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161例颈椎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分为:神经根型、动脉型、脊髓型、混合型和食管压迫型,分别为84例、40例、22例、13例和2例。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技术观察颈椎骨质增生情况、椎间孔大小、椎动脉和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骨性椎管狭窄的改变。结果84例神经根型中,发现椎间孔狭窄438处,其中C5-6和C6-7椎间孔狭窄占79.6%,椎间孔狭窄的成因有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错位等;40例椎动脉型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52.5%),导致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和椎动脉迂曲。22例脊髓型表现为颈椎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多排螺旋CT扫描多模式重建能全面评价颈椎骨质增生及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颈椎病诊断较实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螺旋CT在颈椎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81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37例,脊髓型颈椎病44例。以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术前螺旋CT检查、MRI检查对颈椎病的诊断符合率以及二者对各颈椎病各种影像征象的检出率情况。结果: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螺旋CT检查脊髓型颈椎病的符合率低于MRI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脊髓变性受压、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赘征象的检出率高于螺旋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神经根压迫、椎间隙狭窄、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螺旋CT诊断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准确率与MRI检查相似,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螺旋CT检查不如MRI检查,但其可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影像依据,与MRI检查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者。结果:21.3%的患者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动脉(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者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进行颈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对颈椎附件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由于多层螺旋GT具有薄层,大范围容积扫描,“各向同性”的优势,对颈部不适患者40例,进行颈部容积扫描,利用三维重建(3D)和多平面重建(MPR)的功能,观察椎管、脊髓硬膜囊、椎间孔、椎间盘、环枢关节、Luschka关节、环枢关节及小关节突、椎弓根、椎板附件等。结果:椎体缘骨质增生27例,环枢关节脱位3例,椎管狭窄18例,脊髓病变2例,Luschka关节骨质增生33例,椎间盘突出19例,椎间孔狭窄34例。结论:多层螺旋CT颈椎容积扫描与普通CT颈椎间隙的轴位扫描对比,阳性率明显提高。特别是三维重建(3D)、多平面重建(MPR)显示病变更清晰、更直观。  相似文献   

5.
三维CT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三维CT(3DCT)诊断颈椎病的价值。方法:采用3DCT技术检查了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300例患。结果:21.3%的患有颈椎椎体骨质增生,42.3%的钩突关节和16.2%的小关节突有骨质增生,另外有12个小关节突有错位改变。在14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438个。其中,C6-7和C5-6椎间孔狭窄占81.3%。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骨赘压迫椎云集(22.0%)和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65.9%),12.1%的患未见异常。脊髓型颈椎病变3DCT表现有颈椎管狭窄、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椎间隙狭窄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结论:3DCT能全面评价颈椎间盘退变和颈椎骨质增生对神经、血管和脊髓的影响,是一种诊断颈椎病的实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对来源于脊髓前方压迫重、压迫节段长的颈椎病,从前侧入路对脊髓直接减压,手术效果确切,但手术风险大、难度高临床往往采用颈后入路.目前文献检索,在国内外尚未发现关于颈椎管前路入路单开门式椎管扩大成形的相关文献报道.目的:设计椎管前方单开门扩大减压术并分析该方案的解剖学基础.方法:选20具人颈椎C3~7干燥标本,共100个椎体,用卡尺测量每一椎体的钩突尖与横突孔内侧壁间距、双侧钩突尖间距及椎体矢状径.另选用3具经甲醛浸泡的成人尸体标本,模拟手术操作并用德国西门子公司seneation10 CT进行螺旋扫描观察.椎体前侧开槽,保留椎体后壁,用自制起重式拉勾缓慢将三边开槽的椎体后壁边分离并吊起,切除椎体后壁和后纵韧带,后纵韧带与硬脊膜粘连严重不能分离者,在椎体后壁术侧边缘打孔用丝线固定于非术侧椎体上.结果与结论:尸体标本模拟手术操作进行顺利,螺旋CT扫描示骨窗减压好.测量结果显示,钩突尖与椎动脉孔间距、钩突尖间距、椎体矢状径从C3~7逐渐增大,分别为(3.0±0.2)~(3.9±0.5)mm,(20.2±1.9)~(26.3±1.7)mm,(14.2±1.3)~(17.4±1.9)mm.提示颈椎管前方单开门扩大减压是治疗严重的来自颈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如后纵韧带骨化、骨质增生、骨化的椎间盘等颈椎病安全、可行、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R及MSCT三维重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正、侧及双斜位CR摄片、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及神经根走行情况。