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报道47例椎-基底动脉缺血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结果说明,BAEP异常与检查时间有关,ⅢPL、Ⅰ-Ⅲ可作为临床动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8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病人 BAEP 的研究,发现6例的BAEP 为异常。资料显示:BAEP 的异常与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有关,与眩晕程度和病程长短无关。并与9例其他疾病的眩晕病人(其中7例 BAEP 为正常)比较,我们发现 BAEP 的异常是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4.
椎基底动脉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病,且症状多、体征少,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CT和MRI检查常获阴性结果;同时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VATIA)多与头位或体位的改变有关,由此推测血流动力学因素可能在本病的发展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证实这一论点,本文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心痛定含化试验,对195例VATIA患者进行研究。l资料与方法1.1实验分组对照组:10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50~70岁,平均56岁,均属于体检正常者,得出本实验室正常值,以此对照;实验组:1992年6月~1996年6月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病例,共195例,男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耳鸣与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VBI)的关系。方法对有耳鸣的VBI患者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听力检查,以无耳鸣的VBI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耳鸣组各波的潜伏期(PL)明显延长,波I最显著,随着各波的出现,这种差异变小,各波峰间期(IPL)改变不明显,常有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结论 耳鸣应是VBI的常见或早期症状,BAEP有助于VBI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ehoeetasia,VBD)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变异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VBD主要发生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临床表现复杂。我科于2012年收治1例VBD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相关文献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ential,BAEP)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 attack ,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BAEP检测.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BAEP 异常率为78.8%,主要表现为Ⅰ、Ⅲ、Ⅴ波波形异常,Ⅰ波、Ⅴ波波峰潜伏期(feak lateney,PL)、Ⅲ~Ⅴ、Ⅰ~Ⅴ峰问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BAEP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诊断,且可作为病变定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是由左右椎动脉汇合后形成的一条重要血管,它是颅后窝各结构(脑干、小脑)及部分大脑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国内外学者对于它的研究已有许多资料。作者就多年来收集的脑血管标本,对基底动脉的形态、位置和分支进行了观察和统计,以充实我国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迂曲与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者。测量椎动脉颅内段管径及基底动脉的长度与管径,观察双侧椎动脉是否存在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有无迂曲,并对二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①左侧椎动脉优势占19.09%(21/110),右侧椎动脉优势占7.27%(8/110)。②基底动脉无迂曲者占75.45%(83/110),有迂曲者占24.55%(27/110),其中向左凸型6.36%(7/110),向右凸型占18.18%(20/110)。③椎动脉颅内段优势动脉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61,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存在优势动脉可引起基底动脉迂曲。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研究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分支及毗邻关系,为临床涉及这一区域的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经红蓝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尸体头颅标本10例。双侧翼点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逐步分离暴露大脑前动脉A1段,对其结构、穿支血管、毗邻血管等进行观察、测量。结果:10例(20侧半球)共发现20支大脑前动脉A1段,双侧ACA-A1段长度和直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大脑前动脉A1段的形态、毗邻及穿支血管有变异;在A1段起始处3mm以内的血管下壁均有前穿动脉发出;回返动脉常紧贴A1段的远侧半伴行。结论:大脑前动脉的变异不仅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关,还为该部位手术提供难度。A1段均发出重要的穿支血管,手术时应仔细加以分辨、保护。熟悉大脑前动脉A1段的显微解剖关系可指导手术,保护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枕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枕动脉起始的位置、管径、行程、分支、分布 ,为颅外内血管搭桥和枕、椎动脉吻合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 32侧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 ,逐层解剖暴露枕动脉的全程、椎动脉的第 3段。用游标卡尺测量、照相 ,作统计分析。 [结果 ]枕动脉在二腹肌后腹下缘起于颈外动脉后壁 ,沿二腹肌后腹行向后上 ,再转向该肌深面、内侧 ,经乳突内侧的枕动脉沟 ,向后经头上斜肌外缘穿项枕深筋膜 ,在上项线下方 (1 7.1 3± 3.1 4 )mm ,枕外隆凸外侧 (2 7.5 7± 5 .72 )mm处至枕部皮下。枕动脉起点处的管径为 (1 .93± 0 .2 3)mm ,在枕部穿出点的管径为 (1 .72± 0 .2 4 )mm。