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3年6月我院10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艾灸治疗,在经前1周开始治疗,连续治疗10 d为1个疗程;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确诊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综合组为健康教育加针刺治疗;针刺组为单纯针刺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连续随访3个月,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结果]每个治疗周期两组病人SF-M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使病人更好地配合针刺治疗,提高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8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艾灸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以其简、廉、效的特点适合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确诊病人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综合组为健康教育加针刺治疗;针刺组为单纯针刺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连续随访3个月,用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评分。[结果]每个治疗周期两组病人SF-M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教育能使病人更好地配合针刺治疗,提高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背俞穴配合旋磁光子热疗仪穴位局部理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旋磁光子热疗仪理疗治疗,对照组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痛经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痛经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80,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3,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配合旋磁光子热疗仪穴位局部理疗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且操作安全,长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隔姜灸加耳穴按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采用隔姜艾灸气海、关元、三阴交、子宫四穴,配合耳穴按压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3个穴位。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改变。结果隔姜灸加耳穴按压能明显缓解疼痛程度。结论隔姜灸加耳穴按压治疗护生原发性痛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温针灸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对痛经症状、前列腺素、β-E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结合艾灸神阙穴治疗.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胡氏温经化瘀法结合多功能艾灸仪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胡氏温经化瘀方中的药物制成药饼,以多功能艾灸仪进行隔药灸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治疗前后2组的痛经症状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6%,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胡氏温经化瘀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诊耳穴贴压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体会。方法:选择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穴位埋线取:肾俞、气海、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耳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神门、丘脑、肝、肾、卵巢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30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7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相对与对症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比较,副作用小,疗效佳,适于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诊耳穴贴压配合穴位埋线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体会。方法:选择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12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例采用穴位埋线配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穴位埋线取:肾俞、气海、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耳穴取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神门、丘脑、肝、肾、卵巢等,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对照组59例采用药物治疗。治疗30d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2%,对照组为7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相对与对症治疗、激素替代治疗比较,副作用小,疗效佳,适于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三晋王氏妇科第二十八代传承人王金权教授对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经验。王教授认为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属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湿瘀结、肾虚血瘀,其中瘀是核心。治疗上应分为经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温经止痛,非经期化痰除湿、软坚消癥、补肾益气。王金权教授在诊治子宫腺肌病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辨证思路,用药灵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中医分型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76例PHC患者中医分型及其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 176例PHC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居多,占34.66%,其次为湿热中阻证(22.73%)和气滞血瘀证(17.05%)。不同分型PHC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均明显升高,肝郁脾虚组与湿热中阻组、肝肾阴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降低,但不同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湿热中阻证和肝肾阴虚证患者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气滞血瘀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凝血功能相对较好。PT、APTT、TT延长及D-D水平升高程度对鉴别肝郁脾虚证与气滞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脾肾阳虚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五行音乐治疗心理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型的疗效。方法对我院疗养的60位患有心理亚健康不同中医证型的疗养员,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其辨证实施五行音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中医主症及证候等因子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比对照组中医主症改善明显(P<0.01),对肝气郁结、血行郁滞、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及心胆气虚等证候有改善作用(P<0.05);而其余证候治疗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说明五行音乐对特殊人群亚健康的中医主症和肝气郁结、血行郁滞、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及心胆气虚等证候比对照组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阴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候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黄柳向教授运用益气健脾,柔肝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经验。黄教授认为,胃癌前病变的根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胃亏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当以益气健脾,柔肝理气,化痰祛瘀为法。临床上采用莪蚕健胃方加减治疗,对胃癌前病变的阻断与逆转效果确切,并附典型案例1则。  相似文献   

15.
