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神经鞘瘤患者,包括12例良性、1例恶性病变;13例均接受平扫、2例接受增强CT扫描;10例接受平扫、6例接受平扫及增强MR扫描;观察病灶CT及MRI表现。结果 13例均为单发病灶,平扫CT呈不均匀软组织密度(n=11)或稍低密度(n=2),5个病灶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8例累及鼻腔及鼻窦,邻近骨质受压变形、吸收,5例局限于鼻腔内;增强CT显示2个病灶(2/2)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0例平扫MRI显示病灶信号不均匀,8个呈等T1WI、T2WI信号,2个呈低T1WI及稍高T2WI信号;9个病灶内见混杂斑片状低T1WI、高T2WI信号,其中5个内见斑点状、条状T1WI及低T2WI信号,6个病灶边缘见不连续T2WI低信号;增强MRI显示6个病灶(6/6)均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其内散在异常信号区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4个病灶边缘轻度强化、1个明显强化、1个未强化。结论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CT无明显特异性表现,其MRI表现则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VanNeck病是一种少见的骨骺疾病,多发生于5~11岁的儿童,与外伤或剧烈运动有关犤1-2犦。1924年VanNeck不仅报告了此病的X线表现,还提供了病理检查。1994~2001年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未见报告。我科近4年来仅收集到3例,经X线诊断,外科确诊并治疗后,报告如下,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例1,男,4.7岁,右下肢跛行3月,有时腹股沟疼痛。体检:右髋关节活动良好,无红肿,坐骨耻骨结合处压痛不明显。治疗40天后随访,行走基本正常。例2,女,5.5岁,右下肢跛行10余天。体检:右髋关节被动活动不受限。例3,男,7岁,左下肢跛行5天。体检:左髋关节外展内旋受限,左坐骨耻骨结合处有压痛。1.2检查方法采用东芝公司产KXO-15CX光机,富士感绿片,58~62kV,200mA,0.1~0.80s,监视下摄骨盆正位片。患儿仰卧于检查床面的中线上,两下肢伸直,两足稍内旋使拇趾靠拢。中心线对准两侧腹股沟中部联线的中点。2结果骨盆正位片X线表现为3例患侧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限性骨皮质膨隆,以向闭孔内侧膨隆为明显(图1),见不规则层状改变(图2);膨隆部位骨皮质密度不均,中央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TL)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TL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平扫MRI示8例患侧睾丸均形态失常,体积明显增大。病灶呈团块状,边界清,T1WI均呈低信号,3例其内可见点片状高信号;T2WI均呈等-低信号,信号不均匀。3例病变累及附睾及精索,睾丸与附睾分界欠清,信号不均,T2WI见精索多发纡曲条状高信号;3例合并睾丸鞘膜积液(其中累及附睾及精索1例)。延迟增强扫描病灶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未强化区;8例病灶时间-强度曲线(TIC)均呈流出型(Ⅲ型)。8例DWI病灶实性部分均呈高信号,ADC图均呈低信号。结论 PTL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灶平扫及动态增强特征有助于诊断PT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23例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随机抽取100例因其他原因摄骨盆正位片进行分析。结果:病变组23例中,16例为单侧,7例为双侧。X线表现为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限性骨膨隆,8例有层状改变,病变区内密度不均,有类圆形低密度透光影,骨皮质完整,8例周围骨质轻度增生,未见骨膜反应和软组织改变。8例CT表现为坐骨耻骨结合处局部膨大,其内有低密度透光区,有碎裂,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边缘欠整齐,邻近的髓腔轻度硬化,无明显的死骨和骨膜反应,邻近的软组织正常;正常组中14例出现上述X线改变,其中3例为双侧性。结论:坐骨耻骨骨软骨病的影像学表现较典型,结合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基础,探讨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有MR、CT影像资料的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2例,1例行CT平扫及MR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其CT及MRI的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例病灶位于左侧臀大肌及臀中肌内,病灶呈分叶状,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等、低密度改变,以低密度为主,其间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等密度影;MRI平扫该肿块信号不均匀,在T1WI、T2WI上肿块内均见不规则条片状、索状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块内低信号区域未见强化,病灶内稍高信号区域不同程度强化,以内侧强化为著。