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南宁市2012年-2013年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了解食源性疾病的基本情况,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南宁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疾病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年-2013年南宁市共监测腹泻病人302人,检出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菌共31株,总检出率为10.26%(31/302),其中沙门菌3株,副溶血性弧菌2株,诺如病毒26株。10月-11月为发病高峰,1岁以下年龄组、20岁~40岁年龄组及60岁以上年龄组为高发病人群;可疑食品中以不明原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禽肉类;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结论诺如病毒是目前南宁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风险仍然存在。需加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吉林省2013年食源性病原体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地区哨点医院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并采集粪便或肛拭样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收集数据和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源性病原体的总检出率为3.81%,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1.60%,其次依次为沙门氏菌1.91%,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0.21%,志贺氏菌0.06%,副溶血性弧菌0.00%。不同年龄、季度、地区的食源性病原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林省食源性病原体总体检出率不高,各地区检测水平差距较大,应重视疾病的高发季节和高危人群,积极完善疾病的监测体系并开展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了解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广东省2013—2015年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3—2015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总体年均发病率为3.97/10万,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为第3季度(37.57%,4 803 / 12 785),年均发病率最高地市为珠海市(97.61/10万,4 727/ 1 614 200),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占61.35%,7843/2785)和20~34岁(占14.23%,1 819/12 785)为主,20~34岁发病人群中进食场所为餐饮服务业及集体食堂的比例占42.70%(231/541),食源性致病菌以沙门菌为主,总体阳性率16.10%(1 460/9 069),聚集性病例主要以家庭式小型暴发为主(占60.45%,81/134),主要的可疑致病食物是肉与肉制品及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占30.60%,41/134)。结论 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仍以细菌性感染为主、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建议监管部门重点关注20~34岁人群、肉与肉制品、水产动物及其制品。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13 - 2018 年淄博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和病原学特征,为针对性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3 - 2018年全市各哨点医院通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检测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数据。结果 2013 - 2018年共报告25 756例,采集标本2 279份,采样率为8.85%,阳性339份,阳性率为 14.87%。年度分析显示2018年病例占比、样本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2.00%、26.54%。季度分析显示第三季度病例占比最多(40.03%),第二季度样本阳性率最高(17.80%)。年龄组分析,<4岁组阳性占比最多(43.07%),样本阳性率最高为19~28年龄组(20.72%)。其他类别:水果类及其制品,病例及阳性占比均最多,为22.32%及20.94%;农民病例占比最多(31.20%),散居儿童阳性占比最多(33.63%);散装方式病例及阳性占比均最多(分别为40.43%及44.84%);家庭病例及阳性占比均最多(分别为77.83%及77.88%)。结论 各哨点医院应继续重视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上报工作,相关部门要加大食源性疾病的宣传工作,做好对民众的科普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张家港市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在张家港市两家哨点医院就诊的腹泻病患者信息,并采集患者粪便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3年共采集粪便标本899例,检出147例(16.35%),其中11例(7.48%)存在合并感染;检出各类细菌病毒共158株,其中细菌感染中弧菌属占比最高(45/126,35.71%);病毒感染以诺如病毒为主(29/32,90.63%)。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张家港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为弧菌属和诺如病毒,感染形式已从单一病原感染向多种病原合并感染转变。需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能力和卫生教育,引导人们保持均衡饮食,防止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2年-2015年南宁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2012年-2015年19家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12年-2015年通过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共报告4 432例疑似病例,主要集中在7月-11月,1岁~5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在明确的可疑食品中以果蔬类为主,其次为米面制品;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10.21%,诺如病毒居首。2012年-2015年报告的40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微生物因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有毒植物。结论夏秋季为南宁市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1岁~5岁儿童是监测的主要人群,沙门菌、诺如病毒是目前南宁市食源性疾病致病的主要微生物因素。需加强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积极开展防控。  相似文献   

9.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昀  徐小冬  郭琦  李瑞 《职业与健康》2014,(21):3057-3059
