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间经本院确诊为SLE的559例住院患者(男60例,女499例),将其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收集各项检查检验指标,采用多因素分析SLE并发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559例SLE患者中有142例(25. 4%)并发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所占比例最高(56. 34%),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16.9%),再其次为I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室性早搏(均为6. 34%),其余为其他心律失常(0. 7% ~3. 5%)。单因素分析显示,SLE患者合并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有合并多系统损害、其他结缔组织病、心包积液、左房扩大、高甘油三酯、高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低血浆白蛋白、低钙血症、高C反应蛋白、抗Sm阳性及抗RNP阳性(P〈0. 05)。多因素分析显示,独立危险因素有抗RNP阳性、左房扩大及低血浆白蛋白(P〈0. 05)。结论 SLE患者可并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独立危险因素有抗RNP阳性、左房扩大及低血浆白蛋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心力衰竭患者519例,根据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将LOWN分级1~2级的患者纳入Ⅰ组(共284例),LOWN分级3~5级的患者纳入Ⅱ组(共235例),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回顾性分析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结果等指标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为体重指数≥24 kg/m2(OR 1.727,95%CI 1.139~2.619)、舒张压下降(OR 0.987,95%CI 0.974~1.000)、左室舒张末径增加(OR 1.064,95%CI 1.033~1.097)、左室射血分数下降(OR 0.973,95%CI 0.949~0.999)、β受体阻滞剂使用(OR 1.883,95%CI 1.175~3.019)及西地兰使用(OR 9.788,95%CI 2.094~45.739),P<0.05。结论超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加及左室射血分数下降是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应注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体重管理。在心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比较108例DCM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房性心律失常与左心房内径呈显著相关(P<0.05),左心室内径与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传导阻滞与左心室内径呈显著相关(P<0.05),EF值与各种心律失常呈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 DCM并发心律失常与心房扩大密切相关,尤其是房颤与心房内径扩大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心室内径的扩大与心律失常无关,传导阻滞与左心室内径扩大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危险因素。方法 3 426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分为非脑卒中组(n=2 958)和脑卒中组(n=468)两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分析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①与非脑卒中组比较,脑卒中组窦性心动过缓和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明显增加(分别为27.8%vs 17.5%,48.1%vs34.0%,P<0.01);而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发生明显减少(2.4%vs 6.5%,P<0.05)。②脑卒中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老龄(≥65岁)和低血浆白蛋白(P<0.01或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常发生的心律失常为心房扑动/颤动和窦性心动过缓,其独立危险因素有糖尿病、高血压病、低血浆白蛋白和老龄。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7例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记录进行分析,并和92例正常人作对照,以探讨高血压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高血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高血压、高龄、左室肥厚、患病时间长有关,上述原因均是高血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可能机制。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160例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依据有无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108例)与非心律失常组(52例)。对比分析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可能机制。结果 160例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患者67.50%,非心律失常患者32.50%;心律失常组患者中女性62.04%高于非心律失常组(23.08%);且心律失常患者中年龄≥65岁、有吸烟史、发生肺部感染、伴有基础疾病、心包积液、左房扩大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心律失常组患者的血沉、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值均高于非心律失常组患者(p0.05);108例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生心律失常患者中房颤占35.19%,其次是房早20.37%,室早17.59%,而窦速、窦缓、室速、房室传导阻碍和室上性心动过速所占比例较低;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伴有基础疾病、左房扩大与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呈独立相关。结论急诊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以女性、≥65岁、吸烟、肺部感染与伴有基础疾病者心律失常多发,其中以房颤、房早与室早为主要类型,而发生肺部感染、伴有基础疾病、左房扩大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人群中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达到2.0%,而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发生率高达10%〔1〕。因此心力衰竭已经成为老年人群常见的致死和致残疾病之一。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下降等原因,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亦增加〔2〕。本研究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肺炎住院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老年肺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8例老年肺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64例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观察组)与174例未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95,95%CI为1.005~1.935)、心血管病(OR=2.510,95%CI为1.179~5.354)、低氧血症(OR=2.499,95%CI为1.153~5.418)、酸中毒(OR=2.869,95%CI为1.175~7.005)、中~重度贫血(OR=3.397,95%CI为1.277~9.036)、电解质紊乱(OR=3.628,95%CI为1.292~9.374)、低射血分数(OR=5.140,95%CI为1.924~13.731)、机械通气(OR=5.433,95%CI为2.031~14.562)与老年肺炎患者并发心律失常有相关性。