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并束支传导阻滞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荣芳  施志雄 《内科》2007,2(6):908-90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伴束支传导阻滞(BBB)心电图改变及表现。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BBB的心电图分析结果146例急性心肌梗死中,有28例合并束支传导阻滞。其中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11例,右束支阻滞(RBBB)14例,双束支阻滞3例。28例AMI并BBB死亡7例,118例AMI不并BBB死亡12例。结论AMI并BBB死亡率高,可能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因此早期识别、正确诊断、对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梅 《山东医药》2005,45(1):76-7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多为大面积心肌梗死表现,其发生率为3%~29%,常伴发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律失常,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近5年,我院收治AMI患者180例,其中伴发RBBB26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将我院 5年来收治的AM重患者共 2 4 0例分为AM重伴RBBB组和不伴RBBB组。根据RBBB发生的时间、持续间期以及是否合并左束支分支阻滞将前者分为新发生RBBB、陈旧性RBBB、持续性RBBB、短暂性RBBB、双束支阻滞和单纯性RBBB 6个亚组 ,观察各组的临床经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 AMI伴发RBBB 2 6例 ,占 10 8% ,与不伴RBBB比较 ,其CK峰值、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增高 (P <0 0 1)。RBBB组高发的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并非源自陈旧性RBBB和单纯性RBBB ,而是来源于新发生RBBB和双束支阻滞。新发生的持续性RBBB住院病死率最高 ,为 5 0 % ,短暂性RBBB为 11 1% ,而持续性RBBB的再灌注治疗率较短暂性RBBB明显降低 ( 2 5 %vs88 9%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伴发RBBB提示预后不良。再灌注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一. ACS伴新发右束支阻滞:死亡率为什么更高AMI合并新发生的RBBB的发生率为3.0%~29.0%不等,高于LBBB发生率(0.5%~9.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芬教授指出虽然AMI诊断标准及最新定义未把AMI合并RBBB列入需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266例心电图、心肌酶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8例(A组)AMI并发RBBB(占21.9%)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B者)。且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A组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以作为预示危险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了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 133例 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2 9例 AMI并发 RBBB(占 2 1.8% )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 CK及 CK- MB浓度更高 ,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结论 :AMI并发 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 ,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 ,重建血管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判定无临床心血管病证据的束支传导阻滞(BBB)患者的长期结果。筛选病人110000例,其中310例BBB无明显或可疑心脏疾病。平均9.5年的随访结果与另310例同样年龄、性别的对照组进行了对比。所有人数中,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患者比单纯左束支阻滞(LBBB)多,(分别为0.18%与0.1%,P<0.01),每项异常都随年  相似文献   

9.
溶栓前年代,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右束支阻滞(RBBB)的意义曾得到广泛研究。其发生率为3%~29%,通常是大面积梗塞的表现,常伴发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阻滞、心律失常和死亡率增高。近年来溶栓治疗的普遍开展,是否改变了AMI时RBBB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心病伴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束支阻滞组 ,39例 )及无束支阻滞的冠心病患者 (对照组 ,35 1例 )心电图束支阻滞有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束支阻滞组左主干、左回旋支 (LCX)及三支血管 [左前降支 (LAD)、LCX、右冠状动脉 (RCA)同时存在病变 ]发生病变比率增加 (P <0 .0 1,P <0 .0 5 ,P <0 .0 5 )。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LAD及RCA发病率高 ,RBBB并发左前分支阻滞 (LAFB)者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增高 ,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者LAD、LCX病变发生率高 ,LAFB者LAD病变发生率高 ,房室传导阻滞伴束支阻滞患者多为三支血管病变。结论 :冠心病伴束支阻滞预示冠状动脉病变广泛而严重 ,L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以左冠状动脉为主 ,RBBB提示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多累及RCA及LAD ,如存在 2种以上阻滞 ,特别是并发有左前分支或房室阻滞时 ,多提示存在三支血管病变及左主干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伴随急性心肌梗死 (AMI)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  2 94例 AMI分为RBBB组和非 RBBB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梗死部位、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水平、心功能状态、严重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  RBBB组血清 CK、CK- MB平均峰值为 (2 2 82 .0± 6 74.3) u/ L、(2 5 2 .6±137.3) u/ L ,明显高于非 RBBB组的 (192 0 .4± 5 6 9.2 ) u/ L、(114.8± 5 6 .7) u/ L (P<0 .0 0 5和 P<0 .0 1)。 RBBB组killip平均级别为 2 .33± 0 .5 4级 ,非 RBBB组为 1.46± 0 .6 3级 (P<0 .0 5 ) ,RBBB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 (5 3.2± 9.6 m m )大于非 RBBB组 (4 5 .8± 8.2 m m,P<0 .0 5 ) ,左心室射血分数 [(4 8.9± 7.6 ) %]小于非 RBBB组 [(6 7.0± 3.7) %,P<0 .0 1]。 RBBB组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于非 RBBB组 (分别为 70 .8%和 39.0 %,P<0 .0 1;43.8%和 14.6 %,P<0 .0 1)。结论  AMI并 RBBB患者梗死面积大 ,严重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价束支阻滞(BBB),尤其是右束支阻滞(RBBB)的预后意义。 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症状限制性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成人,瓣膜性或先天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预激综合征或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者除外。应用休息心电图诊断左束支阻滞(LBBB)或RBBB,随访(6.7±1.6)年,评价受试者全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对11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分析显示,并右室梗死组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右室梗死组(48%对9%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RBBB时≥2°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心性休克、血清CK峰值、住院死亡率均显著增高。提示RBBB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大有关,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999年1月-2003年12月间我院153例资料完整的AMI的心电图、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153例中39例并发RBBB(占25.5%),其预后明显差于无RBBB者。表现为CK及CK—MB浓度更高,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较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AMI并发RBBB提示是梗死面积较大、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可作为预示危险程度的标志,对此类患者应积极干预,重建血运,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左束枝传导阻滞(LBBB)发生率较右束枝传导阻滞(RBBB)为低,但予后较差。这大概是 LBBB 与影响左室的各种心脏病密切相关的缘故(即 LBBB 的各种心脏病发生率较高)。特别是 LBBB 与缺血性心脏病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其产生机制至今尚未弄清。1973年检查8例 LBBB 的传导系统,影响部位主要在室间束分枝部与左束枝之间的交界处。但2例心肌梗死者其梗死部位在下侧壁,且与 LBBB 无直接关系。本文目的在于弄清25例产生 LBBB 的各种过程,其中包括11例心肌梗死。分析 LBBB 发  相似文献   

16.