目的分析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特征,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制定食源性疾病暴发标准,利用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特征分析。结果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暴发共108起,发病1 043人,死亡7人。7—8月为高发季节,发生起数占总数的84.3%;高发场所为餐饮单位和家庭内部,发生起数占总数的83.3%;高发人群为该地居民,发生起数占总数的47.2%;主要致病因素为微生物性,引发起数占总数的61.1%。结论为了有效降低本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对中小型餐饮单位的监督检查,继续加强夏季预防细菌性和毒蘑菇中毒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夏季腹泻病患者致病因素分布。方法定点监测医院对2013年7~10月期间就诊腹泻病患者采取用药前大便标本和肛拭子采样标本,进行致病菌分析。结果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10.7%,沙门菌阳性率2.3%。男性阳性检出率11.7%,女性阳性检出率15.8%。结论夏季是腹泻病高发季节,尤其是与食源性有关的致病因素的危害非常严重,因此,严格食品卫生,杜绝病从口入,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食源性疾病综合监测模式。方法对2012年广东省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在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开展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在监测医院收集的以腹泻症状为主诉的疑似食源性就诊个案和病例粪便/肛拭标本病原菌监测的所有监测结果,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广东省共报告96起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共计发病1 037例,死亡6例,病死率5.8‰。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以第三季度的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最多,占全年总起数的35.4%(34/96)和中毒总人数的37.1%(385/1 037);发生场所以宾馆饭店最多,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31.3%(30/96)及32.9%(341/1 037),其次为家庭(19起115例)和单位食堂(17起260例);发病年龄以16~60岁组为主,占77.0%(798/1 037);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事件共发生49起600例,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17起193例)和沙门菌(11起155例)为主;引发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事件的前3位食品分别是肉与肉制品(23.8%,19/80)、豆类及其制品(13.8%,11/80)、海产品(10.0%,8/80)及毒蕈(10.0%,8/80)。全省12个地市27家监测医院均无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2012年全省共收集到2 192例疑似食源性疾病个案,病例主要集中在5—8月(60.9%,1 334/2 192),主要症状为腹泻(55.2%,1 211/2 192)、发热(28.5%,625/2 192)和呕吐(16.4%,360/2 192)。从主动监测医院上送的21 358份粪便/肛拭标本中共分离到790株沙门菌、9株志贺菌以及32株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主要血清型包括鼠伤寒沙门菌(26.1%,206/790)、鼠伤寒沙门菌变种(I 4,5,12:i:-)(15.6%,123/790)、肠炎沙门菌(14.7%,116/790)及斯坦利沙门菌(10.6%,84/790);沙门菌对磺胺甲二唑、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链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2.4%、59.5%、58.4%、57.5%、50.8%,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8.9%、86.3%、79.7%、65.9%。广东省全年共发现9起疑似食源性病例聚集事件,经调查核实1起沙门菌感染,其余8起未能明确感染原因。结论 2012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含食物中毒)的发生呈季节性波动,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广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出目前的食源性疾病发生状况,较客观地达到预期的监测目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较大的改进空间,高效的综合监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2013年-2014年食源性疾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流行趋势,为食源性疾病的早期识别、阻断与溯源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房山区两家二级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粪便拭子,鉴定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8种肠道致病菌检测,并对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结果 2013年-2014年共监测样本625份,检出肠道致病菌82株,阳性率为13.1%,2014年阳性率明显高于2013年。82株致病菌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大,占45.1%;其次为沙门菌(28.0%)、副溶血性弧菌(24.4%)、宋内志贺菌(2.4%)。2013年-2014年共检出沙门菌23株,主要流行株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结论 2013年-2014年房山区食源性疾病防控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应加强目标菌监测,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引导合理膳食习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主要病原微生物感染分布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和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武汉市监测哨点医院的19436例病例数据,采集5919份生物样本,分析5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情况。结果 食源性疾病明确的致病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污染占比最高(36.91%)。5917例样本中,肠道细菌的检出率为7.15%(423/5917),其中沙门菌5.12%(303/5917)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1.77%(105/5917)检出率最高。病毒检出率0.15%(9/5917),均为诺如病毒Ⅱ型。男性病原检出率10.20%(258/2530)高于女性7.39%(176/2383)(〖XC小五号.EPS;P〗=12.049,P<0.01)。检出率最高的年龄段为5~17岁和0~4岁。沙门氏菌检出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上报的可疑食品中占比最高的依次为:乳与乳制品31.58%(18/57)、肉与肉制品24.56%(14/57)、水果类及其制品12.28%(7/57)。结论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武汉市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乳与乳制品、肉与肉制品、水果类及其制品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沙门氏菌是引起食源性疾病发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中国居民防范食源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其人群特征,为学校和社区采取有效的食品安全教育及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于2020年1 — 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中国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7个区域抽取70个样本县(区或地级市)共2446名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四象限分析法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防范食源性疾病的KAP现状及其人群特征。  结果  中国居民对防范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平均知晓率为62.20 %,对正确态度的平均持有率为59.26 %,对正确行为的平均具备率为70.08 %。居民防范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平均得分为(4.98 ± 1.61)、(4.74 ± 2.34)和(7.01 ± 2.20)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居民防范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和行为之间均呈正相关(r = 0.228、0.440、0.201, 均P < 0.01)。中国2446名居民中,有1328人(54.29 %)归为第一象限,有624人(25.51 %)归为第二象限,有281人(11.49 %)归为第三象限,有213人(8.71 %)归为第四象限。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更容易被划分至第三象限,其次是第二象限;年龄0~20岁者更容易被划分至第四象限,21~40岁者更容易被划分至第三象限,而41~60岁者则更不容易被划分至第二象限;大专/本科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更容易被划分至第二象限,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亦容易被划分至第三象限;已婚者更不容易被划分至第三象限;家庭年均收入 < 10000元者更容易被划分至第三象限。  