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基于“病-药-量”分析《中华医典》中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的用药规律,为丹参的临床应用及药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华医典》中收集含有丹参的中药方剂,采用Excel 2020建立丹参临证方药数据库,对其病症、证型、药物使用频次、功效类别、性味归经、剂型及用量等进行统计分析,运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结果 共收集含丹参方剂1 196首,主治病证分类共511种,其中高频病证(频次≥9)主要为“中风”“脚气”“虚劳”“痹痛”“腰痛”。治疗“中风”证型以阴虚风动为主,“脚气”证型以湿热蕴结为主,“虚劳”证型以肾阳虚为主,“痹病”证型以风寒湿痹为主,“腰痛”证型以寒湿腰痛为主。组方中使用频次≥150的药物有16味,使用频次较高的有当归、人参、茯苓等。药物功效种类以活血调经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补血药、利水消肿药较多;药性使用频次由高到低为温、寒、平;药味多选用苦、甘、辛味;药物归经以肝、肺、肾、心经为主。高频病症剂型及药物用量分析显示,治疗“中风”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汤剂和散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祛风止痉;治疗“脚气”时,丹参常用剂量为123.93 g,剂型多为汤剂,核心药物配伍防风以除湿止痉;治疗“虚劳”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散剂,核心药物配伍熟地黄以滋阴补血;治疗“痹病”时,丹参常用剂量为37.3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肉桂以温经散寒;治疗“腰痛”时,丹参常用剂量为41.31 g,剂型多为酒剂,核心药物配伍牛膝以通血下行。结论 丹参可治疗多系统疾病,在诸多疾病中主要发挥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功效。根据不同疾病特点,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时,丹参又被赋予“祛风”“壮骨”“祛湿”“止痉”等功效,为丹参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王旭高临证医案》“痰饮篇”的处方用药,探寻王旭高治疗痰饮的用药规律。方法: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中药种类、聚类、因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通过整理得到处方55首,共使用药物104味,总使用频次597次,高频药物(频次≥11次)共14味,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茯苓、半夏、陈皮、白术、甘草、干姜、桂枝、熟地黄、附子、杏仁、五味子、人参、款冬花、泽泻;104味药物按功效分类法收录并分类的共96味,涉及药物种类17种,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益药与化痰止咳平喘药;性味归经统计结果显示,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性多温;归经以肺、脾、肾、胃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35组;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3个类方,5个公因子。结论:王旭高辨治痰饮以温化为总则,重视肾脏对痰饮尤其是虚痰的影响,不畏滋腻,助肾纳气,兼以临证化裁,对当今临床仍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方剂的用药特点及其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治疗积聚的方剂,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治疗积聚的方剂,建立Excel数据库,进行用药频次、性味、归经分析。并使用R语言arules包及arulesViz包对筛选处方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及可视化,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对药物进行复杂网络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聚类方剂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后共纳入方剂426首,包含中药303种,总用药频次4 075次;四气9种,总频次3 214次;五味8种,总频次5 490次;十二经总频次11 936次。治疗积聚应用频次较高的药物前3位为木香、肉桂、当归;关联性药对以三棱、木香出现频次最高。复杂网络分析,木香-肉桂、木香-三棱之间的关联性较强。聚类图谱显示,皮尔逊相关性为20时,高频药物可聚为5类。结论:历代医家在积聚治疗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辛味和苦味为主,归经侧重于脾胃经,功效以理气药、温里药、补益药为主。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积聚的用药规律研究,为临床实践中药治疗积聚相关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挖掘整理含丹参-当归的方剂,利用统计软件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利用Excel软件分析中药使用频次、频率及丹参-当归配伍特征和主治中医病证频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通过统计共筛选出含丹参-当归药对的方剂390首,频次统计分析发现涉及中药504味,使用频次≥60的中药共22味,除丹参、当归外,核心高频药物为川芎、甘草、白芍、肉桂、地黄、牛膝6味。