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chronic asymptomatic HBV carrier,ASC)阴虚体质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B1、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内在联系。方法 将105例ASC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及分组:阴虚质组47例和非阴虚质组58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测定HLA-DRB1、HLA-DQA1等位基因型。结果 阴虚质组HLA-DRB1*09、HLA-DQA1*0301的基因频率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27.8%,19.1% vs 3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DRB1*11、HLA-DQA1*0501的基因频率明显高于非阴虚质组(分别为12.1% vs 4.3%,28.7% vs 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HLA-DRB1*09和HLA-DQA1*0301可能是ASC非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HLA-DRB1*11和HLA-DQA1*0501可能是ASC阴虚体质患者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体质类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临床状态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CHB组)患者12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组)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HB组)60例,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1)CHB组阴虚质、痰湿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SRHB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SRH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2)CHB组湿热质的分布频率显著高于ASC组,平和质的分布频率显著低于ASC组;(3)与ASC组相比,CHB组阴虚质、瘀血质有增多趋势,阳虚质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影响HBV感染后的临床结局,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患者可能更易进展为CHB。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类型与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发病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浙江地区汉族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8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60例)、慢性HBV携带者(ASC,40例)3组患者,后两组诊断均经肝活检证实。以王琦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比较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①CSH组与CHB组体质类型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②CSH组湿热质、阴虚质的分布频率(45.0%、25.0%)显著高于ASC组(7.5%、5.0%),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的分布频率(6.2%、3.8%、2.5%)显著低于ASC组(42.5%、22.5%、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体质因素可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湿热质和阴虚质慢性HBV携带者可能更易进展为CSH。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医阴虚体质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应答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探讨中医体质因素在干扰素治疗应答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行Peg-IFNα治疗的120例HBeAg阳性CHB患者资料,通过体质分类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后分为阴虚质组(59例)和非阴虚质组(61例)。两组均应用Peg-IFNα-2b(1.0μg/kg体重)或Peg-IFNα-2a(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6个月后获得完全应答(CR)或部分应答(PR)初步判断为治疗有效,有治疗应答者完成1年疗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HLADQA1基因型。比较不同应答情况患者体质类型分布及组间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不同体质类型CHB患者Peg-IFNα治疗应答存在差异,阴虚质组有效率[61.0%(36/59)]明显低于非阴虚质组[78.7%(4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患者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为14.8%(8/54),明显低于无应答(NR)患者的30.6%(22/72);HLA-DQA1*0601等位基因频率为18.5%(10/54)则高于NR患者的5.6%(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质患者HLA-DQA1*0301等位基因频率[2.5%(3/118)]低于非阴虚质患者[9.8%(12/122)],而HLA-DQA1*0501等位基因频率[33.9%(40/118)]高于非阴虚质组患者[18.9%(23/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c0.05)。结论中医体质和HLA-DQA1基因多态性影响HBeAg阳性CHB患者对Peg-IFNα的应答,阴虚体质和HLA-DQA1*0501基因型不利于应答,但其关系尚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求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的关系,为调整偏颇体质、防治肥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法收集江西、安徽两家医院983例健康体检人群数据。中医体质调查采用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应用判别分析法判定体质类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腹型肥胖、全身型肥胖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系。[结果]未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1和调整混杂因素的模型2均显示痰湿质发生腹型肥胖(OR1=2.92,95%CI=1.76~4.86,P0.01;OR2=2.74,95%CI=1.63~4.60,P0.01)和全身型肥胖(OR1=2.22,95%CI=1.36~3.61,P0.01;OR2=1.89,95%CI=1.14~3.14,P0.05)的危险度显著增高,而阳虚质发生全身型肥胖(OR1=0.36,95%CI=0.20~0.67,P0.01;OR2=0.38,95%CI=0.21~0.70,P0.01)的危险度显著降低。[结论]痰湿质是发生腹型肥胖和全身型肥胖的主要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社区认知衰弱老年人群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以福州市社区469例认知衰弱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自设一般情况及认知衰弱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老年中医体质量表测量老年人中医体质状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衰弱老年人中医体质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69例认知衰弱老年人中,平和质98人(占比20.9%),偏颇体质371人(79.1%)。各种偏颇体质中以痰湿质最常见(27.9%),其次为阴虚质(17.5%)、阳虚质(11.7%)和血瘀质(7.7%)。在调整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三个固有特征后,BMI≥24与痰湿质、气虚质和血瘀质显著正相关(OR=18.24, 95%CI:9.01~36.94; OR=3.87, 95%CI:1.34~11.24; OR=2.54, 95%CI:1.04~6.34),性格内向与气虚质(OR=4.04, 95%CI:1.27~12.86)、脑力劳动与特禀质显著正相关(OR=5.44, 95%CI:1.14~26.06);而饮酒与阳虚质(OR=0.28, 95%CI:0.1~0.74)、性格外向与阴虚质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根据中医体质判定标准调查297例ICVD患者的中医体质,并进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有无狭窄与患者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 (1)297例患者中痰湿质91例(30.64%),其次为气虚质48例(16.16%),血瘀质48例(16.16%),阴虚质35例(11.78%),湿热质31例(10.44%),平和质26例(8.75%),阳虚质15例(5.05%),气郁质3例(1.01%)。