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Crohn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影像学表现。结果:60例中多节段病变43例(72%),单独小肠受累21例(35%)、小肠和大肠同时受累35例(58%)、单独大肠受累4例(7%)。小肠累及的56例(93%)中,累及回肠末端39例(70%)。MSCTE所见包括:肠壁增厚60例(100%)、强化增加58例(97%)、肠壁分层39例(65%)、肠腔狭窄32例(53%)、肠壁脓肿5例(8%)、肠系膜血管增多("梳征")39例(65%)、病变肠管周围纤维脂肪增多19例(32%)、蜂窝织炎40例(67%)、腹腔脓肿和炎性肿块13例(22%)、窦道/瘘管15例(25%)、假憩室12例(20%)、多发淋巴结肿42例(70%)、肛周病变4例(7%)。肠管增厚、肠管分层、强化增加、肠壁内脓肿、病变肠管周围蜂窝织炎、血管增多(梳征)等可反应病变的活动性。动脉期与静脉期比较,未提供肠壁、肠管外病变的更多信息。结论:CT小肠造影可同时显示Crohn病的小肠和结肠病变,对肠壁病变及肠腔外并发症的显示以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方面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在亚洲,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及患病率均低于西方国家,然而相对欧洲国家较稳定的发病率而言,近年来该病在亚洲呈明显的增长趋势~([1])。随着环境卫生、工业化、饮食习惯的改变及抗生素滥用等,该病在我国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常见消化系  相似文献   

3.
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收集本院19例最终诊断为小肠缺血性肠病并行CT检查的患者,分析其CT表现及病因。除4例急诊检查外,其余15例检查前均口服2.5%等渗甘露醇1000—1500ml作为肠道对比剂,每一例均行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15例行冠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结果:CT表现为肠壁增厚16例(84%),分层强化呈靶征14例(占增厚肠壁87.5%),肠壁菲薄、无强化2例,肠腔扩张、积气、积液14例(73.7%),肠系膜浑浊15例(78.9%),腹水13例,肠壁积气3例,门静脉积气、肠系膜上动脉(SMA)充盈缺损、僵硬狭窄及肠系膜上静脉(SMV)闭塞各1例,肠系膜小血管充血(增粗、密集呈“梳征”)16例,缺血(变细、稀疏、强化减弱)3例。病因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血管炎7例,肠梗阻4例,SMA栓塞(均为房颤患者)、肠系膜扭转和外伤分别为2例,动脉粥样硬化、SMV血栓形成各1例。7例SLE均广泛累及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其中5例同时累及结肠。结论:小肠缺血性肠病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为:①肠壁和肠系膜缺血:肠壁水肿、增厚、分层强化呈靶征,肠系膜浑浊,血管炎所致缺血性肠病常累及整个小肠及结肠;②肠系膜血管异常:SMA及SMV狭窄或闭塞,肠系膜小血管充血或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小肠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Crohn病的MSCT表现,分析病变肠管的数量、部位、肠壁厚度、增强后的强化特点及并发症。结果 MSCT均能显示小肠Crohn病的病变肠段,敏感性为100%。35例中共显示112段炎症肠壁,病变累及第6组小肠(回肠远段)35例,累及第5组、第4组、第3组、第2组分别为29例、16例、7例、4例,累及回盲部25例,广泛累及结肠4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肠壁增厚,增强扫描显示病变肠壁有较明显强化,呈分层状或均一强化。肠系膜血管增生及"梳样征"21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3例,炎性肿块1例,瘘管2例,不全梗阻4例。结论 MSCT检查是小肠Crohn病的一种敏感的检查方法,小肠Crohn病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判断病变的活动性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各类小肠疾病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的影像特征。讨论MSCTE的具体操作过程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行MSCTE检查患者的具体操作过程,结合病理结果,总结各种小肠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64例患者中总体阳性率为76.6%(49/64),其中小肠间质瘤3例、腺瘤3例、脂肪瘤1例、腺癌2例、淋巴瘤1例、克罗恩病5例、嗜酸性胃肠炎2例、小肠息肉13例、小肠憩室13例、小肠血管畸形6例。结论 MSCTE对于各类小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小肠病变的定性、分期,为临床医师的后继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分析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鉴别价值,寻找更为便捷、安全的检查方式以满足临床需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腹部CT平扫及CT小肠造影增强扫描后三维重建,比较2种检测的诊断价值。结果常规CT平扫检出47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47.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GIST。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出80例,提示消化道病变阳性率80.00%。检出病变类型最多的为克罗恩病,其次为非特异性炎症。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操作便捷、无创、安全,诊断效果明确,对小肠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炎症性肠病(IBD)在大小肠双充盈法多层螺旋CT(MSCT)肠道成像中的影像表现,评价该成像方法对IBD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克罗恩病(CD)和1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CT资料,均采用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肠道成像,评价肠管扩张程度和病变显示情况。结果 52例患者中,回肠扩张最佳10例(19.23%),扩张良好42例(80.77%);空肠扩张良好21例(40.38%),扩张欠佳31例(59.62%);大肠评价范围全面50例(96.15%),回盲部显示良好52例(100.00%)。42例CD患者中,仅小肠受累20例(47.62%),大小肠同时受累22例(52.38%)。9例UC仅累及结肠,1例累及全结肠及末端回肠。52例患者的MSCT表现显示明确,其中肠壁增厚及异常强化52例;肠腔狭窄28例,肠系膜血管增多46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7例,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0例,不全小肠梗阻4例,脓肿或炎性肿块7例,腹腔内瘘3例,肛周病变12例;浆膜腔积液15例,骶髂关节炎13例,泌尿系及胆系结石18例,肝脾肿大9例。