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63岁,2006年5月因胸痛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至中段弥漫狭窄,最狭窄处达90%,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于前降支近段至中段串联置入Cypher 3.5×18.0 mm支架(14 atm×10 s扩张释放)及Cypher 3.5×33.0 mm支架(16 atm×10 s扩张释放)各1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产BuMA支架在年龄>75岁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10月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行PCI术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支架选择分为BuMA组50例,EXCEL组50例,出院后3、6、9、12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心绞痛复查、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出血事件,并于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2组病变血管在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及随访期间,BuMA组有4例心绞痛复发,ECXEL组有3例心绞痛复发,PCI术后12个月95例(5例患者未复查,但未发生心绞痛)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原支架内未见狭窄,BuMA组3例、ECXEL组2例出现支架内轻度增生。2组均无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迟发性支架内血栓形成。2组心绞痛复发、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BuMA支架应用于年龄>75岁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入选症状发作24 h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IRA完全闭塞的急性NSTEMI患者42例,IRA位于前降支10例,左回旋支1 8例,右冠状动脉12例和中间支2例。分析IRA位于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和前降支的临床特点。结果与IRA位于非左回旋支系统比较,IRA位于左回旋支侧支循环良好比例少,冠状动脉造影前症状持续发作始终无明显减轻比例更高(P<0.05);IRA位于左回旋支主支血管的近段或中段侧支循环不良比例多(P<0.05)。与IRA位于非右冠状动脉系统比较,IRA位于右冠状动脉的非胸痛症状比例增多(P<0.05)。与IRA位于非前降支系统比较,IRA位于前降支患者T波倒置>0.2 mV比例增多(P<0.01)。结论位于不同部位的IRA完全闭塞的NSTEMI患者存在不同的临床特点;易被常规导联心电图漏诊的左回旋支闭塞,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搭桥术最常使用的材料是自体大隐静脉。其后有人利用自体胸廓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等均获得满意效果。但后两者对需要作多支搭桥的病人在使用上常感困难。作者利用自身腹壁下动脉游离移植,配合胸廓内动脉、胃网膜右动脉作三支病变搭桥,获得满意效果。患者男性、64岁,因心肌梗塞入院,经冠脉造影证实有冠脉狭窄。作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术(PTCA),术后情况尚可。三周后冠脉造影复查发现冠脉左前降支狭窄90%,回旋支狭窄90%,右冠狭窄90%而决定作冠脉搭桥。手术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利用左胸廓内动脉与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80岁,因活动后胸痛3年余,再发加重2月于2011年3月10日入院。2007年9月15日因反复发作活动后胸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左前降支近中段、回旋支远段和右冠状动脉中段重度弥漫性狭窄。同时分别于左前降支串联置入2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左回旋支置入1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56例病人有57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其中前降支/对角支30例,左回旋支/钝缘支17例,右冠脉/后降支8例,前降支/回旋支1例)接受主支血管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分支血管球囊扩张术,回顾性分析其结果。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住院期间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6~18个月随访[临床随访率100%,造影随访38例(67.9%)]结果显示:MACE发生1例(1.8%,1/56),为造影证实的支架内再狭窄70%,并实施了再次PCI。造影再狭窄率为5.3%(2/38)。结论:EXCEL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史。2012年8月27日于我院冠状动造影结果:左前降支近中段病变,狭窄80%~90%;回旋支中段狭窄60%~70%;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完全闭塞。于前降支开口至中段狭窄植入3.5×29mm、3.5×18mm微创火鸟(Firebird)支架2枚。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6岁,有吸烟及高血压史。1997年因活动后胸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随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左乳内动脉-前降支(LAD),主动脉-大隐静脉-回旋支(LCX)和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RCA)。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及辛伐他汀等药物,未再有胸痛发作。2011年4月患者出现活动后胸闷,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痛3月于2008年5月21日入院,5月2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严重扭曲,右冠状动脉中段全闭,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病变,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行右冠状动脉中段PCI。患者右冠状动脉严重扭曲,为慢性闭塞病变(CTO),闭塞段较长,属PCI不易成功病变。  相似文献   