通过组方规律分析得到常用中药组合有丹参-当归-川芎、丹参-当归-甘草、丹参-当归-白芍。主治病证涉及105种,频次≥10的中医病证10种,以瘀血疼痛病症、妇科病症为主。通过网络可视化得到治疗月经病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白芍-香附,治疗痹证的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川芎-肉桂,治疗虚劳病核心中药组合为丹参-当归-牛膝-肉桂-防风。结论 与丹参-当归配伍的高频中药为白芍、川芎、肉桂等,优势病证为月经病、痹证和虚劳病,揭示了丹参-当归药对的用药规律,为该药对在临床合理用药及深入研究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相关病症医案方药,探讨古代痴呆用药与组方规律。计算机加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华传世医书》等中医文献集及数字图书馆记载的历代痴呆相关病症临证医案(囊括汉代至清代方书),建立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药规范化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法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用药特点与组方规律。对最终筛选出的156首方剂、共123味中药进行分析,药物总频次11 747次,挖掘出8个核心方药。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规则与算法,发现历代医家治疗痴呆方剂的高频药物为茯苓、远志、人参、石菖蒲、甘草、当归、麦冬、白术、熟地黄与干姜等;药物配伍以气血双补、阴阳平调与开窍宁心为主;药物性味以温性、甘(淡)味药为主,归经以心经、肾经、肝经与脾经为主;核心方药为人参、茯苓、远志、石菖蒲、白术等的组合加减。高频药物和核心组方体现了历代医家治疗痴呆医案的组方法则以益气健脾开窍为主,辨证予以滋阴、补血、化痰与温阳等。关联规则挖掘历代医家治疗痴呆用药特点、组方规律有助于指导中医药防治痴呆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蒙医常用方剂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筛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传统蒙药与方剂》《蒙医方剂学》(蒙文版蒙医教材)中的常用蒙医方剂,从剂型、方剂类型、用药频次、药物分类、性味、药效等角度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探讨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524首蒙医常用方剂;最常用剂型为散剂;五脏类方为主要方剂类型;高频药物依次为诃子、红花、栀子等;药物分类中祛巴达干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占比16.36%,其次为清热类药物、镇赫依类药物等;药性以凉性为主,占43.33%;药味以苦味为主,占45.55%;药物效能中轻性频次最高,占41.39%,其次为钝、燥、糙等;19个高频药对中有13个涉及镇赫依类药物,9组核心药物内“川楝子→栀子”的置信度最高;系统聚类得出6个药物组合,包括4个凉性组合、2个温性组合。结论:蒙医方剂善用散剂,重治五脏,习用诃子;围绕“六基症”对“证”组方;习用性凉,味苦,效轻、锐、燥、糙之药,常用对药以镇赫依类药物为主,置信度最高的核心药物组合为“川楝子→栀子”;聚类组合以凉性为主,与药性结果互为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部医典》含印度獐牙菜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SPSS Modeler的频数分析法、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挖掘藏医《四部医典》含印度獐牙菜的方剂,分析印度獐牙菜方剂的剂型、配伍组合及主治疾病。探索含印度獐牙菜方剂在清赤巴和肝热病等不同病症中的用药规律。结果:藏医《四部医典》中总共发现232首含印度獐牙菜方剂,涉及224味藏药。方剂剂型中散剂最多,组方药物数量中4~8味的方剂最多,方剂主治功效中清赤巴(62次)和肝热病(36次)的频次较高。组方药物频次中藏红花(96次)、兔耳草(85次)等出现频次较多。当支持度设置为20%、置信度为100%时有12条规则,印度獐牙菜-藏红花的支持度最高。清赤巴的含印度獐牙菜方剂中榜嘎的频次最高,药物组合时印度獐牙菜-兔耳草的组合为核心药对。治疗肝热病的含印度獐牙菜方剂中藏红花频次最多,药物组合时印度獐牙菜-藏红花为其核心药对。结论: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揭示了含印度獐牙菜方剂的组方规律,发现藏医隐形的用药思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挖掘整理载有类抽动障碍表现疾病的古籍文献,为临床治疗抽动障碍提供参考.方法 以关键词"瘛疭""慢惊风""抽搐""筋惕肉瞤""肝风",检索《中华医典》软件,将涉及病名、病因病机、方药、禁忌与预后的内容予以分类归纳.通过Excel 2007软件对药物性味及用药频率进行频数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类似抽动障碍证候表现的疾病,其病因与患儿先天因素、外感寒热、饮食及母亲产后失血有关,病机以火热、津亏、血虚而致风动为主,亦与痰湿有关.共录入处方140张,药物169味,药物多数为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剂型多为丸散.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药物31味,共聚为4类.在阴液亏损的情况下不宜汗下,忌用温针.结论 古代医家重视虚、风、痰在抽动类疾病中的作用,以补益中焦、祛风化痰、解表清热为核心治法,对药物的性味、剂型的选择颇有考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何喆  张琦  翁家俊  王美君  陈浩 《中成药》2020,(5):1306-1310
