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CT、与DS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7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的临床、CT和DSA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32%,女性居多,半数以上无明显诱因。CT阳性率是95%。38例行DSA检查,异常率为74%。其中26例为动脉瘤,以前交通和后交通动脉发生率最高占65%,多发性动脉瘤占12%。动静脉畸形仅为5%。结论,提示老年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方法选择得当,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9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并发癫痫,发病率为11。2%。并发癫痫组的死亡率为45.4%,显著高于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0.6%)。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多数在病程的4周内发生,表现为不同的发作形式,应尽早或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对有二次以上发作的病人有必要坚持规则用药。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2年来收治的6例颅脑损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出血类型与头部损伤的关系,提出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咏瘤诊断的可能性。结果6例创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经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分别行血管内栓塞(4例),开颅动脉瘤夹闭(2例)治疗,无再出血,全部治愈。结论颅脑损伤后应注意合并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基底池或侧裂池出血者。积极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常见病,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发病原因有高血压、脑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和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急性脑血管疾病占10%左右,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50%[1]。现将在我院神经内科2009-07~2011-02住院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首次脑血管造影阴性,约占SAH的15% (5%~ 28%),通常将其分为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SAH)和非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perimesencephalic SAH)。如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1]。这类患者症状较轻,首次出血后一年内再出血危险性极低,预后也较好,其中有2%~24%的患者经重复脑血管造影可发现出血的原因,但绝大多数仍找不到出血的原因[2]。本文回顾分析我们收治的52例PNSH患者并复习文献资料,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信息,加深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例中,约有70%~85%为动脉瘤破裂所致,但在中脑周围所发生的SAH,动脉瘤的发生率极低。可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SAH,称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它临床症状较轻,脑血管造影多呈阴性.预后较好,推测可能为静脉出血或毛细血管渗血。为了解PNSH的临床特点,本文结合文献对诊断为PNSH的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虽然动脉瘤破裂最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但在极少数情况下,动脉瘤的破裂可能会导致非创伤性急性硬膜下出血(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H)。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的非创伤性破裂颅内动脉瘤伴硬膜下出血的发病率极低,在临床上可能被漏诊。在此,我们描述了1例由后交通动脉瘤引起的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硬膜下出血的患者,并回顾了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一氧化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集5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脑脊液标本(采集时间为入院后即刻,出血后第3、5、7、10、14天),采用镉粒还原法检测脑脊液中NO浓度。结果出血后第3天脑脊液中NO浓度即有明显降低(P<0.05),在出血后第7~10天达到最低(P<0.01),而后逐渐升高。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患者NO浓度明显低于未痉挛者及无症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结论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与脑脊液中NO浓度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约占脑血管病的15%,其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000-03—2003-01收住我院神经内科的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蛛剧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提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机制、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19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26例,发生率13.27%,脑血管痉挛33例,发生率16.84%,脑积水8例,发生率4.08%,脑梗死14例,发生率7.14%,低钠血症17例,发生率8.67%。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各种并发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