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表现为腹痛、大便次数增多、黏液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属于中医“痢疾”、“泄泻”等范畴。笔者临床以调理气血、寒温并用、酸敛涩收、健脾化湿为主要治法,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及溃疡性病变 ,其肠外表现与狐蜮病相似。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禀赋薄弱或饮食所伤皆可致病。治疗上 ,除了针对脏腑的病理变化燮理阴阳、除湿解毒外 ,还应分清寒热虚实 ,随证治之 ;同时 ,亦须将药物内服与外治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分期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主要表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符合中医“痢疾”的诊断。因患者一般表现有缓解期、发作期等不同,病程长,复发率高,应属“痢疾”中“休息痢”(慢性复发型)或“久痢”(慢性持续型)的范畴。症状不典型者,仅表现为腹泻,大便次数多.粪质清稀.应属中医“泄泻”范畴。 相似文献
5.
健脾益气方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药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84年以来,我们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健脾灵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300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1978年杭州消化会议所制定的诊断标准。病例随机分为三组,组间性别、年龄、病理,临床类型及病情分度均无明显差别。 (二)治疗方法:①健脾组:每次服自制的健脾灵8片(每片含生药量0.74克),日服3次,服药期间禁用其他药物。②SASP组:每次服健脾灵2号8片(每片含SASP0.125克和适量赋形剂)。③益肠组:每次服补脾益肠丸6克,日服3次。均20天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后复查纤维结肠镜和其它指标。 (三)疗效判定标准: (1)近期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查粘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瘢痕,追访半年以上末复发者。(2)显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患病率的特点。芍药汤是治疗湿热痢疾的要药,其在治疗UC方面具有疗效稳定、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等优势。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芍药汤主要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焦亡、促进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轻氧化应激、缓解内质网应激、促进黏液蛋白分泌、调节炎症介质水平、增强免疫功能、恢复肠道菌群等途径改善肠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功能。通过整理芍药汤改善UC肠屏障功能药理机制相关研究文献报道,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7.
赵一丁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81-83
<正>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自身免疫和炎症介质等因素有关,故治疗以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为主,但仅能争取病情缓解,疗效欠佳,缺乏特异性,且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肠澼久痢范畴,本病常由饮食不节,或感受外邪而发病,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或肝脾不和,气机不利,气滞湿郁,或脾虚湿盛,湿郁化热,蕴结阳明大肠,灼伤肠络等病证。主 相似文献
9.
10.
中药内治溃疡性结肠炎浅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概述了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辨证论治内治方法.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主要为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以脾虚为病机根本,又与肝、肾等脏腑相关,以湿热、痰浊或血瘀等为标.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应以健脾益气为本,重视温肾、调肝,注意清热凉血、理气活血,并注重分期论治、寒热并用,兼用补益脾肺、调气化痰等治疗方法.针对中药治疗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11.
12.
小檗碱是黄连属植物的主要提取物,经现代研究已确证其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及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特发性炎性肠病,其发病原因涉及遗传,肠道微生态和黏膜免疫系统失调等因素。该文通过查阅,梳理近年来小檗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通路及其作用机制,为开展小檗碱治疗UC的药物开发及机制探讨提供方法与思路。结果显示,小檗碱通过调节JAK-STAT,NF-κB,PI3K-AKT,MAPK,Nrf2,ERS和MLCK-MLC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保护肠黏膜屏障、恢复机体正常免疫应答、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进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对相关靶点作初步验证。应用Cytoscape软件,通过TCMSP,GeneCards,Uniprot数据库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推测核心靶点。使用R软件对靶点进行GO,KEGG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用白头翁汤干预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UC小鼠,通过HE染色法观察小鼠结肠的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网络药理学从白头翁汤中找到26个有效成分,30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影响核受体的活性、转录因子的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蛋白质异二聚化活性、转录辅助因子的结合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P53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一些癌症相关通路基因富集较多。分子对接显示,与有效成分对接较好的基因有EGFR,PPARG,CASP3,NOS3,caspase-9,CCND1,ADH,IL6,NFKB1。实验验证白头翁汤对小鼠结肠病理有改善作用,EGFR是其作用的靶点之一。该研究证明白头翁汤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治疗UC,为未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易复发性和使人衰弱的、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炎症性疾病,其发病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目前治疗UC的药物主要包含合成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多种炎症细胞通路靶点相互作用有关,是治疗UC的候选药物。通过对近年来姜黄素治疗UC的机制及其微纳米传递系统抗UC研究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姜黄素抗炎制剂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姜黄素在UC防治中的深入研究及其制剂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化浊解毒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120例U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予中药化浊解毒方口服,每日1剂,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1.0 g/次,3次/d。2组疗程均4周。对比2组治疗前后Geboes指数、结肠镜下黏膜表现、生活质量评分、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统计治疗后1年内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eboes指数、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疾病活动指数及血清炎性因子IL-8水平、凝血指标血清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血清炎性因子IL-35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糜烂、溃疡改善不明显(P>0.05),充血水肿、颗粒样变等肠镜表现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10.64%,对照组为23.5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修复肠黏膜病理损伤,降低复发率;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炎性因子IL-8、IL-35和凝血因子FIB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的溃疡性结肠炎证素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的价值。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70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和舌脉表现,并行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分析。结果经因子分析、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提取出证素12个,病位证素包括肠、脾、肝、肾,病性证素包括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常见证候类型为寒滞胃肠证、大肠湿热证、寒湿内盛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结论因子分析和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证候证素分布特点研究,更能直观、简洁地阐明该病的证候特点,为该病的证候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血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观察血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血竭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UC患者81例,并与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及保留灌肠治疗UC患者81例对照。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为24.69,总有效率67.90。对照组中9例因不良反应未完成疗程,完全缓解率为25.00,总有效率为72.22,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竭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相近,但前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19.
葛根素治疗眼科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根素是从葛根中分离出来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扩张冠状血管、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血压、降血糖、β-受体阻滞等作用,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少,葛根素逐渐在眼科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眼科相关的葛根素药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