10.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发作性胸闷9年,加重伴呼吸困难4 h"入院。患者9年前活动后出现胸闷,位于胸骨后,口服硝酸酯类药物或休息3~5 min可缓解。患者6年前因心绞痛症状反复发作曾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闭塞病变,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弥漫性狭窄,最窄处狭窄90%。于右冠状动脉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2.75 mm×24.00 mm和3.00 mm×24.00 mm共2枚。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2004-03-2009-0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共收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9例,其中1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多体位投照观察病变特点,明确梗死相关动脉.并根据主要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的支数,分为左主干病变,单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结果:14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单支病变1例,2支病变3例,3支病变8例,左主干加3支病变2例.梗死相关动脉12例为左冠状动脉,闭塞部位1例在左主干;9例在左前降支近段,其中4例提供侧支至右冠状动脉远段,2例提供侧支至左回旋支远段;1例在左前降支中段,右冠状动脉变异,开口于闭塞远段;1例在左回旋支近段,提供侧支至右冠状动脉.2例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闭塞部位1例在近段,为优势型;1例在中段,远段提供侧支至左前降支之第一间隔支.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多为多支多处重度狭窄,梗死相关动脉供血范围较广,分别或同时累及第一间隔支动脉、房室结动脉,间接提示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管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上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显著狭窄,本文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选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行常规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后行乙酰胆碱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结果30例患者中18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阴性12例;前降支11例(61.1%),回旋支1例(5.5%),前降支及回旋支同时发生痉挛2例(11.1%),右冠状动脉4例(22.2%).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乙酰胆碱试验前最狭窄处直径为(2.66±0.54)mm,乙酰胆碱试验阳性血管直径减少了(1.72±0.38)mm.血管内超声提示所有发生痉挛的血管均有病变.15条血管内膜呈弥漫性纤维化增生,无钙化,主要病变血管为前降支,面积狭窄率为51.7%.结论血管内超声显示病变特点均为纤维增生性,基本为稳定性斑块,且为中等狭窄程度,不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有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患者,无禁忌症应常规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 PTCA)已成为冠心病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现将对 2例冠状动脉旁路静脉桥闭塞行 PTCA的护理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例冠心病患者 ,男、女各 1例 ;平均年龄 52 .5岁。 2例患者分别因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 80 %~90 % ,左前降支起始部狭窄 90 % ;回旋支开口及中远段狭窄 80 %~ 90 % ,右冠状动脉前段狭窄 85% ,在心外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CABG) ,共搭桥 8根。术后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出院后 3~ 4个月 2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心前区闷痛而收入院 ,作冠状动脉造影与主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未见静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心肌梗死后不同阶段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在我科住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1 52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时间和心肌梗死类型将所有的患者分为4组:24 h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急诊CAG STEMI组)、7天至2周内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择期CAG STEMI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3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通过分析各组的影像学资料,观察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和闭塞情况。结果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分布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梗死相关动脉;择期CAG 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仍高于其余梗死相关动脉;OMI组中,各梗死相关动脉无明显差别;NSTEMI组中,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高于其余动脉。各组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情况为:急诊CAG STE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OMI组、NSTEMI组(P<0.001),OMI组高于择期CAG STEMI组、NSTEMI组(P<0.01),择期CAG STEMI组与NSTEM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时常不能及时发现就诊,需要提高对梗死相关动脉为回旋支的心肌梗死患者的识别和及时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周后闭塞率明显降低,近一半的患者达到TIMI 2~3级血流。