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微波配合药物综合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药物用喷鼻剂丙酸倍氯米松和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并口服辛苓颗粒.治疗第7天,采用RADARMED200微波治疗仪,术后停用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改用1%麻黄素和地塞米松眼药水滴鼻.术后1周清理鼻腔,恢复使用丙酸倍氯米松喷鼻剂.结果 全部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显效5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4%.结论 中西药配合微波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既可以改变局部血管张力及通透性,又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过敏性体质,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微波用于变态反应性鼻炎治疗的疗效。方法对于2004年1月1日~6月30日在门诊确诊为变态反应性鼻炎伴有下鼻甲肥大的58例患者进行了微波手术,男30例,女28例,年龄12~46岁,平均18.7岁。结果58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通过微波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55%、94.83%、86.21%、79.31%。结论微波对于变态反应性鼻炎伴有下鼻甲肥大的患者治疗的效果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远期疗效尚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3.
昌平县1996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靖  董翠珍 《疾病监测》1997,12(12):462-464
昌平县1996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调查北京市昌平县卫生防疫站(102200)李文靖董翠珍邢卫东高贵华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发病居我县乙类传染病的首位。为加强科学管理、防止暴发疫情,1996年对我县512例菌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眼外伤的致盲原因及盲目率。方法对我院7a间收治的眼外伤788例进行分析。结果眼外伤788例占同期住院眼病患者15.6%。高发于青壮年,男:女=4.19:1,农村高于城市,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农民居多,约占1/2。职业分布特点依次为: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致伤物种类繁多,以沙石异物为首。根据WHO制定卣目标准,致盲377只眼,致盲率43.3%。结论眼外伤发生机会虽多,并发症多,但均属可预防和避免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延安市甲状腺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月—2012年9月延安市社区和乡镇6层样本,调查对象为18岁以上常住(≥5年)人口2970人,采用高频超声进行甲状腺检查,对总人群、性别、年龄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频超声检出甲状腺异常的总阳性率31.58%(男性28.24%,女性33.70%);甲状腺局灶性结节粗患病率27.68%(男性25.37%,女性29.14%),标化患病率26.89%(男性23.71%,女性29.32%),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结节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P〈0.05)。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粗患病率3.91%(男性2.87%,女性4.56%),标化患病率为3.67%(男性2.71%,女性3.91%),男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弥漫性病变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无增加趋势(P〉0.05),其患病率主要集中在30~50岁,且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延安市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较高,采用高频超声进行甲状腺疾病的筛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海南省0—6岁脑性瘫痪(CP)儿童的流行特征及康复现状,为脑瘫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性治疗及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制定脑瘫儿童的预防、康复医疗救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以居委会(村)为最小单位抽取全省18个市县乡镇0—6岁全体常住儿童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市县随机抽取3—4个区(乡镇),所抽取的区(乡镇)中再随机抽取2—4个居委会(村),抽取到的居委会(村)中全部0—6岁儿童均纳入调查,由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医师进行诊断分型,收集并整理数据,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实际调查海南省18地区0—6岁儿童38267例,实际有效37862例,发现脑瘫患儿80例,脑瘫患病率为2.11‰;各地区的脑瘫患病率在0‰—9.33‰,各年龄组患病率分布在1.98‰—3.22‰;不同性别间男女患病率之比为4∶1;脑瘫分型以痉挛型为主(占61.29%);曾接受康复训练的比例为66.2%。结论:海南省0—6岁儿童脑瘫患病率为2.11‰,分型以痉挛型为主,围生期保健及早期随访工作尚待加强,康复干预现状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脑瘫防治工作的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7.
精神病防治康复中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以下简称精防工作),是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防工作会议(南京)之后开始起步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探索出向群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对重症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管理等防治康复措施,推动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自1991年,“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防工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经过1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五”期间,我国政府又将精防工作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8.
徐遵海  石强序 《疾病监测》1997,12(12):464-466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徐遵海1石强序2聂宝兴3胡升安4刘世琛5姜在彪6为了解我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及发展趋势,制定防治措施。我们于1995年对1994年全县人口进行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与方法1.调查人数:按全县总人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麻疹流行疫情调查分析,掌握流行原因,评价应急接种效果 。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和病例对照调查的方法研究麻疹疫情分布特点和流行原因。结果2008年1-3月喀什地区在全地区范围内发生一起麻疹流行, 发病率为67.80/10万, 死亡率为0.18/10万。结论 疫情流行的危险因素是医院暴露、密切接触和未接种麻疹疫苗。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变态反应性鼻炎(以下简称为变应性鼻炎)的全球发病率有增长趋势,人群发病率约10%~40%。虽然变应性鼻炎并非重大疾病,但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产生鼻窦炎、支气管哮喘、中耳炎并发症的可能,需积极治疗。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常用的方法有药物治疗、减敏疗法、手术治疗(如神经节封闭)等。药物治疗中以抗组胺及局部应用类固醇激素常见,目前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虽疗  相似文献   

11.
孟娟  尹蓉  张虹婷 《华西医学》2009,(3):567-570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标准化变应原对286例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检查怀疑患有变应性鼻炎的门诊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80.8%,前5位的变应原分别为屋尘螨(66.4%)、粉尘螨(65.0%)、杂草(36.4%)、霉菌Ⅱ(25.2%)、霉菌Ⅰ(21.3%)。不同性别之间变应原分布无差异,儿童对粉尘螨和屋尘螨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成人。绝大多数变应性鼻炎患者对多个变应原皮试反应阳性。结论:成都地区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与气候的特殊性一致,尘螨是最重要的变应原,应重视对尘螨的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白介素33(IL-33)水平,为临床诊治变应性鼻炎探讨新途径.方法 收集2013年5月~10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131例成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和分类依据2009年武夷山会议制定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同期155例健康体检个体为对照,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患者和对照个体的血清IL-33水平.结果 131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为28.11±1.6 ng/ml,155例健康对照个体的血清IL-33水平为15.2±4.2 ng/ml,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血清IL-3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个体(t=12.08,P<0.01).在患者组,间歇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为27.2±9.1 ng/ml,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33水平为31.11±7.3 ng/ml,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结论 IL-33可能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过程,抑制血清IL-33水平或许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3.
