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相比,心肌损伤和术后出血较少,但仍有发生。2002年6月~2003年12月,我们在10例OPCAB中应用抑肽酶,预防OPCAB心肌损伤及术后出血,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燕振中 《山东医药》2006,46(10):42-43
分别测定不同时点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的平均血浆浓度的变化。结果心肌再灌注6h及再灌注24h,CABG组患者CK-MB、cTnI血浆浓度较OPCAB患者明显增高。认为CABG对心肌的损伤程度较OPCAB严重,OPCAB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冠心病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手段主要有药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各种血运重建手段通过及时有效地恢复心肌血液灌注,可以减轻缺血导致的心肌损伤及坏死。然而,心肌缺血后恢复血液再灌注本身也可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这一现象被称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1]。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和保持梗死相关冠状动脉通畅的抗血栓药物的不断发展,使得心肌再灌注治疗得以持续改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 (myocardialinfarction ,MI)的实验室诊断问题本质上就是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的问题。WHO推荐的AMI诊断标准包括三个方面 :病史与症状、ECG表现和生化标志物。生化标志物在MI的诊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Wu指出生化标志物在心肌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的作用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早期诊断AMI,为及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②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危险性分层 ;③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判断 ;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PTCA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监测 ;⑤心绞痛患者 ,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  相似文献   

5.
有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预防心肌梗塞的研究不多。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围术期心肌梗塞发生率很高,故对验证这种手术能减少随后心肌梗塞发生率的说法造成困难。然而,近来应用保护心肌的技术,例如钾离子停跳液能显著减轻围术期心肌坏死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对比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中心肌梗塞发生率是比较合适的。本文报道冠状动脉外科随机化研究(CASS)的结果,以求引证在轻度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后无症状的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疾病者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显著降低心肌梗塞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假说。方法:704例男性,76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1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比较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counterpulsation,IABP)对原位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乳内动脉血流特性的影响,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IABP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IABP病人应用二维多普勒法在胸骨旁左右第1肋间分别测定左乳内动脉与右乳内动脉的直径、时间流速积分、心输出量和乳内动脉血流量,比较这些指标在应用及撤除IABP后的改变。结果应用IABP可使原位及旁路移植术后的乳内动脉的时间流速积分,总血流量和心脏舒张期血流量明显增加(P<0.05),使乳内动脉在心脏收缩期血流量下降,这些改变以原位乳内动脉更为朋显;尽管IABP对心输出量并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增加乳内动脉血流量与心输出量的比值。结论IABP可明显增加原位及旁路移植术后乳内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的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肌钙蛋白I(cTnI)等在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与心肌损伤的关系。方法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5例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组25例和非体外循环组30例,肝素化前,体外循环组在主动脉开放后1、2、4、8、24、48和72h,非体外循环组在最后1支血管远心端吻合后相同时间点采血10ml,检测H-FABP、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并记录临床指标变化。结果与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体外循环组总H-FABP[(95.42±60.48)μg/L vs(3.91±1.46)μg/L,P=0.000]水平显著升高,且H-FABP在术后1h及达顶峰值,早于cTnI及CK-MB。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式心肌损伤程度较体外循环术式小;围术期H-FABP检测有助于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MI)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及时使冠状动脉血流恢复灌注。然而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本身亦可导致心肌损伤,包括心肌细胞凋亡和梗死面积增加,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随着冠状动脉溶栓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技术的推广应用,MIRI已成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出现多种不同术式以满足临床上的各种需求,其最终目的都是重新恢复远端缺血心肌的血运。血运重建越来越呈现出创伤小、风险小、效果好、多种技术交叉的趋势,从而更好的缓解心绞痛症状,达到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的目的。目前心脏外科领域除了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外,还有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体外循环(ONCAB)与非体外循环(OPCA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各40例,术前即刻、术后即刻、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检测cTnI水平.结果 cTnI在ONCAB组与OPCAB组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然后逐渐下降;OPCAB组cTnI浓度峰值较ONCAB组显著减低.发生心肌梗死5例,其中ONCAB组3例,OPCAB组2例,cTnI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cTnI在ONCAB组与OPCAB组变化规律均表现为迅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观察cTnI变化,可以判断心肌损伤程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与体外循环下行CABG对患者心肌和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间陕西省汉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不停跳组(50例)和体外循环组(50例)分别在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可行性以及手术时间的早晚往往取决于远端冠状动脉的状态.作者认为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或血管造影时远端冠状动脉未显影并非心肌再血管化手术的反指证.凡远端整个一段血管已严重钙化或狭窄最显著处的远端不能施行血管吻合术者,可在旁路移植术外再加作动脉内膜切除术.本文旨在分析冠状动脉内膜切除术和旁路移植术联合治疗的早期及远期效果,特别注意症状  相似文献   

13.
李培杰  刘鲁祁 《山东医药》2005,45(33):63-63
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非体外循环下旁路移植术(OPCAB)的基础.如何做好体外循环下CABG的心肌保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不仅是细胞内能量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而且能通过抗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抑制凋亡、调节自噬、抗炎、参与缺血预处理或缺血后处理等心肌保护效应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AMPK对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106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分为两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5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47例,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平均搭桥支数、平均动脉桥支数、死亡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平均住院天数以及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均低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均是冠心病外科治疗有效的方法;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减少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回顾分析1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非体外循环87例,体外循环69例.认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17.
<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是不采用体外循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冠状动脉搭桥的手术,是一种具有微创性的心脏外科手术,减少乃至避免了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体外循环损伤,较常规体外  相似文献   

18.
徐青云  黄兆铨 《心脏杂志》2009,21(3):439-442
自多层螺旋CT(MSCT)问世以来,CT扫描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就MSCT在临床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的评价、支架置入术后随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的变异和畸形、心功能分析和心肌灌注成像的应用以及在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溶栓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PCI等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经历一定时间缺血的心肌组织在恢复血流灌注后损伤加重的现象,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功能下降和再灌注心肌不可逆损伤等。在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线粒体(mitochondria)功能障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病理机制,包括线粒体ATP生成减少、Ca2+过荷、活性氧大量产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现有的治疗措施(药物、冠状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恢复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但对于已坏死的心肌却无能为力.随之而来的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室重构使心功能进行性恶化,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