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B细胞激活因子(BAFF)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在不同原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130例患者(其中ITP组35例、淋系血液肿瘤20例、髓系血液肿瘤17例、其他血液病20例和实体肿瘤组38例)以及26名对照组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①ITP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92±1.88 ng/ml和33.92±25.49 n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0±0.52 ng/ml和17.97±4.96 ng/ml(分别为q'=3.12和q'=3.33,均为P<0.01).②ITP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52 7,t=2.1651,P<0.05).③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分别为3.65±1.92 ng/ml和38.29±24.99ng/ml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q'=2.99,P<0.05和q'=4.74,P<0.01).④淋系血液肿瘤组的血清BAFF和A-PRIL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548 4,t=2.783 8,P<0.01).⑤髓系血液肿瘤、其他血液病和实体肿瘤三组患者的血清BAFF和APR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均为P>0.05),并且该三组的BAFF与APRIL均无相关关系(均为P>0.05).结论 ITP患者和淋系血液肿瘤患者的血清BAFF和APRIL均高表达,BAFF和APRIL可能是ITP等B细胞相关疾病发生机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43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car cells,PBMCs)BAFF mRNA表达水平.计量资料血清BAFF水平和BAFF mRNA呈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应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3组间BAFF水平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作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结果: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456,P<0.05和r=0.523,P<0.05).结论: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明显增高,其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细胞(MoDC)分泌的B细胞活化因子(BAFF)特点,以及MoDC对B细胞增殖的作用,了解ITP的发病机制.方法 动态研究10例慢性ITP患者,ELISA法检测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有效后血清及MoDC经脂多糖活化后的培养上清中BAFF的水平,荧光实时定量PCR测定活化后MoDC BAFF mRNA的表达;MoDC培养上清与B淋巴细胞共培养5 d,流式细胞术检测CFSE荧光强度及3H-胸苷(3.7×104Bq/孔)掺入测定B细胞增殖.结果 ITP患者治疗前血清及MoDC培养上清BAFF水平为(2461±483)ng/L和(1113±113)ng/L,MoDC的BAFF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1.70±0.23,均明显高于治疗后[(621±53)ng/L、(490±49)ng/L和0.34±0.12]及对照组[(742±77)ng/L、(582±63)ng/L和0.52±0.08];ITP患者血清及MoDC培养上清BAFF水平、MoDC的BAFF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而与血小板计数之间均呈负相关;CFSE荧光标记及3H-胸苷掺入测定显示与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ITP患者治疗前MoDC培养上清明显促进B细胞增殖,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FF与慢性ITP病情变化有密切关系,慢性ITP患者MoDC可能通过分泌BAFF直接促进B细胞增殖,为不依赖于T细胞的直接作用.这可能在慢性ITP的抗体产生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及其受体(BAFF-R)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唇腺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唇腺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唇腺组织中BAFF及BAFF-R的表达,以HE染色的方法来检测唇腺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分析SS患者唇腺标本中BAFF的表达与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的关系.结果 SS患者唇腺组织中BAFF及BAFF-R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BAFF表达阳性率:90%vs.10%;BAFF-R表达阳性率60%vs.20%;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BAFF及BAFF-R的表达与唇腺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呈正相关(分别为:r =0.457,P<0.05;r =0.389,P<0.05).结论 SS患者BAFF的表达升高且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提示BAFF可能在SS唇腺组织的破坏及SS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WAIHA)患者外周血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成人(对照组)和43例WAIHA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BAFF(sBAFF)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榆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BAF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WAIHA患者治疗前血清sBAFF水平和PBMNC中BAFF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2311(825-6523)as/L和884(463~2346)ng/L,较治疗后患者组[分别为1201(358~5014)ng/L和486(138~2699)ns/L]和对照组[分别为1128(590~3201)ns/L和341(102~965)ng/L]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治疗后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效组和无效组血清sBAFF水平和PBMNC中BAFF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治疗前后血清sBAFF水平和PBMNC中BAFF 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效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患者血清sBAFF水平和PBMNC中BAFF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sBAFF水平和PBMNC中BAFF mRNA表达水平在WAIHA患者明显增高,其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B细胞激活因子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调节B淋巴细胞存活和成熟的细胞因子,属于TNF家族成员.BAFF有三个受体,分别为BCMA,TACI和BAFF-R.近几年来的研究表明,BAFF及其受体在抗体类型转换、生发中心维持、T细胞共刺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对自身免疫疾病、淋巴瘤和B细胞免疫缺陷的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就BAFF的结构与表达,BAFF受体,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前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瘕(ITP)患者B细胞活化因子(BAFF)和调节性T(Treg)细胞的变化.