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抗β2糖蛋白1(β2GP1)抗体水平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与膜联蛋白Ⅴ结合率的影响,探讨抗β2GP1抗体在KD血管损害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37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均在用激素、阿司匹林和(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KD患儿血浆对annexinⅤ与HUVEC结合水平的影响;20例同期住院年龄相仿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均除外心、肝、肾、血液及风湿性疾病。组间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37例KD患儿中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8059.5±1917.7)U/L和(5210.0±1125.9)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5.41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9311.8±2148.2)U/L和(6995.0±697.0)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49P<0.05)。未加血浆时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26.1±5.76)%,加对照组患儿血浆后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21.22±5.54)%,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08P>0.05);加KD患儿血浆后annexinⅤ与HUVEC结合率为(10.55±3.18)%,与不加血浆时比较显著降低(t=8.06P<0.001);也显著低于加对照组血浆后结合率(t=4.72P<0.001)。结论抗β2GP1抗体阻止annexinⅤ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是KD冠状血管炎的机制之一,抗β2GP1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浆抗β2糖蛋白1(132GP1)抗体水平及其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与膜联蛋白V结合率的影响,探讨抗β2GP1抗体在KD血管损害巾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选择37例KD患儿作为观察组,均在用激素、阿司匹林和(或)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KD患儿血浆对annexinV与HUVEC结合水平的影响;20例同期住院年龄相仿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为对照组,均除外心、肝、肾、血液及风湿件疾病.组间比较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37例KD患儿中并冠状动脉病变者17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浆抗β2GPI抗体水平分别为(8059.5±1917.7)U/L和(5210.0±1125.9)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羞异(t=15.41 P<0.05);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与冠状动脉正常患儿血浆抗β2GP1抗体水平分别为(9311.8±2148.2)U/L和(6995.0±697.0)U/L,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0.49 P<0.05).未加血浆时annexinV与HUVEC结合率为(26.1 4±5.76)%,加对照组患儿血浆后annexin V与HUVEC结合率为(21.22±5.54)%,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708 P>0.05);加KD患儿血浆后annexinV与HUVEC结合率为(10.55±3.18)%,与不加血浆时比较显著降低(t=8.06 P<0.001);也显著低于加对照组血浆后结合率(t=4.72 P<0.001).结论 抗β2GP1抗体阻止annexin V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是KD冠状血管炎的机制之一,抗β2GPI抗体是KD冠状动脉损伤的一种重要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MMP 9在川崎病 (KD)患儿不同时期表达水平 ,探讨其在冠状动脉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选择KD患儿 2 7例为研究对象 (无冠脉损伤组 10例 ,冠脉损伤组 17例 ) ,取年龄相仿的 10例败血症患儿、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应用明胶酶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 9的活性和蛋白浓度 ,半定量RT PCR的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MP 9mRNA表达水平。结果  (1)冠脉损伤组急性期血清MMP 9活性和蛋白水平 (10 .2± 2 .2 ,114 6± 6 91ng/ml)较无冠脉损伤组显著增高 (6 .2± 2 .1,4 5 7± 133ng/ml,P <0 .0 5 )。两组均较正常对照组 (0 .1± 0 .0 ,72± 2 4ng/ml)和发热对照组 (3.1± 1.4 ,2 2 1± 15 4ng/ml)显著增高 (P <0 .0 1或P <0 .0 5 )。 (2 )KD患儿急性期血清MMP 9蛋白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正相关 (r =0 .4 80 ,P <0 .0 5 )。 (3)两组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MMP 9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但均显著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1)。 (4)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MP 9活性、蛋白浓度和白细胞表达MMP 9mRNA水平 ,在亚急性期、恢复期均依次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MMP 9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 ,尤其在伴冠状动脉损伤时表达明显升高 ;MMP 9可能参与了川崎病冠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影响及人血丙种球蛋白对上述过程的调节作用。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 (ECV- 30 4 )培养分为单独培养组、正常血清组、川崎病血清组、川崎病血清 人血丙种球蛋白组。应用明胶酶谱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MMP 9活性和蛋白水平 ,RT- PCR法测定MMP 9mRNA表达。结果 川崎病血清组MMP- 9活性、蛋白浓度及mRNA表达水平均较单独培养组和正常血清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而人血丙种球蛋白能显著抑制川崎病血清的上述诱导作用 (P <0 .0 1 )。