目的 探讨《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痰饮方剂的用药规律.方法 统计《中医方剂大辞典》收录治疗痰饮的方剂及药物,查找其性、味、归经及功效,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0、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33首方剂,涉及中药305味,方中出现频率高于60%的中药为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白术、天南星等16味,大多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药性多温、寒、平,药味多辛、苦,归经多属脾、肺经.根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律分析,得到常用药对21对.通过数据挖掘,得到4组药物聚合组合、1组核心组方.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痰饮方剂的核心用药为半夏、陈皮、甘草、茯苓、白术等,核心方为二陈汤、四君子汤,组方思路以燥湿化痰、健脾行气、清热利湿、温阳化饮为主.本研究对当代中医治疗痰饮的研究与临床遣方用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软件,探讨《中华医典》中收载的所有治疗中风的古方用药规律,包括药性规律、常用药物、药对及新方组合等,以期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收集并筛选《中华医典》光盘中历代治疗中风的内服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运用软件的数据挖掘方法,寻找高频药物、药类、药对等,探讨治疗中风病药物配伍规律,以方测证,从中总结古方治疗中风之病因病机。结果:根据方剂纳入与排除标准,共筛选出符合方剂617首,涉及中药320味,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中,以风药为主,其中排名前10的高频药物为防风、川芎、甘草、肉桂、当归、天麻、附子、麻黄、天南星、羌活;药对以川芎与防风最为常见;关联规则显示"它药-防风"的关联规律,并得出13首治疗中风的新方。结论:根据分析得出古代医家在治疗中风时,重视对风药的配伍使用,并以辨证论治为指导,辅以开窍、活血、化痰之法,可以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十八反”药物治中风病古今方剂配伍和治疗特点.方法:收集规范古代及近现代中风病方剂中含“十八反”反药组对的处方,运用关联规则对方剂进行高频药物挖掘,对方剂剂型、年代进行对应分析.结果:经整理获得古今中风病“十八反”反药同方方剂共173首,其中古代方剂111首,近现代方剂62首.相反药对以半夏-附子使用最多,共76首.古今含“十八反”药物治疗中风方剂高频药物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古今治疗中风均重视治痰,但古方用药以天南星、川芎、全蝎、天麻、白附子、白僵蚕为主,偏于熄风通络化痰,病机方面重视痰瘀邪实;近现代方用药以甘草、茯苓、白术、陈皮为主,偏于益气健脾化痰,病机方面重视正气亏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中医古籍挖掘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中搜集关于采用中药内服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医案。运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5.0和SPSS Modeler 18.0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医籍71部,医案195则,方剂195首,药物206味,累计用药频次共2561次,排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丹参、黄芪、甘草、川芎、当归。排前5位的药物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化痰止咳药、解表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肝、脾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丹参、黄芪、川芎、甘草为核心中药。关联强度排前3位的药对依次为川芎-丹参、丹参-黄芪、丹参-甘草。频次最高的2组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黄芪。聚类分析显示药物分类有4类。结论:治疗冠心病气虚血瘀证需谨守本虚标实之病机,尤为注重补虚药和活血药的使用,益气活血,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筛选中医药治疗COPD的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核心药物网络图,采用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331首,涉及药物231味,总用药频次3606次。COPD证型以痰热壅肺证、肺肾两虚证、痰浊壅肺证、肺脾气虚证、痰瘀阻肺证等为主。症状以咳嗽、喘息、咳痰、胸闷、呼吸困难、气短、发热、乏力等为主。高频药物有茯苓、苦杏仁、甘草、法半夏等。药物四气以温热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多归肺、肝、脾、胃经。以补虚药应用最多,其次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较高的规则有20条,系统聚类分析得出4个新处方,因子分析可提取公因子9个。结论:中医药治疗COPD以化痰止咳、补虚、利水、理气、活血等为基本治则进行组方配伍。  相似文献   

14.
