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2.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3.
王代良 《预防医学论坛》2014,(9):F0002-F0002
目的探讨高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0~2013年高县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0~2013年高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417例,年均发病率为3.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集中在5~10月占89.69%。以农民和学生病例较多占74.34%,20~39岁发病较多占57.31%,男女病例性别比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县伤寒副伤寒夏秋季高发,年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农民和学生是预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录入整理数据,对2001-2010年峨眉山市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钩体病例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34/10万。2003年发病81例,年发病率为18.81/10万;2001年发病69例,年发病率为16.1/10万;2001-2004年间呈2年1次流行高峰的规律,疫情总体呈波浪式下降,2010年无病例发生。平坝和山区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病例主要集中在10~50岁之间,占发病总数的86.15%,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季节分布呈单峰型,仅集中在8~10月,9月为高峰期。结论 2001-2010年峨眉山钩体发病逐年下降,到2010年已无新病例发生,应进一步加强防制钩体病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2001-2013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高县共报告梅毒55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9.13/10万;其中2001年发病率最低(0.20/10万),2012年发病率最高(20.75/10万),年均增长45.7%,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趋势=252.16,P0.05)。以早期显性梅毒(Ⅰ期、Ⅱ期)和隐性梅毒为主,分别占54.38%和41.68%;其中2001-2006年以早期显性梅毒为主(66.67%),2007-2013年以隐性梅毒为主(60.82%)。男性发病率(8.07/10万)低于女性(10.20/10万),城区发病率(10.08/10万)高于农村(8.88/10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6、134.82,P值均0.05)。发病主要集中在20~49岁年龄组(72.81%),职业主要为农民(54.74%)、家务及待业(12.16%)。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11-12月为发病高峰(24.87%)。非婚性接触是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54.72%)。结论高县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防病宣传,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筛查范围,规范诊治,遏制梅毒疫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高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高县1960-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60-2013年高县累计报告乙脑629例,死亡57例,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0/10万和0.25/10万,1972-2013年各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9.22,P〈0.01)。疫苗使用前期,发生3次暴发流行,总发病率为5.56/10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趋势χ2=77.22,P〈0.01);疫苗使用初期,总发病率为2.23/10万,与疫苗使用前期相比,发病下降71.82%,总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趋势χ2=14.82,P〈0.01);计划免疫冷链运转期,总发病率为1.73/10万,1990-1994年与疫苗使用初期相比,发病率下降7.18%;规范门诊接种期,总发病率为1.04/10万,2004-2013年与冷链运转期相比,发病率下降20.44%。发病高峰在8-9月,占病例总数的75.83%。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64.39%。男女性别比为1.7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80,P〈0.01)。发病最多的是散居儿童,其次是托幼儿童和学生,共占病例总数的85.85%。结论高县乙脑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男性发病高于女性,7岁以下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是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县急性出血性结膜炎(AHC)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高县2001—2013年AHC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全县累计报告AHC 468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7.65/10万,发病率以2002年最高(24.79/10万),2009年最低(0.64/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城区发病率(12.94/10万)高于农村(6.35/10万),男性发病率(10.26/10万)较高;病例以学生和农民最多,占63.7%;7~9月是流行高峰,占78.4%。结论应加强健康教育以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与监督。对病人早发现早治疗,做好隔离、消毒管理,避免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2004-2017年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及其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对发病数、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Arc GIS地图软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04-2017年四川省钩体病高发为川东的南部(乐山、宜宾、资阳、雅安、内江、眉山和自贡7个市)和北部(南充市)两个区域。南部(0.60/10万)发病水平低于北部(0.70/10万);南部发病自2005年呈一直下降态势,而北部处于波动状态,2017年南北发病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南北发病在全省构成不断变化:2004-2007和2015-2017年,以南部为主,2008-2014年,以北部为主。南北发病均集中在8-10月,南部早1个月。南北发病男性均多于女性,发病率比分别为2.24〖DK〗∶1和1.37〖DK〗∶1;南部10~65岁报告发病较多(占94.56%),10~20岁发病率最高;北部50~70岁无论构成(占61.32%)还是发病率都最高。南北均以农民发病为主。结论 我省钩体病目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有消除的机会,为了控制或消除该疾病,建议加强农民健康教育,针对不同高发地区适时的疫苗接种,开展钩体病消除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 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结论 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德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8):3546-3548
[目的]了解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方法]收集1964年至今洪雅县钩端螺旋体病的人群发病及死亡情况、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测结果、免疫接种资料,将资料整理后导入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洪雅县1964年至今各年均有钩体病发生,1964 ̄1993年期间年发病率波动在5.9 ̄290.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56.3/10万)。1970 ̄1977年的流行高峰在每年的8 ̄10月,病人数占全年的88.6%,与水稻收割时间一致;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占82.4%;年龄组以10 ̄39岁组为主,占88.5%。1979 ̄1980年,5种鼠(226只)肾组织培养钩体阳性率为5.3%,其中黑线姬鼠钩体阳性率为18.1%。1979 ̄1984年,132例患者血培养6例阳性(阳性率4.5%)。1979 ̄1985年,206例患者血清显凝试验,阳性率24.3%,收集86份阳性血清进行显凝试验:有黄疸出血群、秋季群、澳洲群等7个血清群。[结论]我县钩体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省流行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病疫苗接种对降低发病率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趋势,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县1980~2012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0~2012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1 748例,死亡17例,年均发病率为75.26/10万,年均死亡率0.11/10万。