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英  王伏声  杜捷 《北京中医》2008,(12):934-935
升降学说是中医学中的独特理论之一。阴阳之间的消长运动规律,一般说总是阳趋于阴.阴趋于阳。上为阳,下为阴,阴趋于阳,运动方向是由下向上,所以叫做阴升;阳趋于阴,其运动方向是由上向下,所以叫做阳降。《内经》云:“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息则气立孤微”。这些都说明升降运动变化的重要性,如果没有阴阳的升降也就没有生命。  相似文献   

2.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3.
根据阴阳思想,男为阳,女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规为阴,矩为阳;方为阳,圆为阴,伏羲女娲图中蟾蜍属阴,金乌属阳,故图中有最基本的阴阳上下对应关系:阳-日-方-矩-金乌-夫-男;阴-月-圆-规-蟾蜍-妇-女。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为反向平行的左右排列结构,而且两条链绕同一中心轴相缠绕,这种组成与太极图相类似,两条链“阴阳混一”而且相互作用,最后达到平衡,即“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碱基中的嘌呤为双环结构,嘧啶为单环结构,腺嘌呤(A)和鸟嘌呤(G)为阴,胞嘧啶(C)和胸腺嘧啶(T)为阳,A和T的配对与G和C的配对均为阴阳相合,且两者之间阴阳属性相反,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以DNA双螺旋结构为主体,将伏羲女娲图中的元素融入其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男,一条是女,子因素由日与月、规与矩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将中医阴阳理论融入DNA双螺旋结构中,组成一个新的DNA双螺旋结构,其中,排列在外侧的2条链,一条是真阴,一条是真阳,子因素由气与血、脏与腑组成,各因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在DNA双螺旋结构上,虽然碱基分阴阳,但...  相似文献   

4.
“阴阳互济”法则源于《内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及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理论,张景岳深研阴阳理论,认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原理,对于阴阳虚损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养生月刊》2008,29(10)
吃"蒸"菜为什么最健康?单单从蒸是一种低温烹饪方式,就此得出结论,我认为是很浅薄的.这得从古老的中国哲学--阴阳五行学说谈起.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世界由阴阳组成,天为阳、地为阴;"五行"中,水为阴,火为阳;水性寒而润下,故为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所以,寒性的水得到火的阳助,上行成为"蒸汽",寓阳于阴,阴阳共济.  相似文献   

6.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7.
“阴阳”是中国文化中无所不在的一个概念,人有病不是阴虚,就是阳虚;中国围棋一黑一白为阴阳;男人为阳,女人为阴;父母为阳,儿女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西方人总在问“阴阳”的确切意思是什么,这种提问本身即是非常典型的西方式思维方式。西方文化强调的是物质的结构性用与功能,所以多用具体概念,指出事物本质“是”什么。中国文化喜欢强调它空灵淡雅的性灵境界,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严格定义的概念,她通常强调的是事物的运动过程与状态变化,所以多用类比概念,描述的是事物本质“象”什么。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是一团太和之气,分不出阴阳,当人体不舒服时,才用阴阳来比方人体机能的偏差,阳为动,为运化;阴为静,为凝聚,这只是人体功能、性状的一种比喻,而治病,就是要么发挥人体阳的、运化功能,要么发挥人体凝聚、收敛的功能,帮助人体恢复那一团太和之气。  相似文献   

