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并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特征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l0月收治的211例有或无HD治疗的下肢ASO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TA术.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2.24年,有HD治疗组无截肢生存较差于无HD治疗组(P<0.000 1),术后一期通畅率明显低于无HD治疗组(P=0.000 4).两组间无截肢生存率影响因素并不相同,有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糖尿病,无HD治疗组独立影响因素为Fontaine分期及高脂血症.有HD治疗组中术后感染死亡率(10/18,55.5%)高于无HD治疗组(6/26,22.2%)(P<0.05).结论 PTA术治疗HD并发下肢ASO患者预后较差于非HD并发ASO患者,糖尿病可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下肢ASO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PTA后选择性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21例的23条肢体有20条腔内介入治疗成功,单纯PTA12条,PTA后支架置入8条,术后死亡1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术后7天AB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有随访结果的16例,14例达到保肢目的,平均临床疗效评分结果介于较好到好之间。结论腔内介入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缺血症状,在各项临床治疗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细的介入操作、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有助提高腔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下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以膝下动脉闭塞为主的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32例,共38条肢体,均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闭塞或严重狭窄病变。结果 38条肢体中技术成功36条(94.73%)。主要并发症有动脉穿孔(1例)、痉挛(1例)及穿刺点血肿(1例)。随访6个月,临床成功率92.11%(35/38)。11例坏疽患者中,1例膝上截肢,救肢率90.91%(10/11)。结论血管微球囊扩张成形术为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在下肢的表现,是指下肢动脉因粥样硬化而引起狭窄或闭塞,远端肢体因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综合征。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均为其易患因素。国内曾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60岁以上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为16.4%[1]。据Servelle报道5 100例手术患者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47条肢体)采用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以膝下动脉病变为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患者的43条肢体闭塞病变治疗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1.5%(43/47),术后平均随访5月(1~10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介入治疗后1月行膝下截肢术,截肢率为2.1%。结论: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的膝下动脉病变可行性强、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近期疗效确切,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的膝下动脉成形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在治疗糖尿病缺血性下肢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53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病变患者64侧缺血性下肢进行膝下动脉Deep球囊扩张成形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及足部溃疡的变化。结果53例患者共119支动脉分支接受PTA治疗,50例患者的101个分支成功地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4.9%,所有5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足部溃疡均变小,无需截肢。结论膝下动脉的球囊成形术是治疗缺血性糖尿病下肢病变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段。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介入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中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3月期间收治的5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所有患者按TASC(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分型及手术血管部位进行病例分组,观察介入治疗术前、后踝肱指数变化;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累积畅通率.结果:56例患者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98.2%(55/56),临床成功率为94.6%,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7%,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01).肢体术后初次累积通畅率为56%±12%,分组比较提示不同治疗部位及TASC分型对术后初次通畅率有影响.结论:下肢ASO的PTA技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良好的中、短期疗效及肢体保全率;不同治疗部位及TASC分型对术后累积通畅率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2006年9月~2007年5月对4例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的膝下动脉病变采用血管内球囊成形术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78~86岁,平均82.5岁。均有心脑血管病史,2例有2型糖尿病;右下肢3例,左下肢1例。表现为皮肤干燥,皮温低,小腿肌肉轻度萎缩和肢体疼痛,无足趾坏死。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各2例;临床Fontaine分级:Ⅱ级、Ⅲ级各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体会.方法:2003年11月~2006年1月对16例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外科手术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联合治疗,术后随访2~26个月.结果:14例患者因术后侧枝循环建立患肢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动脉再闭塞2例,人工血管闭塞1例,支架部分再狭窄1例.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配合外科手术治疗,降低了手术难度与复杂性,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ASO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48~79岁,中位年龄66岁。所有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肢静息痛,其中10例(47.6%)伴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和坏疽。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患肢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DSA检查。PTA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于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分别检测患肢跛行距离、足趾皮温、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并作CTA 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19例患者共38条病变肢体,54支血管为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分别为胫前动脉25支(46.3%)、胫后动脉18支(33.3%)、腓动脉9支(16.7%)、腘动脉2支(3.7%);肢体PTA技术成功率为89.6%,单血管PTA技术成功率为85.2%。术后所有开通成功的患肢皮温改善明显,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1、3、6、12个月患者跛行距离、足趾皮温、ABI、TBI等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12个月肢体血管再狭窄率为39.5%(15/38),肢体血管通畅率为55.3%(21/38),肢体保全率为81.6%(31/38)。