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对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均给予脑梗死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d及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对照组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比较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5.2%)显著低于对照组(19.0%),治疗组不稳定斑块率(24.1%)亦显著低于对照组(41.4%)。结论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降低脑梗死患者复发率及不稳定斑块率,其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事件上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4 d后胆固醇、三酰甘油、脂蛋白水平及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相关血清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74.42%),χ2=5.46,P=0.02;治疗后,观察组IGF-1、TGF-β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HO-1、GF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SS、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调节机体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探析阿托伐他汀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将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并发脑梗死的效果。方法按照入院时间将14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引发初次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观察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随访12个月,记录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短暂性脑缺血及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用药前及用药第6、12个月时,测定患者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结果观察组短暂性脑缺血、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用药第6、12个月的TC、TG、LDL-C、CRP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 0. 05)。2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血脂的异常情况,降低CRP水平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梗死的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性狭窄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症状性ICAD性狭窄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以阿司匹林作为治疗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比较2组用药后的总有效率、用药前后动脉斑块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51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对照组25例,两组均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包括:休息、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ACE I等药的应用)。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1次,连用7 d;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 g,每晚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8.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预防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8例,随机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应用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年内脑梗死复发及颈动脉变化、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复发为率3.8%,对照组复发率为3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再发。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7):1219-1220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11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观察组口服氨氯地平和阿托伐他汀,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和血脂变化,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血脂指标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8.18%)(P0.05)。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和血脂,减轻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10.
评价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脑梗塞再发的临床效果。将住院治疗的82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祛痰活络汤,1个疗程后如果没达到显著的效果,继续服用祛痰活络汤。评定两组治疗后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中风病类诊断等,并对患者进行2年的跟踪随访,比较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录。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NIHSS和Barthel评分、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等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2年,对照组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均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塞再发疗效显著,减少了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5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均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以及斑块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及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调节血脂水平,控制炎症介质,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控制冠心病患者周围血管易损斑块的效果。方法冠心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与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次,1次/d,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次,1次/d,睡前口服。2组均连续服用24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内径(commoncarotidarterydiameter,CCAD)、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斑块体积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24个月后CCAD较治疗前增加(P〈o.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增高(P〈0.05),CIMT、斑块体积及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可稳定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控制血脂水平。强化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A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糖代谢指标(FBG、FINS、HbA1c、HOMA-IRI)和脂代谢指标(TC、LDL、TG)的变化。结果干预前,两组糖脂代谢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七项糖脂代谢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能较好地调节血脂、血糖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阿托伐他汀干预后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其相似总磷脂含量,并与10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1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的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观察卒中发生情况。结果: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及总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均<0.01)。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1年时,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溶血磷脂酸和总磷脂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3个月卒中发病例数分别为6和3例,1年时分别为11和6例,阿托伐他汀组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含量显著升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缺血性膜损伤。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均可显著降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9):1605-160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治疗前后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斑块面积。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DBP、SBP、TG、TC、LDL-C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可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入院后即予阿托伐他汀联合rt-PA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治疗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常规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予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两组90 d主要终点指标是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症状性脑出血2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1例,均出现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一例死亡病例。试验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较对照组高(47.6%vs.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预后良好(mRS<2)者较对照组增加(47.6%vs.38.1%),有好转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4.56 h内他汀联合rt-PA治疗是安全的,并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5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早餐后口服;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次,1次/d,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4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度宽块大小,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口服氨氯地平,观察组口服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92%比77.55%,P<0.05);治疗后2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能有效降低血压,缓解心绞痛症状,疗效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及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109例随机分为Ⅰ组(37例),Ⅱ组(29例),Ⅲ组(43例),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3组用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3组用药后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用药前降低(P<0.05),Ⅲ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优于Ⅰ组,Ⅱ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或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 IMT)。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mm或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定义为颈动脉斑块。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2组:蚓激酶+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明显变化(P<0.05)。188例脑梗死患者中治疗组90例,显效39例(43.3%),对照组98例,显效19例(19.3%)。结论:蚓激酶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