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结论:11q23/MLL重排AML基因突变发生率较高,但多为单一突变,其中RAS通路基因突变最常见。该类患者预后不良,各种基因突变并不影响该类患者的总生存期,FLT3突变患者初诊时血红蛋白高于FLT3野生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该类患者获得较好预后。摘要目的:了解AML中常见基因突变在11q23/MLL重排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发生率,探讨伴有基因突变的11q23/MLL重排AML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估这些基因突变对该类AML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53例AML患者的核型均涉及11q23易位,采用FISH和/或多重PCR进行MLL重排检测;采用基因组DNA-PCR技术对该组标本进行AML中11种常见基因突变的检测,这些基因包括:FLT3-ITD、FLT3-TKD、TET2、N-RAS、ASXL1、EZH2、DNMT3、C-Kit、NPM1、WT1、CEBPA等。结果:53例患者均为MLL重排,其中21例(39.6%)同时合并有其它染色体异常,最常见的为+8;23例(43.4%)为突变阳性,均为单一突变。其中N-RAS突变发生率最高,为8例(15.1%),其次为WT1为4例(7.5%)、FLT3-ITD突变3例、ASXL1突变2例,DNMT3A突变2例,EZH2突变1例,c-Kit17突变1例,FLT3-TKD突变1例,FLT3-ITD和TKD双突变1例,而CEBPA、NPM1、C-KIT8、TET2等基因在本组病例中未发现突变。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5个月,未突变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3个月。18例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位总生存期为22.5个月,仅行化疗患者的OS时间为7.5个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29种融合基因及51种肿瘤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第二代DNA测序技术检测49种靶基因;采用DNA-PCR检测FLT3-ITD、NPM1基因12号外显子、CALR基因9号外显子及CEBPA的TAD、BZIP 2个功能区的突变发生情况;采用多重PCR法检测29种白血病融合基因。结果:121例患者中,基因突变总发生率为90.1%(109/121),每例患者平均发生2.1个基因突变,34.7%的患者同时携带≥3个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最高的基因为NRAS(23.96%,n=29),其他基因依次为:NPM1(14.04%,n=17)、CEBPA双突变(14.04%,n=17)、KRAS(11.57%,n=14)、FLT3-ITD(10.74%,n=13)、CSF3R(10.74%,n=13)、TET2(9.92%,n=12)和IDH1(9.1%,n=11)。共47例患者检出融合基因,包括AML/ETO 12例,CBFβ/MYH11 11例,PML/RARa 12例,涉及MLL重排的MLL-X融合基因10例,TLS/ERG 1例及DEK/CAN 1例。CEBPA、NPM1、TET2、RUNX1及IDH1突变在正常核型中的检出率均高于异常核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AS突变在异常核型中的发生率高于正常核型,差异显著(P=0.014)。复杂核型患者的TP53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核型及其他异常核型(P=0.199)。KRAS突变在核心结合因子白血病及伴有11q23/MLL重排的M5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正常核型(P=0.006,P=0.003)。KI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核心结合因子白血病,两者有相关性(P=0.006)。共检测到2例JAK2V617F突变,均与t (8; 21)/AML1/ETO伴随出现。结论:大于90%的AML患者至少携带1个基因突变,每例患者平均发生2个以上白血病常见致病基因突变,部分基因突变与基因重排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评估NPM1、FLT3和C-KIT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发生频率和对预后的影响,并探讨这些突变与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及生存情况的关系。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78例初治AML患者,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或毛细管电泳法检测NPM1、FLT3和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了解这些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显示,NPM1突变患者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4.1%,在正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为26.7%。NPM1基因突变者发病年龄偏高(P〈0.05),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高(P〈0.05),CD34低表达(P〈0.05),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血红蛋白浓度、CD117和HLA-DR表达水平、完全缓解(CR)率、总生存(OS)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8例AML患者中9例(11.5%)FLT3-ITD突变阳性,3例FLT3-TKD(3.8%)突变阳性,无同一患者同时发生这两种突变;FLT3-ITD突变者外周血白细胞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较高(P〈0.05),总生存率偏低(P〈0.05),多见于正常核型(P〈0.05),而在性别比例、年龄、外周血血小板数、血红蛋白浓度、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TKD突变例数较少,未单独进行统计学分析。6例(7.7%)C-KIT突变阳性。C-KIT突变在异常核型AML中的发生率较高(P〈0.05),复发率较高(P〈0.05),总生存率较低(P〈0.05),而在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外周血象、完全缓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PM1、FLT3和C-KIT突变检测有利于指导AML患者的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初发AML患者FLT3基因突变,探讨其在AML疾病特征和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的骨髓标本FLT3基因突变。