1例病灶位于右胸壁第2、3肋间隙内,呈梭形生长,内侧突向胸腔,大部分边缘清晰,CT平扫为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MRI平扫病灶内与纤维化相符合的长T1短T2低信号区,增强扫描不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影像学上主要与一些富于胶原的良性或低度恶性的纤维母细胞性病变作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对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3例乳腺叶状肿瘤(24个病灶)和59例乳腺纤维腺瘤(62个病灶)患者的MRI表现,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叶状肿瘤的平均最大径大于纤维腺瘤,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4)。叶状肿瘤和纤维腺瘤的形状和边缘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叶状肿瘤以分叶状形态多见(12/24,50.00%),也可出现不规则形态(2/24,8.33%);纤维腺瘤以类圆形(29/62,46.77%)和分叶状(27/62,43.55%)多见,无不规则形态出现。纤维腺瘤边缘多表现为光滑(58/62,93.55%),边缘不规则少见;叶状肿瘤边缘不规则更多见:7个(29.17%)边缘不规则,1个出现毛刺。11例(11/24,45.83%)叶状肿瘤T1WI出现斑片状高信号(提示有出血),纤维腺瘤无T1WI斑片状高信号表现。叶状肿瘤T2WI脂肪抑制上以高信号为主(21/24,87.5%),无等或低信号出现;纤维腺瘤T2WI抑脂上等、低、高、混杂信号都有,以高信号为主(43/62,69.35%);两者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25)。8例(8/24,33.33%)叶状肿瘤可见囊变区,纤维腺瘤无一例囊变表现。在强化方式和未强化的低信号分隔方面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曲线类型上,叶状肿瘤以Ⅱ型多见,纤维腺瘤以Ⅰ型多见;Ⅲ型曲线更多见于叶状肿瘤,两者表现有统计学差异(P=0.008)。在平均ADC值方面,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68)。结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MRI表现上存在差异,应用动态增强MR检查能够提高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CT、MR表现,提高CT联合MR对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9年3月收治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共38例,男性25例,女性1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及MR检查。结果:本组38例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中发生于桥脑小脑角区22例,鞍区6例,颅中窝4例,脑室系统3例,脑实质2例,颅骨1例。病灶形态常不规则,"见缝就钻",呈哑铃型、塑形生长。CT平扫呈均匀低密度18例,呈不均匀低密度、内条片状或不规则形稍高密度15例,呈稍高密度5例;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15例,边缘条片状强化23例;出现边缘钙化者8例。MR平扫T1WI低信号为主,内见多发斑片状高信号;T2WI及FLAIR呈不均匀高信号,D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周边见包膜样强化。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胆脂瘤形态常不规则,"见缝就钻",呈哑铃型、塑形生长;DWI呈明显高信号,周边包膜样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联合CT及MRI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椎管内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MPE)的MRI征象,提高本病术前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且影像资料及手术记录完整的15例MPE的临床资料及影像表现。结果:15例MPE均为单发病灶,8例位于腰2椎体附近。15例肿瘤呈中心性纵向生长,平均长径为(5.14±2.92) cm。13例表现为规则的长椭圆形,1例表现为短椭圆形,1例形态不规则,对椎管后方骨质压迫、吸收呈“扇贝样”改变,但未累及椎间孔。12例肿瘤与脊髓圆锥或马尾终丝分界不清,3例对脊髓圆锥或马尾终丝推移。T1WI平扫14例呈等信号(参照脊髓灰质),1例呈低信号。T2WI平扫14例为高信号,1例为完全低信号,14例肿瘤内部或边缘可见点状、条状及斑片状低信号,有8例肿瘤头端或尾端表现为“帽征”,且全部为马尾终丝区的肿瘤。5例肿瘤内部可见囊变,2例尾端囊变。T1WI增强15例肿瘤实体均明显强化,10例肿瘤表现为“蜂窝状”强化,1例肿瘤T2WI显示为完全低信号,增强后环形强化。结论:椎管内MPE在MRI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能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输卵管原发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输卵管原发HGSC,观察其MRI表现。结果 24例HGSC中,MRI显示20例(20/24,83.33%)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12例腹膜增厚和腹膜饼状改变、9例腹膜结节、22例(22/24,91.67%)盆腔(n=12)或腹盆腔(n=10)积液及12例(12/24,50.00%)淋巴结肿大;4例仅见腹膜广泛增厚及腹膜结节(4/24,16.67%)而未见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MRI共检出23个肿块输卵管和/或卵巢肿块,包括单侧病变17例(5例右侧、12例左侧)、双侧病变3例,肿块最大径(7.11±3.68) cm,其中17个呈长条形或管形、4个形态不规则、2个呈圆形或椭圆形;12个为囊实性,8个为实性,3个呈囊性;囊性成分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实性成分呈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均表现为弥散受限;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呈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9个肿块边缘见连续、14个见不连续窄带样强化。