结论 PTA治疗无流出道显影的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近期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远期再狭窄率虽较高,但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缓解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缺血肢体的保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球囊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联合丹参注射液,腔内加压注射治疗糖尿病膝下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 19例糖尿病患者共23条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肢体,首先采用长球囊开通狭窄、闭塞的血管,再联合丹参注射液腔内加压注射治疗。术后观察踝/肱指数、通畅率、溃疡愈合时间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 21条患肢得到成功治疗,技术成功率91.3%(21/23)。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的0.31±0.14上升为术后的0.71±0.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10个月,13条患肢(61.9%)间歇性跛行、患肢静息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8条(38.1%)患肢明显缓解。6条肢体术前伴足趾溃疡者,术后创面均愈合;1条足趾坏疽肢体清创换药23天后行截趾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3、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5.2%、85.7%、61.9%。结论腔内加压注射丹参注射液作为长球囊PTA微创治疗糖尿病合并膝下血管病变的补充,可促进动脉侧支血管生成,改善血供,改善微循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面愈合,近期疗效好、通畅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血管腔内成形术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首选方法。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狭窄率较高。随着治疗理念不断更新,血管腔内减容、药物涂层球囊技术也随之问世。该文简要回顾我国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方法,重点介绍斑块切除、激光消蚀、药物涂层球囊等3种目前最具前景的治疗手段,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早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9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4例26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行球囊成形术,结合髂、股动脉支架置入和动脉取栓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结果平均随访8.5个月,24例26条肢体膝下动脉硬化病变50条,球囊成形术成功疏通48条动脉。流入道病变予髂动脉支架置入4例,股动脉支架置入6例,股、胭动脉血栓取栓6例。术中并发导丝穿通血管壁2例。结论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外科介入综合治疗的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4.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描写了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TA)。应用同轴导管系统治疗四肢动脉硬化病变。自1947年Gruntzig介绍双腔球囊扩张导管以来,PTA技术广泛应用于髂动脉、股动脉、肾动脉及冠状动脉等。Novelline提出PTA技术可应用于全身血管系统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临床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治疗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十分有效的方法。PTA治  相似文献   

15.
【摘要】 近距离放射治疗球囊(BTB)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新型球囊,为提高下肢ASO介入干预后近期和远期通畅率提供了新方法。BTB治疗原理是在采用球囊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同时联合放射线进行血管内近距离放射治疗(IVBT),进而抑制血管内膜增生。IVBT所用β射线穿透性较弱,γ射线穿透性较强,各自均有利弊。10多年来,BTB在外周血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临床试验研究。虽然这些试验研究的综合结论目前尚无定论,但BTB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49例下肢ASO患者,并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49例58条肢体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45例50条肢体获技术成功,其中7条肢体结合溶栓或外科杂交手术,8条肢体失败。术后随访3~24个月,在有随访结果的38例中,显效23例,稳定12例,进展3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可联合外科手段进行杂交手术。但不应忽略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7.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指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肢体供血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疼痛乃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1]。下肢ASO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一部分,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下肢ASO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大,且为截肢的主要原因[2],故应重视对其进行规范诊疗。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总结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对32例糖尿病足合并下肢动脉闭塞硬化症行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后实施规范化护理:术前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方法、术前准备,术后给予环境、体位护理,血糖、血压、并发症监测等。结果:28例实现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成功率达87.5%。患者皮温较前平均升高,创面血供较前明显改善,疼痛明显缓解。8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恢复。结论: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术的术前、术后规范化护理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行介入治疗的7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按照2007年版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分型,A型18条患肢,B型39条,C型20条,D型9条;临床Fontaine Ⅰ期0条患肢,Ⅱ期35条,Ⅲ期45条,Ⅳ期6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腘动脉及膝以下水平病变仅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病变球囊成形后根据血管情况可放置长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4.2%,81条患肢使用球囊及微球囊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58条患肢共置入66枚长支架,血液循环均得以重建和改善;5条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肢,未能完成血管再通.结论 应用微球囊行膝关节及以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有较好的疗效;长支架可应用于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症治疗,但不宜跨关节放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膝下(below-the-knee,BTK)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nkle branchial index,ABI);分别对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介入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对24例(41条肢体)成功进行PTA治疗,术前ABI平均值为0.31±0.117,术后14天为0.67±0.08,术后12个月为0.49±0.03;技术成功率为93.2%,保肢率为90.2%;一期通畅率3个月为88.6%,6个月为72.6%,12个月为49.1%。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 PTA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