枕动脉枕支分为主干型、二支型和三支型 ;椎动脉第 3段在寰椎侧块上关节凹后方呈“U”形弯曲 ,管径为 (3.71± 0 .5 9)mm ,周围有丰富的静脉网和交感神经丛。 [结论 ]本研究为枕动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或小脑下后动脉吻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枕动脉与椎动脉第 3段吻合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疾病提供了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及其对脑桥或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内科收治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或脑桥处梗死急性期的患者112例。通过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了解其脑梗死、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情况,并分析发生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危险因素。结果左侧椎动脉优势77例(68.75%),右侧椎动脉优势35例(31.25%),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59例(52.68%)。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升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变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患者的平均年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比例、椎动脉直径差异3级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而椎动脉直径差异1级的患者比例则显著低于无基底动脉中重度弯曲的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9,95%CI 1.24~6.08,P=0.001)。结论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基底动脉弯曲程度越大,发生脑桥和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双源CT血管造影技术(DS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常见病变,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病因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双源CT对43例临床拟诊为VBI的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于高级后处理工作站MMWP8818进行重建后处理,并利用相关分级法对椎-基底动脉进行评价。结果43例患者86支椎动脉中有6例12支椎动脉显示正常。余37例74支椎动脉中,局限性狭窄27支,其中粥样硬化斑块所致21支,颈椎增生压迫所致6支;迂曲18支;先天变异14例18支;椎动脉瘤1支。部分椎动脉合并两种以上病变。通过DSCTA检查,43例拟诊VBI患者中37例明确了病因(约占86%)。其中16例患者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对照,对局限性狭窄的显示,CTA的灵敏度为84.6%,特异度为94.7%。 结论DSCTA各种后处理功能联合应用,对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有明显优势,可作为VBI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应用腹壁下动脉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资料.方法:应用解剖方法,对腹壁下动脉长度和外径、冠状动脉各外径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进行测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腹壁下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管径、血流速度进行测量.结果:解剖下腹壁下动脉长度为(13.00±2.58)cm,其起始处管径为(2.95±0.21)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管径为(2.51±0.32)mm,脐下1.0 cm处管径为(1.60±0.26)mm.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内径为(2.98±0.37)mm,距起始5 cm处内径为(2.60±0.27)mm,血流速度为(57.00±6.78)cm/s;左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4.90±0.76)mm,右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3.58±0.63)mm,血流速度为(48.50±7.72)cm/s;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为(10.95±1.35)~(15.30±2.82)cm.结论:腹壁下动脉用于游离移植能桥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其管径、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管径、血流速度相匹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术前可对腹壁下动脉作为移植血管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随访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8.
耳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20侧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18侧(90%),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2侧(10%),耳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茎乳动脉,乳突支,耳支等;当耳后动脉起于枕动脉时,茎乳动脉由枕动脉发出。结论:耳后动脉是供应面神经(茎乳段)和耳后皮肤的主要动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椎动脉横突段的手术切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40侧经防腐处理的新鲜尸体标本上观察椎动脉横突段的起点、走行、分支情况,用游标卡尺、软尺测量椎动脉横突段的外径、全长。结果椎动脉横突段走行在骨纤维鞘内,中点外径男性左侧为(3.63±0.85)mm、右侧为(3.12±0.74)mm,全长左侧为(61.20±6.80)mm、右侧为(61.60±5.30)mm;中点外径女性左侧为(3.03±0.53)mm、右侧为(2.98±0.84)mm;全长左侧为(59.70±5.80)mm、右侧为(58.30±8.10)mm。结论椎动脉横突段表现出左侧优势,观察与测量结果对椎动脉横突段的切除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研究腰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明确腰动脉分布情况.方法:选用50例腰动脉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解剖并观察腰动脉的行径、分布、外径及分支.结果:本组50例尸体标本中发现腰动脉全部起自腹主动脉后壁.腰动脉对称分布42例(84%),其中腰动脉4对38例(76%),5对及以上4例(8%);不对称分布8例(16%),其中一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