结果: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37例中有36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但仅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61个,其中83.6%位于C4~5、C5~6。而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多方向立体而又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的形态特点,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97个,其中92.8%位于C4~5、C5~6、C6~7。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包括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结论: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较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在观察颈椎椎体骨质有无改变方面基本相同,但对于显示各小关节突的改变、椎间盘突出及各椎间孔的大小形态特点等空间关系信息方面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能较容易地断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随着螺旋CT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进步,医学仿真影像学在复杂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目的:观察脊髓造影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颈椎影像仿真解剖模型的效果及其临床意义。 设计、时间及地点:计算机三维重建,金标准对比实验,于2001—01/2006-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接受手术治疗的20例病情复杂的颈椎病患者。 方法:对20例患者进行颈脊髓造影螺旋CT薄层扫描,分别行多平面重建和三维重建,建立颈椎CT仿真解剖模型。将扫描及其重建结果用于术前病情评估、模拟手术,并以手术直视所见为金标准评价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主要观察指标:仿真解剖模型的准确性和效能。 结果:仿真解剖模型可同步显示骨性椎管和膜性椎管,为术前评估和模拟手术提供了颈椎全面、细微骨性解剖结构和硬膜囊、脊髓、神经根袖等软组织受压等解剖信息,与患者实际解剖相符合。 结论:仿真解剖模型直观、逼真,准确再现了颈椎解剖,可应用于综合评估颈椎病病情并模拟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选取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患者25例,术前X线片测量均有椎体间不稳,磁共振显示脊髓受压明显;手术采用颈后路单开门减压椎管成形术,不稳节段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并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术.结果: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拍片检查提示置钉位置正确,随诊11~18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3~6个月X线显示25例患者固定节段关节突有骨小梁生成,融合率达100%.25例术前JOA评分为10.39±2.40,术后随访时达到14.36±1.64;3例患者(4枚螺钉)出现螺钉松动,发生在钢板头侧.结论:一次完成颈后路单开门并单侧短节段侧块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失稳是一种简捷、可靠的治疗方法,避免了前后路联合手术,近期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羟基磷灰石水泥是一种针对骨质缺损的新型材料,由粉剂和流体构成,可被混合成糊状,修复各种骨缺损。目的:采用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作为充填材料,观察椎体成型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体高度及疼痛改善情况。设计:以患者为对象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于2000-10/2003-08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3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经CT确诊。②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病变椎体后壁骨折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6例,女28例;平均年龄(72±13)岁;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27例,皮质激素导致骨质疏松1例,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6例。方法:①采用随机抽签法将纳入患者分为实验组(n=23)和对照组(n=11)。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经皮穿刺手术,在C型臂透视下单侧椎弓根穿刺进入病变椎体前柱。实验组患者充填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对照组患者同样方法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②参照McGill-Melzack评分对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1d、第1,4,12周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在标尺0~100mm(0为无痛,100为剧痛)移动标出其数值,表示疼痛的强度及心理上的冲击程度,其中<30评为良好;30~40为基本满意;≥50为差]。③参照Lee等方法,通过测量术前和术后侧位X射线压缩性骨折椎体压缩部位高度A1和A2及相应部位上位椎体高度A3和下位A4,得到压缩性骨折椎体未压缩前原始高度A=(A3 A4)/2,计算术前椎体压缩率=(A-A1)/A,术后椎体压缩率=(A-A2)/A,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前压缩率-术后压缩率)/术前压缩率。④观察患者术后伤口情况,术前、术后1d、1周检测患者血常规、血清钙磷。