(2)297例患者中238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病变,无狭窄病例59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和质(OR=0.197,95%CI 0.081-0.482,P=0.000),阳虚质(OR=0.179,95%CI 0.058-0.551,P=0.003)是脑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痰湿质(OR=2.789,95%CI 1.193-6.521,P=0.018),血瘀质(OR=6.048,95%CI1.372-26.666,P=0.017)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3)按脑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闭塞两组,结果显示,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相比,血瘀质在脑动脉狭窄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医体质与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痰湿质、血瘀质是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血瘀质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人群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于2012—2013年对24 159人(12~80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健康状况的判定主要结合被调查者的体检报告及《亚健康评定量表》,中医体质的评估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结果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为46.0%(11 121/24 159),疾病为35.2%(8 505/24 159)。偏颇体质在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中所占的比例比较高,而平和质在健康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医体质对健康状态有显著影响(P<0.001),与偏颇体质比较,平和质与亚健康危险降低显著相关(OR 0.23, 95%CI:0.21-0.25, P<0.001);与疾病危险降低也显著相关(OR 0.11, 95%CI: 0.10-0.12, P<0.001)。偏颇体质与亚健康状态危险增加密切相关(P<0.001),如气虚质OR 10.44 (95%CI: 8.86-12.30)、阴虚质OR 4.31(95%CI: 3.71-5.01) 、阳虚质OR 3.51(95%CI: 3.02-4.08) 、湿热质OR 4.11(95%CI: 3.58-4.73) 、痰湿质OR 7.19 (95%CI: 5.88-8.81) 、气郁质OR 21.17(95%CI: 15.74-28.45) 、血瘀质OR 7.27(95%CI: 5.71-9.25)、特禀质OR 3.68(95%CI: 2.90-4.67)。结论亚健康状态与中医体质密切相关,偏颇体质是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平和质是亚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信息情况调查表、中医9种体质分类调查量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共调查患者450例,中医体质分布特征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湿热质阳虚质特禀质阴虚质平和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OR=2.058,95%CI(1.302,3.253),P=0.002]、过敏性鼻炎[OR=2.074,95%CI(1.296,3.317),P=0.002]、体重指数(BMI)[OR=1.079,95%CI(1.012,1.151),P=0.021]是痰湿质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029,95%CI(1.741,5.268),P=0.000]是气虚质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是气虚质[OR=0.263,95%CI(0.150,0.461),P=0.000]、血瘀质[OR=4.519,95%CI(2.638,7.740),P=0.000]、气郁质[OR=0.061,95%CI(0.021,0.172),P=0.000]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OSAHS患者主要中医体质为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各影响因素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北京城区居家老年人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并探讨其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北京市3 894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同时调查其人口社会学特征、疾病情况及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习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医体质与生活习惯的相关性。结果老年人中平和质1 111名,占28.53%;偏颇体质2 783名,占71.47%。偏颇体质的前3位分别为气虚质(662名,占17.00%),阳虚质(445名,占11.43%),血瘀质(363名,占9.3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中医体质的老年人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和睡眠习惯有差异(P0.05)。以平和质为参考,排除人口统计学指标和慢性病史等指标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气虚质与饮食喜热(OR=1.349,P=0.015),阳虚质与饮食喜热(OR=2.448,P0.01),痰湿质与饮食喜炙烤(OR=2.144,P=0.003),湿热质与饮食喜甘甜(OR=1.355,P=0.032)及喜饮茶(OR=1.359,P=0.047),血瘀质与饮食喜热(OR=1.422,P=0.017),气郁质与饮食喜热(OR=1.446,P=0.031)关联程度最高。经常运动与气虚质(OR=0.397,P0.01)、阳虚质(OR=0.522,P0.01)、痰湿质(OR=0.475,P0.01)、湿热质(OR=0.647,P=0.015)、血瘀质(OR=0.608,P=0.001)、气郁质(OR=0.541,P=0.001)及特禀质(OR=0.466,P0.01)等偏颇体质呈负相关。早睡早起与痰湿质(OR=0.414,P0.01)、湿热质(OR=0.536,P=0.015)、血瘀质(OR=0.515,P=0.004)及特禀质(OR=0.526,P=0.039)等偏颇体质呈负相关。结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有与之关联程度较高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改善偏颇的中医体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与其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随机分为高危组(n=60)和低危组(n=60)。其中高危组患者ESRS≥3分,低危组患者ESRS3分。采用王琦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体质测评,并使用统计推断分析以及统计描述。结果:脑卒中复发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的中医体质构成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危组比较,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的阴虚质显著升高,而平和质则明显降低,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中医阴虚质体质比例方面,脑卒中复发高危组患者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而在中医平和质体质比例方面,高危组患者则明显低于低危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王琦中医体质学说“体病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质决定个体对不同病因的易感性及其发病后病理变化的倾向性,开展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研究是近年来体质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体病相关研究是从中医视角调查分析特定人群体质分布谱及流行趋势,为中医药更好更早预防控制疾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对于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促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杭州市60岁以上离退休老年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分析老年人群的体质类型的特征,从而为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在老年人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的支持。