史攀博  李亨达  方居正 《光明中医》2023,(17):3295-3298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医案验证方居正教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022年1月于平顶山市中医院心内科门诊就诊,且治疗有效及显效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9例,运用Excel 2013建立患者处方数据库从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药物类别频次、频率进行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药物之间的关联,药物及其组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收录方剂119首,涉及93味中药,高频药物包括柴胡、檀香、丹参、瓜蒌皮、毛冬青、苏木、红花、藿香等22味中药,占药物总频次的84.58%,其功效多归于理气、活血、化痰、祛湿、补虚、安神等9类药。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入肝、心、脾、肺、胃经,通过聚类分析22味高频药,可分为5类。结论 方居正教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从患者症状入手,从气血论治,以痰饮、血瘀蓄积,痹阻心脉为病机,治则主以理气活血,辅以化痰祛瘀,兼用补虚安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挖掘古中医文献治疗脑卒中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方书类文献《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使用Excel、SPSS Modeler、SPSS Statistics软件对纳入处方进行中药频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在纳入的557首方剂中,单药防风最为常用,药物四气以温、平为主,五味中辛、甘味为主,归经中肝经、心经居多,使用最多的药物类别为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强链药对216对,关联规则54种,系统聚类分析归为8大类。结论:古文献治疗脑卒中的处方以祛风通络药物为主,补虚、清热、豁痰等药物也因不同证型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先贤运用纯中药治疗中风的用药配伍特点及治则治法,并与现代中西医结合用药规律比较分析。方法:收集《中华医典5.0》中治疗中风的纯中药处方,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软件建立规范化数据库,并利用SPSS Statistics25和SPSS Modeler18.0软件对数据库中的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研究最终纳入条文429篇,方剂1 330首,中药528味,药物总频次15 689次。其中频次>20%的中药13味;药类频次>1 000次的中药类别为解表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平肝熄风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在支持度20%、置信度50%条件下,可得强关联药对20对;聚类分析前20味高频药物可得4类聚类组。结论:先贤治疗中风以熄风化痰、温阳通络、祛风行血、益气健脾为基本方法组方用药,《中华医典5.0》相关的解表祛风药、温阳活血药、开窍醒神药的应用或为现代医家亟待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古代中医治疗痴呆的著作、医案为对象,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痴呆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瀚堂典藏、国学大师等数据库为文献来源,整理古代名医论治痴呆的方药,使用Excel、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方剂254首,涉及中药315味,频次≥14次的共49味,包括远志等。高频药物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多甘、苦、辛,归经以心、肾经为主,功效以补虚药为首。关联规则分析得到21个核心药组,聚类分析获得7个聚类方。结论:痴呆治疗药物配伍上重视标本兼顾,以补虚固本为主,佐以化痰、利湿、安神、开窍、活血化瘀、清热等泻实,注重交通心肾,处方用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在经典名方和自拟方中间灵活变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临床运用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文献的归纳性回顾,探讨其治疗的高频药物,以期提高中医药方药理论与医疗实践水平。方法 选取近30年医学期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中药复方,建立中药复方数据库,对用药的功效、归经、性味等特征进行统计。结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75首复方中单味药126味,前31味药累积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70.7%,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功效分类看,祛风湿药、补虚药、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高频药物。从药物归经看,肝、脾、肾经药居前3位。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性药使用最多。结论 分析统计得到的高频药物,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杨乐  李定祥 《光明中医》2024,(9):1684-1688
目的 探求先秦至东汉腹痛证治规律。方法 选取该时期具有治疗腹痛功效的方剂,对方剂证型、药物性味归经、药物频次、药物功效类属进行频数统计,并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选取73方,涉及112味药(归经纳入107味),证候以脾胃虚寒证最为多见,药性以温性、热性为主,药味多为甘味、辛味,药物归经以肺、脾、胃、肝经为主,高频药物之首为白芍,取高频药物前10味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4类。结论 先秦至东汉时期腹痛证型、用药多样,辨证论治已趋成熟,为后世腹痛的辨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癫痫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和方药使用特点。方法检索1977年1月至2013年7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癫痫的临床研究和个人经验类文献,规范纳入文献中的证型及所用方剂和药物,并分别对其进行频数和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27篇。癫痫中医证型共计37个,其中风痰闭阻、肝风内动、痰瘀阻络、痰火扰神、痰蒙心神、肝肾阴虚证为主要证型;37个证型涉及风淫、火热、痰凝、血瘀、气滞、水湿、惊证、阴虚、气虚、血虚、阳虚等11个病机要素和肝、肾、心、脾、胃5个脏腑病位。癫痫出现频次较多的108个症状可聚成五大类,分别是气虚血瘀、痰瘀阻络、热极生风型;心脾两虚型;痰气闭阻、蒙蔽心神型;气阴两虚、津亏热结型;痰蒙心神型。共用方剂308首,成方69首,以祛痰剂、补益剂、和解剂、理血剂、清热剂、治风剂为主。共涉及中药251味20大类,以补虚、平肝熄风、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安神、理气、清热药为主。癫痫治疗使用频次较多的48味药可聚为六大类,分别为健脾益气、行气化痰、安神;清热泻火、理气化痰、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定惊安神;清热化痰、重镇安神、行气活血;平肝潜阳、熄风止痉;行气化痰、开窍醒神。结论癫痫中医证候以风痰闭阻、肝风内动、痰瘀阻络、痰火扰神、痰蒙心神、肝肾阴虚证为主;组方用药以清热化痰、祛风止痉、理气活血、安神为重,并注重补虚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