004 0)、1.18%(95%CI:0.42%~1.95%,P=0.002 4);而男性、<65岁、65~79岁患者中,PM2.5、PM10与AECOPD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女性、≥80岁患者对颗粒物污染更敏感。结论:颗粒物污染会增加AECOPD住院风险,且女性、年老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扬州市大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2.5)与居民每日死亡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扬州市2015—2017年大气污染物PM2.5、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 SO2)、二氧化氮(nitrogen dioxide, NO2)和臭氧(ozone, O3)的日均浓度、气象因素(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及每日死因别死亡人数,运用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进行单污染物和多污染物分析,非意外总死亡年龄和性别的分层分析。结果:空气污染物PM2.5、SO2、NO2及O3年均浓度分别为53.16、23.36、29.87、91.54 µg/m3,其中PM2.5浓度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单污染模型中,PM2.5浓度每增加10 µg/m3,居民非意外总死亡率和循环系统死亡率增加0.685%(95%CI:0.334%~1.038%)和0.950%(95%CI:0.402%~1.501%),对呼吸系统死亡增加无统计学意义;多污染物模型中,当引入SO2和NO2时,PM2.5对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影响消失,引入O3时,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至0.548%(95%CI:0.222%~0.875%)和0.588%(95%CI:0.065%~1.113%),引入所有污染物时,非意外死亡和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降至0.640%(95%CI:0.311%~0.970%)和0.653%(95%CI:0.127%~1.182%);性别、年龄方面,PM2.5浓度增加使女性非意外死亡风险增加1.001%(95%CI:0.477%~1.527%),≥65岁风险增加0.758%(95%CI:0.369%~1.148%),男性及<65岁死亡风险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气污染物中PM2.5污染会增加居民非意外死亡率和循环系统死亡率,对≥65岁的老年人和女性人群影响最为明显。有必要开展针对性大气污染物治理,合理分配卫生资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的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6月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40例,根据Hoehn-Yahr(H-Y)分期将其分为早期PD组(n=23)和中晚期PD组(n=17);另于同期在本院收集与PD患者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血浆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苷(8-OHdG)、DJ-1蛋白水平。结果 3组血浆MDA、8-OHd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PD组、中晚期PD组血浆MDA水平高于对照组,早期PD组血浆8-OHd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浆DJ-1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患者血浆MDA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早期PD患者8-OHd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  相似文献   

9.
方许哲  朱瑾  滕尧树  张槿  曾黎  慈军  陈志凌 《浙江医学》2024,46(10):1087-1092
目的分析大气污染与耳鼻咽喉急性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至2018年杭州市主城区4家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急性疾病(包括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会厌炎、急性喉炎、急性鼻-鼻窦炎、急性中耳炎)的门急诊量,并获取同时期该地区大气污染及气象参数数据。采用R统计软件建立广义相加模型,研究不同大气污染物浓度对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量的影响,根据季节、年龄分层分析研究不同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门急诊量的关系。结果2013至2018年杭州市主城区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总量333254人次,日均门急诊量为152人次。颗粒污染物(PM2.5、PM10)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在滞后第4天时对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量的影响效应最大;气态污染物(SO2、NO2)日均浓度每增加10μg/m3,分别在滞后第4天、滞后第6天效应最大。单大气污染物模型中:年龄分层分析显示,在就诊的不同年龄亚组中,5~14岁年龄亚组中各大气污染物浓度与门急诊量的相关性最为明显,PM2.5、PM10、SO2、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其效应排序为:NO2>SO2>PM10>PM2.5,RR值分别1.07(95%CI:1.05~1.09)、1.05(95%CI:1.03~1.07)、1.04(95%CI:1.02~1.05)、1.03(95%CI:1.02~1.05);季节分层分析显示,冷季(11月至4月)中大气污染物对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量增加的影响强于暖季(5月至10月)(P<0.05)。在双大气污染物模型中,大气双污染物与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量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013至2018年杭州市主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升高与人群耳鼻咽喉急性疾病门急诊量增加相关,且具有滞后效应。耳鼻咽喉急性疾病的发病冷季效应强于暖季,5~14岁儿童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这对制定耳鼻咽喉急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斯钙素1(stanniocalcin 1,STC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弱凋亡诱导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like weak inducer of apoptosis,TWEAK)、微小RNA(microRNA,miRNA)-183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选取COPD患者114例为COPD组,根据气流受限程度分为重度组(n=23)、中度组(n=48)、轻度组(n=43),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病死组(n=22)和存活组(n=92),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为对照组。检查受试者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测定血清STC1、TWEAK、miR-183、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白细胞介素(i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百令胶囊对中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气道炎症以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60例中重度COPD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复方干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吸入,治疗组使用信必可都保吸入联合百令胶囊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4周分别进肺功能检查、诱导痰中炎性细胞分类检测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检测。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以及FEV1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均显著改善(P均<0.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治疗后诱导痰中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巨噬细胞比例升高,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01);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血清SOD和TAOC升高、MDA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01)。结论:百令胶囊可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减轻气道炎性反应,抑制机体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3.
