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恶性肿瘤。随着遗传学检测技术的进步,已证实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IgH)重排是MM结构异常中最常见的改变。IgH重排主要包括11q13(CCND1)、4p16(FGFR3/MMSET)、16q23(CMAF)、6p21(CCND3)与20q11(MAFB)等不同亚型。本文就不同亚型IgH重排对MM的预后作一阐述,为MM的临床诊断,危险度分层及治疗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系(human multiple myeloma cell lines,HMCL)和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并进行比较分析,以帮助筛选浆细胞肿瘤高危遗传学异常,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危险度分层提供依据,并为利用HMCL进行MM研究提供遗传学资料。选用13q14(RB-1)、14q32(IGHC/IGHV)、1q12(CEP1)、17p13(TP53)荧光探针应用直接法检测7株HMCL,用CD138免疫磁珠分选(magnetic-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联合FISH方法检测85例初治MM患者作为对照。对于存在14q32异常的患者进行IGH/CCND1、IGH/FGFR3、IGH/MAF双色双融合探针杂交以检测t(11;14)(q13;q32)、t(4;14)(p16;q32)、(14;16)(q32;q23)。结果显示:7株HMCL中RB-1/D13S19缺失6株(85.7%),P53缺失5株(71%),1q21扩增6株(85.7%);5株(71.4%)HMCL存在IGH异常,IGH/CCND1阳性细胞系1株,IGH/FGFR3阳性细胞系2株,IGH/MAF阳性细胞系3株;其中KMS11细胞系同时存在IGH/FGFR3和IGH/MAF两种异常。85例初治MM细胞遗传学总体检出率为85.9%,38例(44.7%)伴有RB-1缺失,17例(20%)出现p53缺失,45例(52.9%)伴有1q21扩增,53例(62.4%)存在IGH异常,其中IGH/CCND1阳性23例(27.1%),IGH/FGFR3阳性21例(24.7%),IGH/MAF阳性3例(3.5%)。与初治MM相比较,HMCL的抑癌基因p53缺失率和IGH/MAF明显升高(p=0.008,p=0.005),而其他分子遗传学异常检出率未达统计学差异。结论:HMCL作为浆细胞肿瘤恶性程度最高的形式,积累了大量的遗传学异常,p53缺失是其显著特征。绝大多数HMCL来源于疾病晚期的髓外浆细胞肿瘤细胞或者浆细胞白血病,提示p53缺失是这部分极高危浆细胞肿瘤患者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骨髓浆细胞恶性肿瘤,来源于后生发中心的B细胞,常具有复杂的染色体异常。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位点的易位为早期遗传学异常,引起易位伴随区域的癌基因的失调(11q13区域的cyclin D1,4p16.3区域的FGFR3/MMSET,16q23区域的c-maf和6p21区域的cyclin D3)以及13号染色单体的丢失或肿瘤抑制基因位点13q14的缺失,该缺失提示预后不良。其它的分子学异常包括继发的变化和癌基因的活化(N-RAS和K-RAS的突变,c-Myc的改变等),这通常和疾病的进展相关。这些研究不仅为临床预后评估、指导治疗提供参考,更为开发新疗法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1q21扩增、13q14缺失、p53缺失、IGH重排等位点异常及分辨IGH重排亚型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9例初诊MM患者及10例其他疾病伴幼稚浆细胞增生患者骨髓细胞,用核型分析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检测,分析其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对IGH重排阳性患者进行三种IGH重排亚型检测。结果:29例初诊MM患者中,17例通过FISH检出1种及以上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58.6%),核型分析只检出3例异常(10.3%)。11例IGH重排阳性患者中有3例IGH/FGFR3阳性,5例IGH/CCND1阳性,无IGH/MAF阳性。结论:FISH技术在MM遗传学检测方面优于核型分析技术,IGH重排阳性患者有必要进行IGH重排亚型检测。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与评估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遗传学异常的价值。应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32例初诊CLL患者的del(13q14.3)、del(11q22.3)、del(17p13.1)、del(13q14)和12号染色体三体,同时对免疫表型不典型的10例初诊患者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结果表明,在32例病例组中FISH检测出26例(81.3%)基因异常,包括D13S25缺失14例,RB1缺失11例,12号染色体三体9例,P53缺失6例,ATM缺失4例;涉及1种基因异常的12例,其中12号染色体三体7例,D13S25缺失3例,P53缺失1例,ATM缺失1例;涉及2种基因异常的11例,其中D13S25/RB1缺失的7例,另4例均包含P53缺失;涉及3种以上基因异常的病例3例;10例免疫表型表达CD5+CD23-的初诊患者中2例IGH/CCND1(+)。结论:应用间期FISH技术检测CLL基因组的异常,可大大提高异常染色体的检出率,各基因异常有其不同的特点;IGH/CCND1融合基因的检测在CLL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国外学者发现,大多数的骨髓瘤细胞中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易位。通过IgH易位,原癌基因部分或全部拼接到IgH位点上而表达失控,最终促使肿瘤的发生。与IgH交互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并不固定,易位所累及的基因近半数已被克隆,还有更多的基因及其功能有待阐明。本文将MM IgH易位及相关的分子遗传学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IgH)相关的染色体易位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常见的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发病有关,与疾病的预后也有一定关系。