结论 输卵管原发HGS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儿童肾上腺皮质癌(ACC)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确诊的ACC患儿,其中11例术前接受肾上腺CT检查,4例术前接受肾上腺MRI,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ACC患儿中女性多见(10/13,76.92%),临床症状包括明显男性化(9/13,69.23%)、库欣综合征(4/13,30.77%)、阴蒂肥大(3/13,23.08%)、阴毛早现(3/13,23.08%)及腹痛腹部包块(2/13,15.38%)等,多伴血清雄激素升高(10/13,76.92%)。CT显示肾上腺区较大肿物,最大径常>6 cm(7/13,53.85%),呈分叶状(8/13,61.54%),5例(5/11,45.45%)平扫密度不均匀,内见钙化灶;增强后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11/11,100%),8例(8/11,72.73%)可见"网络状"改变,并可累及周围组织(2/11,18.18%),局部形成肾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MR T2WI中,3例病灶呈稍高信号,1例呈等信号;T1WI 3例呈稍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增强后4例病灶均不均匀强化。结论 儿童ACC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儿童疣状血管瘤(VH)特征性超声、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VH患儿,观察VH影像学及临床特征性表现。结果25例VH患儿皮肤见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范围较广时呈“铠甲样”外观,周边见“卫星状”病灶。15例仅接受超声检查,体表疣状物多呈低回声、后方伴声影,深部皮下组织以高回声为主;其中10例病灶呈均匀高回声、4例高低混杂回声、1例均匀低回声;13例病灶边界不清,2例边界清晰;12例病灶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3例见少量血流信号。10例仅接受MR检查;其中9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脂肪抑制(FS)-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病灶呈等T1WI信号、FS-T2WI高信号。结论儿童VH皮肤病变多呈不规则红色、青紫色斑块,斑块边缘皮肤呈暗红色,可形成“铠甲样”外观,伴周边“卫星状”病灶;超声多表现为均匀高回声且边界不清;MRI多呈T1WI低信号、FS-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儿童颅内占位伴中枢性性早熟(CPP)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占位伴CPP患儿,包括下丘脑错构瘤(HH)4例、鞍上蛛网膜囊肿 2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及鞍上颅咽管瘤各1例;观察其平扫、增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动脉自旋标记(ASL)及MR波谱(MRS)表现。结果 4例HH表现为下丘脑区结节或肿块,其中3例呈T1WI、T2WI等信号,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较大病灶偏左侧呈不规则T1WI低信号及T2WI高信号,增强后为无强化低信号区;4例DWI均呈等信号;3例接受ASL检查,均表现为等或低灌注;2例接受MRS检查,均见N-乙酰天门冬氨酸峰降低。2例鞍上蛛网膜囊肿表现为鞍上池区囊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伴幕上脑积水。1例松果体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表现为松果体区混杂信号肿块伴脑积水,增强后不均匀强化,DWI呈等或高信号,ASL呈等或高灌注。1例鞍上颅咽管瘤表现为鞍上肿块T1WI及T2WI呈稍高信号,囊壁见等信号结节,增强后囊壁及结节均明显强化;DWI呈低信号、ASL呈低灌注。结论 儿童颅内占位伴CPP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组织学证实的18例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病变中心位于蝶筛区,3例位于上颌窦。CT表现:病变形态均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密度与邻近肌肉相近,相对比较均匀,邻近骨质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增强后病变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与脑实质比较,病变T1WI呈略低信号7例,呈等信号3例;T2WI呈略高信号8例,呈等信号2例。病变信号欠均匀,7例病变内部可见小条状或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4例可见短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病变均呈中度不均匀强化。15例病变广泛侵犯周围结构,MRI可清楚显示病变侵犯的范围,其中眼眶受累8例,颅内受累8例,海绵窦受累5例,翼腭窝受累6例,鼻咽部受累3例。结论横纹肌肉瘤典型的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后中度强化。CT可以较好地显示骨质破坏,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变的侵犯范围,两者结合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诊断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AAM患者资料,观察AAM的临床特点及术前超声表现。结果 10例AAM患者病灶位于盆腔2例,外阴4例,会阴部延伸至盆腔2例,臀部延伸至盆腔2例。