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内超声技术对冠心病介入性诊疗中临床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指导及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中的作用。方法:对10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152处冠状动脉血管段于支架置入术前、67处血管段于术后及21处于高压球囊扩张后进行IVUS检测。结果:IV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检查,诊断冠心病更准确,血管造影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本组152处血管,经CAG和IVUS检查符合介入治疗干预指征的血管67处,IVUS指导置入支架的大小、长度以及置入的位置,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增加,斑块面积及面积狭窄率降低;高压球囊扩张前后斑块面积差异无显著性,血管总截面积、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IVUS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IVUS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IVUS能准确选择支架置入的适应症、帮助选择支架大小,支架置入后可精确评价支架扩张是否充分。血管内超声是目前指导支架置入和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中的显像特征。方法对经CAG发现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2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发现,偏心性狭窄26处,向心性狭窄16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29.06±7.20)%;IVUS发现,偏心性斑块34处,向心性斑块8处,易损斑块28处,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为(37.37±6.50)%,面积狭窄率为(41.51±7.50)%。IVUS所测病变最窄处血管直径狭窄率明显高于CAG(P<0.05)。结论 CAG低估血管内病变情况,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进行指导,分析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诊治时的局限和不足,为左主干病变的诊断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入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60例,分为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组和左主干远段分又组,每组各30例。联合应用IVUS和CAG评估病变、指导介入治疗及评估支架置入效果等,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中GAG测量的左主干平均参考直径、最小管腔直径及最小管腔面积均小于IVUS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主干口部及体部病变组中8例(26.7%)CAG判断结果与IVUS差异明显;CAG与IVUS指导下左主干远段分叉的支架策略差异较大,不相符者达30%。两组中IVUS指导的支架置入后扩张的比例均明显高于CAG指导下的比例(P0.05)。结论与IVUS相比,CAG不能精确诊断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指导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准确性也有限,建议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的介入诊治应常规联合应用IVUS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冠脉)弥漫性斑块患者进行检查,比较IVUS与冠脉造影(CAG)对冠脉弥漫性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AG发现冠脉弥漫性狭窄或可疑的39例患者(39支冠脉血管,其中左前降支16例,左回旋支12例,右冠脉11例)同时进行IVUS检查,对照这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显示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长度明显低于IVUS所示的结果,而IVUS显示斑块累及范围明显大于CAG结果[(39.48±9.33)mm∶(30.26±8.57)mm],在弥漫性斑块累及冠脉的狭窄率上IVUS高于CAG[(67.2±8.1)%∶(60.3±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显示冠脉内形态及斑块性状,而通过IVUS可以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与性状。结论:对于冠脉内弥漫性斑块,CAG低估了病变程度,IVUS可以直接看到冠脉的横截面,从而明确冠脉狭窄的性状和严重程度,相对于CAG来说,IVUS是评价弥漫性斑块的一种精确方式。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局限性及冠状动脉内超声(Intracoronary Ultrasound,ICUS)应用价值.方法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3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且CAG示无明显狭窄的50处冠状动脉血管段行ICUS检查.结果ICUS检查发现,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6例患者有内膜钙化;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即所谓冠状动脉正常)为15例(仅占33%);22例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得有钙化斑块;22例患者有纤维斑块.6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狭窄程度(面积)(37.6±5.9)%(35.6%~50%),2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但狭窄程度(面积)<(20±5.9)%;12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在(32.9±5.7)%(20%~60%);有3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超过60%(62.3%、70%、76.1%).结论IC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与ICUS相比,CAG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ICUS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经血管内超声 (IVUS)进一步评价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 (CAG)对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 10 4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 (CHD)或可疑CHD的患者 ,均详细询问病史 ,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CAG及IVUS检查。数据经t检验 ,χ2 检验及相关性检验。结果 :①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典型心绞痛 5 7例 ,不典型心绞痛 4 7例。心电图呈缺血性ST T改变 6 2例 ,心房颤动 8例 ,右束支传导阻滞 4例 ,室性心律失常 10例 ,正常心电图 2 0例。②IVUS及CAG结果比较 :10 4例共 113处血管病变 ,CAG示面积狭窄为 0~ 85 .12 (5 8.0 7±17.4 2 ) % ,IVUS示面积狭窄为 0~ 92 .34(74 .0 0± 14 .91) % (P <0 .0 5 )。病变长度CAG为 6~ 4 0 (14 .12±10 .0 8)mm ,IVUS为 4~ 5 5 (2 1.16± 2 5 .17)mm ,(P <0 .0 5 )。CAG示 8例钙化性斑化 ,IVUS示 4 7处钙性斑块(P <0 .0 1)。CAG示偏心性斑块 13处 ,IVUS示偏心性斑块 73处 (P <0 .0 1)。③IVUS与CAG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r =0 .5 2 ,P <0 .0 1)。结论 :CAG显示的血管病变程度明显轻于IVUS ,漏诊率为 8%。CAG对钙化性病变检出率亦明显低于IVUS ,低估病变的程度 ,而IVUS可弥补这一不足。