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各30例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抗Hp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3个证型对三联疗法根除Hp效果的影响。结果脾胃湿热型Hp根除率为93.3%,肝胃不和型Hp根除率为86.7%,脾胃虚弱型Hp根除率为66.7%;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两型根除率与脾胃虚弱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影响Hp的根除,三联疗法对脾胃湿热型和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根除Hp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符合PLGC诊断标准的151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PLGC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1)PLGC中胃络瘀血证所占的比例最高(30.47%),其次是胃阴不足证(25.83%)、肝胃不和证所占的比例最低(8.61%)。(2)PLGC中各证型Hp感染阳性例数,由高到低依次是其他证型>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其中,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血证感染率最低,且和其他证型有明显的差异,剩余证型中肝胃不和证和脾胃湿热证感染率偏高,和脾胃虚弱证有显著差异。结论 胃癌前病变中医辨证分型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与溃疡分期、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将8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三个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脾胃虚弱组,另设一个对照组(健康组)20例。所有十二指肠溃疡都经胃镜确诊,十二指肠溃疡与健康对照均进行^14C尿素呼吸试验,最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活动期溃疡所占的比率:脾胃湿热型70%,肝胃不和型50%,脾胃虚弱型42.9%。十二指肠球腔变形例数所占的比率:脾胃湿热型33.3%,肝胃不和型54.5%,脾胃虚弱型64.3%。Hp感染阳性率:脾胃湿热型93.3%,肝胃不和型77.3%,脾胃虚弱型67.9%,对照组50%。[结论]十二指肠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与溃疡分期、Hp感染问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之间的关系.将慢性胃炎117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包括脾胃湿热型 37 例和肝胃不和型 34 例,虚证包括脾胃虚弱型 26 例和胃阴不足型 20 例.均进行内镜、Hp 及病理检查,分型统计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 38 例用腔内测压法分别测定其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 (MMC).实证组 Hp 阳性率高于虚证组,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86.5%,肝胃不和型 79.4%,脾胃虚弱型 50.0%,胃阴不足 40.0%.各型的重度胃炎所占比率依次为脾胃湿热型 54.0%,肝胃不和型 38.2%,脾胃虚弱型 19.2%,胃阴不足型 15.0%.胃粘膜炎症程度与 Hp 感染呈平行关系,与慢性胃炎虚实证密切相关.MMC 测定实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甚至亢进紊乱;虚证组主要表现为胃窦和十二指肠Ⅱ相运动指数、收缩频率和波幅降低,Ⅲ相不出现或时间缩短、波幅降低.显示 Hp 感染、胃粘膜炎症程度以及胃窦十二指肠 MMC 与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晴清 《广西医学》2004,26(3):346-347
目的 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85例胃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气虚证型 ,观察其与Hp感染的状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总感染 4 5 8% ,与脾气虚证组Hp感染率有显著差异 ,而与肝胃不和组Hp感染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由此证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H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Hp在病因学上是相通的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杨百京  蔡钢  赵瑾 《农垦医学》2010,32(1):25-27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病理演变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与胃癌前病变123例,做对照研究。结果:与慢性胃炎组比较,癌前病变组肝胃气滞、脾胃湿热两组中医证型发生率降低,脾胃虚寒、胃络瘀血两组中医证型发生率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Hp感染以脾胃气虚、脾胃虚寒两组中医证型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发展到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脾胃湿热转为脾胃虚寒,寒凝血脉,导致胃络瘀血可能是关键因素。虚、滞、寒、瘀是胃癌前病变病理演变的基本规律,也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正气不足,不仅是癌前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Hp感染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伴胃轻瘫患者的Hp感染的阳性例数为45例(男性18例,女性27例),阳性率为77.6%,高于对照组(46.8%,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胃轻瘫者Hp感染率高于无胃轻瘫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病位证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情况的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纳入354例CG患者,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获取CG患者的病位证素分布情况,并对病位证素分布与Hp感染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G的病位证素以胃为主,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Hp阳性与病位证素胃、脾相关。结论 CG伴Hp感染与胃、脾两脏密切相关,运用证素辨证方法能够更加准确的对CG伴Hp感染患者的病位进行把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表现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既往感染状态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按照《京都胃炎分类》中的方法,收集内镜下表现符合Hp既往感染胃癌前状态特征的205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浅析其中医证候学特点。结果 经过因子分析提取出15个公因子,主要病位证素为肝、脾、胃,涉及的病性证素为气虚、阴虚、阳虚、火热、湿浊、血瘀、血热、痰浊、食积,经聚类得出肝胃气滞兼脾气亏虚证、脾胃湿热兼气阴两伤证、湿热瘀阻证、胃气壅滞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共6个证型。