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闭塞率较低,可能是无ST段抬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2例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后同时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 2例起搏治疗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 2 3例 (5 4 .7% ) ,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达到冠心病阳性诊断标准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5例 (11.9% ) ,其中单支病变 3例 (左前降支 2例 ,右冠状动脉 1例 ) ,双支病变 2例 (左前降支加左回旋支 1例 ,左前降支加右冠状动脉 1例 )。全部病例均可见窦房结动脉清晰显影 ,未见狭窄病变。右冠状动脉及左回旋支有狭窄部位均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后 ,未累及窦房结动脉。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有助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 ,但冠心病并非本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6.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5岁,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植入术后3年,再发胸痛10d于2015-02-22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胸痛4h至我院就诊,心电图提示Ⅱ、Ⅲ、AVF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于我科行急诊冠脉造影示前降支及回旋支近端均为完全闭塞病变,并可见右冠至前降支侧支循环形成,rentrope血流3级,结合心电图改变,考虑此次罪犯血管系回旋支,遂于回旋支植入Nano 3.5mm×18.0mm支架1枚,1个月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 (QTd)反映心肌细胞复极的不均一性 ,QTd延长可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对不同冠状动脉分支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 ,作者观察了冠心病患者术后 QTd的变化。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9- 10~ 2 0 0 1- 0 6在本院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至少一支血管狭窄大于 70 % ,并同时行 PTCA及支架植入术的患者 40 (男 2 4,女 16 )例 ,年龄 44~ 81(6 5±9)岁。共干预血管 5 0支 ,植入支架 5 0个 ,其中前降支 2 2个 ,回旋支 9个 ,右冠 19个。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用药基本一致 ,术中无特殊用药。1.2 心电图及 Q…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1岁,因心慌、胸闷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心前区疼痛。体检:一般情况好,心肺无阳性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片和化验血糖、血脂均正常。常规右股动脉穿刺以F6judkins4.0行左冠状动脉造影,各体位均显示左回旋支缺如,左前降支未见异常,右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远段血管发达,除发出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外,还发出多个大分支供应左室游离壁原左回旋支供血区,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管壁均光滑,主动脉根部造影亦未见左回旋支影像。讨论冠状动脉畸形是指冠状动脉起源、分布和结构异常,其发生率为0.6%~1.6%,即起源和分布异常但不影响冠…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以室性早搏发生率最高;梗死相关动脉(IRA) 为左前降支(LAD)者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各种RA发生率与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无统计学差异;发病4 h内开通IRA者RA、快速性心律失常总体发生率及室颤发生率显著高于4~8 h及>8 h者,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8 h者;予静注或滴注利多卡因、静注阿托品、临时起搏器、电除颤等治疗,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控制.认为AMI患者直接PCI后RA发生率高,其发病率及严重程度与IRA、IRA病变程度、发病至开通IRA时间明确相关;RA一般预后良好,多数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行经皮介入治疗105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男性65例,女性40例,共有冠状动脉瘘150支,单支63例(60.00%),两支40例(38.10%),三支2例(1.90%)。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63支(42.00%),前降支-肺动脉瘘70支(46.67%),前降支-左房瘘10支(6.67%),回旋支-肺动脉瘘5支(3.33%),回旋支-左房瘘1支(0.67%),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支(0.67%)。冠状动脉瘘直径(8.59±5.18)mm,弹簧圈封堵103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封堵1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1例。术后冠脉造影无残余分流75例(71.43%),其中20例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未见残余分流;30例存在残余分流(28.57%),术后6月复查冠脉造影,可见4例存在残余分流,其中2例外科手术治疗,2例定期随访,22例(包含2例定期随访患者,20例术后残余分流患者)术后12月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分流。75例患者术后6月超声心动图心脏腔室大小较前减小,左房(32.78±5.08 mm vs 31.61±4.09 mm,P<0.05);左室(49.14±5.05 mm vs 44.79±5.28 mm,P<0.05);右室(19.78±3.55 mm vs 18.27±2.26 mm,P<0.05)。结论:经皮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瘘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