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降低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集束化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置管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使用PICC集束化干预措施,对比分析两组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导管滑脱率、絮状物产生等并发症情况。结果集束化干预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堵管发生率及需溶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中经下肢和上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的置管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确定最佳留置导管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医院20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经上、下肢不同静脉途径留置PICC导管。将上肢静脉置管者155例作为对照组,将下肢静脉置管者4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送管成功率、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等置管效果指标,以及导管堵塞、导管异位、局部渗液、静脉炎和怀疑或明确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送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管所需时间、止血时间、留置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下肢静脉置管较上肢静脉置管在置管过程中操作简化,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可在综合考虑患儿的健康和血管各项因素之后,将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作为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首选置管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上下肢静脉PICC置管的穿刺效果差异,为PICC置管的静脉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新生儿100例,分为上肢组和下肢组各50例,上肢组给予上肢静脉PICC置管,下肢组给予下肢静脉PICC置管。结果下肢组送管困难率、导管异位率、操作耗时、出血量明显低于上肢组,下肢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明显高于上肢组(P0.01或P0.05);下肢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上肢组(P0.05)。结论与上肢静脉比较,下肢静脉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延长新生儿PICC留置时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在早产低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22例早产低体重儿采用不同部位穿刺置入PICC导管,输入静脉高营养液,观察穿刺过程中有无导管异位、送管困难等,观察输液时有无全身反应,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的表现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并发症,观察有无堵管及断管的发生,并分析原因、总结护理对策。结果 22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尖端异位6例、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血栓性堵管2例、体外断管1例。PICC留置时间为3~55d,平均22d,87%的早产低体重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及正确的维护方法在防治并发症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和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置管途径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同期64例经右下肢腘窝内侧大隐静脉置管和62例经右侧贵要静脉置管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比较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上(下)腔静脉一次性到位率、堵管、机械性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脱出、导管断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隐静脉一次性送管到位率较贵要静脉一次性送管到位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堵管、机械性静脉炎、液体外渗、导管脱出、导管断裂、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安全性高于贵要静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5种不同途径经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1516例低出生体重儿不同PICC置管途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比较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1516例低出生体重儿总导管日为41 237 d,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03/1000导管日。低出生体重儿PICC不同置管途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后并发静脉炎、血栓、导管栓塞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发生率较高,其次是头静脉、正中静脉,经贵要静脉及腋静脉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 PICC在置管前对低出生低重儿血管情况的评估尤其重要,尽量选择并发症较低的静脉途径,将腋静脉、贵要静脉作为首选途径;同时做好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陈芳 《当代护士》2018,(1):112-114
目的探讨头皮静脉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中的应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80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PICC头皮静脉组(颞静脉、耳后静脉)60例、PICC上肢静脉组(首选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头静脉)60例、PICC下肢静脉组(大隐静脉、腘静脉)60例,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护理操作耗时、穿刺后并发症(穿刺处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异位率)的发生率。结果头皮静脉组成功率低于上肢静脉组,高于下肢组,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的耗时、穿刺处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等比较,头皮静脉组低于上下肢静脉组(P0.05);感染、导管异位3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皮静脉PICC穿刺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护理操作耗时数少,便于观察和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送管方法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经贵要静脉行PICC置管的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设为观察组,两组在PICC置管过程中,均采用传统的转颈法预防颈内导管异位发生,观察组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穿刺侧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送入导管至所需长度。观察两组颈内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ICC置管中,在传统的转颈法基础上,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将极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向头部上举与操作平台形成30°,可降低颈内导管异位发生率,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临床应用,对2011年10月-2014年5月入住的76例低出生体重儿行PICC,均穿刺成功。上肢置管71例,下肢置管1例,头部置管4例。做好置管前评估、正确的导管维护、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经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两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 对74例经上肢静脉及54例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异位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置管操作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经下肢静脉置管操作耗时缩短、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上肢静脉组;两组置管出血量、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各有优点,在今后新生儿PICC置管中,可尝试常规选择下肢静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规范化培训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探讨PICC规范化培训对提高PICC护理质量的意义。