为了快速、简便检测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并明确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和克隆断裂点,根据易位的断裂点通常位于IgH基因转换区,参考国外专利和文献,建立了长距离小载体PCR方法。结果表明,用该方法检测骨髓瘤细胞株U266,得到3、5kb的PCR产物,两端序列分别与11q和IgH基因d1转换区同源。结论:长距离小载体PCR是一种有效的检测手段,应用该方法对中国人遗传背景的MM患者进行大样本检测,可以发现IgH基因相关易位的发生和分布,有助于解释该遗传背景下的特殊临床表现,阐明发病机制,寻找MM治疗的分子靶点以及对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10/20);P53缺失均为15%(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染色体11q23易位在急性淋巴系和髓系白血病中很常见,是患白血病婴儿最常见的基因异常。常见的易位类型包括t(4;11)、t(6;11)、t(9;11)和t(11;19),有11q23易位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甚差。一个主要问题是11q23上的一个还是几个基因和这些白血病有关。作者在有11q23的白血病中已识别出染色体断裂点区并克隆出覆盖11q23断裂点的髓系和淋巴系混合型白血病(Myeloid-Lymphoid  相似文献   

10.
T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中染色体易位种类较多,常见为:(1;14)(p34;q11)、t(11;14)(p13;q11)、t(10;14)(q24;q11)和t(7;19)(q34;p13)等.在一般情况下,T-ALL 中染色体易位的结果一侧累及14q11上的T 细胞受体(TCR)α/δ艿或7q34上的TCRβ基因,另一侧累及一个潜在的原癌基因,现已发现易位涉及的原癌基因产物大多为转录因子。由于染色体易位,导致原癌基因的活化,这可能在T-ALL 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个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许多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存在获得性、重现性染色体异常,其中染色体交互易位是最常见的异常之一。然而,还有很多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低,与疾病的关联性不明确,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中有一种涉及1号染色体长臂和12号染色体短臂交互易位的核型异常--t(1;12)(q21;p13),为罕见的染色体核型改变,目前国内外相关报道仅见于6例患者,且皆为血液系统疾病,分别为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加速期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多发性骨髓瘤1例,其中2例患者检出有相应的融合基因。本文分别对涉及1q21和12p13的常见染色体核型异常及该区域常涉及的基因进行总结,并就已报道的t(1;12)(q21;p13)病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53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s,CC)及部分分子细胞遗传学特点,应用常规R显带方法,对53例MM患者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中20例患者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进行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53例MM患者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2.1%,其中涉及3种及3种以上染色体异常的占82.4%,染色体众数从44到90条不等。染色体核型异常涉及所有24条染色体,其中涉及1q21扩增、13q14缺失,17p13缺失及14q32易位中至少1种染色体异常的占70.6%,同时发现t(11;16)(p11;p13)等一些不常见的结构异常;还有一些在急慢性白血病中经常见到的异常。FISH检测结果显示:12例染色体核型正常的MM患者中有3例FISH检测阳性;8例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中有5例FISH检测阳性。结论:大部分MM患者染色体异常核型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异质性;FISH分析可提高异常的检出率,但有局限性;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与FISH技术相结合可提高染色体异常的识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掌握MM细胞遗传学的特点,为临床诊断及治疗MM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伴t(11;19)(q23;p13)白血病临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初诊t(11;19)(q23;p13)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包括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融合基因、细胞免疫表型等。结果 21例患者中,16例为t(11;19)(q23;p13.1),核型表现为(11q+,19p–),伴有融合基因MLL-ELL阳性。男7例,女9例。分型诊断:1例AML-M2,3例AML-M4,10例AML-M5,另2例为CMML;5例为t(11;19)(q23;p13.3),核型表现为(11q–,19p+),伴有融合基因MLL-ENL阳性。1例男性,4例女性。分型诊断:3例proB-ALL,1例preB-ALL,1例T-ALL。结论 t(11;19)(q23;p13)为少见的非随机染色体易位,t(11;19)(q23;p13.1)主要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出现,且与单核系相关,而t(11;19)(q23;p13.3)主要在婴幼儿及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出现。  相似文献   

14.
