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的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行鼻窦内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108例,均对鼻道-窦口复合体开展CT三维重建,分析鼻-鼻窦炎的炎症分布状态以及鼻道-窦口复合体变异伴鼻窦炎情况。结果 108例患者中32.41%出现泡状鼻甲,11.11%出现反常中鼻甲,15.74%出现钩突肥厚,13.89%出现钩突内侧偏移,6.48%出现钩突外侧偏移,4.63%出现钩突气化,10.19%出现Haller气房,11.11%出现鼻丘气房,25.00%出现鼻中隔偏曲。鼻窦炎症分布在前组筛窦占87.04%,后组筛窦占37.04%,上颌窦口占69.44%,上颌窦占63.89%,额隐窝占21.30%,额窦占15.74%,蝶窦占9.26%。108例患者同时存在解剖变异和鼻窦炎总共95例。结论 鼻窦内镜术式中采取鼻道-窦口复合体CT三维重建,能清晰提供出相应位置变异情况和其引起的鼻窦炎,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鼻息肉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CT扫描对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42例鼻息肉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轴位5例、俯卧冠状位37例,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42例鼻息肉累及73侧,双侧发病31例、单侧11例。息肉主要发生在筛窦及中鼻道,部分累及上颌窦及下鼻道。全部合并不同程度鼻窦炎,部分见以直形中鼻甲为主的解剖变异及上颌窦囊肿。结论CT特别是俯卧冠状位能提供与功能鼻内窥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晰显示鼻腔及鼻窦的病变、解剖结构及变异,对手术及防止发生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轴位和冠状位重建对窦口-鼻道复合体(OMC)区域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变异显示能力及差异。方法:利用32例健康体检者和23例因非鼻及副鼻窦疾病而行头颈部CT扫描者,常规扫描后进行轴位和冠状位标准重建,分别对比观察OMC区域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变异及显示能力。结果:轴位和冠状位重建图像对双侧额窦开口、中鼻甲和中鼻道的显示能力无明显差异。但轴位图像在显示筛漏斗、前中组筛窦、上颌窦开口及钩突等的显示能力明显较冠状位差。结论:对OMC区域的正常结构和变异的显示冠状位明显优于轴位,冠状位重建可以代替冠状位扫描,以消除冠状位扫描给患者带来的不便。  相似文献   

4.
我科1995年6月~1996年6月应用杭州桐庐用器械厂BDF-28型鼻窦内窥镜可直视、精细、准确地检查其病变的范围、性质,加上CT、MRI的广泛开展,为各种鼻、鼻窦手术及其联合术式,创造了良好条件。作者检查33例,均诊断为鼻炎、副鼻窦炎、鼻息肉,反复发作1~20年,非手术治疗或反复手术无效。经鼻窦内窥镜检查,提示窦口复合体息肉样变15例;钩突、筛泡表面粘膜水肿肥厚、筛窦息肉各3例,中鼻甲肥厚、水肿4例,中异道、上颌窦口息肉5例;解剖变异(钩突肥大、内移)4例;明显病变阳性率57.6%(19/33)。窦[l分泌物储留11例,阳性率为3…  相似文献   

5.