结论大小肠双充盈法MSCT肠道成像不但能较好地同时显示小肠和大肠自身的肠壁病变,而且能明确显示肠外病变及并发症,可以明显提高IBD病变的定位及定性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可疑小肠出血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7.5mm层厚平扫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分析诊断,大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DSA对照.结果:13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MS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11例,2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及肠道异常.13例中5例行DSA,4例显示出血灶·1例表现阴性.MSCT出血显示率84.6%(11/13).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3例,空肠出血4例,回肠出血4例,其中溃疡2例,肿瘤3例,炎症4例,血管畸形1例,憩室1例.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能提高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的23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三维重组进行观察。结果:良性肿瘤7例,其中平滑肌瘤2例,腺瘤1例,良性间质瘤4例;恶性肿瘤16例,腺癌7例,淋巴瘤3例,恶性间质瘤6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诊断小肠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急腹症MSCT双期增强扫描病例80例,其中10例患者图像经多平面重组(MPR)及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诊断为肠扭转。结果MSCT诊断10例肠扭转,主要征象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10例,肠管“漩涡征”5例,靶环征或双晕征5例,肠系膜上动脉、静脉(SMA、SMV)换位征3例,鸟喙征4例,SMV血栓形成2例,腹水征10例。诊断均经手术证实。结论MSCT双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组(MPR)与肠系膜血管最大密度投影(MIP)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Crohn肠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1例经临床、影像和病理3方面综合诊断为Crohn肠病的MSCT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21例均表现为多节段肠壁增厚,其中直、乙状结肠受累2例,系膜缘增厚明显有13节段,肠壁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肠壁溃疡3例,瘘管2例,肠内瘘1例,肠梗阻2例,肠旁蜂窝织炎6例,炎性包块或腹腔脓肿6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3例,系膜密度增高10例,继发肠间距增宽5例,系膜血管增粗、密集12例,梳子征8例.MIP和MPR技术更有助于全面显示病变.结论 MSCT对Crohn肠病肠壁的病变,肠外并发症及肠系膜、血管、淋巴结异常均有良好显示,并能判断病程,指导临床治疗,不失为一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rohn病的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 enterography,MSCTE)影像征象,并讨论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内镜、手术、病理证实的Crohn病的MSCTE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行MPR、厚层MIP等重建。结果 28例中单纯小肠受累(9/28),小肠-结肠同时受累(16/28),单独结肠受累(3/28),病变以累及回肠末端最为常见(20/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28/28),肠壁厚度4.5~23.2mm;增强扫描肠壁分层状强化(19/28),均匀强化(9/28),肠腔狭窄(15/28),肠系膜淋巴结增大(19/28),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血管增多(15/28);MSCTE表现肠壁增厚、分层状强化、肠系膜脂肪渗出性改变、血管增多(梳征)等征象可提示克罗恩病(CD)病变处于活动期。结论 MSCTE是一种诊断Crohn病较敏感的非侵入性成像方法,可同时显示肠壁及肠腔外病变,且对CD的活动性评估具有一定优势,可作为该病首选的影像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口服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uhislice CT enterography,MSCTE)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21例志愿者、91例疑有小肠病变患者每人口服约1500ml 2.5%等渗甘露醇后,静脉注入20mg山莨菪碱注射液,随后行多层螺旋CT三期扫描,并在Wizard工作站上进行多平面重建(muh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容积重建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将正常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测量了各段小肠的管径和肠壁强化程度,并分别以0、1、2.3分表示适度充盈的肠段部分占所评估肠段的30%以下,30%~50%以下,50%~80%以下和80%以上。分析不同小肠病变的MSCTE表现,并比较了其中24例小肠插管造影与MSCTE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受试者均认为等渗甘露醇微甜,易接受,未发现并发症。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充盈度分别为2.52、2.33和2.81分;MSCTE清楚地显示了肿瘤、Crohn病、粘连性肠梗阻等多种小肠疾患的肠内、肠壁、肠外血管、系膜及腹内脏器情况;MSCTE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5.6%(87/91),而小肠插管造影的诊断符合率为87.5%(21/24)。结论MSCTE是1种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能全方位、多维显示小肠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烟雾病的CT平扫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旨在提高对烟雾病的认识。方法12例烟雾病患者均行CT平扫和CTA检查,在ADW4.4(或4.5)工作站上做最大密度投影(MIP)、多面重建(MRP)、容积重现(VR)。