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64层CTA-MIP、CTA-VR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CTA-MIP),CTA容积再现(CTA-VR)与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CA)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DSA确诊的CA 64层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与DSA进行对照。结果 32例共40个动脉瘤,CTA-MIP发现35个动脉瘤,CTA-VR发现37个动脉瘤,3D-DSA发现39个动脉瘤。40个动脉瘤中11个位于后交通动脉,16个位于大脑中动脉,4个位于基底动脉,1个位于椎动脉,2个位于大脑前动脉,3个位于大脑后动脉,3个位于颈内动脉。3D-DSA与C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A影像学诊断上,CTA-MIP、CTA-VR和3D-DSA各有优势,CTA可作为外科治疗或介入治疗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相对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 ,常规的二维DSA(2DDSA)不能提供诊治所需要的完整信息。三维重建技术来自旋转血管造影 ,提供了颅内动脉瘤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4年 4月我院收治的并进行 3D重建的 35 2例患者 ,共 4 31个动脉瘤。男 14 8例 ,女 2 0 4例。平均年龄 5 5岁 (15~ 87岁 )。其中 2 72例患者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 ,37例以头痛入院 ,2 6例以单纯动眼神经麻痹入院 ,17例因其他诉原因入院发现动脉榴。动脉瘤部位 :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 2 2 4枚 ,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19枚 ,大脑中动脉 37枚 ,基底动脉 32枚 ,大脑后动脉 19枚。动脉瘤最小 2 .2mm× 2 .0mm× 1.5mm ,最大 32mm× 2 6mm× 2 0mm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脑血管造影及旋转DSA检查 ,并行 3DDSA重建 ,其中 375个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对 4 31枚动脉瘤的 3DDSA与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第一枚弹簧圈大小的选择。结果 与 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 ,更正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 ,能提供多个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诊之一,其病死率可达50%,尽早发现和治疗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元凶"--颅内动脉瘤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使用何种无创或微创的方法准确判断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和影像科医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技术日益应用于临床,但直接使用3D CE-MRA检出颅内动脉瘤并以此作为诊断依据的医院并不多.笔者所在医院寻找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检查多以无创的3D CE-MRA检查作为首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分析42例患者接受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综合应用选择合适患者、良好的微导管塑形、"回撤式"微导管进入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式、柔软弹簧圈等方法。 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完全栓塞35例(占83.6%),近全栓塞4例(占9.5%),不完全栓塞3例(占7.1%)。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两例,术中出血率为4.8%(2/42)。 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可行性,通过综合多种技术手段,能明显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率。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 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45个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但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明显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8.
CTA减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减影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拟诊颅内动脉瘤33例,图像分别运用A(经减影后)及B(常规)进行两次三维(3D)成像: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容积重建(VR)。以手术或随访为标准评价两种检查结果;由两位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医生、两位放射科医生双盲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A法检出动脉瘤36个(三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的关系清晰、确切。B法检出动脉瘤31个,漏检1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瘤。A法的检出率为100%,B法的检出率为86%。两者检出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减影3D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优于常规3D。  相似文献   

9.
流动伪影在颅内动脉瘤MRI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流动伪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DSA(10例)或手术(5例)证实的15例同时合并有流动伪影的颅内动脉瘤的MRI和MRA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使用Siemens Impact1.0T超导型MR扫描仪。全部患者均行脑MRSE序列扫描,13例行3D TOF MRA动脉期扫描。结果 15例颅内动脉瘤共显示29个流动伪影,在所有MR序列图像上均表现为动脉瘤残腔水平的不规则条带状影,且均位于相位编码方向上。T2WI较T1WI上所显示的伪影更为粗大、明显。结论 合理地应用流动伪影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证实),分别进行常规DSA与3D DSA造影,9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常规DSA一般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极少数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3D DSA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比常规DSA明显提高,提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并指导制定治疗方案.结论 3D 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 动脉瘤是动脉壁的某一部分因病变而向外突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1],可由于管壁的先天性缺陷所致,也可以是获得性的。脑动脉瘤发生率为1.5%-8%,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死亡率高达50%。动脉瘤的外形不一,可呈囊状、梭形、柱状和蜿蜒状等。囊状动脉瘤是由血管起源处或分叉部先天性缺陷造成的,血管内压力高,使管壁缺陷部分向外局限性膨出。囊状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 80%-90%[2],颅内囊状动脉瘤好发于 Willis动脉环及脑动脉分叉、分支和弯曲部,约30%-37%发生在大脑前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与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 2010年12月4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3D-DA及3D-MSCTA影像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并咨询神经外科医师.评估两种方法检测...  相似文献   

13.
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评价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及进展.  相似文献   

15.
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并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造影在颅内微小动脉瘤(VSD)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4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疑似患者行CTA和DSA检查。CTA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DSA常规摄正、侧位、双侧斜位片。结果:经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证实39枚微小动脉瘤,CTA诊断36枚,DSA诊断35枚。减影后CTA与DSA比较,对瘤体直径≤3mm的VSA的判断,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91.3%。结论:CTA诊断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上与DSA基本等同,在对临床治疗提供帮助上,CTA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接受诊断与治疗的颅内动脉瘤76例患者的MRA与DSA检查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金标准DSA检查76例患者总共发现90个动脉瘤,经MRA检查发现76个动脉瘤,敏感度为84.44%,有14个动脉瘤漏诊,其中动脉瘤大小3mm的患者漏诊4个,动脉瘤大小3mm的患者漏诊10个,经统计学分析发现MRA对动脉瘤3mm的诊断敏感度明显高于动脉瘤3mm,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1.92,P0.05)。76例患者中有62例为单发,14例患者存在两个动脉瘤,对比MRA对单发和多发动脉瘤的敏感度发现MRA对单发组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多发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0.25,P0.05)。结论 3D-TOF 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非常有效具有无创性、操作简易、多方位观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与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息者30例,行三维MRA及MRI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0%,结合原始断层图像和MRI,敏感性则高达97%,较准确显示了3mm以上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于检测血栓性动脉瘤MRA优于DSA影像。结论:MRA是一种无创伤的血管检查技术.可准确显示动脉瘤。对于Willis环区动脉瘤,MRA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19.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肖兵  宋建琼  赵卫   《放射学实践》2009,24(7):712-715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血管成像对指导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价值。方法: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双源CTA和DSA检查,对瘤体大小和瘤颈宽度进行测量,并对瘤体形态显示和瘤体三维关系、瘤体光滑度、显示级别与总体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双源CT和DSA均检出20个动脉瘤。在瘤体大小测量结果方面:MIP、VR成像技术分别与MPR、DSA技术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IP与VR成像技术之间、MPR与DSA技术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颈测量方面:MIP、VR与DSA成像技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MPR成像技术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体形态显示与瘤体三维关系方面:VR与MIP图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R与DSA、MIP与DSA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体光滑度方面:MIP与DSA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R与MIP、DS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显示级别方面:VR与MIP图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SA与VR、MIP之间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总体质量方面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64层双源CTA对指导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