方法对PICC操作护士进行PICC置管、维护理论和操作培训,对比培训前、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规范化培训后发生PICC导管堵塞、异位及静脉炎的比例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规范化培训可提高PICC护理质量,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及护理对策,以增加PICC留置时间。方法对本院新生儿科实施PICC置管术的149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149例PICC置管的患儿中,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9例,占12.75%。其中导管异位占31.58%,放弃出院的占26.32%,渗液占10.53%,导管脱出占10.53%,堵管占5.26%,静脉炎占5.26%,导管断裂5.26%。结论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有导管异位、置管时机的选择及留置期间的并发症。因此全面的评估置管患儿情况、置管护士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置管;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置管前、中、后及留置期间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规范化的护理,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提高PICC使用率,保证患儿有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下肢与上肢静脉PICC置管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疼痛程度、配合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以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A组(n=50,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与B组(n=50,经上肢静脉PICC置管)。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结果A组操作时间、出血量、留置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导管异位率、送管困难率低于B组(P<0.05)。A组穿刺时、穿刺后5 min的疼痛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A组的配合度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新生儿而言,经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上肢静脉PICC置管效果更好,利于减轻患儿疼痛程度,减少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儿配合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尖端异位发生及自发矫正情况。方法回顾2015年6月—2018年5月新生儿经上、下肢静脉置管PICC尖端异位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异位至不同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并分析原因。结果共425例新生儿行PICC置管,72例发生导管尖端异位,其中22例置管48 h内PICC尖端自发矫正至最佳的上、下腔静脉位置;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率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但经上肢静脉置管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也明显高于经下肢静脉置管(P<0.01),尤其是异位至颈内静脉的PICC尖端异位自发矫正率高达71.4%。结论部分异位PICC尖端可以自发矫正,首次X线片定位结果显示尖端异位的PICC导管,不建议轻易退管或拔管,可以先当作外周静脉导管使用,置管后24 h内进行影像学导管尖端定位跟踪,确定其是否自行复位,如未能复位再重新置管或拔出部分导管后作为外周静脉导管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的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其中22例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作为A组,20例选择下肢静脉置管作为B组。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分析异位原因及导管留置时间方面差异。结果 A组置管到位率72.7%,B组置管到位率95.0%,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留置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经下肢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尖端到位方面明显优于上肢静脉,但两者在留置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影响早产儿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成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为建立早产儿PICC的临床操作标准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108例行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危重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置管成功率多因素探讨,分析胎龄、体重、穿刺部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等对置管成功率的影响,双盲记录108例患儿临床治疗情况及置管结果。结果108例患儿中99例置管成功,成功率为91.67%;应用多项Logistic主效应模型回归分析,早产儿胎龄、体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是影响置管成功的关键因素。结论危重早产儿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作为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备选途径,可有效解决上肢静脉条件差的危重早产儿中心静脉导管置入问题。早产儿胎龄、体重及置管后静脉炎、堵管、感染、脱管等并发症发生率对经下肢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的成功起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PICC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人36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其中有49例极/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0周的早产儿发生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是胎龄≥30周的2.39倍;正中静脉/头静脉、大隐静脉/颞浅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分别是腋静脉置管的12.32倍和9.85倍。结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推荐考虑腋静脉和贵要静脉作为PICC置管的穿刺静脉;在导管维护过程中应保证及时有效的指标监测,以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1  
对5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PICC时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如穿刺失败、送管困难、导管异位、堵管、感染等进行分析.认为正确选择穿刺的静脉和时机,准确测量体表长度,送管时患儿适当的体位,输液的连续性,输液中止时的正压封管,脂肪乳剂输注时的定期冲管,置管过程中及药物注射时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敷料,定时换药,定时更换输液环路和肝素帽,以及护士娴熟的穿刺和置管技术,可有效地预防与解决 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nG)的护理。方法对54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并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4例均置管成功,置管保留时间15~48d,并发症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发生率3.70%)、出血1例(1.85%)、导管异位1例(1.85%),堵管4例(7.40%)、静脉炎5例(9.25%),所有置管均按期拔管。结论PICC置管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可减轻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痛苦,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营养和治疗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