t(12;21)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占B-ALL的16%~36%[1];该易位导致12p13上的,TEL基因与21q22上的AMl1基因融合,形成TEL-AML1融合基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道 1例伴有t(11;2 0 ) (p15 ;q11)易位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AML -M 5 )病例及其染色体涂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的研究结果。方法 :骨髓细胞经直接法或 2 4h培养法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 ,以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 ;以 11号和 2 0号整条染色体涂染探针进行染色体涂染 ;采用RT -PCR技术检测NUP98-TOP1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果 :R显带和全染色体涂染的结果证实该患者染色体异常为t(11;2 0 ) (p15 ;q11) ;RT -PCR检测到NUP98-TOP1融合基因的转录本。结论 :染色体涂染和RT -PCT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检出t(11;2 0 ) (p15 ;q11)。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最近,国外学者发现,大多数的骨髓瘤细胞中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的易位。通过IgH易位。通过IgH易位,原癌基因部分或全部拼接到IgH位点上而表达失控,最终促使肿瘤的发生。与IgH交互易位的伙伴染色体并不固定,易位所累及的基因近半数已被克隆,还有更多的基因及其功能有待阐明。本文将MMIgH易位及相关的分子遗传学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B细胞来源、具有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6%~8%,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中位生存期3~5年。MCL临床分期较晚,常合并结外病变,治疗效果不佳,预后差,复发率极高。MCL患者的11号和14号染色体可发生易位形成t(11;14)(q13;q32),进而产生免疫球蛋白重链-细胞周期蛋白1(IGH-CCND1)融合基因,导致Cyclin D1(CCND1)高表达[1]。CCND1能与细胞周期蛋白依赖的激酶4、6形成复合体,使抑癌基因Rb磷酸化而失活,进而释放腺病毒E2启动子结合因子(E2F),从而加速细胞  相似文献   

18.
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病人具有非随机染色体t(15;17),该易位使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PML)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表达PML-RARα融合蛋白,病人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敏感。变异型t(11;17)(q23;q21)APL对ATRA不敏感,是一种独特的APL类型,患者产生的t(11;17)(q23;q21)使11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PLZF)基因与位于17号染色体上的RARa基因融合,而且与经典APL不同的是,所有病人体内同时表达PLZF-RARα和RARα-PLZF二种融合蛋白,其独特的发病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对融合基因及其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分析并借助转基因动物研究,现已基本明确RARα-PLZF融合蛋白在t(11;17)(q23;q21)APL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融合基因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中是不可空缺的。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现两种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11;17)和t(5;17)。t(11;17)染色体易位累及11q23上的PLZF和17q21上的RARα,产生PLZF-RARα融合基因,其融合蛋白产物对野生型的RARα具有明显的显性负效应。推测的PLZF蛋白具有POZ结构域不但在显性负效应中起重要作用还介导PLZF-RARα融合蛋白形成同二聚体及与PLZF或RXR形成异二聚体,从而干扰PLZF和RXR的正常调控途径。此融合蛋白可能在伴t(11;17)的APL的细胞转化中有重要作用。t(5;17)染色体易位累及5q32上的NPM基因和17q12上的RARα基因,产生了NPM-RARα融合基因,其产物NPM-RARα融合蛋白对野生型的RARα也具有明显的显性负效应。另外染色体易位引起的NPM破坏在APL发病机制中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淋巴瘤石蜡切片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的操作流程,探讨其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优化石蜡切片FISH检测步骤和实验条件,在16例病理拟诊断MCL的石蜡切片上应用FISH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结果确立了本实验室石蜡切片FISH检测的实验方法和条件;拟诊断MCL的病例中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检出率为75%(12/16)。结论淋巴瘤石蜡切片FISH检测可满足临床应用要求;应用FISH技术检测IGH/CCND1融合基因有助于MCL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