结论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MMP -9增加 ,可能参与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 ;人血丙种球蛋白防治冠状动脉损伤机制 ,可能与抑制内皮细胞表达MMP- 9有关。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患儿血清MMP-9与TIMP-1质量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1(TIMP-1)质量浓度的变化在预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风险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组为2003~200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与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的KD患儿32例,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前后各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次,同时抽取20名正常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ELISA双抗体法测定血清MMP-9与TIMP-1质量浓度。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结果观察组患儿急性期血清MMP-9、TIMP-1质量浓度及MMP-9/TIMP-1比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显著增高(P<0.01);IVIG干预前CAL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及血清MMP-9/TIMP-1显著地高于非CAL组患儿(P<0.01);IVIG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与MMP-9/TIMP-1显著降低(P<0.01);IVIG干预后CAL组患儿血清MMP-9质量浓度及血清MMP-9/TIMP-1仍显著高于非CAL组患儿(P<0.05),而后者MMP-9/TIMP-1基本降至正常儿童水平;观察组患儿血清TIMP-1质量浓度在IVIG干预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MMP-9与TIMP-1可作为KD合并CAL的一种关联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MP-9质量浓度和(或)MMP-9/TIMP-1比值对预测KD并发CAL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mteinase-9,MMP-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在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实验组KD合并CAL患儿15例,未合并CAL患儿44例,急性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前后、亚急性期及恢复期各抽取1次外周静脉血,对照组为20例正常体检儿童。ELISA双抗体法测定血清MMP-9与TIMP-1含量。结果KD患儿急性期血清MMP-9含量、TIMP-1含量及MMP-9/TIMP-1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0、01);IVIG干预后KD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TIMP-1比值降低(P〈0.01);KD合并CAL患儿IVIG干预前血清MMP-9含量及血清MMP-9/TIMP-1比值高于无CAL患儿(P〈0.01)。结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MMP-9含量与MMP-9/TIMP-1比值在急性期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提示MMP-9含量的急剧升高及与TIMP-1相互拮抗作用的失代偿可能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高风险因素,动态监测血清MMP-9含量和(或)MMP-9/TIMP-1比值对预测和早期诊断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培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21):1634-163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KD患儿36例(其中无冠状动脉损伤组15例,冠状动脉损伤组21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10例健康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血清MMP-1蛋白水平.结果 KD急性期患儿血清MMP-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且冠状动脉损伤组较无冠状动脉损伤组升高更显著(P<0.05);亚急性期、恢复期其MMP-1水平明显降低(各期间比较Pa<0.01).KD组急性期血清MMP-1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791 P<0.01).结论 检测血清MMP-1水平对预测和早期诊断KD并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早期川崎病患儿与过敏性紫癜(HSP)、呼吸道感染患儿、健康儿童的MMP-9水平,并分析MMP-9与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MMP-9、ESR和CRP诊断川崎病的截断值(cut-off值)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曲线下面积,分析各指标的诊断优势。结果早期川崎病患儿血浆MMP-9水平升高,并高于HSP、呼吸道感染患儿和健康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浆MMP-9为90.23 ng/ml时,诊断川崎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3.3%、86.4%和0.904;ESR以56.5 mm/h时,分别为95.8%、66.1%和0.807;CRP以27.55 mg/L时,则分别为83.3%、74.6%和0.789。MMP-9在诊断效能上优于CRP和ESR。结论川崎病早期患儿血浆MMP-9水平明显升高,在截断值为90.23 ng/ml时诊断川崎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治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4-07—2006-07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的KD患儿67例,将患儿分为无冠状动脉损伤组(39例)和冠状动脉损伤组(28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28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sTM水平。