①目的 探讨不同时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全身及气管局部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肺功能下降的关系。②方法 对40例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A组),30例稳定期COPD患者(B组),15例健康吸烟者(C组)进行痰诱导及肺功能测定,并检测其血浆和诱导痰中MDA、GSH含量及SOD、GSH—PX的活性。③结果 A组、B组、C组间血浆和诱导痰MD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血浆和诱导痰GSH含量、SOD、GSH—PX活性呈上升趋势;血浆MDA、GSH含量,SOD、GSH—PX活性与肺功能FEV1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78、0.799、0.7383(P〈0.05);诱导痰MDA、GSH含量,SOD、GSH—PX活性与肺功能FEV1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0.778、0.788、0.800(P〈0.05)。④结论 COPD患者在全身水平和气道局部均存在氧化/抗氧化失衡,尤以急性加重期患者更为明显;COPD患者氧化应激增加是导致肺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以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 mRNA的表达量的检测,分析NLRP3、MDA、SO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 pred,FEV1% pred)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氧化应激介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COPD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COPD患者90例,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60名,AECOPD组患者根据肺功能分为重-极重组和轻-中组,每组30例,经治疗症状体征达到缓解期水平的COPD稳定期患者30名,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AECOPD组、COPD稳定期组、对照组血清中MDA、SOD浓度、NLRP3 mRNA表达量与COPD患者血清中MDA和SOD浓度、外周血淋巴细胞NLRP3 mRNA表达量、FEV1% pred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中MDA浓度AECOPD组高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清中SOD浓度AECOPD组低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LRP3 mRNA表达量AECOPD组高于COPD稳定期组、COPD稳定期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中MDA浓度重-极重组高于轻-中组、轻-中组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血清中SOD浓度重-极重组低于轻-中组、轻-中组低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外周血淋巴细胞NLRP3 mRNA表达量重-极重组高于轻-中组、轻-中组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中血清MDA浓度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正相关(r=0.64,P<0.05);COPD患者中血清SOD浓度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90,P<0.05);COPD患者FEV1% pred与NLRP3 mRNA表达量呈负相关(r=-0.78,P<0.05)。结论 氧化应激和NLRP3炎性反应小体参与COPD发病过程,氧化应激和NLRP3 mRNA表达量升高与COPD病情加重相关,氧化应激介导NLRP3炎性小体活化对COPD疾病进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Meta分析评价百令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患者免疫、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维普数据库(VIP),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百令胶囊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对入选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研究结局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1项RCT,共20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百令胶囊可以改善稳定期COPD患者免疫指标,包括CD3+[MD=6.48,95%CI(3.82,9.15),P<0.00001]、CD4+[MD=6.93,95%CI(2.14,11.71),P=0.005]、CD8+[MD=-5.38,95%CI(-9.33,-1.44),P=0.007]、CD4+/CD8+[MD=0.33,95%CI(0.15,0.51),P=0.0003]、Th17%[MD=-1.29,95%CI(-1.49,-1.09),P<0.00001]、Treg%[MD=0.18,95%CI(0.08,0.28),P=0.0003]、Th17/Treg[MD=-0.07,95%CI(-0.08,-0.06),P<0.00001];炎症指标,含白细胞介素-8(IL-8)[MD=-1.76,95%CI(-3.01,-0.51),P=0.00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D=-2.38,95%CI(-3.68,-1.07),P=0.000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D=-0.87,95%CI(-1.19,-0.54),P<0.00001];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D=2.04,95%CI(0.79,3.29),P=0.001]、丙二醛(MDA)[MD=-2.39,95%CI(-3.98,-0.81),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百令胶囊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免疫、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生存期影响因素,指导临床评估病情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1993年5月起对符合重度COPD稳定期的老年患者178例逐一入选,2010年12月为观察终点时间。