但CAG仍是检测CHD较普遍的方法 ,对心绞痛和心电图有缺血性ST T改变而CAG正常者 ,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UVS)评价增龄性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不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03例,在介入治疗前对钙化病变血管进行IVUS检查,获取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狭窄面积、管腔钙化斑块狭窄率,测量病变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与钙化指数,并进行年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靶血管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斑块面积均有逐步减少与升高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弧度、重度钙化率、钙化长度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老年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钙化相关指标与增龄后的管腔斑块狭窄等指标有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钙化的程度逐渐加重,且呈现向心性演变趋势。在IVUS辅助下进行钙化特征相关指标的测定对指导男性冠心病患者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病变特点及IVUS在冠脉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于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就诊的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均接受IVUS检查,同时对照组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观察组经IVUS指导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统计分析冠脉病变IVUS检查特征、治疗前后病变血管最狭窄部位最小血管直径(MLD)、斑块负荷、直径狭窄率(DS)变化情况、支架置入率及达标率,并于1年后随访,统计对比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IVUS检查可知68例患者中,冠脉狭窄程度70%者占11.76%,最小管腔面积4 mm~2者占50.00%;治疗后两组MLD较治疗前增加,斑块负荷及DS较治疗前减小,且观察组MLD高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及DS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架置入率94.12%及达标率88.24%高于对照组(70.59%、64.71%,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11.76%低于对照组20.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IVUS检查可有效检出冠心病冠脉病变特征,于其辅助下实施冠脉支架置入术效果显著,可有效增加血管直径,减小斑块负荷,提高支架置入率及达标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技术在冠心病(CH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CHD病人208例,依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接受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93例为IVUS组,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引导下PCI治疗的病人115例为CAG组,比较两组血管造影情况、支架置入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IVUS组支架扩张时最大球囊压力、管腔直径最大获得值及PCI后最小管腔直径均大于CAG组(P0.05),PCI后残余狭窄率明显小于CAG组(P0.05)。置入术后分别采用IVUS与CAG检查评价即刻效果,IVUS显示28处支架开放不理想,需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CAG显示2处置入不理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US组心绞痛住院和亚急性血管闭塞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AG组(P0.05)。结论 IVUS技术可指导PCI手术获得较大的管腔直径,从而指导球囊选择和介入治疗过程,减轻术后残余狭窄,降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与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科首次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的冠心病患者78例,对病变部位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IVUS),根据其特征分为易损斑块组(49例)及稳定型斑块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CY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部位IVUS图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与稳定斑块组相比,易损斑块组HCY水平显著增加(P0.01);其病变处血管面积(EEM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偏心指数(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均显著增加(P0.05);负性重构更多见于稳定斑块组(P0.01)。HCY与EEMA、PA、PB、EI、正性重构及脂质斑块呈正相关(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加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斑块的不稳定性,联合IVUS检查有助于对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SCTCA)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程度和斑块性质判断的准确度。方法 50例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分别行64层SCTCA和血管内超声(IVUS),并以IVUS结果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层SCTCA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9%、96.6%、94.8%;准确检出了28处脂质斑块中的23处、15处纤维斑块中的12处及11处钙化性斑块中的10处。结论 64层SCTCA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超声检查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超声 ( IVUS)不仅能观察到血管壁与血管腔的形态 ,准确测量血管狭窄程度 ,且可以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指导介入治疗并评价治疗效果。 2 0 0 1年以来 ,我们将 IVUS用于冠脉内支架植入术以指导手术过程并评价手术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 2 4例冠心病患者 ,男2 1例、女 3例 ,年龄 43~ 67岁、平均 65 .6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3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5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 1 3例 ,稳定型心绞痛 3例 ,均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显示 36处狭窄、闭塞血管段 ,其中左前降支 1 5处 ,左回旋支 9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96例患者的110处病变进行IVUS检查,根据IVUS测定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标准,分为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分析病变的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结果:110处临界病变的平均最小管腔面积为(4.83±2.24)mm2,46处最小管腔面积≤4.0 mm2 的病变成功置入冠脉支架;IVUS显示干预组的最小管腔面积小于未干预组(3.47±0.44)mm2 比(5.69±1.57)mm2,(P<0.05);同时干预组的斑块负荷大于未干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0±5.98)%比(62.89±7.69)%,(P>0.05).两组的定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脉造影显示的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可进一步明确临界病变的狭窄程度和病变的性质,指导下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