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后可控性膀胱的手术方法及术后疗效观察。方法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对23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后采用回盲升结肠形成贮尿囊,进行尿流改道。结果随访4月到4年均获得满意的疗效。贮尿囊容量达300~550ml,最大压力40cmH2O,阑尾流出道的压力为54cmH2O,4-5小时导尿1次,无尿外溢,无高氯性酸中毒。有2例术后因肿瘤转移死亡。结论回盲肠袋做贮尿囊,阑尾做流出道,可控性好,并发症少,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2.
阑尾原位脐部造口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尝试根据Mitrofanoff原理,将阑尾不加任何处理直接从脐孔穿出,构成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的排出管道。方法 选取末段回肠和肓肠升结肠各约20cm,保留阑尾,沿肠系膜对侧缘纵行劈开肠管,远近端对折缝合形成囊袋。双侧输尿管与囊袋以粘膜下隧道法吻合,阑尾末端开放,并直接从脐部戳孔引出固定,形成可控性回结肠膀胱。结果 8例患者术后随访10 ̄30个月,回结肠膀胱脐部阑尾排出道控尿能力满意,患者自行插管排  相似文献   

3.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23例回结肠膀胱术术后患者的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23例随访4~126个月,平均59个月。白天可控率为100%,夜问可控率96%。贮尿囊容量350~640ml,平均560ml,贮尿囊内压力9.30~32,08cmH2O(1cmH2O=0.098kPa),平均19.20cmH2O。B超、静脉肾盂造影(IVP)及贮尿囊造影显示:单侧输尿管狭窄并肾积水1例。贮尿囊结石2例。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尿路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4.
原位阑尾作输出道的可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方法 膀胱癌患者30例,行回结肠可控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并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08~126个月,平均118个月。结果 本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容量过大5例,贮尿囊内结石形成6例,插管导尿困难4例,输尿管梗阻3例,贮尿囊内出血1例,高氯性酸中毒1例。针对发生的并发症作出相应处理,症状均得到控制。结论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阑尾原位腹壁造口术远期疗效可靠,但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阑尾作可控膀胱输出道的疗效。方法 :采用 Riedmiller方法并加以改进共施行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 12例。结果 :随访 8~ 5 3个月 ,术后控尿、导尿效果理想。结论 :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方法简单 ,使用肠管少 ,术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贮尿囊结石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院 1995年以来治疗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后贮尿囊结石 6例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 6例 ,均为男性。年龄 40~ 6 5岁 ,平均 5 2岁。均为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及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患者。手术平均截取升结肠 30cm ,截取回肠 15cm作为补片。术中以链霉素及灭滴灵混合液肠腔灭菌。术后间断导尿 ,间隔时间 3~ 7h ,平均 5 .5h。每次尿量 40 0~ 70 0ml。 6例术后尿中均有粘液。术后贮尿囊反复感染 5例 ,主要表现为尿液混浊、粘液增多、血尿、尿白细胞增多 ,4例尿培养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生长。实验室检查 :高血氯性酸中毒 4例 ,尿素…  相似文献   

7.
Xiao KF  Liu DL  Zhang D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0):577-579
目的 探讨在可控膀胱术中原位阑尾输出道的选择方法和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自1990年以来共进行原位阑尾输出道的可控膀胱术26例,其中阑尾套叠组11例,阑尾埋藏组15例。结果 全部患者白天尿流可控率为100%;3例夜间间断尿失禁,均发生在阑尾套叠组;3例插管困难,1例阑尾穿孔,均发生在阑尾埋藏组;1例阑尾缩入腹腔,3例阑尾黏膜脱垂。结论 阑尾埋藏的方法较阑尾套叠的方法可控效果好,使用原位阑尾作输出道较其他方法有操作简单、省时、可控效果佳、并发症少等优点,我们认为原位阑尾输出道是尿流改道手术中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评价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例回结肠膀胱术术后病人的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肾功能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随访6-118个月,平均62个月。白天可控率100%,夜间可控率95%。贮尿囊容量380-660ml,平均580ml。  相似文献   

9.