结果:54例初发成人AML患者中FLT3-ITD突变检出率为22.22%,发生FLT3-ITD基因阳性的AML患者中伴染色体正常核型10例(占83.3%),复杂异常核型2例(占16.7%)。FLT3-ITD基因突变阳性的AML患者的白细胞及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未发生突变者(P0.05),但在性别、年龄、诱导化疗第1疗程CR率、生存率等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例出现FLT3-TKD基因突变的患者与FLT3-TKD阴性AML患者相比,在初诊时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第1疗程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在染色体正常核型AML患者中比例较高;FLT3-ITD突变的阳性组在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和骨髓原始细胞数量方面明显高于该突变阴性组患者。  相似文献   

5.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是近年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发现的常见突变类型,在AML中的发生率为15%~35%,大量研究显示,FLT3突变与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高白血病细胞比例有关,是AML的重要预后影响因素[1-2],核仁磷酸蛋白(NPM1)基因突变也是AML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突变率为25%~35%,在正常核型AML患者中突变率更高,研究显示单独NPM1突变往往预后较好,但当合并FLT3-ITD突变时预后较差[3-6].我们观察了FLT3和NPM1突变在100例AML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中RUNX1基因突变情况,以及与其他基因突变和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70例MDS患者中RUNX1、DNMT3A、TET2、IDH1/2、NPM1、FLT3-ITD、C-KIT突变情况。结果:170例患者中RUNX1基因突变检测率为13.5%(23/170),其他基因突变率依次为:TET2(11.2%,19/170)、DNMT3A(9.4%,16/170)、NPM1(8.2%,14/170)、IDH2(4.1%,7/170)、FLT3-ITD(2.9%,5/170)、IDH1(1.7%,3/170)、c-KIT(0.58%,1/170)。最常见的RUNX1突变共存基因为TET2(5/23)。RUNX1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外周白细胞水平及更低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中位年龄、MDS亚型、染色体核型、血红蛋白水平等方面2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对17例RUNX1突变患者及111例未突变患者进行了有效随访,其中8例RUNX1突变的MDS患者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白血病转化率为47.05%(8/17),13例RUNX1未突变的MDS患者进展为AML,白血病转化率为11.7%(1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UNX1突变在MDS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伴有该突变的MDS患者具有更高白细胞水平、更低的血小板水平、更高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白血病转化率。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NPM1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的临床特点及其与FLT3-ITD和IDH1突变的相互关系.收集AML患者骨髓标本,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WHO标准诊断分型.抽提基因组DNA,采用PCR后测序方法检测NPM1突变.结果表明,对389例AML的标本检测发现,NPM1突变的发生率为14.1% (55/389);FLT3-ITD突变的发生率为14.7% (57/389),IDH1突变的发生率为6.4% (25/389).在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的AML中没有发现NPM1突变,NPM1突变组FLT3-ITD和1DH1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29.1%和12.7%,显著高于NPM1未突变组的12.3%和5.4%.NPM突变易于发生在正常核型AML中,发生率为26.5%(35/132).NPM1突变的AML具有发病年龄偏大、血小板数高、易于发生在AML-M5、CD34阳性比例低、易于与FLT3-ITD和IDH1突变伴发等临床特点.NPM1突变阴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69.8%,NPM1突变阳性组的1个疗程CR率为72.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NPMI突变的AML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易于与FLT3-ITD和1DH1突变共存,而不会与AML1-ETO、PML-RARA和CBF-MYH11融合基因共存.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FLT3-ITD基因突变,探讨该突变在此类患者中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采用PCR扩增技术检测216例初发AML患者骨髓,R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随访分析其预后。结果表明,216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0.83%。正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4%,异常核型AML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12.5%。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阴性者(P<0.01)。有FLT3-ITD突变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比无突变者短,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和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阳性可作为核型正常AML患者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FLT3-ITD及DNMT3A突变对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0—2016年美国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AML初诊患者132例,根据细胞遗传学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细胞遗传学组(简称预后良好组)24例、中等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中等风险组)79例、不良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不良风险组)27例,另有细胞遗传学信息不详2例。