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43±25)岁,缺血型4例、其中2例表现为多发脑梗死,1例表现为腔梗、1例表现为软化灶,出血型8例,脑实质出血4例、脑室出血2例,脑实质出血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CTA均能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Willis环血管远段明显增多、扩张的脑底部侧支血管,一侧颈内动脉C3~5段明显狭窄1例,一侧大脑前动脉A1及M1段狭窄4例,双侧大脑前A1段,双侧中动脉M1段及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狭窄闭塞4例,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及双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闭塞3例,12例患者有10例见到颅底异常血管网。结论MSCT平扫及CTA对烟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小肠造影(MDCTE)在克罗恩病(CD)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临床出院确诊的32例CD患者,回顾性分析其CT影像指数(CDⅡ)及其他CT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反应病变活动性和严重程度指标间相关关系;并比较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和小肠镜对 CD病变显示准确性。结果:CDⅡ与ESR、CRP呈中等程度相关(r=0.571、0.451,P=0.003、0.012);CT强化值与CRP中等程度相关(r=0.485,P=0.012);CT强化率及ΔCT值与ESR、CRP无明显相关性。MDCTE发现病变部位与小肠镜完全吻合19例(59.4%),MDCTE发现病灶数量多于小肠镜有8例(25.0%)。结论:MDCTE能更全面显示CD小肠病灶,MDCTE参数,特别是CDII能定量评估CD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炎症性肠病的CT小肠造影影像学征象,并与病理及内镜检查相比对,探讨CT小肠造影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2017年2月期间病历资料完整,收治的129例肠道炎症病例,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256层CT扫描仪,所有患者CTE检查完成后采用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MPR)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临床资料、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探讨CTE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129例患者中,炎症性肠病者55例(克罗恩病34例,溃疡性结肠炎21例),普通肠炎32例,结肠息肉或消化道肿瘤10例,内镜及影像学检查均为阴性23例,肠道充盈不佳5例,影像学阴性且未行内镜检查4例。在55例炎症性肠病患者中,CTE检出克罗恩病29例(检出率85. 3%)、溃疡性结肠炎16例(检出率76. 2%)、普通肠炎22例(检出率66. 7%)。CTE检查对于发生于全结肠的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与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与普通肠炎检查结果相比,CTE检查显示炎症性肠病患者肠壁增厚、肠壁强化、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系膜血管异常表现(P 0. 05)。结论 CTE检查可较好鉴别诊断炎症性肠病患者与普通肠炎,能较好地显示肠壁病变、肠外病变及并发症,对于炎症性肠病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干艳英  李大成  陈雯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2):1321-13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对Castleman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例经病理证实为CD的MSCT和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胸部3例,颈部2例,腹膜后1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颈部、胸部及腋窝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局灶型4例,其中1例周围见卫星灶;多中心型4例。病理类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MSCT或MRI表现:透明血管型CT平扫4例伴有点状、短条状及分支状钙化,其余为等密度,1例周围可见筋膜增厚,增强扫描均呈明显持续性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相似,1例中间可见条状低密度影;MRI检查1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其内见条状低信号影,周围见条状血管影,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D的MSCT、MRI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MSCT和MRI对透明血管型C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本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而浆细胞型缺乏特征性,确诊需要结合病理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8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同时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和双气囊小肠内镜(DBE)检查,结合内镜和(或)手术病理、临床随访,分析MSCTE和DBE对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病变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E和DBE病变检出率分别为64.29%(18/28)和75.00%(21/28),诊断准确率为82.14%(23/28)和89.28%(25/28).结论 MSCTE在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病变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作为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低张小肠造影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内镜诊断或怀疑小肠疾病患者40例行低张+MSCT扫描,以横断面为主,结合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内镜活检或术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40例中,小肠癌15例,其中1例因病变范围较小而漏诊,其T、N、M分期准确性分别为94.5%、90.5及96.5%;淋巴瘤6例;小肠Crohn病9例,小肠间质瘤4例,小肠血管瘤1例,小肠结核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阴性3例。结论:MSCT低张小肠造影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患者耐受性良好,能显示肠镜不能通过的狭窄段。MPR、MIP后重建对于小肠疾病的术前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