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总结比较新冠病毒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主要中医病机,为新冠病毒感染的证型演变和辨证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3日至2022年3月27日长沙地区收治的境外输入性及本土新冠病毒Delta和Omicron变异株阳性病例的中医诊治资料,其中Delta变异株感染者18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36例,分析对比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病机。结果 Delta株感染确诊患者以咳嗽、发热、胸闷/呼吸困难、身体酸痛、恶心、口干咽干、咽痛、舌苔厚腻、滑数脉多见,病机以上焦湿热、少阳郁热挟湿为主,其中胸闷/呼吸困难、腻苔、滑脉及判断为上焦湿热证的比例较Omicron株感染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micron变异株感染确诊患者以咽痒、咽痛、鼻塞、流涕、发热、轻度畏寒、口干、头晕症状以及淡红舌薄白苔、数脉或弦脉为主要表现,中医病机以风燥犯卫和少阳郁热为主,其中白苔舌象和风燥犯卫证的出现比例较Delta变异株感染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沙地区收治的新冠病毒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中医病机分布有显著区别,Delta变异株感染倾向于表现为“湿热”特征,而Omicron变异株感染倾向于表现为“风燥”特征,这一差别可为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机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属β冠状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其引发的SARS-CoV-2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已逾3年[1,2]。SARS-CoV-2可导致全身性炎症反应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等,多侵犯呼吸系统出现咳嗽、咳痰、乏力以及低氧血症(呼吸困难),造成肺毛玻璃样改变、肺实变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hACE2)转基因小鼠模型,进行BD-77抗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药效学研究,并初步探讨BD-77抗SARS-CoV-2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ARS-CoV-2奥密克戎(Omicron)和德尔塔(Delta)变异株感染VeroE6细胞模型并给予BD-77,观察BD-77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通过试剂盒体外检测BD-77对SARS-CoV-2病毒(Delta/Omicron)刺突S蛋白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的影响;采用色谱法检测BD-77对新冠病毒S蛋白和N蛋白的结合作;hACE2转基因C57BL/6小鼠分为空白组、SARS-CoV-2感染组、BD-77给药37.5、75 mg·kg-1组,每组各8只,建立SARS-CoV-2感染hACE2转基因小鼠致肺炎模型,观察小鼠生存情况,检测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并观察肺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BD-77在体外对Omicron和Delta变异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26.3、653.0 mg·L-1;BD-77对SARS-CoV-2病毒的WT、Omicron和Delta变异株S蛋白与ACE2的结合无明显抑制作用;BD-77与新冠病毒S蛋白、N蛋白无结合作用;空白组小鼠无死亡,SARS-CoV-2感染小鼠死亡率为75%、小鼠肺组织中有大量病毒复制、且肺组织、间质有大面积炎症渗出;与模型组比较,BD-77给药37.5 mg·kg-1组和75 mg·kg-1组能够降低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小鼠肺组织中病毒滴度(P<0.05)并改善肺部病变情况。结论 BD-77显示出在体内外对SARS-CoV-2病毒的显著抑制效果。然而,其作用机制并非直接抑制病毒或干预病毒与宿主的结合过程。这一发现提示了对BD-77的作用机制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深入研究和阐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珠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肺炎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诊治策略。方法 筛选2022年1月14—25日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患者42例,其中接受中医治疗的37例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收集一般资料、入院症状及缓解时间、中医证候及舌象、中医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例接受中药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医证候以风寒束肺(40.54%)、风热犯肺(37.84%)多见,少数是湿热蕴肺(13.51%)、寒湿郁肺(8.11%);入院时主要症状表现为咳嗽(72.97%)、咳痰(54.05%)、发热(37.84%)、鼻塞(37.84%)、流涕(32.43%)、咽痛(32.43%)、咽痒(24.32%),经中药治疗后,各症状平均缓解时间为,咳嗽(8.59±3.48)天、咳痰(6.95±2.84)天、发热(3.43±2.14)天、鼻塞(4.43±2.62)天、流涕(3.42±1.73)天、咽痛(4.92±2.50)天、咽痒(5.11±2.32)天。结论 珠海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  相似文献   

5.
2019年底开始,中国武汉出现了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冠状病毒2(severs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发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并迅速蔓延。此前世界范围内已爆发过两次不同冠状病毒引发的导致严重后果的疫情,分别是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和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本文介绍了冠状病毒的结构与分类,讨论了3种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的起源、病毒学特点与流行病学概述,综述了目前上市以及研发中可能预防和治疗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以期阐释冠状病毒的特征,为SARS-CoV-2及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上海市332例轻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 纳入2022年4月1—5日收治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的Omicron变异株的332例轻型患者,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舌色、舌苔和脉象特征。结果 332例轻型感染者中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10~96岁,中位数46岁。呼吸系统症状以咳嗽为主,其次为咽痛、咽干、咳白痰等。全身症状以口渴、发热、头痛、乏力、小便色黄为主。舌多淡红,其次为红;舌苔以苔黄腻为主,其次为薄黄苔。脉象以滑为主,其次为浮数脉。结论 此次上海市新冠肺炎Omicron轻型感染者病因以“湿热夹风”为主,证型以湿热侵袭证为多,其次为风热犯肺证、湿邪郁肺证和肺热阴伤证。  相似文献   