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②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③术后伤口情况,术前、术后1d、1周患者血常规、血清钙磷。结果:纳入患者3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者术前视觉模拟评分为(91.5±21.7)分,术后为(44.5±27.2)分,并随术后时间延长视觉模拟评分逐渐减低,4周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②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充填到椎体内生物相容性良好,椎体压缩率由术前(43.1±21.4)%恢复到(31.8±16.7)%。椎体高度恢复率为(27.3±18.5)%。③所有患者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无伤口红肿、感染、炎性分泌物,未出现神经症状。两组患者血常规、血清钙磷均无明显变化。1例充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患者和2例充填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患者和出现椎旁渗漏,未出现神经症状。结论: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水泥作为椎体成型术充填材料安全、有效,可恢复患者椎体高度,缓解疼痛,但短期内疼痛缓解不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椎体成形术在注入骨水泥后单个骨质疏松椎体的硬度和强度有很大的增长, 但对于保持椎体力学稳定性所需骨水泥的体积和其注入位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通过参数有限元模型比较椎体成形手术腰椎 L1- L2 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评估椎体成形术的有效性。设计: 非随机对照观察。单位: 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材料: 选择 1 例 54 岁女性骨质疏松性导致腰椎 L1- L2 压缩性骨折患者, 经 CT 确诊, 该患者对实验项目知情同意。通过椎体成形手术前后CT 扫描, 分别得到了各 90 张连续切片, 层厚 1 mm, 每个像素的尺寸是 0.33 mm。方法: 实验于 2005- 10/2006- 06 在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①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创建: 通过整合 CT 和 MRI 图像的解剖结构, 建立了一种腰椎功能性脊椎单元的三维几何模型, 基于该几何模型对搜集到 90 张连续 CT 切片数据进行转换并对图像进行分割, 创建两种分别表示患者通过椎体成形手术前后的 L1~2 段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②模型评估: 在模型 L1 椎体的上表面分别施加 500,1 000,1 500,2 000,2 500 N 的轴向负载,观察有限元模型腰椎 L1~2 段的位移、应力、应变的分布变化情况; 观察骨水泥体积的增加对有限元椎体模型位移、应力、应变的分布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 ①不同负载下有限元模型腰椎 L1~2 段的位移、应力、应变的分布变化情况。②骨水泥体积的增加对有限元椎体模型位移、应力、应变的分布的影响。结果: ①在轴向负载下 L1~2 段的应力应变随着负载的增大而增大, 在椎间盘的右侧部有很大的应力应变集中。而这一区域也是在负载情况下经常发生损伤的部位。在椎间盘上应力的大小取决于应用于椎体单元负载的大小。负载越大, 应力越大。②通过椎间盘上接触应力的增加, 随着骨水泥体积的增加导致了临近椎体的负载转移。结论: 建立了椎体成形手术前后 L1~2 段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 在有限元模型上计算腰椎 L1~2 相对位移可以说明椎体三维的生理状态。这一仿真计算也能清楚地显示椎体应力应变的分布和术前术后的变形。  相似文献   

13.
背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因为存在多个水平脊髓的受压,且往往脊髓的前后均有压迫,故手术的入路和方式一直有较多的选择,究竟何种方式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目前仍未达成一致。目的:观察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并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进行比较。设计:对比分析。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对象:选择2000-01/2005-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根据选择术式不同分为前路手术组33例和后路手术组35例,2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方法:①前路手术组: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33例中自体髂骨块植入17例,植入Cage骨笼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11例,钛网加自体骨混合同种异体骨植骨5例;长节段自锁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其中Orion钢板12例,Zephir钢板13例,Codman钢板8例。②后路手术组:全椎板切除减压15例,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0例,术后负压引流,颈托固定3个月。主要观察指标:①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JOA评分为0~17分,评分越高脊髓损害症状越轻。②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进行计算。结果:6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后路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和手术出血量少于前路手术组(P<0.05)。②前路手术组JOA评分恢复率和硬脊膜囊膨胀回复率高于后路手术组[(58.28±7.16)%,(42.71±5.85)%;(45.64±6.56)%,(37.65±5.75)%;P均<0.05]。③术后随访≥6个月,前路手术组所有病例均行不同方法植骨后均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平均4.6个月,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结论:后路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但其疗效不如前路植骨钢板内固定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14.