结论肺炎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心血管疾病史、低氧血症、酸中毒、贫血、电解质紊乱、低射血分数以及机械通气。加强老年肺炎患者心律失常的监控,重视危险因素,早期预防和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 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于北京老年医院心内科及临终关怀病房住院诊治的362例老年肿瘤临终患者,男性168例,女性194例,年龄61~103岁,平均年龄(73.91±9.742)岁。根据是否发生心律失常分为2组,对照组(256例)和心律失常组(106例)。收集所有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住院天数(发生心律失常前)、体力状况评分(ECOG)、吸烟指数(吸烟支数×吸烟年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合并疾病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组年龄较大,住院天数增加,ECOG升高,合并冠心病、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酸中毒、肺部感染比例升高,血红蛋白水平和EF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肺部感染(OR=15.858,95%CI:2.294~109.624)、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OR=10.768,95%CI:1.949~59.687)、冠心病(OR=10.306,95%CI:1.796~59.159)、酸中毒(OR=7.618,95%CI:1.431~40.550)、体力状况评分(OR=3.342,95%CI:1.810~6.174)、住院天数(OR=1.201,95%CI:1.114~1.295)、年龄(OR=1.108,95%CI:1.021~1.202)、血红蛋白(贫血)(OR=0.929,95%CI:0.889~0.970)、LVEF下降(OR=0.873,95%CI:0.817~0.933),是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老年肿瘤临终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肺病伴低氧血症、冠心病、酸中毒,年龄增加,血红蛋白水平以及EF下降,易并发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D/C)高危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1994年ARVD/C诊断标准,纳入43例ARVD/C先证者。分组标准:有晕厥病史并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高危病人;记录到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室速但无晕厥病史及其他临床情况定为低危病人。收集参数包括:①心电图V1~3QRS波时限≥110 ms、V1~3导联S波升支时限≥55 ms、Epsilon波、T波倒置、(V1+V2+V3)/(V4+V5+V6)QRS波时限≥1.2、QRS波离散度≥40 ms、QT离散度≥65 ms;②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晚电位参数;③Holter记录室早或室速;④超声记录双房、双室及右室流出道、流入道内径大小。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患者ARVD/C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心室晚电位阳性、右室射血分数<0.40与高危ARVD/C显著相关。结论晚电位阳性、右心功能不全是ARVD/C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病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89例轻、中型高血压病患者的24小时Holter记录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以62例正常人作为对照,以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并发VA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血压高、年龄大、病程较长、合并心室肥大均是高血压病患者并发VA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上述危险因素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与心脏负荷过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高儿茶酚胺状态及心电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期间收治的384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及30 d病死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384例患者中,30 d病死率为53.13%。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年龄60岁、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侧壁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未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未应用静脉硝酸盐制剂,未接受降脂治疗和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是增加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接受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高龄、前壁心肌梗死、Killip分级IV级和未用降脂治疗是影响AMI并发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病情的评估,积极进行临床干预,强化降脂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0例无心脏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与非室速组的晕厥发生率(61.74%vs11.76%,P〈0.05)、家族史(38.9%vs11.7%,P〈0.05)、Q-Tc间期[(448.83±28.22)msvs.(427.38±25.55)ms,P〈0.05]、T波峰-末(T—peak—end,Tp.e)间期[(108.33±6.85msvs(100.00±11.32)ms,P〈0.051、经心率校正后T波峰-末(Tp—ec)间期[(126.33±12.13)msvs(95.95±12.15)ms,P〈0.05]、射血分数(53.03%±14.31%眠71.00%±8.6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结论HCM患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严重,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p—e间期、Tp—ec间期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8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71例)和对照组(8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分析2组患者预后差异。结果 2组患者年龄≥80岁、糖尿病、梗死部位、心房颤动、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性别、体质量指数、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左心室射血分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嗜酒、梗死类型以及支架置入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OR=2.261,95%CI:1.024~4.992,P=0.043)、糖尿病(OR=2.339,95%CI:1.150~4.755,P=0.019)、前壁心肌梗死(OR=2.461,95%CI:1.092~5.546,P=0.030)、心房颤动(OR=3.241,95%CI:1.080~9.7...  相似文献   

15.