总结肖长江教授治疗心脏X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肖教授认为心脏X综合征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饮食失宜或平素体虚又阴寒乘机外袭,以心脉痹阻为主要病机,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病性大多因实致虚。临床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肝郁气滞、痰瘀互结、气阴两虚、阳虚寒凝4型。并非常重视对情志、饮食的综合调摄,创“话疗”、拍膻中、倡低脂饮食,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直肠炎(Radiation Proctitis, RP)是一种特殊的直肠炎症,为直肠或者骨盆内脏器在放疗时或放疗后发生的直肠炎症。在中医学中,又名“肠澼”、“泄泻”、“痢疾”,也归属于“肠风”、“脏毒”、“便血”、“内痈”等范畴[1]。按照病程的长短,该病有急慢性之分,一般情况下,3个月为急慢性直肠炎的分界点[2]。该病病位在肠腑,与脾胃相关,病久易损及肝肾。病机为本虚标实,风、寒、湿、热、火、瘀、毒等均可为该病的病理因素。中医对于放射性直肠炎的辨证分型大致可分为湿热蕴结、寒热错杂、脾虚湿困、脾肾阳虚、阴虚津亏、气血两虚等。治疗上,西医尚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炎、抗感染、止泻、止血等方法对症治疗。中医以补虚泻实为主,辨证使用中药内服或灌肠,口服联合灌肠亦常见。此外,针灸、穴位埋针、穴位注射等中医疗法也在临床中有所应用。该病中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但目前尚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本文对祖国医学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现有研究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痛经发病率高,易复发,治疗棘手。导师厉健将现代社会环境对女性情志的影响与肝的生理特性、"肝藏血、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相结合,认为该病发生与肝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病机为肝郁气结,气病及血,气血瘀滞,冲任闭阻,不通则痛。故从肝论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以药测机”理论分析2型糖尿病3期的不同病机。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分别治疗2型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并发症期的文献,经过统计分析治疗疾病3期的不同药物分类、功效主治、性味归经的频次与频率,再通过药物的性质反推出疾病的病机。结果:糖尿病前期共检出中药369频次:以补虚药(105频次)与清热药(69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解表为主,频率为62.6%;药性以寒凉为主,频率为43.75%;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1.5%。归经以肝、脾、肾、肺、胃为主,频率为79.7%。糖尿病期共检出中药262频次:以补虚药(97频次)与清热药(78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清热、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主,频率为80.5%;药性以寒凉为主,频率为67.06%;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7.5%;归经以肝、肺、脾、胃、肾为主,频率为79.1%。糖尿病并发症期共检出中药380频次:以补虚药(121频次)与活血化瘀药(87频次)为主;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清热、解表为主,频率为73.9%;药性以温热为主,频率为58.2%;五味以甘、苦、辛为主,频率为83.2%;归经以肝、脾、肺、肾、胃为主,频率为80.8%。结论: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期治以清热益气养阴为主,且解表与利水渗湿并举。糖尿病并发症期治以益气补血、活血化瘀为主,且息风止痉与祛风寒湿并举。总体上以调理肝脾、补益肺肾治其本,重用清热、利水、行气、凉血、活血类药物治其标。从病机上看,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期的病机主要是气阴两虚、肺脾失调。随着疾病进展,“瘀”逐渐加重。当疾病发展成为并发症期时,其病机主要为气血两虚,痰瘀互结,肝肾失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前期人群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节食运动组(对照组)58例,两组均给予节食运动12个月。治疗组加用双侧脾俞、胰俞、肝俞、肾俞穴位埋线,每月1次,共6次。同时观察治疗前后FPG、2hPG、BML、TC、TG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时随访,IGR向NGT逆转率和糖尿病(DM)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12个月后,上述所有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穴位埋线疗法可提高糖尿病前期人群逆转为正常糖耐量,减少糖尿病发生率,且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2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中医证候。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夜尿增多、口干多饮、目糊、乏力等较为多见。在气血津液辨证中以气虚证为多见,在脏腑辨证中以肾精亏虚证多见;肝、脾、肾受损与本病密切相关,兼痰浊瘀血及肝肾阴亏、心肾不交者多见昼夜节律异常。血压增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数目、血糖控制不达标以及血脂代谢异常等显著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中医证候以虚证为主,病及肝脾肾三脏;血压增高与糖尿病的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