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Acorvastatin)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3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77例和较大剂量组7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常规剂量组在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较大剂量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共治疗观察90d。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第(30±3)d及(90±3)d进行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评估。观察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g)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TG、LDL-C、HDL-C、hs-CRP、Fg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两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0±3)d、(90±3)d时上述各项间差异亦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整个研究过程中无死亡事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应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性良好,抗炎、调脂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炎症因子水平,调脂疗效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PCI的1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常规剂量(10mg/d,对照组)70例和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78例。分别于术前当天、术后24h、用药2周、4周、12周、24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血脂,分析两组间差异及调脂疗效。并且术后24 h及用药后24周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LVEF与临床冠状动脉事件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PCI后hs-CRP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1)。(2)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s-CRP下降率,分别为4周40.0%比34.1%,12周59.4%比50.5%,24周72.9%比58.6%(P<0.05);血清cTnI下降率,分别为2周54.3%比37.8%(P<0.05),4周50.0%比42.2%。随访期内,观察组与对照组LVEF的上升率,24周时分别为39.0%比22.5%(P<0.05),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下降率在给药12周后,总胆固醇(TC)为21.7%比12.3%(P<0.05),给药24周后TC为23.4%比11.1%(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9.5%比1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PCI增加血清hs-CRP和cTnI水平。(2)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20mg优于10mg。(3)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调脂的达标率。特别是LDL-C降至≤1.8mmol/L的目标值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改善的疗效。方法:72例UAP Ⅲ级患者被分为大剂量组和常规量组,于人院后给予口服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2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血脂(TC、TG、LDL—C、HDL—C)、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舒张内径变化率(ΔD%)。并于2周内观察各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的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服药2周后血脂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肱动脉AD%明显增高(P〈0.01),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62.86%,常规量组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为83.78%,较之大剂量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Ⅲ级患者短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ATO)联合曲美他嗪(TRZ)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到2013年3月在我院被确诊为UAP的患者100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 ATO组(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入 ATO,50例),ATO+ TRZ组(在ATO组基础上另加用TRZ,50例)。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情况。结果:ATO+TRZ组,总有效率为96.00%(48/50),显著高于 ATO组的76.00%(38/50)(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显著改善,与 ATO 组比较,ATO+TRZ 组总胆固醇[TC,(4.78±0.65)mmol/L 比(4.12±0.60)mmol/L]、甘油三酯[TG,(1.54±0.51)mmol/L比(1.02±0.53)mmol/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2±0.46)mmol/L比(2.32±0.45)mmol/L]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57±0.58)mmol/L比(2.12±0.55)mmol/L]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曲美他嗪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早期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9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以下三组:①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硝酸酯类;②1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③40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于治疗前、治疗3d及1周后分别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物(PAI-1)活性。结果治疗前三组间血脂及纤溶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3d后,40mg组t-PA活性升高,PAI-1活性下降,治疗1周后,10mg及40mg组t-PA活性均升高,PAI-1活性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而血脂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早期改善UAP患者异常的纤溶功能,大剂量应用作用更明显,且与调脂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 将27例UAP分为常规治疗组(12例)和常规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5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CD86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UAP者DC表面CD86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用药前CD86的表达与血LDL-C水平正相关;阿托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CRP水平;且CD86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 (1)UAP者DC的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UAP者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原因,(2)LDL-C可能是其刺激因素;(3)阿托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是其对DC的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疗效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一氧化氮,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程度及一氧化氮(NO)浓度显著改善(P0.05),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心绞痛及心电图有效率分别为86.7%和76.7%,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血脂、改善患者内皮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守忠  杜朝阳 《山东医药》2003,43(31):31-31
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我们采用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文UA患者68例,男52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54.5岁。血浆胆固醇(TC)≥4.70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肝肾、功能均正常,两周内均未服  相似文献   

9.
目前发现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时有轻度的慢性炎症反应存在,所以可在粥样斑块中发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同时CARE、ECAT等研究显示hs-CRP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强烈预测因子。有文献证实他汀类药物在有效降脂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持续8周。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UA患者血清CRP及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32例),比较12周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还原酶法测定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血流储备 (CFR)的影响。方法 :将 40例UAP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用经胸彩色多普勒冠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CFR ,比较治疗前后血脂及CFR的变化。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 3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三酰甘油 (TG)均明显降低 (P <0 .0 1 ) ,CFR由治疗前 1 .92± 0 .41升至 2 .97±0 .62 ( P<0 .0 1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及CF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C及LDL C与CFR呈负相关 ( r=-0 .44及 -0 .47,P <0 .0 5 )。结论 :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可以改善UAP患者的冠脉微循环 ,提高CFR。  相似文献   

13.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炎症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肌钙蛋白(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126例U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常规药物治疗(抗凝、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等)16周;阿托伐他汀干预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每日80mg,治疗16周。分别于药物治疗前、治疗后16周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TNFα、cTnI浓度及血脂。结果药物治疗后,阿托伐他汀干预组血清hs-CRP、TNFα和cTnI浓度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TNFa和cTnI浓度,从而降低ACS患者急性期病死率,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炎症的影响,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作用是否不同。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232例,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20mg/d、40mg/d和对照组共4组,分别测定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血中CRP和IL-6的浓度变化,评估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炎症的作用。结果阿托伐他汀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能明显降低CRP,其中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降低CRP更明显,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阿托伐他汀对IL-6的影响不大。结论早期大剂量使用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炎症,控制程度与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剂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早期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使用2种剂量(10和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10d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CK)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将临床确诊为UAP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分别接受10mg/d(32例)和20mg/d(30例)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28例):不接受任何调脂药物治疗;所有对象均测定治疗前和治疗10d后hsCRP、MMP9、NO、ALT、CK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脂、hsCRP、MMP9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明显下降(P<0.05);除hsCRP外,20mg/d较10mg/d治疗后血脂、MMP9水平下降更显著(P<0.05)。20mg/d治疗前后比较,ALT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2组ALT水平依次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UAP早期使用较大剂量(20mg/d)的阿托伐他汀治疗10d,即可明显减轻炎症、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6.
瑞舒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70岁以上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脂及临床疗效。方法 184例UA患者随机分为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5mg/d组(A组)与瑞舒伐他汀10mg/d组(B组)。分析比较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的变化,同时观察UA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显著降低TC(P<0.01)、LDL-C(P<0.01),瑞舒伐他汀10mg/d作用强于瑞舒伐他汀5mg/d(P<0.05),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升高HDL-C,并降低TG,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5mg/d与瑞舒伐他汀10mg/d均能显著降低TC、LDL-C,但瑞舒伐他汀10mg/d作用优于瑞舒伐他汀5mg/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烟酸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效果及对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老年病人共8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以及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烟酸治疗.比较2组病人疗效.结果 研究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3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4例)。所有病人分别于入院时及用药4周后取血,行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小板胞质内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测定。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对照组,要求采血前两周内未服用任何药物。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NO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两组病人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血浆ET-1、血小板CD6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NO水平仍低于对照组(P<0.01),ET-1、CD62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作用,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4周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仍然存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小板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37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人院24h内每晚口服氟伐他汀80mg,疗程6个月。观察终点为心脏事件发生及安全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较快缓解心绞痛及伴随症状,改善心电图,减少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生(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UA早期强化氟伐他汀治疗,可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UA患者79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两组均给予UA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钙,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7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TC、LDL-C、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UA,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