原位阑尾输出道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附16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更好地解决膀胱癌患膀胱全切后的储尿问题,采用原位阑尾造口作输出道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16例膀胱癌患。其方法是用末段回肠、盲肠及升结肠作储尿囊,原位阑尾翻转180°粘膜下隧道埋藏,行右下腹壁或部造口作输出道。结果:除1例患有间歇性少量漏尿外,其余均可安全控制尿液。储尿囊内压低,可控效果佳,并发症少,中对手术技巧进行了详细讨论,认为此法基本上满足了理想的可控性膀胱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1994年 4月~ 2 0 0 1年 5月 ,我们对 1 9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 ,为评价手术的远期效果 ,对 1 9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随访。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1 9例 ,男 1 5例 ,女 4例 ,年龄 48~ 76岁 ,平均 62岁。均为浸润性、复发性或多发性膀胱癌 ,病程 3个月~ 4年。术后病理诊断膀胱腺癌 2例 ,移行细胞癌 1 7例。病理分级Ⅱ级 8例 ,Ⅱ~Ⅲ级 5例 ,Ⅲ级 6例。1 .2   手术方法常规行膀胱全切和前列腺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距回盲部 1 0~ 1 5cm处截取带蒂回肠袢45~ 5 0cm ,恢复肠道连续性 ,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阑尾代后尿道及回盲、升结肠作储尿囊在膀胱正位重建术中应用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2月—2009年6月应用回盲肠及部分升结肠作储尿囊,以阑尾根部与后尿道吻合原位排尿的方法治疗膀胱肿瘤12例,应用尿动力学方法对其近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7例完全控尿,2例有尿失禁,3例有夜间尿失禁。术后6个月排尿次数白天4~6次,夜间1~2次,每次量150~400 mL。尿动力学:平均尿流率10.5 mL/s,平均膀胱初始感觉压力27 cmH2O,最大充盈压35 cmH2O,相应储尿囊容量分别为152 mL和420 mL。后尿道闭合压力为52 cmH2O,残余尿量0~65 mL。结论:阑尾代后尿道和回盲、升结肠作储尿囊正位膀胱重建术,储尿囊内压低,容量大,有可控性和原位排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  17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 ,均为多发、浸润肿瘤。男 14例 ,女 3例。年龄 43~ 6 6岁 ,平均 5 4岁。初发 6例 ,复发 11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 ,采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 ,行可控回肠、回结肠及乙状结肠膀胱术。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 13例随访 6~ 38个月 ,效果满意 ,脐部造口隐蔽 ,14~ 16F导管插管排尿顺畅 ,无尿外溢 ,2例有轻度肾积水 ,血Cr、BUN均正常。 结论 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可控膀胱增强缩窄回肠控制机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u Y  Qiao Y  Sa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45-847
目的设计一种控尿可靠,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可控膀胱输出道. 方法对20例尿流改道的患者,采用缩窄的回肠作为输出道,并将部分输出道固定在回肠储尿囊与腹壁之间,输出道的内口与回肠储尿囊作端侧吻合,其外口与脐孔作端端防狭窄吻合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1.5~3个月和6~ 17个月分别对输出道和储尿囊行尿动力学检查. 结果 1例术后55 d死于心脏疾病,其余19例中,18例术后昼夜能控制尿.术后1.5~3个月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46~124(92±17)cmH2O(1 cmH2O=0.0 98 kPa),空虚时34~84(67±12)cmH2O,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5 9, P<0.01);6~17个月12例行尿动力学检查,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7 7~154(101±21)cm H2O,空虚时为56~115(74±15) cm H2O,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8.54, P<0.01);储尿囊容量为360~750 (455±111)ml,充盈时内压为16~35(23±6)cmH2O,充盈过程中没有收缩波出现. 结论储尿囊与腹壁的壁外支持可明显增强缩窄回肠的控尿能力,这种术式还具有导尿容易和手术方法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控尿机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可控性回肠膀胱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膀胱癌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患者12例,采用改良的回肠乳头瓣作为输出道,外口与脐孔作皮瓣嵌入防狭窄吻合,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结果12例随访14~50个月,昼夜控尿满意,尿动力学显示:储尿囊容量350~720(435±88)m l,充盈时内压15~32(20±5)cm H2O,储尿囊充盈时输出道最大闭合压力74~142(98±23)cm H2O,空虚时为49~105(68±20)cm H2O,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2,P<0.01);充盈过程中无收缩波出现。结论改良回肠乳头瓣输出道及去管化回肠浆膜下隧道抗返流技术是比较理想的可控技术改进。  相似文献   