使用下一代测序(NGS)技术检测与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相关的42个基因突变。结果 132例AML患者中有120例(91%)至少发生1个基因突变,多基因(≥2)突变占61%。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在中等风险组中,FLT3-ITD突变阳性组的总体生存期与FLT3-ITD突变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突变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短于FLT3-ITD突变阴性组(P0.001),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野生型组的中位生存期与FLT3-ITD突变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突变组的总生存期明显短于FLT3-ITD突变阴性组(P0.001)和FLT3-ITD突变阳性+DNMT3A野生型组(P=0.003)。结论在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的AML患者中,如果同时存在FLT3-ITD及DNMT3A突变,提示预后不良。检测FLT3-ITD及DNMT3A突变状态有助于对AML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多种常见白血病基因突变是否协同参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发病机制,探讨这些突变与APL患者的临床表现、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危险度分层的关系。收集了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4例初治APL患者标本,采用基因组DNA-PCR方法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各个基因的突变情况及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表明,84例APL患者中合并突变的患者51例(60.7%),其中FLT3-ITD突变发生率最高,达到27.4%(23/84);其次,WT1突变12例,FLT3-TKD突变9例,TET2突变7例,N-RAS突变5例,ASXL1突变4例,EZH2突变2例,MLL-PTD、IDH1及CBL各突变1例;而JAK1、DNMT3、c-Kit、NPM1、IDH2、RUNX1、JAK2(V617F)等常见白血病相关基因未发现突变。结合临床资料,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较高,N-RAS突变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较低,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FLT3-ITD突变或N-RAS突变的患者总体生存期较无相关突变组患者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t(15;17)易位(69/84)患者与附加其他染色体异常(13/84)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别。结论:FLT3-ITD突变是APL患者常见的分子突变类型,其与N-RAS突变均为AP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APL中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不影响患者的总体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CEBPA基因双端突变与单端突变2种突变模式的伴随附加基因突变分布差异,并讨论其与患者预后间的潜在相关性。方法:对152例正常核型初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中,25个AML驱动基因的热点区域进行二代深度测序,并结合一代测序验证检测突变位点,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检验对CEBPA基因双端突变和单端突变所伴随的附加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正常核型的初发AML患者中,CEBPA基因双端突变43例(28.29%),CEBPA基因单端突变13例(8.55%)。携带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伴3个以上附加基因突变百分比高于CEBPA基因双端突变(P=0.043)。在携带CEBPA基因双端突变患者中,未发现伴NPM1基因突变,而在13例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中,有6例伴NPM1突变(P0.001)。附加基因突变分布分析中,CEBPA基因单端突变患者伴更多的DNA甲基化修饰基因突变(DNMT3A、TET2、IDH1、IDH2)(P=0.046);CEBPA基因单端突变伴随更多的叠加高危组基因突变(DNMT3A、FLT3-ITD、TP53)。结论 :CEBPA单端突变比双端突变患者伴随更多的预示不良预后的附加突变,可能与CEBPA基因双端突变及单端突变2种突变模式的预后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NPM1(Nucleophosmin)基因第12外显子突变,探索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选择98份临床确诊的急性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冻存骨髓细胞标本,其中78份AML、10份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10份MDS提取DNA,行多重PCR,同时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FLT3基因第14、15外显子,PCR-毛细管电泳同时检测NPM1和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 78例AML患者共检出21例(26.9%)具有NPM1基因突变,10例ALL和10例MDS均未检测出该突变。78例AML中52例核型正常,NPM1阳性19例(36.5%),26例异常核型AML患者NPM1阳性仅2例(7.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M2、M5患者NPM1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其他组。