鼻副窦CT表现对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意义(附56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鼻窦CT表现并探讨对内窥镜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收集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6例鼻窦炎的术前CT片并分析其CT表现。结果:(1)术前CT片可确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2)中鼻道及鼻窦解剖变异;中鼻甲气化11例,中鼻甲偏曲21例,钩突异常3例,Haller气房9例;(3)筛窦和蝶窦毗邻解剖变异;纸板缺如或破坏3例,视神经管突人后组筛窦1例,双侧颈内动脉与蝶窦毗邻4例。结论:鼻窦CT扫描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有肯定指导价值,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OMC)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慢性副鼻窦炎100例。通过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筛泡、鼻中隔的解剖变异,并和正常组进行对比,行统计处理并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结果:慢性副鼻窦炎组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89%,其中钩突改变25%,筛漏斗狭窄14%,中鼻甲改变22%,鼻中隔改变20%,多种解剖变异8%;正常组中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为19%,其中钩突改变1%,中鼻甲改变6%,鼻中隔改变12%。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与慢性副鼻窦炎呈正相关(P<0.05)。结论:慢性副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CT检查发现泛发性副鼻窦炎时,应重点观察窦口鼻道复合体,为临床治疗提供详细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鼻息肉的CT诊断价值(附1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息肉的CT诊断价值,为外科手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鼻息肉病例。全部病例术前均经仰卧位CT扫描,其中横断位11例,冠状位87例,横断+冠状位26例。平扫88例,平扫+增强36例。结果:鼻息肉多位于筛窦+上中鼻道;单发息肉呈圆形、卵圆形,多发息肉充满鼻腔呈不规则形;平扫呈均匀一致的软组织密度,CT值约25-50HU,增强后多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约35-70HU。阻塞性炎症可为全副鼻窦炎或上颌窦炎+筛窦炎。分型以息肉型和OMC型居多;鼻息肉常伴有中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Haller气房及板障型筛窦等解剖变异。结论:螺旋CT冠状位扫描能直观地显示鼻道、鼻窦整体解剖影像,显示病变范围,大小,毗邻关系及继发改变,指导内窥镜手术。  相似文献   

8.
窦口鼻道复合体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鼻腔侧壁在筛窦区的解剖结构重叠、复杂,变异多样。鼻窦窦口鼻道区即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 O M C),指以筛漏斗为中心的附近区域,包括筛漏斗、钩突、筛泡、半月裂、中鼻道、中鼻甲及其基板、前中组筛窦开口、额窦开口以及上颌窦裂口和上颌窦通道等结构。该区与前组鼻窦炎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有密切关系,即使轻微病变,也会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经内镜手术若不熟悉该处解剖结构与变异,则手术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X线平片对这些结构无法满意显示,CT具有很高的对比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道复合体HRCT扫描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评价窦口鼻道复合体HRCT检查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06例冠状位及横断位HRCT扫描图像。采用层厚3mm,层间距5mm扫描。其中12例采用层厚3mm,层间距3mm。结果慢性鼻窦炎患者占92%,鼻中隔偏曲83%,中鼻甲气化48%,中鼻甲反向弯曲20%,Haller气房41%,筛泡过度气化46%,钩突偏曲19%,扫描层间距为5mm,窦口鼻道复合体显示率为49%。层间距3mm为100%。结论窦口鼻道复合体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鼻窦HRCT冠状位扫描是显示该区域最佳影像学技术,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学特点及规律,为鼻内镜鼻窦手术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剖标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彻底性。方法鼻内镜下用专业手术器械模拟前筛、额窦、上颌窦的手术操作,解剖12例24侧外观无异常的成人尸头(男8例、女4例)标本,研究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鼻内镜解剖特征。结果星状裂是由筛泡的顶端及其向上伸出的角、钩突的顶端、中鼻甲的前顶端在额隐窝区域汇合形成的一个星状裂隙,上述结构围绕筛泡形成鼻道沟、钩突沟、筛泡沟,星状裂为三条沟的起始部。鼻道沟气房群(包括额窦)分布于前内侧,钩突沟气房群位于前外侧,居鼻道沟气房群的下后侧,筛泡沟气房群位于钩突沟气房群的后上侧。它们的开口恒定且互不相通,在星状裂所处位置相对固定。结论星状裂是前组鼻窦开放的关键区域。由于鼻窦结构的变异大,各气房气化程度不一,了解恒定的解剖标记及鼻窦分布的规律对鼻内镜鼻窦手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冠状位MPR在鼻息肉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8例鼻息肉患者的MSCT MPR资料。结果:CT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好发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冠状位MPR比轴位显示清楚。结论:冠状位MPR清晰显示息肉生长范围,以及鼻道和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结构,是鼻纤维内窥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招收飞行学员的医学选拔中,鼻窦炎的淘汰率常占本科首位,在预校入校后复查占淘汰、观察数也不少,直接影响体检质量和学员的成才率。笔者从1994年开始,对常见的中鼻甲、筛泡及钩突肥大等中鼻道结构变异,前鼻镜观察中鼻道情况受限者,应用鼻内窥镜弥补观察遗漏,配合鼻窦X线平片及上颌窦穿刺、综合作出判定。  相似文献   

13.