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较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可引起脑瘫、智力低下和惊厥.目前,该病常用的检查方法有CT扫描、MRI成像及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等方法.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显像的特征,并与CT扫描、MRI成像进行比较,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功能监测和早期干预提供理论基础.设计以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核医学科.对象选择1998-09/2000-10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住院的新生儿30例作为观察组,男23例,女7例;并随机选择同期1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方法对两组对象进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并与其CT、MRI结果进行对比.主要观察指标①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和新生儿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显像特征比较;②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与CT和MRI检查的对比.结果22例同时做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MRI的患儿中,轻度组7例,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MRI阳性数分别为7,3和5例;中度组10例中,3种方法的阳性数分别为10,8和9例;重度组5例,3种方法均为阳性;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MRI总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00%,72.73%和86.36%.轻度组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显像与MRI灵敏度无明显差异,与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3.95,P<0.05);中、重度组3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0.83,P>0.05).结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摄影脑血流灌注显像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较灵敏的监测方法,可以为其预后评估和早期干预提供影像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材料与方法:分析158例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其DR平片、CT图像、MRI图像对比分析。结果:①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多发生于脊柱胸腰段,以椎体进行性塌陷变形或后突畸形为主要影像表现。②本组脊柱压缩骨折中,胸椎骨折35例,腰椎骨折54例,胸腰段骨折69例,其中以胸12腰1压缩骨折最常见,占44%。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以女性多见,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维持良好的颈椎曲度亦是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症状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证实骨科前路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对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良好的作用。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置入术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生理前凸的恢复情况。设计:观察实验。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象:选择2003-02/2006-01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2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46例,女26例;年龄45~70岁,平均54岁;病史2~6年。纳入标准:①MRI显示颈脊髓受压。②均取自体髂骨植骨。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所有患者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所有颈椎前路钢板为枢法模公司生产提供的Orion锁定钢板。根据手术需要分为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32)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n=40)。方法:①采用经前路减压 自体髂骨植骨 钛质钢板内固定置入法,患者取仰卧位,肩背部垫高,颈后仰,气管内插管全麻。取颈前右侧横行或斜型切口,在Caspar椎体牵开器辅助下行椎间盘切除减压,取自体3面皮质髂骨植入减压椎间隙,安装Orion带锁钛板,获即刻稳定,放置引流,缝合切口。②术后颈托保护下进行日常活动,8周后逐步去除颈托。③分别于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④术后12个月随访观察患者骨性融合情况。椎间融合标准为:融合节段间两棘突尖之间无异常活动,植骨块与上下椎体界面间无透亮带,其骨小梁通过植骨块与椎体界面。⑤随访中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反应。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Cobb角、D值的变化。②随访骨性融合及排斥情况。结果:纳入患者7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单节段椎间盘切除组及两节段椎间盘切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6及12个月Cobb角及D值均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后12月随访结果表明所有患者植骨均获骨性融合。③钛钢板内固定植入物置入后未见明显排斥反应,提示材料和宿主之间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结论: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植入物加自体骨置入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恢复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老年性骨密度改变与慢性脊柱源性疼痛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胸背痛伴肋间神经放射痛和腰骶部疼痛伴下肢放射痛患者100例。患者在评价前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而后根据各影像学指标进行相关分级,结合临床VAS评分和症状表现进行分析。观察指标:①根据疼痛相关部位拍摄X线胸腰段和腰骶部正位、侧位及双斜位片,并进行X线片骨质疏松分级评分、脊柱椎体高度测量、脊柱侧弯或前凸指数及脊柱滑脱的分析。②脊柱骨质疏松CT影像学表现观察分析。③脊柱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和分级。