结论  中国居民防范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整体水平偏低,应根据各象限人群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干预,促进其掌握足够的食源性疾病知识、持有正确的态度和具备正确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大连市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体分布。方法收集2013年5~12月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病例信息,并采集粪便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结果 2013年哨点医院共收集符合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定义的368例病例信息,采集患者粪便样本368份进行致病菌检测,检出63株副溶血性弧菌,1株志贺菌。采集152份粪便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检测,检出11份阳性。可疑食品以海产品为主。结论大连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岱山县2013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了解岱山县食源性疾病的现状和发生规律,为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3年在哨点医院肠道门诊就诊的符合监测条件的患者采集粪便或肛拭子样本,及时送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分析。结果全年采集患者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285份,样本采集率为100%。实验室分离到致病菌菌株35株,阳性检出率为12.28%(35/285)。其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8株,各类沙门菌7株。结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是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基础工作,是评估控制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东省腹泻病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感染情况及其血清型别、耐药变化和分子特征。方法 对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检出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弧菌和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药物敏感试验和PFGE分型。结果 2013-2014年检测粪便标本57 834份,分离到3 372株致病菌,检出率为5.83%;沙门菌的检出阳性率最高,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3 213株沙门菌分为143种血清型,最常见的血清型为鼠伤寒、4,5,12:i:-、肠炎、斯坦利和德尔卑沙门菌。沙门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较敏感;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有明显差异,10种最常见血清型中,肠炎沙门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最高,德尔卑沙门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89株各血清型沙门菌的PFGE型别分布多样,表现出较大的指纹图谱多态性。85株副溶血弧菌分为10种血清型,最主要的血清型为O3:K6(61.18%),其次是O4:K8(10.59%);tdh携带率高(81.18%),trh携带率较低(7.06%),有10株菌(11.76%)不携带该两种毒力基因;副溶血弧菌对亚胺培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的敏感率均>95%。13株志贺菌分别为宋内志贺菌9株、福氏志贺菌3株、鲍氏志贺菌1株;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氯霉素较敏感(76.92%)。检出的8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ETEC 29株(33.72%),EPEC 27株(31.39%),STEC 27株(31.39%),EIEC 3株(3.48%)。结论 2013-2014年广东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5.57%),其次是副溶血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副溶血弧菌和志贺菌对头孢类和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沙门菌感染中仅发现聚集性病例,但未监测到暴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济南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针对性措施。方法 收集济南市2013—2021年两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系统中的数据,并对采集的粪便、肛拭子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3—2021年济南市两家哨点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5 417例,主要以0~5岁组儿童为主(48.57%);5~8月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53.72%);临床症状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可疑暴露食品以肉与肉制品例数最多(13.89%),暴露场所以家庭自制为主(45.83%);病原体总检出率为38.40%,主要为大肠埃希菌(24.22%),诺如病毒的检出率为17.76%,创卫前后致病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22,P<0.001)。结论 济南市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危人群是0~5岁儿童,夏秋季是高发季节,以大肠埃希菌和诺如病毒感染为主。应继续加大高发季节和婴幼儿的监测力度,提高高危人群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加监测哨点医院,扩大覆盖面,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县腹泻病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病学分布情况,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与溯源能力。方法分别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4、GB 4789.5、GB 4789.7、GB 4789.6对哨点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进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5种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ETEC、EIEC、EHEC、EAEC)的检测。结果在227例食源性疾病患者肛拭子中,检出致病菌11株,检出率4.85%。其中副溶血性弧菌8株,沙门氏菌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1株。结论密云县食源性疾病患者在8种常见致病菌中以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门氏菌为主;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降低散在的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常熟市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和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早期识别和溯源能力。方法对2012—2015年常熟市5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符合病例定义的就诊患者进行病例信息收集,并采集病例肛拭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2012—2015年共对2 462份肛拭标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检出肠道致病菌256株,检出率为10.40%,其中副溶血性弧菌192株、沙门氏菌39株、志贺氏菌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对2 234份肛拭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检出肠道病毒265株,检出率为11.86%,其中诺如病毒232株、星状病毒20株、札如病毒13株。在年龄分布上20~2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26.56%;在时间分布上第3季度发病率最高,占40.50%;在明确的可疑原因食品中,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大,为8.33%;可疑进食场所主要是在家庭,占38.22%。结论常熟市食源性疾病病原体主要为副溶血性弧菌和诺如病毒,应继续加强主动监测,加强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宣传,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