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 5 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溶栓再通组QT离散度较溶栓未通组QT离散度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再通组QT离散度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溶栓未通组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因此 ,QT离散度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116例AMI患者 ,溶栓再通组 3 6例 ,未通组 16例 ,非溶栓组 64例 ,比较 3组QTd。结果 :溶栓再通组QTd值明显减少 ,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值增大 ,且后两组QTd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 :溶栓再通后AMI患者QTd值明显降低 ,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34例AM 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AM I患者溶栓前QTd溶栓组(83.28±11.15)ms,与非溶栓组(84.25±11.23)ms,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少。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48.43±7.12)ms,(49.11±8.29)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39.21±6.23)ms(P<0.05),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组(95.81±9.52)ms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75.97±9.33)ms(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改善,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早期再灌注对QTd的影响。方法:对61例AMI患者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予溶栓前及溶栓2h后同步记录18导联心电图,分别测量成功组及失败组的QTd,并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溶栓后再通41例,溶栓后未通20例。血管未通组其QTd较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再通组其QTd较血管未通组降低程度更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QTd可作为评价AMI患者溶栓后判断溶栓成功与否的一项临床早期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12.
不同时间窗溶栓对心梗后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35例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张燕  伍卫  张旭明  胡晖 《新医学》1998,29(1):18-20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篱散度的动态变化与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地观察了溶栓、非溶栓患者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溶栓成功组(12例)溶栓后2小时QT离散度明显增加以逐渐缩短。溶栓失败组(8例)溶栓后2小时、2天的QT离散度无明显变化。溶栓失败组和非溶栓组(15例)治疗后7天-14的QT离散度较治前短,两组无明显差别。溶栓成功组7天-14天的QT离散度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2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成功溶栓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AMI成功溶栓可减少O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率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溶栓治疗可降低AMI患者的QTd[1 ,2 ] 。然而随着对AMI研究的深入 ,溶栓窗有逐渐延长的趋势 ,不同时间窗内溶栓与QTd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作者就此进行探讨并拟进一步证实成功的溶栓能减少QTd。1 临床资料本组AMI患者 48例 ,诊断均符合 1 979年WHO标准。男 39例 ,女 9例 ,年龄 37~ 72岁。所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心房颤动、左、右束支阻滞及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A组 ( 1 2h内溶栓未通组 ) 1 4例 ,其中男 1 1例 ,女 3例 ,年龄 5 5 0± 9 9岁 ;B组 ( 6h内溶栓再通组 ) 2 2例 ,其中男 1 8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17.
陈德明  陈瑞萍 《急诊医学》1996,5(4):208-210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室颤患者的QTd与JTd(100.48±27.60ms与100.50±23.10ms)显著高于非室速、室颤组(46.80±18.00ms与48.40±18.  相似文献   

18.
陈俊霞  任千民  邱菊香 《临床荟萃》2008,23(20):1480-1480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MI患者152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并符合以下条件:  相似文献   

19.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其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丽娜  吴刚  孔磊 《中国综合临床》2000,16(3):222-222
许多资料表明QT离散度(QTcd)延长反映心电不稳定,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有关。然而,溶栓后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QTcd的影响报道尚少。我们将72例尿激酶(UK)溶栓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按冠状动脉(冠脉)再通和未通分组对比,以探讨溶栓后QTcd变化规律,判断溶栓后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住院AMI患者72例,其中男54例,女18例;平均年龄(63±8.9)岁。均符合WHO标准,即有病史及心电图、心肌酶学的改变,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1.2方法测发病后6小时AMI首次及溶栓后2小时和第2…  相似文献   

20.
QTcd增大对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发生已有较多报道 ,溶栓治疗能减少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本文通过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 ,探讨溶栓治疗对QTcd的影响。1材料与方法1.1对象1993年10月~2001年10月收治的首次急性心肌梗塞患者48例 ,男30例 ,女18例。年龄40~67岁 ,平均 (50±3.5)岁。其中前壁心肌梗塞35例 ,下壁心肌梗塞13例。全部病人均有心电图及血清酶证实 ,除外血电解质紊乱、房颤及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的条件为 :入院距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