7.
在新冠肺炎发展演变过程中,初期阶段是SARS-CoV-2病毒,其毒性强,犯及卫气营血,甚至逆传心包,治疗重在用安宫牛黄丸等开窍醒神,用麻杏石甘汤、达原饮等宣肺化湿解毒;德尔塔(Delta)变异株病毒毒性虽然更强,但主要引起上中焦卫气营分症状,病机特点为肺脾亏虚,气阴两伤,治疗选用清肺解毒汤;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病毒传染性虽强,但致病力弱,主要出现卫表症状,或者无症状,治疗需坚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路。  相似文献   

8.
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在武汉暴发。近期不断有专家指出SARS-CoV-2感染者病情的突然加重可能和“炎症风暴”(细胞因子风暴)有关。但目前并无针对于此的特效药。笔者结合相关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对细胞因子风暴进行解读,对细胞因子风暴的药物治疗进行探索性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咳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急性期与恢复期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张立山教授在临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为其多表现为咽喉干痒即咳,并伴有咽部异物感,临证可从少阳病兼痰饮水湿辨证选方,多选用小柴胡汤,并根据痰饮水湿的特点进行加减合方。  相似文献   

10.
<正>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SARS-CoV-2)自2019年12月以来依然在全球流行。作为一种RNA病毒,新冠病毒在流行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变异。2020年9月首次在英国发现了阿尔法变异株,随后接连有5个变异株被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列为“需关注的变异株”,其中2021年11月首次在南非确认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在被发现后迅速传遍全球成为主要流行株,并产生不同亚株。  相似文献   

11.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占我国儿科门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30%,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其中1-3岁的婴幼儿最多见。反复呼吸道感染容易发生咳喘、水肿、痹症等病症,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健体防感香囊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在传统香囊的基础上,由天然的中草药加味衍化而来的。长期佩戴可通过植物自然散发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皮肤进行刺激,浓郁的药香在口鼻周围形成高浓度的微环境,其散发出持续的芳香气味可以刺激人体的呼吸道黏膜产生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免疫作用,使这些微生物在呼吸道黏膜上不能存活,从而起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用匹多莫德颗粒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RI)的效果。方法:6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3例,对照组用匹多莫德颗粒,观察组用匹多莫德颗粒及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咳嗽消退时间、退热时间、咽充血消退时间及鼻塞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匹多莫德颗粒联合中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魏旭群 《中医临床研究》2012,(18):70+72-70,72
目的:探讨加味宣透化痰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味宣透化痰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1.43%,差异显著(P0.05)。结论:加味宣透化痰汤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久咳患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呼吸系统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然而,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本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此外还存在过度、广泛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长期临床实践已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方面安全有效。笔者检索多个数据库的相关文献,从中成药的临床研究、实验基础研究的角度,初步例证了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优势,并提出了目前中成药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10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观察107例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的呼吸道感染病人于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痰菌情况,对部分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及迁延期的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方案为鱼腥草注射液25mL 生理盐水25mL雾化吸入,持续30分,每日2次。结果;症状缓解情况为咳嗽有效率91.59%,咳痰有效率85.06%,有98.13%的病人患者于雾化吸入治疗后自觉咽部及胸部舒畅感。对55例于雾化前使用抗炎、止咳药物治疗咳嗽仍不缓解者,有效率72.72%。对45例慢性支气管炎争性发作期及迁延期病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雾化吸入痰菌清除率为80.39%。结论:鱼腥草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口服液联合溴化异丙托品雾化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9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给了复办甘草口服液联合溴化异丙托品雾化治疗;C组口服阿奇霉素与左氰氟沙星治疗;B组为A组+C组的治疗方案.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副作用.结果 A、B组咳嗽症状得分均低于C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口干与咽部不适症状,治疗结束后消失.结论 复方甘草口服液联合合化吸入溴化异内托品溶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中医症型及发病季节之间的关系。抽取日照市莒县中医医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12例,对病例资料作历史性回顾。不同证型儿童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和临床症状存在差异,发病季节以春、冬季居多。通过中医证型观察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了解患者体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总结程家正教授临床经验。认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概由其脏腑娇嫩、易致邪热,肺常不足、心肝有余,误用寒凉、闭门留寇等所致;治疗应轻灵为要、兼固护本,清心泻肝、宣利肺气、勿过寒凉、顺势而为。并举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儿柯萨奇病毒感染发病状况及其临床特点,探讨干扰素对其治疗作用。方法对190例患儿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柯萨奇病毒混合型IgM。并将CV-IgM阳性上呼吸道感染(上感)、肺炎患儿均随机分为2组,干扰素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注射液肌注。结果①上感组、下呼吸道感染组(肺炎组)、病毒性心肌炎组、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组阳性率分别为25.35%,24.62%(23.81%),38.46%,20.00%。②CV-IgM阳性患儿6—8月最多,0~6岁最多,与其他季节及年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CV-IgM阳性上感患儿干扰素组热退时间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V-IgM阳性肺炎患儿干扰素组热退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目前柯萨奇病毒已成为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其引起的疾病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为主。柯萨奇病毒感染多见于6岁以下小儿,夏季多见,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可引起感染后咳嗽或哮喘,目前临床上缺乏比较有效的治疗手段,而晁恩祥教授根据风咳理论而创制的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本病证显示了较好的临床前景.本文对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及哮喘机制、病毒感染与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以及晁恩祥教授的风咳理论进行了论述,阐明了开展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致气道高反应性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研究思路以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