各种原因所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 ,每年死亡率高达 5 0 % ,其中半数是心脏猝死 ,致死原因又是室性心律失常 (VA) [1 ] 。因此 ,CHF并发V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了加深知识 ,本文对各种原因所致的CHF并发VA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1 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我院自 1997~ 1999年10月间住院的CHF患者 13 7例 ,其中并发VA 93例 ,男 5 7例 ,女 3 6例 ,年龄 18~87(平均 5 3 .4)岁。所有病例均根据病史、体检、X线、实验室检查、心电图、二维超声心电图 ( 2 -DE)明确诊断。心电图是通过床边心电监护仪、2 4h动态心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入住本院治疗的200例老年肾功能不全患者,年龄>60岁,分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为肾功能不全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照组为无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7.
张子新  洪茜  余陆娇  谭玲 《心脏杂志》2016,28(4):443-44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1 01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慢性缺血综合征(CIS)两种类型,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所发生的心律失常类型,分析比较各组中房性心律失常或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脑尿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的相关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AC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低血钾(P=0.027,OR:2.009,95%CI:1.084-3.726)。②CIS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脉病变支数、血钾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NP、LVEF及LVEDD值在发生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S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是LVEF降低(P=0.048,OR:3.561,95%CI:1.010-12.553)。结论 低血钾可能是AC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而LVEF降低可能是CIS组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Metoprolol Tartrate Tablets,商品名:倍他乐克)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failure,DHF)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DHF患者93例,按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主要表现为舒张功能不全,同时合并心律失常,随机分成美托洛尔治疗组45例及对照组4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的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美托洛尔23.75~95mg/d,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律失常改善情况。结果 (1)对于CHF治疗方面,美托洛尔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美托洛尔治疗组患者24小时心律失常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6.0%),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改善心功能分级,减少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9.
应用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研究,设有SMI者为观察组,共216例,无SMI者为对照组,共136例。结果表明:SMI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无SMI组:SMI组白天心律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夜间,与SMI发生呈一致;60岁以上SMI组男性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最高;总SMI时间越长,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频率越高。提示:及时掌握SMI并发心律失常情况及其规律,对于预防冠心病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患者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临床诊治资料,总结老年患者DHF诊治策略和心得体会,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内科综合病区诊治的年龄60岁以上,排除心脏瓣膜疾病、心包疾病、恶性肿瘤晚期及其他疾病终末期后的DHF患者,分析该组患者并存基础疾病情况、临床表现特点,血清NT-pro BNP水平、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等资料,以及临床诊治经过,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DHF诊断后根据液体潴留情况给予利尿治疗,控制血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基础疾病,控制感染等诱因等综合治疗。结果 (1)13例患者均存在1种以上DHF流行病学基础病因,其中6例合并2种病因。13例患者血清NT-pro BNP值为(190~6158)ng/L,平均值为(1458.51±1821.33)ng/L。所有病例LVEF值均≥45%,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存在心室舒张功能障碍。(2)入院诊断均未考虑心力衰竭。有3例入院后24小时内建立了DHF诊断,其余10例入院后2~7天才建立DHF诊断。(3)治疗2周内心力衰竭症状消失者有9例,3例明显缓解,12例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1例治疗无效转上级医院治疗。DHF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2/13)。结论老年患者DHF的诊治是临床上的难点。老年DHF患者极易漏诊和延误诊断,熟悉DHF的高危流行病学病因,及时识别心力衰竭的典型临床表现,并尽早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准确评估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及时诊断老年患者DHF的要点。合理的用药策略可以改善DHF患者的临床症状,但不能改善其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