杨滨  龙玲  李玲  许华  王丁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1):1598-1601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VE)与螺旋CT冠状位重组(MPR)、纤维内窥镜(fi-beroptic endoscopy,FE)的比较研究,以探讨螺旋CT仿真内窥镜对于鼻腔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 complex,OMC)解剖结构显示能力。方法:比较40例患者的78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CT冠状位重组图像,以及15例患者的30侧鼻腔的CT仿真内窥镜与纤维内窥镜图像,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三种方法对于窦口鼻道复合体各解剖部位的显示能力。结果:VE在各部位的显示能力上与MPR比较有较大差异(P0.05),显示能力优于MPR;与FE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但是部分结构,如筛漏斗、额隐窝,上颌窦自然口,VE的显示能力优于FE。结论:VE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可重复操作的检查手段,可以清楚地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解剖结构,是一项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窦口鼻道复合体发育不良、解剖变异对慢性副鼻窦炎的影响程度。方法 收集经CT冠状面扫描发现的慢性另鼻窦炎70例。重点观察钩突、中鼻甲、鼻中隔的发育形态、位置。测量钩突的内偏角及外偏角度,测量鼻中隔偏曲的突出度与偏曲角度,行统计处理分析解剖变异与慢怀鼻窦炎的关系。结果 70例慢性副鼻窦炎与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发育不良、解剖变异有明显的相关性。钩突、中鼻甲及鼻中镉的解剖结构变异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缩鼻黏膜药物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31例临床疑有鼻炎鼻窦炎患者均经CT冠状位扫描,层厚、层距5mm。首次扫描后,如鼻腔或鼻道有实变,在实变侧鼻孔滴入1%麻黄碱滴鼻液3-4滴,体位引流、擤出鼻涕。再行鼻窦扫描,体位、参数同前。CT表现按照改良法分为6型:Ⅰ型漏斗型,Ⅱ型鼻道窦口复合体型,Ⅲ型蝶筛隐窝型,Ⅳ型息肉型,Ⅴ型特发型,Ⅵ型混合型。结果31例中CT表现为:Ⅰ型、Ⅲ型、Ⅴ型各3例,Ⅱ型8例,Ⅳ型5例,Ⅵ型4例。慢性鼻炎5例,伴有中下鼻甲肥大12例,鼻中隔偏曲9例,上颌窦黏膜下囊肿、右侧筛窦黏液囊肿、霉菌性上颌窦炎各2例。使用滴鼻液前,20例鼻腔或鼻道有分泌物影响观察。使用滴鼻液后,鼻腔、鼻甲黏膜收缩,分泌物排出,可明确判定有无息肉存在。2例用药前后扫捕分型改变。9例用药前后扫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扫描前给予缩鼻黏膜药物,使分泌物排出、黏膜收缩,有助于息肉的显示。  相似文献   

16.
鼻息肉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鼻息肉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扫描对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97例均行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轴位24例,冠状位73例,全部病例经鼻内窥镜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97例中双侧发病72例,单侧发病25例。鼻息肉主要发生在筛窦及中鼻道,部分累及上颌窦及下鼻道,在CT断面上表现为鼻腔内息肉样肿块,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鼻窦炎,冠状位CT扫描比轴位显示清楚。结论:鼻息肉在CT断面上有比较特征性的表现,诊断明确,冠状位能提供与功能鼻内窥镜手术方位一致的解剖层面,能清楚显示鼻道解剖结构和病变特点,对指导纤维内窥镜手术进路及防止并发症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经颊上颌窦切除术及其他手术,现已很少用于慢性增生性鼻窦炎,目前都已被鼻窦内镜外科取代。前组筛窦气泡及中鼻道区是鼻窦炎早期受累的部位。除了牙源性感染以外,多数病例是从这两个部位扩展到上颌窦及上组鼻窦的。道口区这一术语常用来解释由筛窦及中鼻道组成的复杂解剖结构。一些作者将筛窦漏斗,额窦隐窝、前组筛窦气  相似文献   

18.