发病率最高年份为1986年(230.89/10万),最低年份为2010年(26.06/10万)。1980~1991年发病6 49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5.66%,年均发病率为118.26/10万,1992~2012年间年均发病率为51.92/10万,趋势卡方检验(P〈0.01)。累计各年每月均有病例发生,少年和青壮年农民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1.37%,男女病例性别比1.93∶1。结论高县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季节高峰,以少年和青壮年农民发病为主。1992~2012年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提示病毒性肝炎防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高县淋病流行态势及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2013年淋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13年高县共报告淋病385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6.29/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性;农村发病率(7.03/10万)高于城区(3.54/10万);青壮年(20~44岁)是高发人群,发病率为17.24/10万;性别比2.1∶1。结论高县淋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但仍存在流行隐患,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04-2008年铜川市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流行特征,了解流行趋势,探讨进一步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网2004-2008年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数据用Excel系统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8年脊髓灰质炎、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炭疽和钩体病无病例报告,共报告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10种10 784例,死亡30例,流脑、百日咳、乙脑、肾综合症出血热、甲肝和风疹的年均发病率在0.07/10万~4.59/10万之间,呈低水平发病;麻疹年均发病率为6.83/10万;流行性腮腺炎年均发病率为22.60/10万,发病有上升趋势;乙肝(133.51/10万)和肺结核(85.64/10万)的发病在较高水平,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84.52%,且以成人(20岁~)为主,成人的肺结核和乙肝分别占了91.30%和85.27%。结论免疫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为有效的手段,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应采取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保持高水平的接种率,对重点人群实施有效的免疫策略,增加免疫覆盖面,并做好疫苗针对传染病的疾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甘肃省白银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布鲁氏菌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对白银市2013 - 2017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3 - 2017年全市共发生布病1 823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21.20/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5年发病率最高,为36.51/10万;全年均可发病,但4 - 8月较集中,占病例总数的56.39%;发病主要集中在靖远县、景泰县和平川区,占病例总数的88.81%;性别以男性为主,占76.36%,男性发病率(31.40/10万)明显高于女性(10.34/10万);病例集中在50~69岁人群,占病例总数的42.84%;职业以农民为主,占93.47%。结论 近年来白银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以男性、50~69岁、农民为主,疫情控制形势十分严峻。应实施布病的零级预防,从畜间入手及时发现病畜,遏制布病在畜间传播,从源头预防危险因素流行,并针对重点人群开展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 (下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95 8年在大竹县被临床证实 ,以后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大竹县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发病因素 ,为制定钩端螺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 1970 - 2 0 0 2年钩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于后。1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来源于全县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年汇总表。人口资料摘自县统计局每年统计的人口数。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共报告病例 1340 6例 ,年均发病率4 7 17/ 10万 ,死亡 98例 ,死亡率 0 34/ 10万 ,病死率0 73%。 33年…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东丽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为手足口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自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东丽区2008~2013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3年发病率在116.21/10万~299.17/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16.57/10万,2010年最高为299.17/10万,各年均高于全市同期水平。5~8月为流行季节,6~7月份达到发病高峰。病例多集中在城乡结合处。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集中在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和学生之间。各年度流行病毒多有不同。结论东丽区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总体与全市一致,但发病率高于全市同期水平,呈现流行状态,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流行危险因素复杂,仍然是今后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控有赖于整体环境的改善及卫生、教育和街道等多部门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1997~2000年我省钩体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流行特征:全省累计发病4 412例,死亡42例;平均发病率为1.314/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0.95%.除甘孜、阿坝2州外,其余市州均有病例报告,平均发病率居前6位的是雅安市(7.982/10万),乐山市(4.762/10万),宜宾市(3.761/10万),眉山市(2.867/10万),绵阳市(2.322/10万),凉山州(2.262/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份开始逐渐增多,9月份达到高峰,10月份开始下降,11~12月为最低水平.发病最小年龄为1岁,最大为85岁,其中15~39岁组占发病数的69.73%.男性占66.70%,农民占82.26%.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平安县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进一步降低肝炎的发病率,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3年平安县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215.17/10万-443.82/10万,年均发病率为363.06/10万,乙型肝炎占88.96%。整个肝炎发病呈现城区高于乡镇(P〈0.01),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10.43/10万和151.73/10万;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59岁青壮年,占81.51%;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52∶1;发病数占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干部职员和学生分别占45.04%、10.97%、9.43%。结论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严重影响平安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乙肝发病率高于其他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