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香料、蔬菜和水果提取物对12-O-十四烷酰基大戟二萜醇-13-乙酸酯(TPA)诱导小鼠耳水肿的抑制作用。分析了香料、蔬菜和水果的100种甲醇提取物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其抑制率。香料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比蔬菜和水果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强。啤酒花(Humulus lupulus)、甜叶菊(Stevia  相似文献   

2.
茯苓有效成分三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49  
仲兆金  刘浚 《中成药》2001,23(1):58-62
介绍茯苓三萜有效成分及其药理、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茯苓三萜有三种类型即羊毛甾8-烯型三萜(1anosta-8-enetype triterpenes);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lanosta-7,9(11)-diene type triterpenes);3,4-开环-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seco-lanostan-7,9(11)-diene type triterpenes)。34种化学成分,不同三萜具有抗肿瘤、抗炎症和免疫等作用。  相似文献   

3.
汪玲  张朝凤  Layba Mar  张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8):2511-2514
目的:研究非洲民间药物——茜草科植物阔叶乌檀Nauclea latifolia Smith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分离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确定其结构.结果:从阔叶乌檀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非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8个为三萜及其皂苷类,即24-烯—环阿尔廷酮(1),熊果醛(2),奎诺酸(3),铁冬青酸(4),3β,19α,23,24-四羟基乌苏烷三萜(5),pyrocincholic acid 3β-O-β-D-fucopyranoside(6),quinovic acid 3β-O-β-D-glucopyranoside (7),quinovic acid-3β-O-D-glucopyranosyl-(28→1)-β-D-glucopyranosyl ester(8);甾醇类4个,即β-谷甾醇(9),豆甾-3,6-二酮(10),豆甾-4-烯-6β-醇-3-酮(11),胡萝卜苷(12).结论:除化合物4,9,12外,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6,10,11为首次从乌檀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茯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高效液相色谱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茯苓菌核95%乙醇水溶液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1)、3-表去氢土莫酸(2)、3-O-乙酰基-16α-羟基栓菌酸(3)、猪苓酸C(4)、去氢茯苓酸(5)、茯苓酸(6)、6α-羟基猪苓酸C(7)、去氢土莫酸(8)、土莫酸(9)、29-羟基猪苓酸C(10)、茯苓羊毛脂酮A(11)、3β,16α-二羟基羊毛脂-7,9(11),24-三烯-21-酸(12)、25-羟基茯苓酸(13)、茯苓羊毛脂酮B(14)。结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茯苓中具有丰富的特征性羊毛脂烷型三萜,为茯苓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松科琉球松(Pinus luchuensis)为高大常绿树木,生长在日本东南部琉球岛。曾报道从其茎皮中分离出4种新的25,26,27-三去甲羊毛甾烷型三萜和包括新成分1、2在内的9种羊毛甾烷型和锯齿石松烷型(seratane)三萜。本次确定了新成分1、2的结构,并检测了其对DNA拓  相似文献   

6.
茯苓皮是中药茯苓菌核的外皮,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目前的研究发现,茯苓皮主要含有三萜(羊毛甾烷型和3,4-裂环羊毛甾烷型)和多糖(β-茯苓聚糖),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在广~泛检索文献的基础上,该文对茯苓皮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茯苓皮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韩建欣  袁涛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7):1225-1228
该研究旨在阐明维药阿里红的药效物质基础。采用各种现代色谱手段(MCI,ODS,硅胶等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从阿里红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酸成分,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高分辨质谱等波谱手段鉴定其结构为12β,15α-dihydroxy-24-methyl-3,23-dioxo-lanosta-7,9(11)-dien-26-oic acid(1),3α,12β-dihydroxy-24-methyl-7,23-dioxo-lanosta-8-en-26-oic acid(2)。体外抗炎和细胞毒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和2均未表现出抑制LPS诱导RAW264.7细胞NO的产生,以及抑制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琉球松 Pinus luchuensis Mayer 分布于日本东南部的琉球群岛,作者曾从其茎皮中分得4个25,26,27-三-去甲-羊毛甾烷型三萜,现又从该植物茎皮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9种羊毛甾烷型和锯齿石松烷型三萜,其中2个为新化合物。该植物干燥茎皮在60℃用氯仿渗滤提  相似文献   

9.
库页冷杉Abies sachalinensis主要生长在日本北海道和俄罗斯的萨哈林岛。作者从该植物氯仿提取物中分得3个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其结构分别为methyl(23R,25R)-  相似文献   

10.
在对伞形科植物中抗增殖成分的研究中,发现圆叶柴胡(Bupleurum rotundifolium)果实的甲醇提取物抑制人胃腺癌(MK-1)细胞生长,因此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得到30个皂苷,包括10个新的熊果烷型三萜苷(rotundifoliosides A~J)、16个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苷(rotundiosides J~Y)和4个已知化合物合欢酸3-O-硫酸酯、rotundiosides A、  相似文献   

11.
枣属植物Z.cambodiana Pierre广泛分布于泰国东北部,是用于抗感染的传统药物。作者从该植物根皮中分离出1新的和3个已知的美洲茶烷型三萜类化合物,还分得5个已知的羽扇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阐明了新化合物为三萜酯,其结构为3-O-(4-羟基-3-甲氧苯甲酰)美洲茶酸(1),8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羽扇醇(2)、桦木醛(3)、桦木酸(4)、2-O-E-对香豆酰罗珠子酸(5)、罗珠子酸(6)、zizyberanalic acid(7)、zizyberenalic acid(8)和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9)。该植物的干燥根皮用己烷脱脂后,依次用醋酸乙酯和甲醇于50℃提取50h,将具抗疟原虫和抗分…  相似文献   