以及BAFF对Treg细胞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方法 检测21例慢性活动性ITP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AFF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体系中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 治疗前ITP患者的BAFF水平[(599.70±199.40)pg/ml]较正常对照[(454.50±132.50)pg/ml]明显升高(P<0.05),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1.56±6.73)%](P<0.01);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ITP患者的BAFF水平[(296.9±119.7)pg/m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5.94±2.22)%](P<0.01),且高于正常对照[(4.08±1.08)%](P<0.01).ITP患者BAFF水平和Treg比例与血小板计数无相关性(P>0.05).体外实验显示,rhBAFFO组和rhBAFF20组Treg数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慢性ITP患者的BAFF水平增高,Treg细胞数量减少.大剂量地塞米松可降低患者的BAFF水平,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BAFF对Treg细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免疫介导的腺体受累导致眼干、口干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疲劳、骨骼肌疼痛和其他全身症状。B淋巴细胞活化是pSS的一个主要特征, B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升高与疾病活动度、异位生发中心形成和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相关。目前针对pSS的治疗方法非常有限,基本为致力于改善干燥症状,故需逐渐探索与pSS相关的特异性免疫疗法。作者对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调节B细胞治疗pSS的现状进行综述并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和43例哮喘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BAFF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患者年龄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血清BAFF水平和BAFF mRNA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应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3组间BAFF水平的差异,若差异显著, 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作两两比较。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患者高于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缓解期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分别r=0.456,P<0.05和r=0.523,P<0.05)。结论 血清BAFF水平和PBMCs BAFF 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明显增高,其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B细胞激活因子(B-cell activation factor,BAFF)在B细胞生长、发育和分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后者与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因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被广泛研究.目前许多研究表明,BAFF与血栓事件的发生存在联系,而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是一种以反复动静...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B细胞活化因子(BAFF)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并探讨二者在ITP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AS-PCR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133例ITP患者及117名健康对照者的BAFF启动子-871 C/T基因多态性,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BAFF抗原表达水平(BAFF∶Ag).结果 ITP组BAFF基因启动子C/C、C/T、T/T三种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3.1%、42.1%和24.8%,对照组分别为55.6%、33.3%及11.1%.ITP组T等位基因频率为45.9%,对照组为27.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发ITP组、治疗组和对照组BAFF∶Ag分别为875.86、502.59和736.88 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TP组和对照组T/T基因型BAFF∶Ag中较C/C、C/T基因型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FF过表达可能是ITP发病的危险因素.BAFF启动子-871 C/T基因多态性在ITP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但与BAFF基因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B细胞激活因子(B-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又称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 Lymphocyte Stimulator,BLyS),是肿瘤坏死因子(TNV)超家族的成员,其主要作用是调节B细胞的功能,在B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存活时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共刺激因子调节T细胞的活化和应答。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BAFF与多种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在病理状态下BAFF的过度表达参与了自身免疫耐受的失衡,导致多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但BAFF与哮喘的关系少有报道。我们检测了哮喘患者的血清BAFF水平,初步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B细胞参与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被认为是ITP的病理生理学核心, 因此以利妥昔单抗为代表的抗B细胞治疗成为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一种调控B细胞存活、分化的关键细胞因子,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BAFF与ITP发病存在联系。笔者拟就BAFF的生物学特点, BAFF与自身免疫、ITP的关系, 以及BAFF调节在ITP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旨在BAFF抑制在ITP管理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对31例MM患者和30名健康人血清BAFF含量进行检测;并比较MM患者血清BAFF含量与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的相关性。结果:MM患者血清BAF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并与LDH、β2M浓度呈正相关性。