超声均表现为形态不规整的肿块;8例边界清,2例边界稍模糊;3例呈液性伴密集细小点状回声,2例呈不均匀中等回声,1例呈中、低混杂回声,4例呈不均匀低回声;CDFI显示3例未见血流信号,5例可见少量血流信号,2例可见丰富血流信号。术前超声对10例AAM均准确定位,但7例未能定性诊断,3例误诊。结论 AAM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超声检查有助于明确肿瘤的位置、侵及范围,但定性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确诊SNTC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接受鼻窦MR平扫,其中5例接受增强MR检查,4例接受鼻窦CT平扫。结果 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34~59岁、中位年龄5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鼻衄和进行性鼻塞。影像学上,6例SNTCS均为鼻腔鼻窦单发病灶,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5个病灶中心位于鼻腔及筛窦、1个位于颅底嗅沟;平扫CT均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溶骨性骨质破坏区;T1WI上,5个病灶呈等或稍低信号、1个呈低信号,4个内见斑片状低信号,1个瘤周见不规则高信号;6个病灶T2WI均呈略高信号,4个内见条纹状低信号、3个伴小囊变;增强后5个病灶均呈明显不均质强化,3个内见条纹状强化,均侵犯周围组织。结论 SNTCS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AL)的CT、MRI表现及其与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PAL的CT、MRI表现,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10例经穿刺活检证实;其中8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11例(18个病灶)接受CT检查,6例(11个病灶)接受MR检查,4例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9例为双侧病灶,4例单侧病灶,共22个病灶。病灶最大径为2.60~13.40 cm,16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2个呈不规则形,4个基本保持肾上腺形状。18个病灶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影,9个病灶MR 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CT或MR增强扫描中,病灶均呈轻中度渐进性均匀或不均强化,其中4个在MR增强静脉期或延迟期出现网格状强化。结论 PAL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LDH检查可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WI对早产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 选取109例临床有明确围产期窒息史,于出生7天内首次接受MR检查的早产儿,2周及6个月后行MR复查,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 109例早产儿存在不同程度脑损伤。其中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34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9例,单纯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22例,同时伴有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14例,小脑、丘脑出血各8例,脑白质出血4例。脑白质损伤T1WI呈点片状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DWI呈等高信号,SWI呈等、稍高信号;出血灶在T1WI为高信号,SWI为低信号。2周后MR复查示20例脑实质出血灶进展为软化囊腔。6个月后再次复查,34例单纯局灶性脑白质损伤和33例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患儿,SWI未明确显示病灶;22例严重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和20例脑实质出血患儿,SWI清晰显示软化灶。结论 SWI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脑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在不同MR序列的表现及其与伴发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DVAs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分析MRI不同序列DVAs及其伴发病变的影像表现及特征。结果 1例多发DVAs合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多发DVAs合并右侧侧脑室出血,3例多发DVAs未合并其他疾病。8例单发DVAs合并单发海绵状血管瘤,5例合并星形细胞瘤,1例合并颅内血肿,19例为单纯单发DVAs。16例DVAs病灶在T1WI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15例病灶在T1WI上未见显示;T2WI上16例病灶呈点、条或小斑片状低信号,5例病灶呈条状、片絮样高信号,10例在T2WI上未见显示;19例病灶DWI序列呈斑片状、条状低信号,8例呈等信号;10例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患者中8例呈树枝状低信号,可见典型海蛇头征,2例未显示DVAs病灶;30例行3D-T1WI增强扫描的患者DVAs病灶均可清晰显示,19例显示典型海蛇头征及粗大引流静脉。结论 常规MR序列可显示部分DVAs存在的伴发病变,DWI显示DVAs病变优于常规序列,SWI和3D-T1WI增强扫描可准确诊断DVAs并显示引流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