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F0002-F0002
脾胃病学科是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脾胃病研究所,附属龙华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建设的临床学科,2007年入选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批准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理生理(脾胃)三级实验室。学科在主要学术带头人马贵同教授和谢建群教授的领导下,  相似文献   

2.
《医古文知识》2009,(6):F0003-F0003
2009年10月22日-2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世界华人协会协办,中国药材集团、四川江油中坝附子科技发展公司、广西林源堂养生制品有限公司、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广西同宥药业有限公司、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支持的“第三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在上海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3.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3):F0002-F0002
龙华医院肿瘤科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专科之一。创建43年来,在全国著名肿瘤专家刘嘉湘教授的带领下,在国内首倡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乳腺癌、肝癌、脑瘤等10余种常见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和防治肿瘤放疗、化疗毒性反应的中医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4.
2011年10月28日,国家级名老中医马骏先生脾胃病临床经验学习班暨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会议在合肥举办。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董明培,安徽中医学院副院长彭代银。省中医药管理局调研员徐经凤,马骏先生所在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的相关领导及其弟子、会议代表10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黄锦军教授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在推拿治疗脾胃病方面经验丰富,并提出“开督脉”“疏肝胆”“通三焦”“重局部”的“和术”推拿思想。笔者通过跟师学习,对黄锦军教授“和术”推拿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举办研究生学术沙龙协会10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保障沙龙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管理长效机制。对近10年学术沙龙活动内容进行统计,凸显了该学术平台建设的特点及创新点。通过调研总结了龙华医院学术沙龙平台对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起到的积极影响,进而体现在中医学研究生中开展学术沙龙活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如何传承,业内人士已达成了共识,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三个环节缺一不可。鉴于中医学的特点和现代社会变迁的状况,要完全做到实非易事。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教授是实践了这三个环节并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一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近作《杏林散叶——王庆其医话医案集》,充分体现了他数十年辛勤耕耘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吴东南  范世平  肖政  饶振芳 《新中医》2016,48(4):217-219
正饶振芳,粤北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广东省名中医,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疾病,尤其在慢性胃炎、结肠炎、结肠息肉、腹泻、腹痛等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长达30多年医疗、教学、科研实践中,融古贯今,逐步形成了全面又有特色的辨治脾胃病的个人学术思想体系,就其辨治脾胃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谨守病机,调理气机贯穿脾胃病治疗的始终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包括了胃痛、痞满、腹  相似文献   

9.
脾胃升降理论在中医脾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核心地位,起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成熟于《脾胃论》并经由叶天士"脾升胃降"理论而完善。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思想,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补中益气汤分别作为代表辛开苦降法、和胃降逆法、益气升提法的经典方剂,在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理中汤在儿科脾胃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92例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儿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的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奥美拉唑、抗生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联合中药理中汤治疗方案。结果:对照组(奥美拉唑的三联法治疗)中痊愈1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786%;观察组(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中痊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两组相比较具有临床效果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联合疗法治疗小儿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光明中医》2016,(16):2421-2423
三仁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立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由杏仁、薏苡仁、白豆蔻仁、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原方主要为湿温病而设,"湿"乃脾土所生,与脾胃系统疾病联系密切。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脾胃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小儿腹泻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武雯  许波良  朱森  王春霞 《新中医》2018,50(1):168-170
正脾胃以膜相连,一脏一腑,共主升降,互为表里,脾胃病其实就是人整体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和病机改变,可将胃痛、吐酸、腹痛、呕吐、嘈杂、痞满、呃逆、噎膈、反胃、痢疾、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症。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其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具有"输肌以散"与"升精以养"的功效[1]。药理研究显示,异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苷、大豆苷元等[2],是葛根的主要药用成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中医药学会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联合主办的"2012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北京市脾胃病名家传承高峰论坛暨中医脾胃病临床诊疗指南标准知识培训"活动于2012年12月22-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德教授,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中医杂志》2014,(7):513-513
[本刊讯]2014年4月12日,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班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在浙江紫晶大酒店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和浙江省各地的200余位代表参会。研讨班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肖鲁伟全程主持。  相似文献   

16.
脾胃病者,名堂色黄,鼻居中央,位应脾胃中州。脾胃病,名堂阙庭色泽均可见异常变化,名堂居中最为紧要。通过观察鼻部色泽变化有助于临床对于脾胃疾病的判定,笔者临床日久,反复印证,稍有所获。分述于下:色分7种,黄白相间、黄色鲜明、黄黯不显、黄中泛青、黄黑并见、黄灰并色、黄隐青多。不管病情多久,症状多重,黄色一直存在,只不过色泽鲜明程度,夹杂色不同而已,根据夹杂色之不同,病情存在不同的判定。临证反复印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纯属临证一得,望请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7.
甘味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补,能和,能缓”,尤其和其它性味的药物配伍后,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言“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在跟随导师临床过程中,体会到甘味药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就甘味药的补、和、缓等方面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8.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观今中医内科综合门诊,脾胃病甚多。多与饮食不节、嗜欲忧思、过食肥甘有关。调理脾胃为治疗脾胃之要则。辛开苦降法源于仲师的半夏泻心汤,主要是以调理脾胃寒热为主,治疗以寒热错杂之邪痞结于中焦之证,余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乌梅丸在《伤寒论》方中最具有代表性,半夏泻心汤中,以半夏、干姜为辛味药组主升降,黄苓、黄莲为苦味药组以燥湿,人参、炙甘草、大枣为甘味药组以补益。近来不少学者根据“脾主运化”理论,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血液胃泌素测定、尿糖排泄试验、胰淀粉酶含量测定及胃肠运动功能和排空时间测定,与中医生理脾胃生理学中具有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功能相互吻合。脾与胃只有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化有序,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用药方能效应桴鼓。现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脾胃病患者60例,采用SPSS 21.0将入组患者按先后序列号(1~60)随机平均分为常规西药治疗组(30例)与中医升降理论组(30例),常规西药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中医升降理论组患者接受中医升降理论指导治疗,然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中医升降理论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29/30),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80.0%(P 0.05),中医证候积分、镜下溃疡评分均显著降低(P 0.05),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水平均显著降低(P 0.05),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率(96.7%)显著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63.3%(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西药治疗组的16.7%、13.3%(P 0.05)。结论: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较常规西药治疗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医辨证论治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张机(字仲景)时期。虽“八纲辨证”成熟滞后,但其作为启示后代医家以八纲为辨的实际作用不容忽视。黄芪气温味甘,可升可降,历代医家多对其青睐有加,有关黄芪的经典配伍比比皆是。姜树民教授从事医学理论与临床研究三十余载,博古融今,经典底蕴深厚,对治疗脾胃病有独到的见解,遣方用药精准巧妙,对黄芪的配伍熟记于心,不论黄芪为主为辅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将黄芪配伍应用得游刃有余,值得深研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