NPM1突变型AML患者WBC中位数为42.0(16.3~102.0)×10^9/L,野生型为14.0(3.4~67.2)×10^9/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NPM1突变型AML中12例(57.1%)同时伴有FLT3-ITD,57例NPM1野生型患者13例(22.8%)出现FLT3-ITD突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PM1阳性FLT3阴性患者9例中8例(88.9%)获得CR1,NPM1阳性FLT3阳性12例中3例(2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阴性33例中16例(48.5%)获得CR1,NPM1阴性FLT3阳性13例中2例(15.4%)获得CR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PM1基因突变是AML患者常见的一种突变,尤其是染色体核型正常AML患者发生率较高。伴有NPM1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年龄高,外周血白细胞高,更常见于M2和M5中,伴随FLT3-ITD突变发生率高,CR1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酪氨酸激酶(TK)相关基因c-Kit、FLT3、JAK2 V617F突变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法结合碱基测序,检测58例CBF-AML患者[其中30例为伴t(8;21)异常,28例为伴inv(16)异常]初诊时c-Kit、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和FLT3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的点突变发生情况;JAK2 V617F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随访观察各种突变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58例CBF-AML患者中19例出现c-Kit错义突变,其中包括6例8号外显子突变(mutKIT8)和13例17号外显子突变(mutKIT17).mutKIT8在伴inv(16)患者中更多见.2例患者FLT3-ITD突变阳性(FLT3-ITD+),7例(12.1%)患者FLT3-TKD突变阳性(FLT3-TKD+).58例初治CBF-AML患者均未检出JAK2 V617F.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突变的累计发生率达46.6%(58例中27例),仅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2种错义突变(FLT3-TKD+和mutKIT8).和c-Kit基因野生型患者相比,mutKIT17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明显升高(分别为31岁和55岁,P=0.003).c-Kit突变导致患者总生存(OS)率及持续完全缓解(CCR)率降低(P=0.053和P=0.048);其中存在mutKIT17的患者OS率及CCR率降低更为明显(P=0.005和P=0.013).FLT3-TKD突变对CBF-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CBF-AML中RTK突变常见,但同属一类的两种基因突变极少存在于同一患者.在CBF-AML中c-Kit基因突变发生频繁;JAK2 V617F突变罕见.c-Kit突变患者,尤其是mutKIT17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增高、易复发、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I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l基因突变和部分l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I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l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 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l(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l和1DH2基因突变,但IDHl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l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l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l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D)、14、15号外显子(内部串联重复,ITD)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 656例AML患者中检出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6例(0.9%),17号外显子突变33例(5.0%),NPM1基因突变169例(25.8%),FLT3-TKD突变46例(7.1%),FLT3-ITD突变178例(27.1%).至少有1个突变的患者341例(50.3%).C-kit的8号外显子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C-kit的17号外显子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NPM1检测到15种突变类型,其中10种类型已有报道(A、B、C、D、Nm、I*、J、J+、S、13),5种类型未见报道;TKD检测到11种突变类型.t(8;21)/M2患者常伴有C-kit的17号外显子突变;inv(16)/M4患者常伴有C-kit的8号外显子突变;M3患者中除FLT3基因突变外未检测到其他突变.NPM1和ITD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患者,在形态学亚型中多见于M5和M1,阳性病例多伴随高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增多、CD34低表达和CD33高表达.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突变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增高,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比例升高.在正常核型的群体中突变阳性的比例较其他群体增高,2种、3种突变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FLT3-ITD突变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0.0±1.2)个月,与阴性群体中位生存时间(17.0±2.4)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4),单独NPM1突变与否对总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但NPM1+/ITD-患者的总生存率最高.