结论:MM患者的血清BAFF蛋白表达水平有异常改变,说明BAFF可能参与MM的发病;BAFF表达水平也许可作为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B细胞激活因子(BAFF)是由人类TNFSF13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属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BAFF与脂质代谢、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具有相关性。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整理,归纳BAFF与脂质代谢和糖尿病的关系,为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MM细胞的恶性增殖严重依赖其骨髓微环境.B细胞活化因子(BAFF)作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分,在MM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M细胞表达多种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BAFF-R).BAFF与BAFF-R结合后,激活MM发病过程中重要的信号通路——核因子-κB信号通路.与健康个体相比,MM患者BAFF的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关于BAFF的相关研究,对于MM的治疗意义重大.笔者拟就BAFF在MM发病过程中发挥的促肿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外周血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和活化B细胞(CD19+CD83+B细胞)与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新发Graves病患者和体检健康者外周血FT3、FT4、TSH、甲状腺自身抗体、Tfh和活化B细胞的水平,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Graves病患者Tfh为(3.05±1.33)%,高于健康人对照组的(1.15±0.59)%(P0.05);Graves病患者活化B细胞为(7.77±3.42)%,高于对照组的(4.94±1.43)%(P0.05);Graves病患者Tfh与TPO-Ab、Tg-Ab呈正相关(TPO-Ab:r=0.893,Tg-Ab:r=0.807,P均0.01),而与TRAb无相关性(r=0.539,P0.05);此外活化B细胞比例与其外周血中TPO-Ab呈正相关(r=0.895,P0.01),而与Tg-Ab、TRAb无相关性(Tg-Ab:r=0.137,TRAb:r=0.398,P均0.05)。Graves病患者外周血Tfh与活化B细胞呈正相关(r=0.702,P0.05)。结论Graves病患者外周血中Tfh及活化B细胞可能参与Graves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食管癌患者和体检健康者的外周血标本,用Ficoll试剂提取单个核细胞(PBMC),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术前、术后1 d、术后7 d的食管癌患者及体检健康者调节性B细胞(包括B10、Br3及Breg)的表达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CD5+CD19+细胞、B10细胞和Breg细胞表达水平分别为(3.20±0.35)%、(2.52±0.37)%和(8.39±0.92)%,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1.77±0.25)%、(1.57±0.28)%和(2.96±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r3细胞(6.07±0.46)%与健康人对照组(5.93±0.2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食管癌患者B10、Br3细胞术后1 d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reg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术后7 d与术前比较,CD5+CD19+细胞、B10和Bre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后1 d与术后7 d比较,仅CD5+CD19+、B10、Br3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的表达水平呈现动态变化,可用于手术疗效监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B细胞活化因子(BAFF)、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含量,B细胞、初始B细胞和记忆B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以探讨MM骨髓中B细胞的特点。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9例初治MM(初治组)、17例平台期MM(平台期组)、10例对照组骨髓中B细胞(CD19+)、初始B细胞(CD19+IgD+)、记忆B细胞(CD19+CD27+)的表面BAFF受体(BAFF-R、TACI)的表达,ELISA法测定各组骨髓上清中BAFF、APRIL的含量。分析各组结果数据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初治组患者CD19+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IgD+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与平台期组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初治组患者CD19+CD27+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各种B细胞表面BAFF-R受体表达在平台期组与对照组之间无差别;TACI受体表达总体水平低,初治组患者与平台期组、对照组比较,CD19+细胞、CD19+IgD+细胞、CD19+CD27+细胞表面TACI受体表达均无明显差异;初治组骨髓上清中BAFF含量明显高于平台期组和对照组,但平台期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骨髓中APRIL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M患者骨髓中BAFF含量增高,CD19+细胞、CD19+IgD+细胞和CD19+CD27+细胞表面BAFF受体的表达均增加,这可能有助于促进B细胞的增殖,因而可能与MM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血清可溶性CD30(s CD30)、可溶性CD40(s CD40)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DLBCL患者86例作为DLBCL组,另选择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s CD30、s CD40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DLBCL预后的因素。结果 DLBCL组患者血清中s CD30、s CD40表达水平分别为(51. 34±10. 42) ng/ml、(16. 79±3. 45) ng/ml,均高于对照组(5. 68±1. 13) ng/ml、(3. 13±0. 34) ng/ml(P 0. 05);与I期比较[(45. 32±6. 33) ng/ml、(13. 24±1. 57) ng/ml],III [(50. 23±5. 29) ng/ml]、Ⅳ期[(54. 45±9. 81) ng/ml]DLBCL患者s CD30水平依次升高,II[(14. 39±1. 25) ng/ml]、III [(15. 78±2. 39) ng/ml]、Ⅳ期[(18. 56±3. 79) ng/ml]DLBCL患者s CD40水平依次升高(P 0. 05); s CD30、s CD40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有关(P 0. 05),与性别、Hans分型、B症状及起病部位无关(P 0. 05); sCD30、sCD40高表达组DLBCL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3. 89%、17. 65%,显著低于sCD30(76. 32%)、sCD40(80. 00%)低表达组(P 0. 05); 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IPI评分、s CD30及s CD40表达水平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 432,95%CI:1. 241~1. 652; HR=1. 357,95%CI:1. 218~1. 512; HR=2. 654,95%CI:1. 957~3. 599; HR=4. 129,95%CI:2. 382~7. 157)。结论 s CD30、s CD40在DLBCL患者显著高表达,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5年生存率有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s CD30、s CD40水平对研究DLBCL临床病理及判断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