方法:根据中华中医医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采用调查问卷方法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平和质227例,占39.82%;8种偏颇体质343例,占60.18%。体重指数、不良生活习惯与不同偏颇体质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通过对杭州市离退休老年人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客观分析了不同老年人群的体质特征,揭示了老年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规律,有助于把握老年人体质特点,为进一步调理老年偏颇体质,提高老年人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干部预防保健工作中应用中医体质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中老年干部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预防保健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体质分型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次数,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干部保健预防过程中,应用中医体质分型治疗可有效提高中老年干部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范琳燕 《新中医》2020,52(2):169-172
目的:研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体质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相关标准进行调查并进行体质分类,统计中医体质类型、证型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段(50~60岁,61~70岁,71~80岁)、不同病程(<5年,5~8年,>8年)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情况,并分析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中医体质类型分为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和特禀质9种。其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28.7%),气郁质和特禀质这两种体质类型所占比例最低(0.9%)。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70岁患者中,阴虚质所占比例最高,71~80岁患者中,阳虚质所占比例最高。不同病程的中医体质类型构成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阴虚质中,病程短于5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血瘀质和阳虚质中,病程长于8年的患者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两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中气血亏虚证较多,共199例,占36.2%;其次是肝肾阴虚证,共141例,占25.6%;肾阳虚证124例,占22.5%;气滞血瘀证74例,占13.5%;其余分型12例,占2.2%。气虚质和气血亏虚证呈正相关(P<0.05),阳虚质与肾阳虚证呈正相关(P<0.05),血瘀质与气滞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肝肾阴虚证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前期的患者以阴虚质所占比例最大,后期患者则多为血瘀质和阳虚质。根据规律,在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时,可以因人制宜,以“治未病”作为指导思想,根据“虚者补之”,针对患者的体质分型与中医辨证分型,予以滋阴补肾、温阳活血、填精益髓等日常饮食建议及治疗,进而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与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记录60例成人原发ITP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体质类型,分析不同性别、不同病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0例成人原发ITP患者,统计体质频次98例次,气虚质所占的比例最大,为22例次(22.45%),其后分别为阴虚质>痰湿质>阳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特禀质>湿热质>气郁质;不同性别体质类型的比较,无显著差异;平和质在不同病程中的构成比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气虚、阴虚角度调理ITP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7.
崔远武 《天津中医药》2019,36(3):266-268
通过对气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和寒热错杂体质多寐病患者的体质进行判别与分析,采取同病异治的方法针对多寐患者偏颇体质进行调理,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实践证明体质辨证是临床疾病辨证论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用于慢性病和疑难病治疗与调摄。对于人体体质的认识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局限于目前所颁布常见体质相关内容,而要通过临床实践不断提升和丰富中医对人体体质的认识,从而为中医药更加精准解决各类临床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各体质分组痊愈患者疗程分析.方法 7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中医体质问卷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结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平和质(28.8%)>气虚质(22.6%)>阴虚质(15.6%)>痰湿质(13.1%)>气郁质(8.0%)>阳虚质(7.3%)>湿热质(3.0%)>瘀血质(1.1%)>特禀质(0.7%);并对前4组体质痊愈患者疗程进行比较: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平和质.结论 周围性面瘫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体质类型多见于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和痰湿质.让周围性面瘫患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结合体质给予适当的饮食、药物、锻炼等调理来配合针灸治疗,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质论治,通过调整体质,来达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的目的 ;临床医师能在患者就诊时结合体质给予其疗程和预后的评估,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调整心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415例在校大学生进行流行病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特点。方法运用中医体质量表对南、北方共415名在校大学生实施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校大学生体质分布(单纯体质与兼夹体质中相应体质之和)由高到低分别为:平和质127例(30.60%)、阳虚质126例(30.39%)、气郁质95例(22.89%)、阴虚质71例(17.11%)、湿热质67例(16.14%)、气虚质58例(13.98%)、痰湿质57例(13.73%)、血瘀质46例(11.08%)、特禀质38例(9.16%)。结论在校大学生体质具备所有类型,分布呈现特殊性。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体质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对1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结果 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为:平和质37人(24.5%),气虚质36人(23.8%),阳虚质25人(16.6%),湿热质21人(13.9%),气郁质14人(9.3%),瘀血质10人(6.6%),特禀质4人(2.6%),阴虚质2人(1.3%),痰湿质2人(1.3%).结论 肝癌患者的偏颇体质主要以气虚质、阳虚质和湿热质3种体质为主.体质类型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以气虚、阳虚和湿热质为主,而女性以阳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