结论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类型及数量在MICM分型中都有特殊的分布,并与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数和预后均有相关性.对染色体核型正常的患者,基因突变可作为判断预后新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伴有NPM1基因突变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对206例初诊AML患者进行NPM1基因突变(包括A、B、D三种最常见类型)检测.结果 NPM1突变阳性患者占所有AML患者的15.5%,占正常核型AML患者的32.5%.NPM1基因突变定量中位值为23.2%(2.3%~140.8%).32例NPM1突变阳性和174例NPM1突变阴性患者相比,初诊时中位年龄(46岁和35岁,P<0.01)、WBC(27×109/L和8×109/L,P<0.01)、BPC(82×109/L和36×109/L,P<0.01)、AML-M5比例(31.2%和5.8%,P<0.01)、染色体正常核型比例(92.6%和40.8%,P<0.01)、伴有FLT3-ITD突变阳性患者的比例(25.0%和7.5%,P<0.01)、免疫表型CD34阳性患者比例(23.3%和69.5%,P<0.01)、伴有特异性融合基因患者的比例(0和47.1%,P<0.01)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性别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完全缓解率、总体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阴性患者比NPM1突变阳性伴FLT3-ITD阳性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有提高趋势.结论 对初诊时高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不低、CD34阴性表型和正常核型AML患者检测NPM1和FLT3-ITD突变,有利于分子分型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经MICM分型确诊的223例初治AML患者的骨髓标本,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IDH2基因4号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分析AML中IDH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分析伴IDH2基因突变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治疗疗效。结果:223例AML患者中,23例患者存在IDH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0. 31%,其中IDH2R140Q 15例(65. 22%),IDH2R172K 6例(26. 09%),IDH2R140W 2例(8. 70%)。IDH2基因突变组中位年龄高于未突变组中位年龄(P=0. 008),初诊血小板计数高于未突变组血小板计数(P=0. 010)。IDH2基因突变组FAB分型与非突变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但是IDH2基因突变组M4和M5的发生率较高。IDH2基因突变在正常核型组和NPM1基因突变组的发生率较高,其中IDH2R140Q突变亚型与NPM1基因突变有相关性,但是IDH2R172K突变亚型与NPM1基因突变无相关性。IDH2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CR)率为57. 14%,低于非突变组的80. 46%(χ~2=5. 927,P=0. 015),其中IDH2R140Q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与非突变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IDH2R172K突变组化疗完全缓解率明显低于非突变组(χ~2=7. 734,P=0. 005)。不伴有NPM1突变的患者中,IDH2突变组2年总生存(OS)率为36. 36%,低于非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66. 40%(χ~2=3. 958,P=0. 047),其中IDH2R172K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突变组(P 0. 05);所有随访患者中,IDH2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为50%,与非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66. 88%)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但是IDH2R172K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突变组(P 0. 05);在正常核型患者中或伴有NPM1突变的患者中,IDH2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与非突变组2年总生存率相比,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IDH2基因突变是AML患者较常见的基因突变,IDH2基因突变患者年龄较大,血小板计数较高。IDH2基因突变易发生于正常核型患者,在FAB分型M4和M5的发生率较高。IDH2基因突变与NPM1基因突变有相关性,但是IDH2R172K突变亚型与NPM1基因突变无相关性。IDH2基因突变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相关性,其中IDH2R140Q突变对AML患者的预后无影响,IDH2R172K突变可能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及其临床特征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河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初诊AL患者基因突变特点,以及患者年龄、外周血细胞、原始细胞、白血病FAB分型、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等临床特征。结果:102例AL患者中,基因突变阳性89例(87.25%)。共检测到275次基因突变,平均每例患者发生2.70个基因突变。突变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EBPA(6.91%),NPM1、ASXL1(6.18%),TET2(5.82%),DNMT3A(5.45%),IDH2、FLT3-ITD(5.09%),基因突变常伴发出现。CEBPA突变发生在M2亚型10例,TET2突变发生在M2亚型9例;MPO低表达组最常见的基因突变中,NPM1、DNMT3A、IDH2、RUNX1、SF相关基因突变发生率较MPO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NPM1、DNMT3A、FLT3-ITD对白细胞水平的影响有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PM1突变阳性者可能有更高的白细胞水平(P=0.038),DNMT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