结果急性期有、无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sTM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sTM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组(P<0.01);治疗后sTM水平降低,冠状动脉损伤组KD患儿的血浆sTM水平急性期[(74.04±16.68)ng/mL]、亚急性期[(46.48±14.12)ng/mL]和恢复期[(38.94±12.93)n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4.00±5.58)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无冠状动脉损伤组KD患儿急性期[(37.06±14.55)ng/mL]、亚急性期[(34.04±12.47)ng/mL]sTM水平亦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恢复期[(16.42±9.16)ng/mL]与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TM可能参与了KD冠状动脉损伤的病理过程,检测sTM的水平对评估KD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及hs-CRP在川崎病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151例川崎病患儿作为观察组(无冠状动脉损伤40例,有冠状动脉损伤111例),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中MMP-2、MMP-9和TIMP-1含量,应用终点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的含量。结果:MMP-2,MMP-9及hs-CRP含量在冠脉损伤组及无冠脉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在冠脉损伤组量最高(P<0.05);川崎病患儿中MMP-2、MMP-9及TIMP-1之间的检测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2、MMP-9、TIMP-1及hs-CRP在川崎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MP-2、MMP-9及hs-CRP的联合检测可能对判断病变程度有重要帮助。[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2):989-991]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患儿血清趋化因子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血清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的活化调节蛋白(RANTES)水平与川崎病及其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关系及意义,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健康体检儿童及52例川崎病患儿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血清MCP-1、RANTES水平。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RANTE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伤(CAL)患儿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者(P<0.0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血清MCP-1、RANTES水平(P<0.01)。提示趋化因子MCP-1、RANTES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免疫发病机制,急性期血清MCP-1水平可作为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一个指标;降低趋化因子水平是IVIG治疗川崎病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2.
Liu GY  Tan Y  Du JB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3):214-215
严重的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主要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瘤(coronary arteries aneurysms,CAA)是KD患儿致死的主要原因.不治疗的KD发生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30%,病死率为1%~2%,其中6%以上死于心肌梗死.自从1990年发现β2糖蛋白Ⅰ(β2-glycoprotein I,β2GPⅠ)是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d antibody,ACA)与心磷脂体外结合所必需的辅助因子以来,β2GPⅠ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我们探讨了抗β2GPⅠ抗体和ACA在KD患儿血清中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血清CRP、TNF-α与冠状动脉损伤及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KD患儿34例,其中20例无冠状动脉损伤,14例有冠状动脉损伤,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以年龄相仿的门诊体检健康儿童15例为健康对照组。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各组进行血清CRP、TNF-α和心肌酶谱检测,并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患儿冠状动脉情况。结果KD患儿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RP、TNF-α和CK-MB分别为(35.73±21.97)mg/L、(2.14±0.81)μg/L、(36.48±13.87)U/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02±2.79)mg/L、(0.79±0.37)μg/L、(19.21±9.81)U/L](t=5.713,8.010,4.351 Pa<0.01);治疗后患儿上述指标分别为(6.05±4.99)mg/L、(0.83±0.65)μg/L、(21.42±11.51)U/L,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有冠状动脉损伤的KD患儿血清CRP、TNF-α水平分别为(46.29±30.43)mg/L和(2.88±0.53)μg/L,显著高于无冠状动脉损伤的患儿[(28.34±8.06)mg/L和(1.62±0.52)μg/L](t=2.904,6.904 Pa<0.05)。血清CRP、TNF-α水平与CK-MB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1,0.889 Pa<0.01)。结论KD患儿血清CRP、TNF-α的升高与患儿急性炎性反应程度密切相关,同时也可作为预测KD患儿心肌损伤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细胞免疫功能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APAAP)、ELISA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川崎病60例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外周血CD3 及CD8 百分率明显下降,CD4 百分率、CD4 /CD8 、血清IL-2及sIL-2R水平明显升高,以上免疫学指标变化在并冠状动脉病变者更为显著。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过度活化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5.