结论 应用《京都胃炎分类》中的内镜观察方法,结合Hp既往感染病史及病理结果,所获得的Hp既往感染状态下胃癌前状态的中医证候学特点,能够为中医药诊治本病提供较为准确的辨证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Bcl-2、Bax蛋白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中的表达,探讨Hp感染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通过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尿素酶试验及Warthin-Starry银染色,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17例。采用免疫组化法同步检测胃粘膜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Bcl-2在Hp阳性表达的阳性率为24.5%,与Hp阴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Hp阳性轻、中、重度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0.0%、28.6%、23.5%,与Hp阴性各型CSG组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Bax在Hp阳性组中表达的阳性率为81.1%,在Hp阳性轻、中、重度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0.1%、81.0%、82.4%,显著高于相同病变中Hp阴性组(P<0.05)。在Hp感染的CSG中,Bcl-2与Bax呈反向表达。结论:Hp阳性CSG各组Bcl-2蛋白的低表达和Bax蛋白的高表达提示这两种蛋白参与了Hp感染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15.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 Associated Protein,CagA)阳性株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生中的意义。方法:分别观察34例慢性胃炎患、28例消化性溃疡患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及CagA基因的阳性率,并与30例政党人群做了对比研究。结果:28例消化性溃疡患Hp感染率为92.9%,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96.2%;34例慢性胃炎患Hp感染率为91.2%,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51.6%;30例正常人群Hp感染率为53.3%,CagA基因的阳性率为6.25%;3组数据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CagA幽门螺杆菌在胃、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应采用必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戴永平  周建良  柯孔亮 《浙江医学》2009,31(7):913-915,921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表达状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30例胃黏膜多阶段病变组织中hTERT的表达,用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Hp。结果hTERT阳性率及Hp感染率慢性浅表性胃炎为0%(0/25)、20.0%(5/25),萎缩性胃炎为15.6%(7/45)、44.4%(20/45),轻-中度异型增生为500%(6/12)、58.3%(7/12),重度异型增生为55.6%(5/9)、6617%(6/9),胃癌为692%(27/39)、74.4%(29/39)。被检标本hTERT阳性率及Hp感染率均随病变加重而增高(均P〈0.01)。Hp阳性患者hTERT阳性率为55.2%,Hp阴性患者hTERT阳性率为14.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hTERT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阶段,Hp感染可能通过激活胃黏膜上皮细胞端粒酶,使hTERT高表达,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从而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前瞻性描述性调查性临床研究,了解CagA+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31例经血清学分型诊断为CagA+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按照中医辩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虚湿热、脾虚气滞及脾胃虚寒证五型,同时观察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及H.pvlori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31例中脾胃湿热证(29%)和脾虚湿热证(41.9%)共占总数的一半以上,(2)CagA+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性别和病情轻重与中医证型显著相关(均为P〈0.05)。结论:CagA+H.pylori感染的CAG总体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尤以湿热因素多见。CagA+H.pylori感染引起的CAG中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关联,胃黏膜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型亦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症改变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核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水平的表达,并以脾气虚证为对照,探讨脾胃湿热证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表达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慢性胃炎患者51例(包括脾胃湿热证36例、脾气虚证15例),另招募正常志愿者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胃镜下取胃窦黏膜,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炎症改变,快速尿素酶和美蓝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HSP70、NF-κB、IL-8及TNF-α蛋白水平表达。【结果】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Hp感染率相当,但脾胃湿热证Hp感染程度及炎症程度均较脾气虚证明显,尤以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炎症程度最重;胃黏膜炎症程度及活动度与Hp感染呈正相关。脾胃湿热证患者HSP70、NF-κB、IL-8及TNF-α表达均较脾气虚证显著升高(P0.05)。从Hp感染与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情况看,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HSP70、NF-κB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患者(P0.05);尽管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IL-8、TNF-α表达与Hp阴性患者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也呈增高趋势。胃黏膜Hp感染与HSP70、NF-κB及IL-8表达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但与TNF-α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生与胃黏膜HSP70及NF-κB炎症通路的表达相关。HSP70与NF-κB及其下游炎症因子在胃黏膜的过表达可能部分体现了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邪正交争"的亢奋状态;相比之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Hp阳性患者"邪正交争"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