马方伟  张世胜  陈首名  罗鹰 《西南军医》2011,13(6):1003-1005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螺旋CT扫描结果及鼻内镜术中表现、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单侧上颌窦腔内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影,影像诊断考虑为上颌窦真菌球(FB);16例患者双侧上颌窦、筛窦内软组织密度影充填(以单侧上颌窦为主),影像诊断考虑为变应性真菌性上颌窦炎(AFRS);3例患者鼻窦CT未见明显的钙化点、斑及骨质吸收破坏,术前考虑为慢性鼻窦炎(双侧),31例均经鼻内镜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病。结论 CT扫描在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眶下筛房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分析其与鼻窦黏膜增厚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从头面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的连续病例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60例(52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图像数据行多层面重组(MPR)及仿真内镜重组(VR),观察眶下筛房的显示率、起源、分型等情况;分析眶下筛房的存在与鼻窦黏膜增厚的关系;测量上颌窦口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上颌窦口横径,观察眶下筛房炎性征象及上颌窦1:I黏膜碰触情况,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与鼻窦黏膜增厚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1)260例眶下筛房的显示率:单侧26.1%(68例),双侧对称31.2%(81例),单双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P>0.05).左右分侧观察,两侧显示眶下筛房合计230侧,左侧占52.2%(120侧),右侧占47.8%(110侧),左、右侧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05).(2)眶下筛房的起源:单纯起源于前组筛房124侧(53.9%),单纯起源于后组筛房62侧(27.O%),既有起源于前组筛房、又有起源于后组筛房的眶下筛房44侧(19.1%).(3)眶下筛房的分型:共分3型,起源于前组筛房的以I型为主(160侧),Ⅱ、Ⅲ型少见;起源于后组筛房的Ⅱ(48侧)、Ⅲ型(45侧)更为多见,不同起源的眶下筛房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433,P<0.01).(4)眶下筛房与鼻窦黏膜增厚的关系:眶下筛房鼻窦黏膜增厚165侧,无鼻窦黏膜增厚192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4,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13区眶下筛房的最大横径为(4.48±1.28)mm,未增厚时为(4.54±1.18)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3,P>0.05);鼻窦黏膜增厚时上颌窦口径线为(2.63±1.64)mill.未增厚时为(2.28±0.75)mm,上颌窦13径线与鼻窦黏膜增厚无明显相关关系(Wald=2.534.P>0.05);眶下筛房炎性征象与鼻窦黏膜增厚有明显相关关系(Wahl=10.817,P<0.Ol,OR:4.125),上颌窦口黏膜碰触与鼻窦黏膜增厚具有明显相关关系(Wald=6.64,P<0.0l,OR=3.728).结论 MSCT三维重组技术可以满意显示眶下筛房的解剖学特征;在影像分析中,不能简单地把眶下筛房的存在作为慢性鼻窦炎患病的危险因素,应根据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分析眶下筛房解剖特征及对窦口鼻道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位CT扫描在霉菌性鼻窦炎术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冠状位CT特征.结果 单窦或单侧鼻赛发病30例,双侧鼻窭发病4例.发现病灶38个,其中34个位于上颌窦.冠状位CT表现:窦腔内均可见软组织影充填,密度不均,其中28个病灶内可见点状、结节状、团片状钙化,29个窦壁增厚及窭腔变小,8个窦壁骨质破坏.合并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34个;合并鼻腔、鼻窦息肉7个.34例中检出各种变异76个.结论 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主要特征是窦腔内软组织影充填,其内散在钙化并窦壁增厚.冠状位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范围,对功能性内镜手术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