8.
洪儿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1-481
明代医家张景岳基于阴阳一体、阴阳互根的理论,对阴虚证的治疗提出了“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里所说的阴阳,应从广义上来理解,阴代表物质基础,阳代表功能活动;阴主静,阳主动;阴主凝结,阳主宣散;阴为沉降,阳为升浮。补阴时宜辅以“阳”药,以阴根于阳,使阴有所化,并可借助阳药的温运,以制阴药的凝滞,使之滋而不腻,不碍生化之机。今不揣愚陋,对古方中所蕴含的“阳中求阴”理论,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9.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是针灸界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李东垣在《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叙述:从阳引阴有两说:一是外感六淫之邪入于属于阳的背俞穴,宜针泻背俞,从阳引阴邪外出;另一种是指上热下寒证,病由下焦阴虚火旺,逆于上焦阳分所致,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领悟:认识“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中包涵着阳与阴的连动关系,阳与阴共进退,阳主阴从;“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阳本来要在上,反而在下;阴本来在下,反而在上,谓之“此阴阳反作”,正因为“阴阳反作”而产生“病之逆从”;提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中“极”的两个意思:一是(尽)头,二是(两)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阴阳关系的最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12.
从“河图生成数”的数理中揭示出“天地合气,万物化生”,阴阳相摩相荡而成百物。五行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提示以阴阳推论五味较五行推论五味更符合临床实际。气为阳,味为阴,气味阴阳“制中有生,生中有制,生化不息”,才能维持隶属于五行的各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但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若制化失常,则会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试题及答案题一:你对“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如何理解? 答:互根,是互相依存的意思。阴阳互根就是阴阳之间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面都不能脱离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因此,从阴和阳相互关系上看,是一个互根的整体。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明阴阳任何一方各依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经常变化的,即中医所谓“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例如就人体而言: 机能活动 (阳)的产生,必然要消托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4.
1气味阴阳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阴为味。”“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至真要大论》除重复上条原文外,补充曰:“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些经文是中药气味阴阳理论的主要内容、划分药物阴阳属性的重要依据。具体地说,既然《内经》称“阳为气”,继而又称“辛甘发散为阳”与“淡味渗泄为阳”,显然,这里的所谓“气”,就是指为阳药的辛甘淡三味。同理,既然《内经》称“阴为味”,继而又称“酸苦涌泄为阴”与“咸味涌泄为阴”,自然,这里的所谓“味”,就是指为阴药的酸苦咸三味。我们还可以从《内经》行…  相似文献   

15.
“阳不入阴”为不寐的主要病机,最早确立于《黄帝内经》,意为卫阳不能入于阴分的病机概括,该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且为脏腑阴阳的辨证奠定基础。“促阳入阴”是治疗不寐的关键,治疗强调燮理阴阳,使阴阳恋合,而夜寐自安。本文将从中焦脾胃之虚实致中道不通、“阳”盛及“阴”虚分别论述“阳不入阴”之原因,并从这三个角度出发阐述治疗不寐应和胃开中,以交通阴阳,虚则补虚和中,以顾护中焦,实则祛实畅中,以调和脾胃;阳气亢盛,不能入阴,则清热泻火,以衰其盛阳;阴血亏乏,不能涵阳,则滋阴生津,以养阴敛阳。同时,辅用重镇安神,以潜静其阳;促进脑肠相通,以阴交阳治法,以期为“阳不入阴”之不寐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介宾关于阴阳虚损学术思想初探湖北中医学院(430061)傅沛藩【关键词】张介宾阴阳虚损理论研讨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氏认为,人体“阳常不足,阴本无余”。基于“阴阳互根”的原理,对阴阳虚损的治疗提出了“阴阳相济”的法则,指出“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  相似文献   

17.
张景岳关于阴阳论的核心观点是阴阳互根,其主要贡献有两方面:1.以阴阳互根之理阐发人体的阴阳、精气的生理、病理规律,创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2.以阴阳互根之理论证“阳常不足,阴本无余”的论点,在治疗上以重阴治形、顾护阳气为特点  相似文献   

18.
闭、脱在各型温病中多见于病程后期,其正邪消长,病变实质,即温毒内陷逆传,邪热劫伤营阴精血,伤津耗液之结果,最终导致“亡阴”亡阳险恶局面。正如何根之云:“汗大泄不止亡阳,且令肾水竭绝,津液内枯,是谓亡阴”(亦即“阴不附,阳不存”,阴阳相对平衡失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化而为阴阳离绝“现象”)。其成因,“闭即蔽也”,温毒内陷营血,邪犯心、脑,多为壮热羁留,或神昏谵语,手足躁扰,或循衣摸床,乃至身热如燔炭反而手足厥冷,此为“热深厥亦深”象;间有火动风生,“金囚木旺”而为抽搐、惊厥;  相似文献   

19.
阴阳为疾病辨证施治的总纲,凡将治病,首辨阴阳。临床上扁平疣发病迅速、病位表浅,属阳;扁平疣皮损平坦、局部不热、呈淡褐色、不痛微痒,属阴。根据扁平疣皮损特点辨为半阴半阳证,即介于阴阳两大证之间的中性状态,其转归趋势是扁平疣预后的关键。本文以半阴半阳作为切入点,分别从体表皮损、病邪性质不同方面去理解扁平疣病机,认为其核心病机为阴阳失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扁平疣处于阴证、阳证转化的关键状态,应争取从阴转阳,防止阳证转阴。治疗上多采用辛温疏散之品,透阴转阳,促其皮损阳化。临证以祛疣汤治之,及时消除致病因素,达到加速疣体脱落的目的,以期为临床治疗扁平疣提供又一思路。  相似文献   

20.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