孟雅琴  白玉荣 《华西医学》2007,22(4):800-801
目的:回顾2004年及2005年3~12月吸入性变应原皮试检测结果,寻找吸入性变应原及花粉致敏诱发变应性鼻炎的发病规律。方法:对近两年以变应性鼻炎为首诊症状的病人进行临床检查及变应原皮肤实验。结果:960例病人中,检查阳性749例(78.0%),阴性211例(22.0%)。19种吸入性变应原中花粉变应原占七种,其皮试阳性503例,占皮试阳性率67.2%,其它变应原皮试阳性246例,占皮试阳性率32.8%。花粉皮试阳性率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吸入性变应性原皮内实验有助于诊断、预防、治疗、变应性疾病。变应性鼻炎、花粉症发病与季节密切相关,特别是花粉症与气传花粉播散季节及花粉种类、浓度相关性甚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射频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24例AR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0.35 mg,肌内注射,隔日1次,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SHP-Ⅱ型射频1次治疗.对2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5%及89.7%,对照组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4%及62.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射频治疗对AR患者改善短期症状及控制远期复发均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阿罗格脱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采用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对57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行皮下深部轮换注射,同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疗程1.5-2年。观察脱敏前后症状、体征分级,对症治疗需求情况。结果578例中有112例因各种原因退出治疗,余下466例中297例已完成全部治疗,其中显效56例(占18.9%),有效198例(占66.6%),无效43例(占14.5%),总有效率85.5%。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分级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对症治疗需求大大减少,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罗格特异性脱敏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具有疗效可靠、耐受性好等特点。因治疗过程长,护士给予心理护理和定期随访,是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的:探讨屋尘螨免疫治疗对上海地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患者自身用药前后对照设计。38例受试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变应性鼻炎成年患者,采用屋尘螨提取液(阿罗格,默克公司,德国)进行53周疗程的皮下注射免疫治疗。观察患者血清IgE、IgG变化;皮肤点刺试验风团大小的变化;患者自我感觉症状的改善程度以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屋尘螨免疫治疗1年后血清IgE变化不明显,IgG有明显升高;皮肤试验反应降低,风团减小;患者自我评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没有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鼻腔结构矫正结合射频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伴有鼻腔结构异常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46例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矫正术或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同时结合射频热凝下鼻甲、鼻丘、与鼻丘对应的鼻中隔等副交感神经密集部位。结果:术后随访1年以上,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82.6%。7例复发,其中6例发生在手术6个月以后。结论:对伴有鼻中隔偏曲或下鼻甲肥大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内镜手术结合射频治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术后复发多在6个月以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变应性鼻炎儿童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在衢州市人民医院五官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儿15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分别在治疗第1天及第2年对患儿的鼻部症状进行评分,判断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的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鼻部症状及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延续护理可以改善儿童变应性鼻炎使用SLIT治疗中患儿及家属的健康行为,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变应原皮肤试验结果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总结试验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方法对2007年3—9月750例疑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做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统计分析变应原皮肤试验的结果,并制定严密的护理和急救措施。结果750例受检者中皮试阳性者680例(90.67%)、阴性者70例(9.33%);室内变应原主要种类为屋尘螨614例(90.3%)、粉尘螨594例(87.4%)、热带螨300例(44.1%),而植物性变应原为艾草38例(5.6%)、豚草34例(5.0%)。所有皮肤试验者均未发生严重全身过敏反应。结论变应原皮肤试验是诊断变应性鼻炎的重要依据,可为特异性免疫治疗提供参考;试验过程中应配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并加强护理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对嗅觉功能的影响及倍他米松对AR嗅觉障碍的干预效果。  方法  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BALB/C小鼠, 建立AR小鼠模型。应用埋藏小球实验(buried food test, BFT)评估AR小鼠嗅觉功能,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AR小鼠嗅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及嗅觉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 OMP)表达的变化。腹腔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 分别在干预后第7及14天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小鼠嗅黏膜OMP表达的变化。  结果  对成功建模的AR小鼠进行嗅觉功能评估, 74.55%的AR小鼠伴有嗅觉障碍。AR小鼠嗅黏膜上皮层较对照组明显变薄, 嗅感受神经元(olfactory receptor neurons, ORNs)层数减少、排列紊乱。AR小鼠嗅黏膜OMP表达亦较对照组减少, 其中AR伴嗅觉障碍组嗅上皮OMP染色阳性细胞数为39.77±2.012, 与对照组66.38±1.517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R不伴嗅觉障碍组嗅上皮OMP染色阳性细胞数为59.50±0.558,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复方倍他米松干预1组小鼠嗅黏膜OMP表达增加, 已接近对照组水平, 为62.04±1.227, 与不用药组47.34±1.8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方倍他米松干预2组OMP表达与复方倍他米松干预1组相似, 两组OMP染色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AR引起嗅觉障碍的作用机制除鼻腔气道阻塞原因外, 嗅黏膜本身因炎症发生变化也是重要原因。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嗅黏膜产生影响, 是治疗AR引发嗅觉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