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于祖国医学“腰痛”“淋证”等多种疾病范畴。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依其临床表现分型,采用辨证治疗,区别本标论治,本研究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辨证施治,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辨证施治慢性肾炎8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0年以来,笔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慢性肾炎8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 85例中,男55例,女30例;年龄最小者2岁,最大者48岁;病程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15年。辨证分型:脾阳虚型36例,肾阳虚型34例,脾肾阳虚型12例,肝肾阴虚型3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的病程长、迁延难治的慢性疾病。但病情某个阶段往往以某个症状为主要矛盾。为了较快而有效的治疗本病,就必须针对最主要的症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具体到肾炎所表现的主要症状是血尿、水肿、蛋白尿、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当解决其主要症状,往往其他兼症也随之好转或消失,患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个临床概念。凡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肾小球肾炎症状迁延不愈,超过1年以上或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均属于慢性肾炎的范围。本病多见于成人,可由多种病因引起,随疾病进行发展,终将进入肾功能不全。因此,延缓或阻止慢性肾炎肾功能减退是当今国内外的研究焦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炎血尿型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比较常见的肾脏疾病。可发生在不同年龄,而以青中年为多见。在男女性发病比率上,男性略高于女性。由于本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症状各有特点,变化较多。在临床治疗,特别在实验室检查中,表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祖国医学的水肿,虚劳,腰痛等篇文献中,都有类似本病的记载。对其症状,在《证因脉治》中有“面色惨白或肿或退、小便时闭”的描述。现代医学尿常规检查中在蛋白尿、管型、红细胞为主要表现,并常伴有浮肿,高血压等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变中特征之一。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增多,有肉眼及显微镜高倍视野下之分。红细胞的多与寡,要根据炎证活动程度来决定。通常以镜下血尿为主。在慢性肾炎基膜病变为主的尿液中红细胞不多见,以及在疾病的晚期红细胞一般也相减少。但在尿毒症有出血倾向或者慢性高血压呈肾小动脉坏死,或者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中红细胞均有增多。慢性肾炎血尿以往祖国医学一般以肉眼血尿为主要辨证要点。近来吸取现代医学优点。 相似文献
7.
<正> 从1982~1990年,我院以辨证施治为主治疗62例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临床诊断为慢性肾炎62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21例,男女之比为1.95∶1。年龄15~55岁,平均32.6岁,其中<20岁12例,21~30岁16例,31~40岁13例,41~50岁9例,51~55岁2例。病程最短者1周,最长者10年,其中≤6月15例,7~12月25例,1~5年16例,>5年6例。 相似文献
8.
江有源,从医45载,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文献研究会秘书长,临床上善于抓住疾病的根本,辨证施治疗效颇佳,现就其对慢性肾炎的辨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炎辨证施治探讨——附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院肾病专科在3年中共治疗慢性肾炎42例,疗效满意,现小结如下。病例选择1.门诊及住院患者均须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并经西药治疗无效者;2.病程在1年以上;3.大部份有轻重不同程度的水肿;4.尿蛋白一个(十)以上,并见不同程度的管 相似文献
10.
摸脚治病,很多人还不理解,认为不文明、不雅观,弃之不用。近些年来在中国足健会的指导下,使这一古法今用在全国各地发展很快,由于它简便易行,无副作用,省钱省力,疗效显著,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的实用反射学,笔者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运用足部反射疗法的原理,对慢性肾炎病分型按摩治疗,实 相似文献
11.
12.
张丽辉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71-73
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讨,论述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1.肾主骨,藏精生髓,治当从肾,补肾填精。2.肾为先天,脾胃为后天,先天之气要后天培补,需健脾益胃。3.肝肾同源,肝藏血,精血同源,治当益肾不忘调肝。4.气滞则血瘀,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法当活血化瘀。务求其本,宜急宜缓,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14.
16.
17.
18.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6)
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体气虚,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当选玉屏风散。"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多属阴虚内热,迫津液外泄,滋阴清热,固表敛汗首选当归六黄汤;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真武汤主之;盗汗非皆为阴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