④相关脊柱结构改变程度与临床VAS疼痛评分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三种影像学检查均显示骨质疏松越重,VAS评分值越高(P<0.05),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②椎体压缩的程度与临床VAS评分呈正相关,通过X线平片对椎体压缩高度的评价,以及CT检查结果中椎体后缘皮质可见双边征和小关节突密度增加伴增生的影像学表现分析显示,椎体高度的降低在脊柱源性疼痛发生机制中占重要位置。③从X线平片影像学和CT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脊柱存在的病变部位越多,VAS疼痛评分值越高(P<0.05)。结论①骨质疏松的发病进程与VAS疼痛评分值呈正相关,即骨质疏松越严重,疼痛程度也越重;②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程度与VAS疼痛评分值呈正相关;③病变部位的多发性与VAS疼痛评分呈正相关,即脊柱发病部位越多,疼痛程度也越重、疼痛范围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背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能改善椎弓根螺钉和周围骨质间界面的情况、显著提高螺钉固定强度,但它在术中和术后伴有聚合热损伤效应、毒性和不可吸收等缺点。磷酸钙骨水泥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好、可降解、不产生聚合热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替代材料。目的:从生物力学方面评价磷酸钙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强化作用。设计:随机对照,重复观察测量。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2-08/2003-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①由同济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两具新鲜男性尸体椎骨,一具52岁,一具50岁。各取10个椎骨(T8~12,L1~5)分别构成52岁组和50岁组。摄X线片排除先天性畸形、骨折和肿瘤等病变。两组椎骨均为Ⅰ级骨质疏松,符合实验要求。②磷酸钙骨水泥固相主要成分是磷酸四钙和磷酸三钙超细粉末,液相主要成分是枸橼酸盐溶液,使用时按1g固相:1mL液相的比例进行配制,初步凝固时间15min,最终凝固时间12h,最大压缩强度介于45~57MPa。③椎弓根螺钉自制,螺钉直径5mm,螺纹段长34mm,螺距2mm,螺纹深0.8mm。方法: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0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对照侧:钉道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磷酸钙骨水泥再置入椎弓根螺钉。置钉后的椎骨在37℃恒温箱里放置12h,然后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52岁组椎骨作为测试对象。用同样方法在椎弓根对照侧直接置入椎弓根螺钉,强化侧填入骨水泥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钉,37℃恒温箱里放置15min,测定椎弓根螺钉初步凝固时的最大轴向拔出力。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取测试后的50岁组椎骨,用磷酸钙骨水泥重新固定12h后拔松的椎弓根螺钉,测定其两侧的最大轴向拔出力。主要观察指标:①磷酸钙骨水泥最终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②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时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③磷酸钙骨水泥强化松动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结果:①50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620N和1136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83%(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16N/mm2增加到2.13N/mm2。②52岁组对照侧和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54.5N和859.5N,强化侧较对照侧增加55%(P<0.01)。强化骨-螺钉界面的抗剪切应力中位数从1.039N/mm2增加到1.61N/mm2。③50岁组椎骨对照侧和强化侧重新固定12h后最大轴向拔出力中位数分别为517N和876N,和同侧松动后轴向拔出力中位数比较,分别增加了63.6%和54.2%(P均<0.01)。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初步凝固和最终凝固时能强化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并且椎弓根螺钉松动后使用磷酸骨水泥能使螺钉重新获得固定。椎体强化侧的椎弓根螺钉均从骨-螺界面剥离开来,不伴周边骨质和椎弓根的严重损害,有利于螺钉松动、拔出后的二次置入。  相似文献   

19.
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伴大心脏患儿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体重1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伴大心脏患儿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比较术前心肺合并症组与非合并症组及正性肌力药应用组与非正性肌力药应用组的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伴大心脏患儿术前心肺合并症发生率为46 3 % ,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48 1%。②术前伴心肺合并症者与围术期并发症呈正相关性(P <0 0 1)。③复跳后合理使用正性肌力药物与围术期并发症呈负相关(P <0 0 1)。结论①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伴大心脏患儿合并心肺疾患的发生率高,围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亦高。②术前降低心肺合并症是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措施。③复跳后应用正性肌力药能够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卵巢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目前各种影像检查方法都不易对卵巢肿瘤做出确切的定性诊断。目的:利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不同类型卵巢肿瘤患者的盆腔结构进行三维重建,获得数字化解剖模型,探索其在精确选择手术方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卵巢肿瘤的65例住院患者的盆腔CT数据,根据治疗后病理结果分类,其中良性肿瘤组30例,恶性肿瘤组25例,交界性肿瘤组10例,应用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对其的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获得的卵巢肿瘤三维立体图,按照肿瘤内血管的分布、走行、分支情况等特点,将肿瘤内血流分布分为3型:①Ⅰ型为肿瘤周边可见弧形或短条状血管,肿瘤内部未见血管分布。②Ⅱ型除周边血管外,肿瘤内部可见稀疏的血管,血管分支简单,走行较平直。③Ⅲ型为肿瘤内部可见丰富的血管或血管网,血管走行迂曲、不规则且分支复杂,肿瘤周边亦可见血管包绕。结果与结论:对肿瘤血供与卵巢肿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组血管类型分布与卵巢肿瘤性质存在相关性(χ2=43.93,P<0.01)。良性肿瘤组以Ⅰ型血管为主,恶性肿瘤组以复杂型Ⅱ,Ⅲ型血管为主。交界性肿瘤大多在良性基础上衍变成为"低度恶性倾向",交界性肿瘤组有8例肿瘤血管类型表现为复杂型Ⅱ,Ⅲ型。结果证实,实验成功构建了卵巢肿瘤患者数字化盆腔解剖模型,良性,恶性和交界性肿瘤血管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