Yang SW  Wang DW  Li J  Qin YM  Wang FM  Cao LM  Zhang LF  Hu Z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612-615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不同时期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0例川崎病患儿(无冠脉损伤组23例,冠脉损伤组17例),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另分别以10例败血症患儿、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MP-1蛋白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MMP-1 mRNA表达水平。结果急性期有、无冠脉损伤组血清MMP-1和白细胞表达MMP-1 mRNA水平均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且冠脉损伤组MMP-1蛋白和mRNA水平较无冠脉损伤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到亚急性期、恢复期时MMP-1蛋白和mRNA水平依次明显降低(各期间比较,均P〈0.01)。川崎病组急性期血清MMP-1蛋白水平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呈显著正相关(r=0.750,P〈0.01)。结论MMP-1在川崎病急性期,尤其在冠脉损伤时表达明显升高;MMP-1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川崎病冠脉损伤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源性血管弹性蛋白酶(EVE)对川崎病(KD)患儿冠脉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60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以同期60例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程度;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EV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直径的相关性。结果 KD患儿急性期血EVE、MMP-9、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发冠脉病变的KD患儿的EVE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患儿,且EVE、MMP-9、TGF-β1水平与冠脉扩张程度成显著正相关(r=0.64~0.79,P0.01)。结论 EVE在KD冠脉病变中,可能是通过诱导MMP-9、TGF-β1合成而引起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抗体(ANCA)在川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测30例典型川崎病患儿和16 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清ANCA,并随机选取25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ANCA阳性率为65%,其中不完全川崎病组和典型川崎病组血清ANCA阳性率分别为69%、6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血清ANCA阳性率显著低于急性期(33% vs 65%,P<0.05)。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清ANCA阳性率显著高于UCG的阳性检出率(P<0.01)。ANCA阳性患儿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ANCA阴性患儿(43% vs 13%,P<0.05)。结论:血清ANCA可以作为一项早期诊断川崎病的参考指标和发生冠脉损害的一项实验室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急性白血病(AL)的关系,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65例不同病期AL患儿血清TNF-α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血清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7.32 4.31ng/ml)比较,初诊时急性期组(12.01±4.40ng/ml)及复发组(12.59±2.79ng/ml)明显增高(P<0.01),完全缓解组(7.73±4.17ng/ml)则无明显差异(P>0.05)。对急性期组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4~ 降低,CD8~ 增高,CD4~ /CD8~ 比值降低。提示血清TNF-α水平可作为AL患儿疾病活动性、病情监测及疗效判断的指标之一,患儿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EMP)水平的变化,确定EMP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探讨EMP测定在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价值.方法 30例川崎病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4次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24例为完全型川崎病,6例为不完全型川崎病,并按病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根据超声心动图将川崎病组又分为冠状动脉损伤组(6例)和冠状动脉无损伤组(24例).以10例发热伴有皮疹的患儿及10例健康儿童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中CD31+/CD42b- EMP水平.结果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血浆EMP水平[(8.18±2.29)%]明显高于恢复期[(2.77±0.85)%]和正常对照组[(1.34±0.38)%](P<0.01);亚急性期血浆EMP水平[(5.93±1.05)%]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发热对照组血浆EMP水平[(3.66±1.16)%]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血浆EMP水平高于冠状动脉无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EMP的检测分析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观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CEC)水平的变化与患儿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关系,进一步探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方法.方法 研究对象为3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23例为完全型川崎病,7例为不完全型川崎病.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川崎病组又分为CAL组9例和冠状动脉无损伤(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21例.对照组为10例健康体检儿童.采用双盲对照研究法,利用Hladovec法计数CEC.结果 川崎病组患儿CEC为(1.09 ±0.60)×107/L,高于正常对照组[(0.38±0.14)×10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5,P<0.01).CAL组患儿CEC为(1.84±0.24)×107/L,高于NCAL组[(2.01±0.38)×107/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CEC数量为(1.16±0.63)×107/L,不完全型川崎病组患儿CEC数量为(0.83±0.45)×107/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P>0.05).结论 川崎病急性期患儿CEC水平升高明显,急性期CAL组CEC水平高于NCAL组,CEC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