束枝传导阻滞 ( BBB)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预后的影响 ,既往的研究涉及较少。作者对非选择性的 894名 AMI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 ,以探讨束枝传导阻滞对 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并对伴束枝传导阻滞的 AMI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进行了概述。894例 AMI患者中 ,伴 BBB者 113例其中左束枝传导阻滞 ( L BBB) 60例 ,右束枝传导阻滞 ( RBBB) 5 3例。BBB的诊断是通过体表心电图所证实 ,这些 BBB患者中有部分病人在 AMI前曾有心电图证实存在 BBB。且伴有 BBB的 AMI患者年龄相对较大 ,既往有 AMI及高血压病史 ,Killp分级大于 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海高行社区老年人束支传导阻滞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3年6月~10月间对上海市浦东高行社区老年居民进行系统抽样调查,共纳入受试者3950例,男性1745例,女性2205例。根据年龄分为三组:65~69岁(1850例),70~79岁(1492例),≥80岁(608例)。根据束支传导阻滞情况分为:正常组(3717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53例)、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180例)。问卷调查收集入选者的一般资料,收集静脉血检测实验室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肌酐(Cr)以及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结果随年龄增加,三组空腹血糖、Hcy、Cr和尿酸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0岁入选者较65~69岁吸烟比例下降,HDL-C、Hb A1c、收缩压、高血压和心血管病比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束支传导阻滞总患病率为5.9%,RBBB患病率为4.6%,LBBB患病率则为1.3%。亚组分析:男性RBBB、LBBB患病率均高于女性,5.8%vs.3.6%,1.9%vs.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年龄升高,LBBB、RBBB患病率均有显著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正常组比较,LBBB组和RBBB组年龄、男性比例、Hcy、Cr、尿酸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BBB组较正常组高血压、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比例升高,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81,95%CI:1.038~1.126)、高血压病(OR=1.973,95%CI:1.007~3.866)、心肌梗死(OR=5.807,95%CI:1.616~20.862)、心脏瓣膜病(OR=5.566,95%CI:1.152~26.892)、性别(OR=2.089,95%CI:1.106~3.945)是高行社区老年居民患有LBBB的危险因素,LVEF(OR=0.968,95%CI:0.937~0.999)为保护因素;年龄(OR=1.079,95%CI:1.053~1.105)、男性(OR=1.608,95%CI:1.102~2.346)是高行社区老年居民患有RBBB的危险因素。结论上海高行社区老年居民束支传导阻滞的总患病率是5.9%。LBBB与心血管疾病显著相关,应注意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形态心电学标准是否适用于原有束支阻滞(BBB)或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宽QRS波群心动过速(WRT)的鉴别诊断。方法选择窦性心律时呈BBB的患者236例[左束支阻滞(LBBB)60例,右束支阻滞(RBBB)176例],分析形态心电图标准用于鉴别WRT的特异性。结果胸前导联图形一致,胸前导联无RS图形;RBBB时电轴重度右偏(-90°~±180°)、V1导联呈左兔耳征(Rsr`.Rr`)、V6导联呈QR、QS、R形或R/S<1、aVF导联呈Qr、QR、QS形;LBBB时V1~V2导联S波降支钝挫、V6导联q(Q)波、aVF导联呈QS、qR形,Ⅰ导联呈qRr、S、Rs形等11项标准特异性较高(88.6%~100%)。另8项标准特异性较低。心肌梗死并WRT(尤其QRS呈RBBB)时采用上述标准鉴别诊断有一定局限性。结论部分形态心电图标准适用于原有BBB伴WRT的鉴别诊断,但对心肌梗死并WRT的鉴别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9.
急性心肌梗死伴右束支传导阻滞近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光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356-1357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通常是大面积梗死的表现,常常伴有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和高病死率。引起了临床的关注,本文对我院近10年来收住的AM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寻找早期识别AMI不良预后参数,提高AMI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正>临床上让人困惑的是,束支阻滞(bundle branch block,BBB)可以掩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心电图改变,容易漏诊和误诊;而另一方面,与不合并束支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相比,AMI合并BBB者,不论左或右束支阻滞,其院内死亡率均明显增高,且合并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