分别对入选患者进行基线调查,对生存状况、是否应用无创呼吸机、死亡原因进行随访。对入选者进行生存分析,并进一步按肺功能分层进行生存分析。有意义影响因素进一步进行生存率的比较。结果 COPD队列中5年生存率为49%,10年生存率为12%,年龄(RR=1.043,95%CI为1.010~1.050)、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RR=0.019,95%CI为0.007~0.052)、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RR=1.045,95%CI为1.012~1.079)、肺功能分级(RR=2.542,95%CI为1.310~4.931)、体重指数(BMI,RR=0.945,95%CI为0.895~0.952)、肺心病(RR=1.872,95%CI为1.188~2.959)均为影响生存期的因素。在重度肺功能分级患者中,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呼吸机(RR=1.167,95%CI为0.041~1.674)、肺心病(RR=3.805,95%CI为1.336~10.836)、FEV1(RR=0.081,95%CI为1.001~1.168)及PaO2(RR=0.956,95%CI为0.920~0.993)。在重度COPD患者中,应用呼吸机患者生存期较未应用呼吸机患者长,应用呼吸机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和50%,均高于未应用呼吸机患者的30%和25%。在极重度肺功能患者中,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有FEV1(RR=1.059,95%CI为1.015~1.105)、PaCO2(RR=1.037,95%CI为1.001~1.074)、年龄(RR=1.054,95%CI为1.013~1.096)及肺心病(RR=1.892,95%CI为1.125~3.181)。结论年龄、BMI、FEV1、PaO2、PaCO2、肺心病、呼吸机的应用是预测老年重度COPD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重度和极重度COPD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对于重度COPD患者应给予早期干预,积极营养支持,长期家庭氧疗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改善氧合状况,缓解呼吸肌疲劳,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脂比值和氧化应激状态与其肺动脉高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COPD患者120例为COPD组,另选取3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和COPD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三酰甘油(TG)/HDL、总胆固醇(TC)/HDL等血脂比值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ve capability,T-AOC)等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统计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其血脂比值和氧化应激状态与其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OPD组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LDL/HDL,TG/HDL,TC/HDL等血脂比值和血清MDA水平均升高,血清SOD和T-AOC水平则降低;与稳定期比较,COPD组急性加重期的血脂比值和血清MDA水平均升高,血清SOD和T-AOC水平则降低(P<0.05)。COPD组随访3年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6.67%和81.67%,且出现肺动脉高压和死亡的COPD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的血脂比值和血清MDA水平均高于无肺动脉高压和存活患者,血清SOD和T-AOC水平则低于无肺动脉高压和存活患者(P<0.05)。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LDL/HDL,TG/HDL,TC/ HDL等血脂比值和血清MDA水平与其3年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均呈正相关(r=0.752,0.748,0.773,0.734;P<0.05),与其3年生存率则呈负相关(r=–0.722,–0.751,–0.736,–0.748;P<0.05);COPD患者血清SOD和T-AOC水平与其3年间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均呈负相关(r=–0.711,–0.734;P<0.05),与其3年生存率则呈正相关(r=0.726,0.733;P<0.05)。结论:COPD患者血脂比值和氧化应激水平均较高,抗氧化能力则降低,且其血脂比值和氧化应激状态与其肺动脉高压及预后均相关,这可能和血脂与动脉硬化及营养状态相关和氧化应激影响COPD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等相关,因此COPD患者血脂比值和氧化应激状态可能用于其肺动脉高压及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