12.
天然产物中羊毛甾烷型三萜的发现和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天然产物中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概况及展望。方法 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对近年以来从天然产物中发现的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及其生物活性进行介绍。结果 天然产物中羊毛甾烷型三萜类化合物以羊毛甾-8-烯型三萜(lanosta-8-enetypetriterpenes) 为主,其生物活性主要表现为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抗菌、抗病毒、抗炎镇痛以及在胚细胞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论 我国含有羊毛甾烷型三萜的天然产物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生物活性,新药开发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13.
从大风子科红子木属植物 Erythrosper-mum monticolum 叶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种黄酮类成分。经光谱鉴定,分别为槲皮素3-O-木糖(1→2)鼠李糖甙和槲皮素-3-O-鼠李糖甙。其中,槲皮素3-O-木糖(1→2)鼠李糖甙从大风子科植物中分得为首次报道,上述2种成分应用于 TPA 诱导的小鼠耳肿模型,证明均可明显减轻水肿,剂量为0.5mg/耳,他们的活性在对照药消炎痛的最佳范围内。对于反复使用 TPA 产生炎症的生物模型而言,这2种化合物的消炎指征不  相似文献   

14.
曾报道毛茛科升麻属植物中有许多种环阿屯烷型三萜苷类。本次从单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的地下部分分离出4种低含量的新的环羊毛甾-7-烯三萜阿糖苷(1~4),命名为布格班苷C~F(bugbanosides C~F),并进行了结构确证。 单穗升麻地下部分于60℃干燥室内干燥数天。取粉末(200g)用甲醇在沸水浴中提取4次,提取物在乙酸乙酯-正丁醇和  相似文献   

15.
曾报道茯苓的甲醇提取物可抑制促癌过程,其活性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本次以二氯甲烷提取物,在分离新的三萜化合物及鉴定其结构的同时,确认对TPA诱发的炎症有抑制作用,并评价了茯苓中三萜化合物对花生四烯酸(AA)诱发炎症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桦褐孔菌子实体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三萜化合物和2个甾醇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羊毛甾-8,24-二烯-21-醛(1)、羊毛甾醇(2)、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3)、白桦脂醇(4)、桦褐孔菌醇(5)、栓菌酸(6)、3β,21-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齐墩果酸(8)、乌苏酸(9)、白桦脂酸(10)、桦褐孔菌素A(11)、桦褐孔菌萜D(12)、3β-乙酰氧基-11α,12α-环氧-齐墩果烷-28,13β-内酯(13)、麦角甾醇(14)、麦角甾烷-4,6,8,22-四烯-3-酮(15)。结论化合物1为1个新的三萜化合物,命名为桦褐孔菌素D;化合物9、13、15为首次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茯苓对促进致癌过程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提取物对促癌剂12-O-十四烷酰大戟二萜醇醋酸酯(TPA)诱发的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进行二阶段致癌试验,也确认茯苓具有抑制作用。因此以对TPA诱发炎症的抑制作用为指标,对茯苓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胡斌  杨益平  叶阳 《中草药》2006,37(5):655-658
目的研究茯苓P oria cocos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有重要生物活性及药用前景的天然产物。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RP-18,Sephadex LH-20及M C I等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波谱技术分析确定化学结构。结果从茯苓的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确定分别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Ⅰ)、胡萝卜苷(Ⅱ)、茯苓酸(Ⅲ)、3β-乙酰基-16α-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Ⅳ)、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16α-羟基-3-羰基-羊毛甾-7,9(11),24(31)-三烯-21-酸()、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3β-对羟基苯甲酸去氢土莫里酸()、3β,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L-尿苷()、柠檬酸三甲酯()、(R)-苹果酸二甲酯()。结论化合物和~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茯苓乙醚萃取物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乙醚萃取物中分得4种晶体,鉴定为O-乙酰茯苓酸(Ⅰ),3β-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Ⅱ),β-香树脂醇乙酸酯(Ⅲ),3β-羟基-16α-乙酰氧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Ⅳ)。Ⅲ系首次从茯苓中分得,Ⅳ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桂枝茯苓胶囊(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方法,为评价GFC的质量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UPLC分离三萜酸类成分,用Q-TOF-MS检测,建立UPLC/Q-TOF-MS指纹图谱。结果得到灵敏度、选择性和专属性良好的GFC中三萜酸类成分UPLC/Q-TOF-MS指纹图谱,确定了26个共有峰,其中3、5~18、20、23、24共18个峰来自于茯苓,2号峰来自于白芍和牡丹皮,4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白芍、桂枝,19号峰来自于牡丹皮、白芍和桂枝,21号峰来自于牡丹皮和白芍,22、25号峰来自于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桂枝,26号峰来自于桂枝、白芍、桃仁。10批GFC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0以上。UPLC-Q-TOF-MS共鉴定出16个成分,分别为16α-羟基松苓新酸、16α-羟基-栓菌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酸、去氢土莫酸、土莫酸、3-酮基-6,16α-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酸、依布里酸、猪苓酸C、3-表去氢土莫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松苓新酸、3-表去氢茯苓酸、3-O-乙酰基-16α-羟基-栓菌酸、去氢茯苓酸、茯苓酸、松苓新酸、去氢齿孔酸。结论该方法准确、快速,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适用于GFC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