15.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改进膀胱癌患者膀胱全切后贮尿和排尿问题。 方法 对 2 3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 结果  2 2例术后随访 3~ 30个月 ,3个月后贮尿囊容量 45 0~ 6 0 0ml,平均 5 5 0ml,平均内压 (14± 8)cmH2 O(1cmH2 O =0 .0 98kPa) ,贮尿囊造影未见输尿管返流 ,IVU示上尿路无积水和输尿管狭窄 ,排尿控制良好 ,插管容易。 结论 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Zhou X  Mei H  Gao X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42-843
目的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较理想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术. 方法对26例膀胱癌等肿瘤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游离截取15~20 cm盲升结肠,间隔0.5~1.0 cm切断结肠带,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并开口于脐部. 结果随访2~51个月,可控效果好,并发症少,术后6个月3~6 h放尿1次,每次尿量为350~600 ml.尿动力学显示最大充盈压为(59±24) cmH2O,输出道最大闭合压为(104±34) cmH2O. 结论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控膀胱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了解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阑尾或回肠输出道可控膀胱术后上尿路感染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5~1998年31例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可控膀胱术虱进行问卷式随访,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尿流改道后上悄路感染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 门坎值F=3.84引入变量。回归方程Y=0.632+0.405x1-0.094x2-0.520x3+0.244x4-0.154x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肠膀胱扩大加阑尾输出道手术在小儿可控性尿流改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小儿肠膀胱扩大加阑尾输出道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患儿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岁,平均8岁.脊髓脊膜膨出术后致神经性膀胱11例,男童陈旧性骨盆骨折致后尿道断裂、反复手术后尿道狭窄伴尿失禁2例,女童陈旧性骨盆骨折致尿道狭窄合并尿道阴道瘘反复手术修补失败3例,尿生殖窦畸形伴高位肛门闭锁术后完全性尿失禁2例,膀胱外翻和尿道上裂膀胱颈重建术后尿失禁2例,男童后尿道瓣膜2例.肾、输尿管扩张积水17例28侧,其中15例24侧伴Ⅱ~Ⅴ级膀胱输尿管反流,术中行输尿管与贮尿囊再吻合术.患儿均自阑尾输出道间歇清洁导尿.术前与术后行尿动力学检查、IVU,B超、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及血尿素氮、肌酐和生化电解质等检查.比较手术前后膀胱及上尿路功能的变化,评估手术疗效. 结果 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6年.22例阑尾输出道均无漏尿.2例术后早期阑尾输出道皮肤造口狭窄,扩张1~3个月后插管顺利.2例仍自尿道漏尿,其中1例手术缝合膀胱颈口后治愈,1例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术前和术后贮尿期末膀胱内压力分别为(45.47±14.15)、(16.24+5.25)cm H2O(1 cm H2O=0.098 kPa),膀胱最大测压容积分别为(65.5±43.5)、(337.0±189.50)ml,残余尿量(56.0±22.5)ml,导尿后完全排空,术前最大尿道闭合压力和术后最大输出道闭合压力分别为(35.24 ±14.46)、(78.40±20.15)cm H2O,膀胱顺应性分别为(8.25 ±7.33)、(26.75 ±8.45)ml/cm H2O,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输尿管积水较术前无加重,膀胱输尿管未见反流. 结论 肠膀胱扩大加阑尾输出道可控性尿流改道手术是治疗小儿膀胱和尿道解剖及功能障碍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避免上尿路进一步损害,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