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 ,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而从初始的心肌损害如何发展到终末心力衰竭则是研究热点 [1 ]。不少作者试图阐明这个热点 ,笔者认为由 Colucci[2 ] 提出经 Givertz和 Colucci[3 ] 共同修改的CHF演进图较有说服力 ,且可对引起心肌重塑各种继发性介体进行针对性治疗 ,以阻止或延缓 CHF进展 ,见图 1。图 1 心肌 (室 )重塑和心力衰竭发生和进展演变图针对 CHF前、后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而产生儿茶酚类物质 (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 ,NE)及血管紧张素 (Ang )的异常增高 ,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它不仅表现为心功能的减退,常常还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和其它器官功能(包括肾脏、肝脏等)异常,影响并制约心衰的发展和预后[1]。慢性心力衰竭时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升高外,也有炎症激活,细胞因子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等,它们共同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2]。而血清尿酸、CRP作为临床常用生化指标,近年来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CHF患者血清尿酸(UA)、…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很高,它与CHF疗效、再住院率、死亡率等预后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慢性肾脏病、铁缺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减少及细胞因子等均与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贫血有关;纠正贫血可以改善心力衰竭。本文将关于贫血对CHF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和相关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不同原因所致的各种心血管疾病心脏病的最终结果。美国心脏协会把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2]表明,CHF中至少50%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CHF的症状是由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过去20多年SHF的生存率明显上升,DHF的生存率却没有改变[3],DHF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4]。经过大量研究,目前已达成共识,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5.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疾病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各种原因和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均可导致CHF.研究证实[1],CHF存在持续的神经内分泌激活、细胞因子的活化,细胞内信息传导通路的改变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等,导致心脏功能下降和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心室重塑,从而引起心室功能的进行性恶化直至终末期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各种原因导致心脏供血不能满足机体组织器官代谢需要而引起的各种心脏疾病的共同通路和最终结局。CHF具有发病率高、治疗困难及预后差的特点,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伴有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的变化[1]。相关统计资料[2]表明,目前约有10%的老年人在经受心力衰竭的困扰。一项最新的多国联合研究[3]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常常出现新发心电图检查的异常。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淤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中国CHF患病率为0. 9%,住院率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 0%,死亡率却占40. 0%,约有80. 0%的CHF患者年龄超过65岁[2]。有研究发现,55%的CHF患者出院后3~6个月内会  相似文献   

8.
黎红  罗初凡  龙健猷 《临床荟萃》2009,24(18):1614-1615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它不仅表现为心功能的减退.常同时伴有神经内分泌激素分泌和其他器官功能(包括肾脏、肝脏等)异常,影响并制约心力衰竭的发展和预后。CHF时除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升高外,也有炎症激活和细胞因子升高,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CRP)等,它们共同参与了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相关。近年来,微量白蛋白尿被看成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和总病死率相关,而血清CRP作为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旨在探讨CHF患者尿微量自蛋白水平[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creatinine ratio,A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发生率和病死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持续、过度激活,以及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在其病理生理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1]。神经激素模式是慢性心力衰竭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同时炎性细胞因子又进一步补充了其发病机制[2]。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是尤为重要的炎症因子,通过不同的途径诱导DNA断裂,参与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愈加成为一个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针对心力衰竭新药开展了多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多个新药获批临床使用。上述治疗手段虽然可以稳定心力衰竭,但多数患者的病情仍处于进展之中。能量代谢在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学中至关重要,CHF的进展被认为是由心肌细胞对能量底物的利用异常、代谢失衡和氧化应激引起的[2]。因此多项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的社区管理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玲  谷磊  李鼎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9):1652-165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到后期的临床症候群。随着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率的增加,CHF发病率逐年增加,且预后极差,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相似[1]。近年来随着多中心、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化对照试  相似文献   

12.
钱海兰  王君俏 《全科护理》2013,11(21):1998-2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也是心血管病病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研究显示,CHF是主要心血管病中发病率显著增加的唯一病症[2]。罹患CHF的病人一旦起病,即便没有新的心脏损害,由于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心功能不全症状也将进行性恶化。CHF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体质量指数(BMI)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BMI与CHF患者死亡率相关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9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队列研究,包括91 572例CHF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体质量相比,低体质量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高[HR=1.48,95%CI(1.36,1.62),P<0.001],超重[HR=0.86,95%CI(0.78,0.94),P=0.002]和肥胖[HR=0.78,95%CI(0.68,0.90),P=0.001]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低。结论当前证据表明,低体质量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高,超重和肥胖CHF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较低。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4.
应客观对待他汀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阶段,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CHF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因此CHF已成为当代临床心脏病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近些年来人们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有显著降血脂作用外,还有阻止CHF的发生和发展的作用,并能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疾病的晚期临床表现。死亡率在我国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评估心衰的预后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时免疫系统活化、患者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和其他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反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气流受限特征,且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持续进行性发展[1]。COPD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患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据Lopez AD等[2]研究,至2020年COPD将占世界疾病死亡率的第3位和致残率的第5位。COPD的炎症过程中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参与。本文通过监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其发病率、病死率均很高。利尿剂是心力衰竭管理以及控制呼吸困难和水肿症状的重要药物[1],心功能分级Ⅲ级以上的患者几乎都采取口服利尿剂治疗。尽管有研究[1]证实,CHF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变化调整利尿剂的用法是安全有益的,但服药依从性不良仍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  相似文献   

18.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作为非药物性治疗的主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CHF和心室差异性传导;经循证医学证实,CRT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1]。CRT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器质性心脏病终末期的治疗方法,也是近些年来国内外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的研究热点。尽管大部分患者已从CRT中获益,但仍有约30%的患者经临床组合评分(CCS)显示未从CRT中获益或效果不明显[2-3]。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慢性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CHF患者人数逐年上升,全球目前已确诊的CHF病例超过2300万[1],每年新增病例约200万[2]。由于CHF患者具有心功能降低、内环境严重紊乱的特点,故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对患者中远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进行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学术观点认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上升等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是预测CHF患者MACE风险的可靠指标[3],但临床研究[4]证实了这些指标的预测效果并不理想,故近年来出现了脑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等血清心力衰竭预后标志物[5],但仍然无法满足实际的临床需求,寻找新型生物标志物以提高CHF患者MACE的预测效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血管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共同表现,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不断下降的趋势相反,CHF的发病率则在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观点认为心室重塑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是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发病机制。心衰的特征之一是RAS系统的激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